梁丘穴位位置图,重症肌无力怎么治疗?
重症肌无力是在神经肌肉接头处有传递障碍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是受累骨骼肌的极易疲劳,经休息和服用抗胆碱酯酶药后又可部分恢复。
本病可发于任何年龄层次的人,最小几个月,最大80岁,发病高峰为20~ 30岁及40~ 50岁两个高峰,前一发病高峰女性居多,后一高峰则以男性和伴发胸腺瘤者较多。发病率为(0.5~ 5)/10万人/年,女性多于男性,女性约为男性的1.5倍。大量事实证明,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的血清中多能测出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且抗体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感冒、情绪激动、过劳、末梢神经炎、月经来潮以及使用麻醉、镇静药物分娩、手术等,也常使病情复发或加重,甚至可由末梢神经炎发展而来。另外,本病的发生与胸腺异常有关,病人多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病多见于中医的“痿证”或“痹证”的范畴之中。中医认为其病理机制是外受湿邪,筋脉失养,湿邪浸渍经脉;起病多与后天不足、正气亏虚有关。在辨证治疗中常将其分为脾气虚弱、肾气浮越和湿热浸淫等类型。
一、主要表现
(1)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颅神经支配的肌肉受累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受累又更为常见,其共同特点是:
①受累骨骼肌易疲劳,经休息或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后症状好转。
②肌无力的症状容易波动,常常朝轻暮重,感冒、精神刺激及妊娠等均可加重症状。
③受累肌无力的范围与神经分布无关。
(2)肌无力者可呈急性或慢性起病,往往从某一肌群无力开始,逐渐累及其他多组肌群。如以眼外肌无力为主者,可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累及延髓肌、脊髓肌、躯干肌等;以延髓肌无力为首者,常表现有表现肌和咀嚼肌无力症状;少数急性期患者,可同时出现眼外肌、延髓肌、四肢甚至呼吸肌无力等。
(3)有10%~ 20%的重症肌无力者有合并胸腺瘤的存在,尤其是40岁以后的男性病人更是这样。
二、检查验证
(1)周围淋巴细胞功能测定,可显示T细胞功能减退以及B细胞抗体分泌能力亢进。但T、B细胞的数目和比例正常。
(2)有80%的病人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呈阳性,但如为阴性亦不能否定诊断。
(3)肌电图可显示肌肉收缩力下降,振幅变小。
(4)肌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重复电刺激和单纤维肌电图等检查,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5)应与延髓麻痹、肌营养不良症和眼肌营养不良症等鉴别。
三、服药治疗
(一)普通处方药选
1.西药
(1)溴吡斯的明(溴化吡啶斯的明,吡啶斯的明,美斯的浓) 用于重症肌无力,成人每次60毫克,日服3次,极量为成人每次120毫克,360毫克/日。本品为抗胆碱酯酶药物,与新斯的明的作用相似,但毒副作用较小,且适用于不能耐受新斯的明的病人,主要用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在治疗中可与溴新斯的明交替使用。长期口服后不良反应要比新斯的明严重,如引起皮疹、乏力、恶心和呕吐等。
(2)安贝氯铵(酶抑宁,氯化阿伯农,氯化美斯的明) 成人每次5~ 25毫克,日服3~ 4次。日极量为200毫克。本品亦为抗胆碱酯酶药物,作用与新斯的明相似,但其药效为新斯的明的2~ 4倍,可维持6~ 8小时,毒副作用类似于新斯的明,但比新斯的明要少。适用于腹气胀、重症肌无力及不能耐受新斯的明和溴吡斯的明的患者。
(3)醋酸泼尼松(强的松,去氢可的松,1-烯可的松) 成人每次少于10毫克,日服5~ 60毫克,剂量及疗程因病种及病情不同应遵医嘱。儿童每日1毫克/公斤。本品为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一种,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配合其他治疗,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长期服用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冠心病、胃溃疡、肾功能不全、虚脱及休克病人禁用。
(4)环磷酰胺(癌得星) 成人每日50毫克,分2~ 3次服。每服10~ 15克为1个疗程,或遵医嘱服用。亦可静脉注射。本品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可配合其他疗法,用于本病的辅助性化学药物治疗。
(5)硫唑嘌呤(依木兰) 成人开始每日50毫克,分2次服用;2周后增至每日100~ 150毫克,分2次服用。本品亦为免疫抑制剂,常与强的松或其他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能抑制淋巴细胞功能,使血清抗体水平降低。可用于重症肌无力的缓解期、复发期或慢性期病人的治疗,平均治疗期限为2年。肝功能不良者及孕妇忌服。
(6)氯化钾 成人每次1~ 8克,日服3~ 4次。本品有增强抗胆碱酯酶药物敏感性的作用,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辅助药物。
(7)安替舒通 成人每次20~ 40毫克,日服3次。本品也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辅助药物,可通过提高血钾浓度和细胞兴奋性而改善肌无力症状。
2.中成药
重肌灵片 本品是一种新型中成药,服用方法遵医嘱。本品可有效改善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症状,提高肌力,缓解肌肉在低频电刺激下的衰减,抑制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且未发现血糖增高、肝功能异常、股骨头坏死和向心性肥胖等副作用。
(二)中草药处方药选
【药方1】升麻5克,柴胡10克,丹参15克,葛根20克。伴有肢体倦怠、精神疲乏、气短懒言、舌质淡、苔薄、脉弱等脾虚气陷者,加白术、山药各10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伴有头重如裹、神疲气短、纳呆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弱等脾虚湿胜者,加石菖蒲8克,白蔻仁10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伴有头晕目眩、面色少华、气短乏力、指(趾)甲无华、舌淡、脉弱等气血虚弱者,加枳壳10克,熟地、白芍、当归各15克;伴有体质肥胖、咳吐痰涎、头晕目眩、肢困体乏、舌淡、苔薄腻、脉弦滑等浊痰上泛者,加陈皮、法半夏、白附子(先煎)、胆南星各10克;伴有视物不清、四肢无力、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细数等肝肾阴虚者,加黄精10克,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各15克。
【适应证】眼肌型痿证(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主要证候是横纹肌疲劳,上眼睑下垂,眼外肌麻痹,视物成双影或视物不清,眼珠偏斜,活动受限,上述证候晨轻暮重。
【制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每日1剂。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的主穴为睛明、丝竹空、攒竹、太阳;配穴为三阴交、足三里、脾俞、肾俞、阳白。每次选主穴2~ 3个,配穴3~ 4个,每日1次。药用枳壳或法半夏,孕妇慎服。药用白附子,心律失常者慎服。
【药方2】肉桂5克,杜仲、山药、熟地、鹿角胶、制附子、菟丝子各10克,仙灵脾15克,当归25克。
【适应证】脾肾阳虚型痿证(重症肌无力)。主要证候是全身萎弱无力,步履艰难甚至不能站立,两眼睑下垂,视物成双,抬头困难,形体羸瘦,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咀嚼无力,语言謇涩或呼吸、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胖并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孕妇及心律失常者慎服。
【药方3】肉桂6克,熟地、附片(先煎)、山萸肉各9克,鹿角胶(烊化)、巴戟天、菟丝子各12克,淮山15克。
【适应证】脾肾阳虚型痿证(重症肌无力)。主要证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孕妇及心律失常者慎服。
【药方4】甘草5克,人参、山药、陈皮、升麻、当归、柴胡、白术各15克,黄芪30克。
【适应证】中气下陷型痿证(重症肌无力)。主要证候是肢体萎软无力,眼睑下垂或伴复视,朝轻暮重,少言懒语,四肢倦怠,抬头无力,气短胸闷,大便溏薄,食欲不振,活动后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
【药方5】甘草、紫河车(焙干后研末冲服)各5克,柴胡、升麻、陈皮、补骨脂各10克,当归、炒白术各12克,党参15克,黄精、生黄芪各30克,大枣10枚。
【适应证】脾气虚弱型痿证(重症肌无力)。主要证候是起病缓慢,神疲无力,少气懒言,渐至眼睑下垂,四肢痿废不用,伴有语声低微,食欲不振,大便烂软不实。舌胖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或脉缓。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肾病患者慎服。
【药方6】升麻、甘草、柴胡各6克,白术、陈皮各10克,当归12克,党参20克,黄精24克,炙黄芪30克,大枣20枚。脾虚便溏者,加鸡内金15克,扁豆、薏苡仁各20克;吞咽、咀嚼无力者,加射干、玄参、木蝴蝶各10克,补骨脂12克,山豆根15克。
【适应证】脾气虚弱型痿证(重症肌无力)。主要证候同上方。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药用补骨脂,肾病患者慎服。
【药方7】炙甘草1.2克,知母、炒黄柏各1.5克,人参、白术、茯苓各3克,当归4.5克,麦冬6克,薏苡仁9克。
【适应证】气血两虚型痿证(重症肌无力)。主要证候是眼睑下垂,视物昏花,四肢乏力,抬举困难,面色无华,唇甲色淡,伴见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
【药方8】甘草5克,熟地、鹿角胶(烊化)、菟丝子各10克,党参、锁阳、茯苓、山萸肉、枸杞子、炒杜仲、补骨脂各12克,生黄芪30克。
【适应证】肾阳虚型痿证(重症肌无力)。主要证候是肢体无力,吞咽发呛,胸闷气短,动则喘促,食少便溏或五更泄泻,阳痿遗精,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质淡胖并有齿痕。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肾病患者慎服。
【药方9】杜仲、陈皮、黄柏、知母、牛膝、广木香各10克,山药、熟地、枸杞子各15克,党参20克,黄芪、川断、旱莲草、女贞子各30克。五心烦热者,加丹参、胡黄连各10克,地骨皮12克。
【适应证】肾阴虚型痿证(重症肌无力)。主要证候是眼睑下垂,视物不清,头晕耳鸣,四肢抬举无力,腰膝酸软,遗精早泄,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孕妇忌服。
【药方10】附片(先煎)、人参(另炖)各10克,鲜竹沥(冲)10毫升,五味子15克,熟地20克,蛤蚧尾1对(冲)。
【适应证】肾气浮越型痿证(重症肌无力)。主要证候是眼睑下垂并已遮目,音哑难出,呼吸困难,痰涎壅滞,喘憋胸闷,大汗时出,面色青灰或紫暗。舌光无苔或苔浮于舌,脉浮滑而大。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心律失常者慎服。
【药方11】木瓜、防己、黄柏、萆薢各10克,党参12克,云茯苓15克,苍术、薏苡仁各20克。下肢微肿者,加车前子10克,泽泻12克;湿重者,加厚朴10克,泽泻12克。
【适应证】湿热浸淫型痿证(重症肌无力)。主要证候是肢体痿软,身体困重或麻木,胸闷纳呆,脘痞不适,两足或小腿热气上腾,或面色晦黄,疲乏无力。舌苔黄腻,脉濡数。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肾病患者慎服。
【药方12】胆南星6克,陈皮、枳实、半夏各10克,党参12克,苍术20克。痰湿郁热者,加黄芩10克,瓜蒌15克;咽喉异物不适者,加木蝴蝶6克,射干、牛蒡子各10克。
【适应证】痰湿阻滞型痿证(重症肌无力)。主要证候是眼睑下垂,声音嘶哑,喉中似有异物,咀嚼吞咽困难,饮水发呛,咳吐白痰,胸闷纳呆。舌淡胖,苔白腻或滑,脉弦滑。
【制用法】水煎2次,将两煎之剂混匀后早晚分服,每日1剂。孕妇慎服。
【药方13】贯众、霜苍术、黄柏炭各10克,川牛膝、活血藤、威灵仙、制龟板、鹿角片、菟丝子、制狗脊、潼蒺藜各15克,桑枝、制首乌各30克。
【适应证】多种类型的痿证(重症肌无力)。主要证候是下肢肌肉萎缩,不能行走,且下肢异常畏冷。另见本病的主要表现。
【制用法】每剂加水5升,煎成2升,分2日6次服完,饭前服用。如无不良反应,可继续常服,至病愈为止。孕妇忌服。
四、其他治疗
1.注射疗法
(1)甲硫酸新斯的明(新斯的明)针剂。本品为抗胆碱酯酶药物,也是治疗本病的最有效药物。成人每次0.5~ 1毫克,极量为1毫克/次,5毫克/日。皮下或肌肉注射。适用于早期病人或症状较轻者。
(2)环磷酰胺。本品为免疫抑制剂,每日200~ 400毫克,每周2次静脉滴注。
(3)地塞米松磷酸钠。每次2~ 20毫克,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也可配合其他肾上腺皮质固醇类激素使用,对病程较长的儿童患者有显效。
(4)穴位注射法。取黄芪注射液2毫升,当归注射液2毫升,新斯的明注射液0.5毫升,取穴膈俞、脾俞、足三里,每穴注射0.5~ 2毫升,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胸腺切除疗法
约有70%的病人在胸腺切除后症状缓解或治愈,特别是年轻的女性病人经其他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可考虑此疗法。
3.血浆交换疗法
按体重的5%可交换血浆1 000~ 2 000毫升,5~ 6次为1个疗程。此疗法可使多数严重病人的症状得以缓解。
4.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
据报道,此项手术疗法治疗效果良好。
5.针刺疗法
(1)毫针疗法。选穴脾俞、肾俞、肝俞、气海、关元、合谷、阳溪、梁丘、阳白、攒竹、廉泉、足三里、三阴交。针法为每日1次,留针30分钟,每半个月为1个疗程。
(2)针刺配合服用中草药,具体方法见本节中草药处方1。
6.药膳疗法
取羊脊骨1具,葱白3根,草果3个,荜拨6克,肉苁蓉30克备用。用时将羊脊骨洗净,捶碎,与肉苁蓉、草果、荜拨共熬成汁,后加葱白,取汁汤与适量面粉制成面羹食用。可适量加精盐或白糖调味。此疗法主治肝肾亏损型痿证(重症肌无力)。
五、饮食宜忌
(1)饮食要多样化,并且要合理搭配,常吃一些既有营养又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蔬菜、水果等,适当吃一些含有纤维素较多的食物,以保证大便通畅。也可适当吃一些含有锌、硒、锶等三种微量元素的食物,如大白菜、黄豆、白萝卜、扁豆、茄子、土豆、南瓜、薯类、粗米、高粱、大麦、红米、小米、大葱、动物的肝、肾、心、牡蛎、`蛏子、马肉、鱿鱼(干)、羊肉、火鸡、墨鱼(干)和兔肉等,茶叶中也含有一定量的上述微量元素。此类病人要切忌不吸烟,不喝酒,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2)重症肌无力多属虚证,饮食应以补为主,可选择有大补气血之作用的羊肉、羊腰子、羊骨、乌骨鸡、黄母鸡、狗肉、牛肉、猪肚、甲鱼、山药、粳米等经常食用。同时,重症肌无力往往也是脾虚的表现,因此在重补的前提下,应注意健脾,提倡少食多餐,不能暴饮暴食。在补虚的膳食中可与适量黄芪并用。
(3)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因此平时可适当多吃一些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的各类食用菌,如香菇、猴头菇、冬虫夏草、金针菇、黑木耳等。
六、专家提醒
(1)千万不要把重症肌无力当成了眼病或小儿麻痹症来看待,否则会失去早期治疗的有利时机。其实他们应当到神经科就诊才是正确的,只有及早发现并加以治疗,本病才会有比较好的预后。这些患者一般都有眼睑下垂、睁眼无力、斜视、复视甚至眼球难以转动等症状,轻者双眼呈不对称性眼睑下垂,重者双眼球固定不动,少数人眼内肌也可受累,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一些患者则伴有吞咽或呼吸困难。
(2)不能随意使用以下药物:链霉素、奎尼丁、新霉素、万古霉素等要绝对禁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有阻断神经肌肉传导作用的药物也应忌用;庆大霉素、金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应尽量少用;麻醉剂如乙醚、氯仿,止痛剂如吗啡、度冷丁,镇静剂如安定、氯丙嗪、巴比妥类药等要慎用;激素药如强的松等在持续大剂量应用2~ 3个月后应逐渐减量,忌骤停骤服;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也应忌过量服用或突然停服;其他如利尿剂和清洗灌肠药等也要慎用。否则有增加病情的可能。
(3)患者的生活方式是影响重症肌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预防感染、避免不良因素刺激、坚持规范用药和做到生活有规律、保证休息等,均可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减少副作用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病人要随时注意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以免受凉而加重病情。
人体穴位命名规律是什么?
(一)按腧穴所在部位及生理特点命名
1、以日月星辰命名位于人体上部腧穴 :如日月、上星、璇玑、华盖、太乙、太白、天枢;
2、以地理名称比象命名位于人体各部腧穴:
①以山陵丘墟比喻腧穴的形象:如承山,大陵、梁丘、商丘、丘墟等。
② 以溪谷沟渎比喻腧穴的形象:如后溪、阳溪、合谷、陷谷、水沟、支沟、四渎、中渎等。
③以海泽池泉渠渊比喻腧穴的气血流注:如少海、小海、尺泽、曲泽、阳池、曲泉、涌泉、经渠、太渊、清冷渊等。
④以街道冲处市廊比喻腧穴的通路或处所:如气街、水道、关冲、五处、风市等。
3、以物象名称比喻腧穴部位
①以动物名称比喻腧穴的部位:如鱼际、鸠尾、伏兔、鹤顶、犊鼻等。
②以植物名称比喻腧穴的部位:如攒竹、禾缪等。
③以建筑物形容腧穴的部位:如天井、天堂、巨阙、内关、曲垣、库房、府舍、天窗、地仓、梁门、紫宫、内庭、气户等。
④以生活用具形容腧穴的部位:如大杼、地机、颊车、阳辅、缺盆、天鼎、悬钟等。
4、以人体解剖部位命名腧穴以古代解剖位置的名称命名:如“绝骨”在小腿的胫骨处,“曲骨”在耻骨联合上缘处,即包含了解剖位置。他如腕骨、完骨、大椎、曲骨、京骨、巨骨;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等。此外还有以人体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命名:如阳陵泉、阴陵泉、阴都、阳纲、三阴交、三阳络等。
5、以腧穴所在部位的生理功能命名以腧穴所在部位的生理功能命名:如承泣、听会、劳宫、廉泉、关元、气海、血海、神堂、魄户、魂门等。
(二)腧穴主治作用命名以腧穴的治疗作用命名,如听会能改善听力,迎香能改善嗅觉,光明能改善视力,他如水分、通天、交信、归业、筋缩等,均包含了穴位的主治功效。
(三)国际通用穴名的命名为促进针炙学在国际间的交流,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地区1982年12月在马尼拉召开针炙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目前国际上统一用经络名称的英文缩写与穴位的序号、汉语拼音穴名和汉字组成来命名。
半月板损伤的病人又没得做关节镜手术?
医学是不断进步的,对于疾病的发现也是逐渐完善,逐渐细化,并不断创造的。
古代医生因为条件所限,对人体的解剖,组织,器官,疾病的发生原因,机制的了解不足,所以只能通过现有的天然材料和不断积累经验来进行治疗,有的人好了,有的人越来越严重,有的人死了,但究竟是身体自己康复了还是他们治好的,他们并不一定知道。
无论中西医,古代都是如此,他们都是利用天然的材料例如草药,动物身上得到的材料,矿物等,也无法通过人工提取或合成的方法制作药物,只能是原材料,但材料中的哪些成分起作用,多大的剂量可以起治疗作用,多大的剂量会导致中毒,他们并不知道,也无法知道,只能不断的试验,一步步的积累经验,有的医生甚至用自己身体来我做实验,我们也不知道,他们因此牺牲了多少人,偶尔有运气特别好的,并善于总结的,才能把他们获得的经验流传下来。
他们那时并不知道膝关节可以分成那么多的零件,每种零件都有哪些功能,会生什么病,为什么会生这样的病,如何治疗。因为认识的不足,没办法分那么细,只能笼统的进行经验性治疗,运气好的,病情轻的能好,刚好药物对症的,加上身体的自愈能力,所以也有一部分可以痊愈,一部分则只能认命,当然,究竟治愈率有多少,这就没法考究了。
因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有些医生以为这个病是被自己治好了,所以把方法流传给自己的徒弟,徒孙。他们大多数不善于总结,统计,对比,信息也不通畅,甚至很多人把一些自己的方法当做秘方,不外传,也不会跟别的医生的治疗效果做对比。医生很少,他们相隔很远,他们很少交流,所以对某种疾病,没办法统一一个最好的治疗方案。
有的地方甚至以巫医为主,遇到人生病,用一些草药矿物加上求神解救来治疗这些生病的人,也有一部分人康复了。现代某医学教授说过一句话,我们现在能治疗的疾病,三分之一是自己痊愈的,三分之一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三分之一我们可以为身体提供帮助,让身体痊愈。其实,就算没有医生,人类的疾病也有一部分是可以自愈的。
无论古代人类用什么办法治疗半月板损伤,他们都有一部分是可以愈合的,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半月板这个概念,现代有些专治半月板损伤的古方秘方,不知道哪里来的?
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半月板损伤有外伤和慢性损伤,也有一些疾病引起。我们可以用磁共振,用关节镜很清楚的看到,并利用关节镜,或者切开来进行治疗。古代不能,甚至他们并不知道半月板撕裂如果持续走路,因为总是收到股骨髁和胫骨平台的碾压,是很难痊愈的。但他们受伤的时候,还是知道玩休息的,疼痛让他们不得不躺下,但能勉强走路他们大部分会出去干活。所以,我认为古代人如果发生半月板损伤,治愈几率是比较低的。
还有一点,古代人因为大多数进行体力劳动,因为生活材料的不充足,他们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劳作,忍受各种病痛继续在地里干活或者在战场上打仗的人是很多的。就像我们现在在路边看到一位老人家挑着几十斤菜在叫卖,你感觉他身体很好,但有可能他的关节在疼痛,或者腰椎间盘突出,只是你并不知道而已。
我觉得,因为古代人对病痛的忍耐能力,导致像半月板损伤这种问题,引起的关节酸痛,走路偶尔绞锁,他们绝大多数人甚至不会去在乎,更可能根本不会去找医生看。
十四经络穴位图谱及口诀?
中医现在已经是大多数基层医生必须具备的一项技术,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就必须掌握穴位的基础知识。
我们都知道学习经络,配合图谱和歌诀能够强化记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类整理的十四经络速记,值得收藏!
手太阴肺经经穴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
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
鱼际拇指白肉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
二十大肠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温溜济,下廉上廉三里长,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寸迎香列。
足阳明胃经经穴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
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
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乘满与梁门,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饮,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行,
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
内庭厉兑阳明穴,大指次指之端终。
足太阴脾经经穴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趾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直上三阴交,
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
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候,
胸乡周容大包上,从足经腹向胸走。
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
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
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
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
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六十七穴足太阳,晴明目内红肉藏,
攒竹眉冲于曲差,五处一五上承光,
通天络却下玉枕,天柱发际大筋上,
大杼风门肺厥阴,心俞督俞膈俞当,
肝胆脾胃具挨次,三焦肾俞海大肠,
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寸半量,
上次中下四髎穴,一空一空骶孔藏,
会阳尾骨外边取,附分脊背第二行,
魄户膏肓神堂寓,譩譆膈关魂门详,
阳纲意舍胃仓随,肓门志室至胞肓,
二十一椎秩边是,承扶臀股纹中央,
殷门浮郄委阳至,委中合阳承筋量,
承山飞扬跗阳继,昆仑仆参申脉堂,
金门京骨束骨跟,通谷至阴小趾旁。
足少阴肾经经穴
少阴经穴二十七,涌泉然谷与太溪,
大钟水泉与照海,复溜交信筑宾派,
阴谷膝内辅骨后,以上从足至膝求,
横骨大赫连气穴,四满中注肓俞脐,
商曲石关阴都密,通谷幽门一寸取,
步廊神封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
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心包手厥阴九穴,起于天池中冲尽,
心胸肺胃效皆好,诸痛痒疮亦可寻,
天池乳外旁一寸,天泉腋下二寸循,
曲泽腱内横纹上,郄门去腕五寸寻,
间使腕后方三寸,内关掌后二寸停,
掌后纹中大陵在,两条肌腱标准明,
劳宫屈指掌心取,中指未端是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三焦经穴二十三,关冲液门中渚间,
天井清冷渊消悝,臑会肩髎天髎堂,
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耳门当,
和髎耳前发际边,丝竹空在眉外藏。
足少阳胆经经穴
足少阳起瞳子髎,四十四穴君记牢,
听会上关頷厌集,悬颅悬厘曲鬓分,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交,
阳白临泣目窗开,正营承灵脑空怀,
风池肩井与渊腋,辄筋日月京门结,
带脉五枢维道连,居髎环跳风市间,
中渎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宜,
阳辅悬钟丘墟外,临泣地五会侠溪,
四趾外端足窍阴,胆经经穴仔细扪。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经十四穴,首穴大敦末期门,
前阴生殖肠胆病,气血五脏治最灵,
大敦大趾外甲角,行间两趾缝中讨,
太冲关节后凹陷,中封踝前腱内间,
蠡沟胫中踝上五,中都踝上七寸呼,
膝关阴陵后一寸,曲泉股骨内髁后,
阴包肌间膝上四,五里气下三寸司,
阴廉气下二寸中,急脉二五动脉动,
章门十一肋下端,期门乳下二肋全。
中医的本质是什么?
笼统的讲中医就是一种经验医学。神农遍尝百草。华佗的麻飞散。等等中国古代名医和现代名医,他们是用中医治好了大多数劳苦大众的病。在没有西医的时候,难道说中国人就不治病了吗?现在不是说中医不行了,而是说先在中药的药材质量的下降。以前有一种话叫做道地药材。枸杞宁夏的好,人参东北的好。37要云南的。一些只在特定地区生长的药材,后来被人工移植到其他地方,药理会大大折扣大大下降,从而影响了药的疗效。西医治的是标中医治的是本,也有人说要标本兼治,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你叫中医去按西医的标准去考医师证。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就算是华佗再世扁鹊重生,张仲景复活,他也考不上医师证啊。中医是代代相传师傅带徒弟。有多少神奇的药方被医师证毁掉,有多少名医被医师证毁掉?就像得了一样的病,不同的人都看中医,他会开不同的药方。根据体质的不同,中医会根据药方而强弱改变。中医是百人百病,百病百药。而西医呢,不行了就噶,不行了就结,不行了就切。想把中医发扬光大,还要有好的中医,带好的学生。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们有几个会诊脉?脉有平,浮,沉,滑。强弱之分药分君臣佐使。中医也分内科,外科,妇科骨科。内科有扁鹊神医。外科华佗刮骨疗毒。妇科有医科圣手。骨科有正骨推拿。针灸艾灸。西医学几年就行。中医最起码也得学十几年。十几岁开始学,三十几岁成熟四十几岁才能开始做堂。才能成为中医大夫。但也有很多神童一点就透。所以说中医是5000年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振兴中医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