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古人说天圆地方?
一提起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我们不由自主的便会认为古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其实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古人对于宇宙的认识是非常先进与丰富的,甚至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天文学相比也显得毫不逊色。
如果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过基本了解,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实是非常发达的。查阅文献,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主要有三种,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我们不妨一一走近这三种天体观,深入了解其对于天地的看法与古人的智慧。
图1 古代天圆地方之说
一、盖头说: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盖天说是汉民族一种非常古老的宇宙观,早在殷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古人的眼中,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四方的土地,天空好比一个圆形的屋顶,覆盖着整个地球,即“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与地相接,融为一体。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后来又有人提出其实天与地其实并不相接,天虽然覆盖着地,但由于地是方的,故而有四个角是无法覆盖的,于是有人就认为,这四个角上有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天空。
盖天说系统见于《晋书·天文志》,其中记载道:“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以为昼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天地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按照该观点,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其中间距八万里。东汉的著名哲学家王充认为“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图2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
当然,盖天说自产生以来就是一个不断开放、不断发展的体系。“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对于这首北朝民歌,我们并不陌生,其中反映的就是盖天说的观点。从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反映的内容无疑是属于草原民族的日常生活。当我们来到草原,就会发现远天一色,天好比一个穹盖,地好比一个棋盘,整个天地连接在一起,融为一体。因此,产生这种盖天说的观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3 浑天说示意图
二、浑天说:浑天如鸡子
浑天说的基本观点认为天上的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之上,而日月星辰都附着于天球之上,不停的运转着。从这点来说,无疑与现代球体天文学相近。
那么,为什么叫浑天呢,以及这一观点对于天地的看法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浑天说的描述,见于《张衡浑仪注》,其中记载“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端谓之南北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地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图4 浑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
相比于盖天说,浑天说无疑是更推进了一步,其认为天地并不是一个半球体,而是一个球体。这种观点认为天宇宙好比鸡蛋壳,而地球则是其中的蛋黄。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这种观点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正如张衡所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在我们今天看来,浑天说比盖天说更具有进步性,但古人认为这两种观点并无高下之分,而是各自持不同看法。不过,浑天说还是具有一定优越性的,那就是根据这种观点能够制造出一种天体仪器——浑天仪,古人根据浑天仪能够制作出较为精确的历法,对于祭祀与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图5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三、宣夜说:天了无质
从前面两种天文观点来看,无论是盖天说还是浑天说,都将天体看成一个球体,即一种实体的观念。与这两种观念相比,宣夜说无疑是一场思想革命。宣夜说认为“日月众星,自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即整个天体漂浮于气体之中。
其实,宣夜说的观点起源极早,如《庄子·逍遥游》认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即整个天地是由于气构成的,并且是无限的。后来的宋钘、尹文继承了庄子的元气观念,将世界万物的本源追溯到“元气”。后来的名家著名代表人物惠子则提出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历物十事”,其中一个观点就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种关于宇宙既无限大又无限小的观点成为宣夜说的思想奠基。
图6 古人对天文记录的石刻
宣夜说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最终成型于晋代,如《晋书·天文志》记载“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不同,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北斗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
这种观点认为,“天了无质”即天体是没有形质的,不是一个实体,而是无边无际的气。而日月星辰则依托于气体在宇宙中漂浮运行,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轨道,有规律、有秩序的不停运转。
图7 “日心说”(左)和“地心说”(右)
我们知道,西方天文学最为著名的两种观点即是地心说和日心说。
这两种观点都将天体看作一个坚硬的球体,其他的日月星辰都固定于这个球体之上。但宣夜说却否定了这种观点。宣夜说认为整个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气体,世界是由气构成的,因此呈现出虚空的特点,所有的天体都漂浮于气体中,各自遵循着自己的轨道运行。这种思想与西方天文学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引起多大重视,几近失传。我们今天能够了解这一观点,无疑是得益于《晋书·天文志》,得益于中国发达的史学传统。
文:甪里先生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丑正?
应该是丑时
丑时是凌晨1时正至3时正。
丑时又称鸡鸣,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上午1时正至上午3时正)。《诗经-汝日鸡鸣》:“汝日鸡鸣,士日眛旦。”即古时鸡鸣而起,眛旦(天将明未明之时)而朝,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丑时表示阴阳转换,寒气渐释,白昼开启。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丑时对应十二经络的肝经,在睡眠状态下,此时人体气血将汇聚到肝脏,充实肝体(给肝脏增补能源),涵蓄肝用(让肝脏更好发挥功能)。
正如《黄帝内经》提到:“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丑时保持熟睡状态是对肝最好的关怀。
怎么才能像黄帝内经说的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怎么才能像《黄帝内经》说的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要看那些什么书呢?
回答:我是前世夏金国后世真王山说说自己的观点:
看《易经》就像《黄帝内经》里说的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黄帝内经》亦是自然规律与人生理规律哲理规律文化库。内容主要是阴阳平衡平行;五行生克平衡平行;四季转化与人生理阴阳失衡而生病;人吸收五谷杂粮精华生克失衡而生病;万药里有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药物;万药里有调理人体吸收五谷精华生克失衡的药;万药亦是地球自然父母化生的万物;地球母亲体内有阴阳五行平衡平行,亦是金木水火土生克阴阳平衡平行完整体;万物分类各有各的阴阳平衡平行体,有金木水火土相互生克给合群;人体内有阴阳五行生克平衡平行,亦是吸收五谷五行阴阳平衡平行精华生长完整体;地球母亲、万物、人类有共同阴阳五行平衡平行完整体。天地互转能力变化,人体适应就发生生理变化。故《黄帝内经》里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
《易经》亦是实,亦是形。实为地球,为阴,为母。形为天体,为阴阳,为父母。太阳光为父,为阳,为形。地球阴阳五行生克化生升华实形于天空。地球五行阴阳化生升华形,太阳升华光形,两形相合为天体形。地球阴与太阳阳相互吸引力能,阴阳分合而使地球运转。而产生四季时气,阴阳分合化生万物,化生气侯变化。阴阳平衡平行,天地人平衡平行,阴阳失衡出易象。理解《易经》这本书,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故我观点:《易经》书像《黄帝内经》里说的那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原创》《青云计划》
熬夜过后为什么会心跳加速?
熬夜之后,因为睡眠不足,脑细胞没能得到充分的休息,于是就可出现头昏脑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发生,甚至还可出现头痛,长时间下来可导致记忆力减退或者发生心慌,心跳加速等。
心脏活动由两套自主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两套神经会昼夜有交替支配心脏动,白天以交感神经活动为主,夜间则以迷走神经活动为主,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率快,迷走神经活动则会抑制心率。正常人夜间睡眠时心率是要比白天活动时低的。显然,如果通宵不休息,本该迷走神经兴奋的时候却是交感神经兴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脏自然的节律自然会被打破,通常会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早搏、甚至是短阵室速,也就引起心脏不舒服了。
所以建议调整作息时间,不要经常熬夜,特别是年龄段不等或者有自身疾病的都应该注意。
中国传统文化说的阴阳到底是什么?
一阴一阳之谓道。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道就像坐标轴直线,阴阳就像正负两极。
天地人三才就是三维坐标系的三条轴。
三才六合就是西游记中的三头六臂,三街六市。
阴阳统摄一切正负之分,柔为阴,刚为阳,仁在内为阴,义在外为阳。
阴阳本义上是对天而言,即对时间而言。
阴为过去,阳为未来。
阴阳其实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阴对应质量形式也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谓的质,阳对应能量形式即传统文化中所谓的气,人的判断就是形。
气转化为质,面向过去之气。
质转化为气,面向未来之气。
阴阳究竟是什么?阴阳是能量在物体与外部之间流动的两种过程。
阴阳就是能质转化,虽然古人没列出爱因斯坦的方程式,但古人早已认识到能量和质量是“存在”的两种可以相互转化的形式。
阴
繁写体是一个今和一个云。因此阴与云有关。简单理解,云遮住太阳,便是阴。
然而云字是雲的简化字,云字本身的意思是人云亦云的云,其关键部首是厶字。
厶是私字的古文,厶字的形体是一股笼聚不散的气,就像质子和中子聚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气在外,质在内,厶在内,有厶才有质。
“存在”是相对时空而言,而“质”仅仅是其在空间维度上的表现。
日规指针的投影指向的刻度就是现在,即今,所以古人用光阴的移动比喻时间的流逝。
阳
繁写体是一个旦和一个勿。勿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象形字,意思是州里所建旗。旗的一个特点是随风甩动,因此阳与风有关。风字繁体字風,有个凡有个虫,虫字隐喻相同没有差异,所以把小虫子叫做昆虫,昆就是同。凡即无厶,凡字表示遍及所有,与数有关,与时间有关。“存在”是相对时空而言,而“气”仅仅是其在时间维度上的表现。
风云
阴和云有关,阳和风有关,风云常常并称。
因为风云都与气有关,气有质为风,气有形为云,无形无质的气便是天。
风有质但无形,云有形但无质,风云二者形质不能兼备,故有风云不测之说。
风视而不见故无形,但风吹旗动因此说风有质;云有不同形彩因此说有形,但云漂浮空中从不掉下因此说无质。
阴阳共生
“气”和能量有关,“质"和质量有关,能量和质量是物体存在即物体被我们的意识感知到存在的两种“形”式,两者可以相互转换。气是物质的波动性表现,质是物质的粒子性表现,形是意识对物质的判断。
站在物体的角度看,物体从外部吸收能量并转化为质量的过程称之为阴,物体的质量转化为能量并向外部释放的过程称之为阳。
物体从外部吸收的能量对物体而言叫做阳气,物体向外部释放的能量对物体而言叫做阴气。物体有可能只对外部释放能量或只吸收能量,也可能同时释放和吸收能量。
阴阳是一个运动的两个视角,从源头看是释放能量,所以对源头来说这个过程是阳,从目的地看是吸收能量,所以对目的地来说这个相同的过程是阴;阴阳不能单独存在指的是能量的流动必须涉及源头和目的地两个作用体,因为运动是相对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必须有运动物体和参考物体。
阴阳用以描述能量变化,能量变化产生时间;阴阳用以描绘时间,则阴为过去,阴气即指过去的质转化而来的气;阳为将来,阳气即可转换为未来之质的气。事物存在于时空中,离不开时间的约束,因此阴阳统领一切。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阴阳描述时间,柔刚描述空间,仁义描述人心。某种意义上阴阳又作为三才之道的正负极符号。柔为受,所以为阴,刚为施,所以为阳;仁在内,所以为阴,义在外,所以为阳。
阴阳常与五行并称。两种密切相关。
五行是什么
五行不是五种元素。
五行不是五种元素。
五行不是五种元素。
五行是指五种行,即五种不同状态的过程。
注意这是正确理解五行概念的前提,否则将陷入西方的元素论,中西文化之差异在此也可见一斑。
什么在行?气在行。
行于何处?行于道上。
什么是道?一阴一阳谓之道。道就像一条坐标轴,阴阳就是道这条坐标轴的正负两个极向。
如何行?一阴一阳反复不息。有道故能行,行于道,即所谓存在。“存在”就像在坐标轴上确定两个点连接成一条直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表示时间的起点和终点。
阳极而阴,阴极而阳,何以如此?
坐标轴是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坐标轴的正负极可以无限延伸并最终汇合,因为直线其实就是一个直径无穷大的圆。无穷是个很难理解的概念,如同我们很难理解0.99的无穷循环其实等于1。理解这点,便理解了道生一。
行,即气在物与外部之间流动的这种能量转化的过程。五行就是五种不同状态的“行”,分别以金木水火土表示,划分的依据是阴阳胜弱关系。
土,阴阳二气平衡,即物体吸收和释放能量的速度大小都相等,物体的内能维持不变。这种状态叫做土。
木,阳气胜阴气,即物体吸收能量的速度比释放的快,物体内能持续增加,这种状态叫做木。
金,阴气胜阳气,即物体吸收能量的速度比释放的慢,物体内能持续减少,这种状态叫做金。
水,阳极而阴,即只吸收能量,由于物体内能已无法再减少而无法对外释放,,这种状态叫做水。
火,阴极而阳,即只释放能量,由于物体内能已无法在增大而无法从外部吸收能量,这种状态叫做火。
注意水和火两行并非独阴独阳,前面提到阴阳是一个过程从两个视角看的不同描述,同一过程对释放者而言为阳,对吸收者而言为阴。
阴阳总是同生同灭,就像作用和反作用。
土木金三行就像两个小孩玩游戏,你推我一下的同时我也推你一下,比看谁用力气大;而水火两行则是一个推一个受。
五行又各分阴阳。因此有阴木,阳木,阴火,阳火,阴土,阳土,阴金,阳金,阴水,阳水,十种,分别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即为十天干。
五行为何分阴阳?
五行分阴阳是为了说明五行这五种状态之间的转化,即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本身只是气行于道的状态,是一个状态点,而五行分阴阳是描述这些状态的发展趋势。从何而来就是阴,阴即质,来自能;往那里去就是阳,阳即质化为能。
五行相生
水生木,其实是阳水生阴木,
木生火,其实是阳木生阴火,
火生土,其实是阳火生阴土,
土生金,其实是阳土生阴金,
金生水,其实是阳金生阴水。
阳水来自于天,阴水来自于地。
五行相克
如果说五行相生如同妈妈生女儿,那么五行相克就是奶奶管孙女。
水克火。
原因是木。因为阳水生阴木,木多阴则少阳,木少阳则不能生火,所以水克火。
火克金。
原因是土。因为阳火生阴土,土多阴则少阳,土少阳则不能生金,所以火克金。
金克木。
原因是水。因为阳金生阴水,水多阴则少阳,水少阳则不能生木,所以金克木。
木克土。
原因是火。因为阳木生阴火,火多阴则少阳,火少阳则不能生土,所以木克土。
土克水。
原因是金。因为阳土生阴金,金多阴则少阳,金少阳则不能生水,因此土克水。
妈妈需要照顾奶奶,所以顾不上女儿,因此奶奶克孙女原因是妈妈。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实际上儿女一天天长大,父母却一天天老去,总感觉是儿女在吸收父母的生命力,有时难免惆怅伤怀,然而这是自然界的规律,只能坦然面对。
阴阳五行还有八卦都和先天五太中提到的气形质有关。
太多一下说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