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肾俞的好处,为过冬打好基础?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王安石
后日就是寒露节气,寒露时节的气温,要比“白露”更低,地面的露水也更冷。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则进入深秋, 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那么,这个时节,如何养生呢?
寒露将至,忌食一瓜,多饮二水,预防三种疾病,为过冬打好基础!
寒露将至,忌食一瓜俗话说,秋瓜坏肚;寒露时节,尽量少吃“瓜”。
比如西瓜,也叫“寒瓜”,性寒解热,食之冰凉,多食对脾胃的伤害很大。
因此,寒露时节,天气渐冷,如果此时再吃很多寒性的西瓜,会给脾胃增加负担,甚至还会出现头昏乏力、身体困重等现象。
寒露将至,多饮二水一、喝茶水,暖胃又养身
一年之茶在于秋,寒露时节,捧一杯热茶,暖身又暖心,能御寒暖身,又可养胃助消化、预防感冒等。
所以,寒露时节,喝点茶水,是不错的选择哦。
1、生姜红枣茶
生姜,性温味辣,不仅可以驱寒,促进体内阳气旺盛,还能促进血液循环、胃液和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
红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枸杞子,归肝、肾经,能补肾气、平补阳气,益精明目,养血,延缓衰老。
花椒,性辛温,香气浓重,能够祛除寒气。
这几种,搭配煮茶,可温中散寒、止呕、回阳通脉、补血正气。
2、黄谷丁茉莉花茶
用黄谷丁,茉莉花,搭配成草药茶,不同于传统的茶饮,在调理胃病方面,温和持久,有其独特的优势。
清代《外科证治全生集》写道:“黄谷丁瓦上炙枯黑存性,研末火酒送服治胃脘痛。”
黄谷丁,具有“广谱抑菌”的作用,还有“天然维生素”的美称,是一种抗炎良药,尤其对胃炎之炎更加有效。
据现代研究发现,黄谷丁对胃溃疡具有治疗作用,能明显的减轻胃溃疡的发生几率,并且,黄谷丁还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对于胃部健康,十分有益。
茉莉花,主温脾胃,有理气解郁,化湿和中之效,中指的是处于中焦的脾胃。
茉莉花,常用于脾胃湿浊不化、少食脘闷、腹泻和下痢腹痛等症。
并且,茉莉花性质温和,还可以中和黄谷丁的寒性,二者搭配在一起,对暖胃止痛,消除溃疡、杀灭幽门螺感觉,是不错的选择。
二、喝汤水,润燥滋补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此时,喝点汤水,润燥滋补,是不错的选择。
1、牛肉白萝卜汤
材料:牛肉丸、白萝卜、食盐、胡椒粉、小芹菜、姜
白萝卜滚刀切块,芹菜切末、姜切丝;将萝卜放砂锅中,加水750毫升,煮至萝卜变透明;加入牛肉丸,煮沸之后,再滚5分钟,加入切好的姜丝;撒入胡椒粉,加盐,加入小芹菜调味、点缀即可。2、川贝雪梨银耳汤
材料:雪梨,川贝,银耳,冰糖,枸杞
银耳,泡发,去蒂,撕碎;川贝、枸杞,洗净,放入汤锅中;雪梨,带皮,切小块,也放到汤锅中;汤锅加2-3升水,上火加热,大火烧开,去掉浮沫;加入冰糖,改小火煲,20-30分钟即可。寒露将至,预防三种疾病,为过冬打好基础!一、防肠胃疾病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
寒露时节,天气骤然转凉,人的食欲会逐渐变好,而脾胃长期处于“虚弱”的状态;
此时如果胡吃海喝,很容易增加胃肠的负担,导致腹泻、呕吐等。
预防措施:
1、多吃粗粮
如今我们的生活中,细粮食用过多,很少食用粗粮,这对肠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粗粮中,含有一种叫膳食纤维的营养元素,可以增加肠胃蠕动,预防肠道疾病,还可以预防便秘、减肥瘦身。
所以日常要适量增加燕麦、红薯等粗粮。
2、按揉穴位
按摩胃俞穴,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调整胃功能,防止胃功能的偏盛偏衰,维护胃的正常受纳与通降,从而保证消化的顺利进行。
位置:胃俞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二、防感冒疾病
谚语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冻”了,要特别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导致伤风感冒。
预防措施:
1、弹指功
很多朋友冬天怕冷,容易手脚冰凉,如果在寒露之后开始练练“弹指功”,可以让这些状况会得到改善。
每天中午,用双手拇指扣住中指用力弹出去,反复一百遍。
中指的指尖,是心包经的起点,而心包经是心脏的保护墙。
寒露之后,人体的气血开始流注心包经,所以常弹中指,能够促进气血循环,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也就不容易手脚冰凉、畏寒了。
2、注意泡脚
所谓,寒从足生,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并且脚部的脂肪层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
所以,寒露时节,更应注意泡脚的重要性!
热水泡脚,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使人精力充沛。
三、防心脑血管疾病
寒凉,会使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而肾上腺素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易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发生冠脉痉挛等。
一些中老年朋友,在这个时节,如不注意,会使原有的疾病加重,而引发各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措施:
1、多抖动
方法:身体保持站立,手握拳,拳背轻贴背部的肾俞穴,利用膝关节进行上下抖动,用以带动双拳进行反复地摩擦穴位。
频率:每日一次,每次5-8分钟即可。
作用:坚持每日抖动全身,可增强全身气血流通,血液流畅,有益血管健康。
2、少摄盐
正常来讲,每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应保持在6克以内。
如果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钠的增多,进而会使血压升高,增加血压的压力。
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心脏、肾脏的健康,也会进一步损害血管的健康。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
过敏性鼻炎有什么好的建议?
1、过敏性鼻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变态免疫性疾病,涉及到过敏、免疫、炎症等各因素。
2、过敏性鼻炎回避尽可能过敏源,比如尘螨、花粉、二手烟等。
3、回避辛辣刺激食物,减少口咽刺激,从而减少鼻部粘膜刺激。
4、坚持鼻喷激素是减少过敏性鼻炎症状关键因素。
5、生理盐水喷鼻可以恢复鼻纤毛活性和鼻腔粘膜循环,同时稀释鼻涕,减少过敏源停留。每天一次、两次均可。年龄下的宝宝不会擤鼻涕,配合吸鼻器,减少鼻涕清除。
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容易导致过敏性鼻炎复发。
7、使用抗组胺药物可以减小鼻部过敏症状。
据说爱吃3种食物的人?
宋先生今年29岁,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虽说命保住了。但,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出现了一侧瘫痪的现象。
此时的他,后悔不已,都是因为这一张贪吃的嘴害的。
就在3天前,宋先生突然昏迷、嘴眼歪斜,被紧急送往医院。经过检查确诊为脑梗,医生立刻进行救治。
经过2个小时的抢救,患者的命虽说挽留了下来。但,还是留下了后遗症。
宋先生醒来后,身体一侧无法动弹,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通过了解,才得知,宋先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对于各种美食,这的是来者不拒。
特别是习惯吃炸鸡、奶油、碳酸饮料等东西。
就在半年前,宋先生体检时检查出高血脂。但,因为平时并没有不适,也就没有太在意,依旧每天吃着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但,也因此患上了突发脑梗,为一张贪吃的嘴埋下了祸根……
医生告诫:3样东西吃太多,血管会"水泄不通"
1、高油脂食物
炸鸡、薯条等均属于油炸类食物。
食物在经过油炸后,十分美味。但,并不建议长期食用。
此类食物含有较多的油脂,会导致体内血脂过高,血液粘稠,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此外,油炸食物还含有较多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此类食物,还是少吃为好。
2、奶油类食物
奶油蛋糕、泡芙等甜点。
此类食物中含有大量的奶油,还有糖。
经常吃奶油,会增加高血脂、糖尿病的风险。
其次,糖分摄入体内过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的到体内胆固醇,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管压力,堵塞血管。
因此,这类食物平时用于解馋就好,不要多吃。
3、高胆固醇食物
动物内脏、蟹黄、蛋黄等含有较多的胆固醇。
此类食物食入体内过多,会造成体内含有较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坏胆固醇"),容易聚集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
从而使得血管变窄,血液流动受阻,成为危害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杀手"。
因此,这类食物一定要注意,少吃为秒。
身体一旦出现这6种症状,多半血管已毒素,尽早检查
1、足脉搏减弱
脚,人体末端部位,血管若受到堵塞,脚部最先有感觉。
双脚足动脉跳动较弱,且出现双脚寒冷的现象。说明血管可能已经发生了轻度堵塞。
2、经常头痛
脑部血管或颈动脉血管出现堵塞时,可能会出现持续性的头痛,从而失眠。
持续性的头痛、头晕、思维混乱等,可能是脑血管供血、供氧不足所导致。
3、手部抖动
手部出现抖动,如:夹菜时手一直在发抖,无法停止。
此时,很有可能是血管变的狭窄,或堵塞所致。
4、语言障碍、肢体不协调
说话时,舌根发硬,甚至说不出话来。
心口不一,脑袋一片空白,甚至眼前出现眩晕。
走路跑偏,手脚不听使唤等,也是血管堵塞,压迫神经所致。
养护血管,减少堵塞,做好这3点:
一:喝好2杯水
1、早起后,一杯白开水
白开水,天然"稀释剂"。
晨起后,身体内血液较为粘稠,很有可能会形成血栓。
此时,可以喝点白开水,有助于血管畅通,防止血液粘稠。
2、两餐之间,一杯茶水
抗氧化剂,是人体必须元素,需要从食物中摄取。
英国分子生物学家Harman指出:氧化应激决定寿命。
因此,抗氧化剂是血管健康必须的营养物质,能有养护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研究发现,抗氧化剂进入体内,可抵御自由基对血管的“老化作用”,使血管“年轻态”。
有效的抑制血管内斑块形成,维持血管生理功能,减少甘油三酯、胆固醇、自由基对血管是损伤,降低脑梗等脑血管发生率。
主要来源,元芙菊、秋麻籽等天然植物,其中,元芙菊为药用菊,抗氧化剂含量可达67%左右,常喝可养护血管,减少脑梗发生。
二:饮食少吃二白
1、少吃白盐
盐,是导致高血压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饮食过咸,摄入体内盐量过多,会导致体内钠离子过多,会引起水钠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
同时细胞内外钠离子水平的增加可导致细胞水肿,血管平滑肌细胞肿胀,血管腔狭窄,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引起血压升高
建议:每人每天摄入体内的盐分不少于6g,相当于啤酒瓶盖那么多。
2、少吃糖
糖,对于血管来说就是"炮弹"。
吃过多的糖,会扰乱体内胆固醇,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管压力。
因此,想要血管健康,一定要少吃高糖食物。
三:闲来无事,多活动
1、动手腕
平时活动活动手腕,可以通经活络。
先由内往外,再由外往内,缓缓转动手腕,可以帮助疏通血管,有助于血管健康。
2、动脚踝
经常转动脚踝,亦可助力血管通畅,增强下肢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健康。
3、动全身
抖动全身,可增强全身气血流通,有益血管健康。
拳背轻贴肾俞穴,利用膝关节,上下抖动,来带动双拳进行反复摩擦穴位。
做什么动作可以缓解?
大部分朋友常常以为腰痛就是因为过度劳动导致腰肌劳损,但其实经常腰痛有可能是因为身体出现了一些异常甚至是出现了疾病。其实有几个非常简单的小动作可以缓解腰痛,不需要吃药不需要花钱,简单方便解决腰痛这个烦恼。
缓解腰痛的动作腰痛难耐别只会知道忍,其实缓解腰痛生活中也有许多方法,例如做上一些小动作便可以,现在给大家介绍4个动作缓解方法。
第一,找一个空地,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握拳,拇指和食指贴着腰部用力上下摩擦,从下往上从骶部开始,尽可能高并且速度尽可能快,十次左右一组。或者可以双手叉腰拇指在前,先用右手掌从右腰部向前向左推然后再换左手掌向后向右推,十次。当然也可以反方向推。
第二,站位或者坐位,用一只手或者两只手的拇指都可以,按住第二腰椎棘突处凹陷处,也就是命门穴,用力往下按会有酸胀感觉,揉动十次。同样的姿势还可以用一只手的拇指按住第二腰椎棘突下方也就是肾俞穴,命门穴的外侧大约两个手指宽处那里便是肾俞穴,同样也是在按住的时候会有酸胀感,揉动十次,另外一侧也是相同的做法。
第三,左弓箭步站立,右手掌虎口分开拇指在前,推向同侧腰部之后用力向下推,经过臀部一直推到大腿和小腿,身体随着向右侧弯。然后右弓箭步站立左手推左侧腰臀部。交替十次之后双手握空拳轻锤两侧腰部二十次。做法跟第六种方法一样。
最后,站立或是坐位,两腿伸直,慢慢向前弯腰,同时用双手捏大腿以及小腿前面的肌肉尽可能最低,如果能够到达足背处是最好的,反复十次。注意,向前弯腰的时候头部要昂起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婴儿盗汗该怎么办?
摘要:汗证是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小儿汗出过多,易于着凉而感冒。若因天气炎热,或衣被过厚,或剧烈运动导致单纯汗出过多,不属病态。
自汗:气虚不摄
【临床表现】以自汗为主,活动后出汗加重,出汗部位主要在身体的上部,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患儿抵抗力弱,平时易患感冒。舌淡,舌薄,脉细。
【治则】益气固涩止汗。
【处方】
补肺经300次。
补脾经300次。
补肾经300次。
掐肾顶300次。
按揉足三里、关元、气海各200次。
盗汗:湿热迫蒸
【临床表现】出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肌肤发热,汗渍色黄,口渴但不欲饮水,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益气养阴,清热止汗。
【处方】
补肺经200次。
补肾经200次。揉二人上马200次。
清天河水300次。
按揉三阴交200次。
【处方依据】补肾经、补脾经、补肺经补益全身之气;揉肾顶补元气而固涩;揉二人上马、按揉三阴交配清天河水滋阴清热;按揉足三里、关元、气海加强补气作用。
【预防调护】
1.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小儿体质。
2.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
3.患儿进食食物应清淡、易于消化、营养均衡。勿食辛辣、炙烤等容易令人上火的食物。
4.身体有汗时毛孔处于舒张状态,应避免受风感冒。
欢迎家长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育儿苦恼或者小秘笈,第一时间联系黄老师与你解答。明日继续更新新的课程,感觉有用,那就关注下黄老师,转发给身边的朋友看,收藏起来备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