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穴一按就疼,胃痛按哪个穴位止痛最快?
胃痛按哪个穴位止痛最快?
胃痛按压腹部的中脘、下脘等穴,可以缓解疼痛。如果是急性胃痛,以绞痛为主,也可以按压内关,梁丘、足三里等穴位,四肢穴位可以采用中强力度,使穴下有酸胀疼痛的感觉,可以较快地缓解急性胃痛。
另外,应该注意保暖,不要着凉。疼痛不严重的时候,可以用热水袋热敷,或者使用按摩的方式来缓解疼痛。同时经常出现胃疼伴有反酸,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用苏打水温水口服,效果比较好。因为苏打水是属于碱性的,胃酸分泌增多,口服苏打水之后可以酸碱中和,快速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缓解疼痛。另外,还应该注意清淡饮食,规律饮食,不要吃太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生活规律,避免抽烟饮酒。如果疼痛特别严重,尤其伴有呕吐、黑便等情况,一定去医院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针灸科 主任医师 刘颖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艾灸中脘穴的功效是什么?
艾灸是一种通过灸火的热量刺激人体,通过经络穴位的作用来防治疾病的疗法。艾灸可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中脘穴是任脉常用的穴位之一,位于人体上腹部,前中线,脐上4寸。艾灸Zhongwan穴对哮喘、胆道蛔虫病、胃脘痛、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腹泻、便秘等疾病有显著疗效。
按摩中脘穴有什么功效?
中脘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隶属于任脉,中医认为中脘穴具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
临床当中,中脘穴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病症,如腹胀、呕逆、腹泻、便秘、胃炎、胃溃疡等;中脘穴对于治疗失眠、癫痫、子宫脱垂、荨麻疹,以及食物中毒等也有极好的疗效。
所以按摩中脘穴具有疏肝养胃、消食导滞、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
按哪个穴位能排出来?
您好,微医君来为您解答。
胃胀气是指胃内积存太多的气体,出现胀痛、压力及不适等症状,多由消化不良引起。中医学认为,胃胀气多因胃病日久,脾胃失健,或湿浊痰瘀内蕴,阻滞气机所致。通过按揉穴位,不仅可以健运脾胃,还能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改善胃胀气引起的不适。那么,当胃胀气时,按摩哪些穴位可以快速缓解呢?
1. 中脘穴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是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又名“胃脘”、“太仓”。是治疗消化系统常用穴,有和胃气、消食积、化湿滞、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按揉中脘穴可促进胃酸分泌消化食物,还可畅通胃肠积气,缓解腹胀。
主治病证:腹胀、腹泻、腹痛、腹鸣、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吞酸、呕吐、呃逆、便秘、黄疸等胃肠病证;头痛、失眠、精神萎靡、神经衰弱等。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肚脐往上 4 寸(4 寸即一横掌的位置)。操作:仰卧位或站立位,按压时需要配合呼吸,用指端或掌根定位在中脘穴上,深吸气后开始缓慢吐气,同时垂直向下按压,感到酸痛或酸胀时保持约5-10秒,再松开按压的手指。2. 足三里穴2. 足三里穴是强壮全身的重要穴位,也是自古以来养生保健的第一大要穴,有健脾胃、燥脾湿、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防病保健的作用。按揉足三里穴可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胀气,胃部闷胀感。
主治病证:胃肠病证,如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等;下肢痿痹、膝痛、脚气等;神志病,如失眠,癫狂,头晕;虚劳诸证,如虚劳赢瘦,水肿;咳嗽气喘,心悸气短等。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四横指(膝盖骨外侧端往下四横指的距离)、胫骨外侧缘一横指。操作:每次用大拇指按揉足三里穴,会有酸痛感觉,每次左右小腿各按揉5-10分钟,每分钟按揉15-20下。3. 太冲穴属足厥阴肝经,有疏肝理气,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清利头目的作用。
主治病证:腹胀、呕逆、胁痛、口苦、黄疸等肝胃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滞产等妇产科病证;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头痛、眩晕、失眠、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等肝经风热病证;下肢痿痹、足跗肿痛等。
位置:位于脚背第一、二趾骨之间,指缝后约两横指处。操作:用拇指指腹按揉该穴,每次左右脚面各按揉5-8分钟,注意按压力度宜逐渐加重至耐受程度,以有酸胀痛感为佳。此外,在按揉穴位的同时,配合一些腹部的推拿按摩手法,缓解胃胀气的效果会更好。
脾胃虚弱引起的胃胀气、消化不良,一般顺时针按摩肚脐为中心的腹部,每天5到10分钟,称之为摩腹揉脐,可以健运脾胃,通畅肠腑;
情志抑郁或焦虑或精神紧张引起的胃胀气,在配合点按脚上太冲穴的同时,采用由上到下沿胸腹部的胁肋方向,持续摩擦两胁肋部,可以疏肝理气,进而达到更好的缓解效果。
微医君温馨提示:如果经常胃胀气,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消化内科就医,完善相关检查,以便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同时,注意改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清淡饮食、吃饭定时定量、细嚼慢咽等。【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点击右上角“关注”后,更多健康知识等你来 微医 了解】中脘穴最简单找法?
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