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府的准确位置与功效,老是上火怎么办?
很多人一上午就喝各种凉茶,其实这样是容易伤身体的。中医的上火分为实火和虚火,不同脏腑的火比较症状也不一样,去火的方法也不一样。具体应该怎么办呢?
一、肺火旺(分实火和虚火)
肺火旺(实火)表现:咳嗽,咳黄痰,胸痛,咽喉肿痛,或有发热,便秘,舌苔黄等。
上火原因:外感风热、风温引起,或过食油甘厚腻、辛辣刺激引起。
去火方法:1、喝茶:用新鲜的鱼腥草、芦根或菊花泡茶,这两个茶都入肺经,能清肺热。如果痰多,加入桔梗一起,用量可以各10克左右;
2、中成药:炎可宁片、清热解毒片、热炎宁片、清肺抑火丸等。
3、穴位:曲池穴、尺泽穴、合谷穴,经常按揉,每次5-10分钟。
肺火旺(虚火)表现:咽燥,咽痛,干咳,少痰,声音嘶哑,潮热,盗汗,舌红少苔等。
上火原因:风燥伤肺,久咳治肺阴虚,或讲话、用嗓子过度等引起。
去火方法:1、喝茶:用桑叶、沙参、麦冬等泡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搭配一起用。如果还有气虚,可以搭配西洋参一起。
2、中成药:养阴清肺丸、二母宁嗽丸、川贝枇杷膏、麦味地黄丸等。
3、穴位:合谷穴、肺俞穴等,经常按揉,每次5-10分钟。
二、心火旺(分实火和虚火)
心火旺(实火)表现:心烦失眠,口干口渴,口舌生疮,手脚心热,小便短赤,舌尖红等。
上火原因: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以及经常熬夜引起的。
去火方法:1、喝茶:用莲子心或淡竹叶泡茶喝。注意莲子心比较苦寒,喝了几次,心火不那么旺时,换成绿茶或竹叶茶,以免伤胃。
2、中成药:导赤丸、黄连上清丸、一清胶囊等。
3、穴位:少府穴、劳宫穴、大陵穴等,经常按揉,每次5-10分钟。
心火旺(虚火)表现:头晕,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盗汗等。
上火原因:操劳过度,思虑过度或经常熬夜等,耗伤心血心阴。
去火方法:1、喝茶:用天冬、麦冬、百合、生地等泡茶,可单独用,也可以搭配一起用。如果心血亏虚明显,可以加龙眼肉一起使用。
2、中成药:天王补心丸、柏子养心丸、安神补心丸等。
3、穴位:神门穴、内关穴、膻中穴等,经常按揉,每次5-10分钟。
三、胃火旺(分实火和虚火)
胃火旺(实火)表现:口干口臭,牙龈肿痛,或牙齿出血,胃脘灼热疼痛,反酸,恶心等。
上火原因:过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等食物。
去火方法:1、喝茶:用蒲公英、金银花、决明子等泡茶,可单独用,也可以搭配一起用。注意金银花相对苦寒一些,如果胃火不明显,不要继续喝金银花茶。
2、中成药:牛黄清胃丸、一清胶囊、四季三黄片等。
3、穴位:内庭穴、厉兑穴、合谷穴等,经常按揉,每次5-10分钟。
胃火旺(虚火)表现:口燥咽干,干呕,胃隐痛,或嘈杂,食欲减退,泛酸,五心烦热等。
上火原因:胃病日久不愈,或过食辛辣刺激,情志不遂等郁而化火,伤津耗液导致。
去火方法:1、喝茶:用玉竹、沙参、麦冬、石斛等泡茶饮用,可单独用,也可以搭配一起用。虚火明显的话,可以稍微加点知母或金银花等。
2、中成药:益胃丸、养胃舒颗粒、阴虚胃痛颗粒等。
3、穴位:中脘穴、胃俞穴、内关穴等,经常按揉,每次5-10分钟。
四、肝火旺(分实火和虚火)
肝火旺(实火)表现:头胀痛,头晕,脾气暴躁,易怒,口苦,胁肋胀痛,失眠,舌两边红。
上火原因:压力大,经常熬夜,暴饮暴食,饮酒,天气炎热等都可引起。
去火方法:1、喝茶:用蒲公英、菊花、夏枯草等泡茶饮用,可单独用,也可以搭配一起用。如果火太旺,可以加栀子、黄连;如果便秘明显,加大黄等。
2、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泻青丸、黄连羊肝丸,丹栀逍遥丸等。
3、穴位:太冲穴、行间穴、内庭穴等,经常按揉,每次5-10分钟。
肝火旺(虚火)表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烦躁,口干,胁肋隐痛,五心烦热,盗汗等。
上火原因:年老体衰,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熬夜喝酒,压力等耗伤肝阴或肝血导致。
去火方法:1、喝茶:用菊花、枸杞子、桑葚、白芍、女贞子等泡茶喝,可单独用,也可以搭配一起用。如果肝血虚明显,可以加当归、熟地、黄精、制首乌等。
2、中成药:逍遥丸、加味逍遥丸、杞菊地黄丸、天麻首乌片、石斛夜光丸等。
3、穴位:三阴交、肝俞穴、阳陵泉等,经常按揉,每次5-10分钟。
五、肾火旺(一般虚火为主)
肾火旺(虚火)表现:头晕耳鸣、咽干舌燥、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
上火原因:年老体衰,房事过度,熬夜,滥服补肾药,久病伤肾等均可引起肾阴虚。
去火方法:1、喝茶:用枸杞子、石斛、麦冬、女贞子等泡茶饮用,可单独用,也可以搭配一起用。补肾阴的同时,可以稍微加一点点补肾阳的药,比如菟丝子、淫羊藿等。
2、中成药: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3、穴位:三阴交、涌泉穴、太溪穴等,经常按揉,每次5-10分钟。
军事家和名将有什么区别?
军事家是指具备军事战略、军事战术或者军事理论的人,一般是军队的最高统帅或者高级将领,有影响后世的战略战术或者军事理论存在。
名将是指同时代有名气的军事将领,可能是一线将领,也可能是某次战役的统兵大将,军事家可以是名将,但名将不一定是军事家,军事家在军事方面的造诣及深度均要高于名将。
军事家与名将的主要区别是:军事家有战略战术和军事理论,而名将没有或者水平偏低,另外军事家的级别一般高于名将。接下来举例说明军事家与名将的区别。
1、庞涓与孙膑
庞涓是名将,孙膑是军事家,两人在军事上的造诣是完全不同的,地位也是不同的。
孙膑与庞涓庞涓与孙膑是战国同时代的人,庞涓后来做了魏国的大将,因为嫉妒孙膑,庞涓诬陷孙膑有罪并处于膑刑和黥刑,庞涓在史书中有何战绩并没有详细记载,但庞涓遇到孙膑,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
孙膑打败庞涓一共有两场战役,一是桂陵之战,二是马陵之战。
这两仗孙膑都用了巧妙的战略战术,比如桂陵之战,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围魏救赵的来源,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派出孙膑与田忌率军救援赵国,孙膑采用的战略战术是:声东击西、围魏救赵。
孙膑并不直接救援赵国,而是率领齐军攻打魏国都城大梁东边的战略要地平陵(今山东省定陶县东北),同时派出轻装战车兵快速攻打魏都大梁,当时魏军的主力尽出攻打赵国,魏国内兵力空虚,魏军有救援都城的可能。
孙膑在战役中让齐军主动示弱魏军,引诱魏军进入齐军包围圈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一战大败魏军主力,还俘虏了魏军主将庞涓,在整个过程中,庞涓没能识破孙膑的计谋,一步一步落入孙膑设置好的圈套中,最终失败被俘,后又被释放。
围魏救赵在桂陵之中就能看出名将与军事家的区别来,名将虽然身经百战,很会打仗,甚至骁勇善战,但是战争并不完全靠勇猛取胜的,名将在战略战术上明显不及军事家。
马陵之战同样说明了这一点,战国初年的第一强国是魏国,齐国实力不如魏国,所以齐军并不与魏军硬碰硬,而是靠谋略打仗,马陵之战最初是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马陵之战孙膑用的战略战术是:围魏救韩、诱敌深入、减灶迷惑、围而歼灭。
孙膑再次选择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齐军向西攻向大梁,庞涓率军在后面追赶齐军,孙膑故意用减灶的计谋,第一天做饭有十万个灶,第二天做饭有五万个灶,第三天做饭有三万个灶,让庞涓认为齐军因为有人逃亡而人数越来越少。
要知道庞涓已经上过孙膑一次当,理应小心谨慎的,但是孙膑完全抓住了庞涓的心理,当时魏强齐弱,孙膑让庞涓在同样的错误上犯了两次,这本身就是不容易的,但事实是庞涓的确再次犯错,率领骑兵追击齐军,结果进入齐军的包围圈,被射杀而死,仅此一战,齐军就杀死十万魏军,从此魏国由强转弱。
桂陵之战2、韩信、项羽、英布、章邯
韩信、项羽是军事家,英布、章邯是名将。
韩信是兵权谋家的著名代表人物,韩信打仗全部是用谋略,从来不靠实力,比如著名的背水一战,韩信用的战略战术是:背水列阵、诱敌深入、拔旗易帜、双面夹击。
韩信表面上把自己的主力放在河边背水列阵,这是军事大忌,因为没有退路,手下士兵只得死战到底,然后暗地里在山上埋伏了一支轻骑兵,韩信亲自率军攻打赵国,佯装败退,然后在河边与赵军死战,韩信是拿自己当诱饵,引诱赵军全军出击,导致后方营地空虚。
然后埋伏的骑兵就趁机攻打赵军营地,夺取营地后全部插上汉军旗帜,赵军主力回来后发现营地被占,军心开始不稳,然后汉军前后夹击赵军,赵军崩溃,主将陈馀当场被杀,韩信以弱胜强取得了胜利。
兵仙韩信在整个过程,韩信用了一系列的计谋来欺骗赵军,宁愿让自己当诱饵来引诱赵军,尽管赵军人数众多,但主将陈馀并不能识破韩信的计谋,最终落得被杀的下场,这就是兵权谋家打仗的手段。
项羽是兵形势家的著名代表,千万不要以为项羽打仗靠的是勇猛,这么想你就错了,项羽是有战略战术的,比如著名的巨鹿之战,项羽的战略战术是:破釜沉舟、攻敌甬道、断其粮道、分而歼灭。
项羽率军渡河只带了三天的口粮,做饭的锅全部凿破,意味着将士们没有退路,极大地激发了将士的求生欲望,然后全力攻击秦军用来运输粮食的甬道,切断了王离军队的粮道,当时秦军有40多万,王离和章邯各有20万人。
王离这边一断粮,军心开始不稳,再加上楚军为了活命,在战场上拼了命地攻打秦军王离部,秦军很快崩溃,主将王离也被俘虏,20万秦军长城军团覆灭,章邯的20万秦军失去屏障,再加上赵高的猜忌,于是投降了项羽。
战神项羽项羽打彭城之战用的也是谋略,其战略战术是:避开主力、攻其不备、骑兵突袭、攻其中枢。项羽从齐国回防彭城,避开了刘邦防守最严密的彭城东北,先向西绕到彭城的西北,然后再南下到达彭城的西边,再发动突然袭击,直接攻打彭城防守最薄弱的西边,并且一直追着刘邦打,用3万人打跨了56万人。
韩信与项羽都是一流的军事家,只是两人的特点不同,韩信侧重于谋略,项羽侧重于勇猛,相比较之下,英布和章邯就只能是名将了。
英布当过囚徒和盗贼,后来参加反秦起义,投靠了吴芮,成为其女婿,英布靠着骁勇善战一路从囚徒当上了诸侯王,他的能力不可谓不强,在项羽军中时,英布总是充当前锋,比如巨鹿之战,项羽的前锋就是英布。
英布一生身经百战,军事经验丰富,但在战略战术方面很是欠缺,尽管他当上了诸侯王,仍然没有战略眼光,原楚国令尹薛公就认为英布没有战略眼光,后来英布造反,薛公认为英布会选择下策来对抗刘邦,这是最差的战略,所以英布只能是名将,而不是军事家。
英布章邯是秦末最后的名将,他原本是秦国九卿之一的少府,陈胜部将周文打进关中,章邯提出让骊山囚徒参战,才缓解了咸阳之危,章邯首先打败了周文,然后一路势如破竹,杀田臧、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迫陈胜、杀项梁,以一人之力打败了整个黄河以南的反秦义军,实力相当强。
章邯同样是身经百战、战功赫赫,但在巨鹿之战,章邯不敌项羽,在战略战术方面,章邯也不是项羽的对手,他本身也没有战略战术特别出众的地方,所以他只能是名将,而不是军事家。
3、诸葛亮、陆逊、关羽、夏侯渊
诸葛亮、陆逊是军事家,关羽、夏侯渊是名将。
别看诸葛亮是蜀汉丞相,但他在主政蜀汉政权时期,作为军队的统帅,有平定南中叛乱的军事行动和五次率军北伐,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造诣主要是其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在实际作战过程中,整个三国综合军事实力比诸葛亮强的,只有曹操了。
诸葛亮是军事家总有人认为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怎么还能被称为军事家?不要用成败来讨论是不是军事家,胜败乃兵家常事,要知道蜀弱魏强,蜀汉的实力只有曹魏的五分之一,而且天下形势已经不可能逆转,魏国汇集了天下绝大多数的人口、人才、土地、城池,再加上魏国君主英明,北伐很难成功。
诸葛亮有八阵图流传后世,有实力改编八阵图的人,整个中国历史屈指可数,诸葛亮还有军事理论流传下来,比如《便宜十六策》,诸葛亮的练兵能力是当时一流的,关羽去世,数万荆州军全军覆没,刘备去世时,又是数万精锐覆没,仅仅5年时间,诸葛亮就能训练出一支可用于北伐的强大军队,这个能力整个中国历史上都不多见,司马懿就称赞过诸葛亮的练兵能力,所以诸葛亮是军事家。
陆逊能被称为军事家主要是两场战役,一是夷陵之战破刘备,二是石亭之战败曹休,刘备与曹休都是身经百战的军事将领,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利用地形阻挡刘备进军,以固守的方式寻找刘备军队的破绽,最终定下的战略战术是:火攻破敌、围而歼之。
陆逊石亭之战中,陆逊用诈降的方式引诱曹休孤军深入,然后差一点包围并歼灭了曹休,这两战陆逊都是用计谋打败对方的,陆逊是一个沉稳,能够把握大局的军事家。
关羽是三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至今还在供奉,关羽还是三国唯二的万人敌、熊虎之将,白马之战中,关羽单骑策马刺杀了敌军主将颜良,一战定乾坤,解了白马之围,襄樊之战时,关羽生擒于禁、庞德及三万魏军,包围襄阳与樊城,此战威震华夏。
但关羽缺乏战略高度与深度,作为将领,关羽称得上是三国第一名将,但是远远达不到军事家的高度。
夏侯渊是曹操手下的领兵大将,算是曹操西部军区的主将,放到现在相当于军区司令级别,夏侯渊作战勇猛,进军速度很快,但同时也被人称为白地将军,也就是有勇无谋,在汉中之战中,夏侯渊被刘备用计打败,黄忠在战场上直接斩杀了夏侯渊。
夏侯渊被杀是因为他亲自到前线去补鹿角,这不是主将应该做的,他给自己带来了危险,最终战死,主将一死,军心不稳,导致汉中丢失,所以说夏侯渊的战略高度是不够的,他只是名将,而不是军事家。
关羽是名将纵观中国历史,被称为军事家的人太多了,各个朝代都有,比如西周的姜子牙,春秋的管仲、孙武、伍子胥、范蠡、司马穰苴,战国的孙膑、吴起、白起、王翦、李牧、廉颇、乐毅,秦末汉初的韩信、项羽,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东汉的邓禹、吴汉、耿弇、寇恂、岑彭、冯异。
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陆逊、周瑜、司马懿、钟会,西晋的杜预、刘琨,东晋的谢玄、祖逖、桓温,南北朝时期的韦孝宽、刘裕、檀道济、斛律光,唐朝的李靖、郭子仪,宋朝的岳飞、孟珙,元朝的成吉思汗、拔都,明朝的于谦、王守仁、戚继光,清朝的多尔衮、左宗堂、曾国藩,这些人都是军事家。
曹操是军事家至于名将,历史上就更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庞涓、匡章、田单、赵奢、蒙武、桓齮、甘茂,西汉的周勃、周亚夫、灌婴、樊哙、李广、赵充国,东汉的贾复、马援、段颎、皇甫嵩,三国时期的关羽、张飞、张辽、于禁、吕蒙、邓艾、姜维,西晋的羊祜、马隆,东晋的陶侃、王镇恶、刘牢之。
南北朝时期的陈庆之、韦睿、陈显达、曹景宗,隋朝的韩擒虎、史万岁、贺若弼,唐朝的徐世勣、苏定方、薛仁贵、侯君集、王忠嗣、李光弼、王孝杰、裴行俭、尉迟恭,五代十国的李存孝、王彦章、史敬思,宋朝的曹彬、狄青、李继隆、潘美、种师道、杨业,元朝的史天泽、速不台、木华黎、哲别,明朝的徐达、常遇春、蓝玉、傅友德、李定国、卢象升,清朝的施琅、岳钟琪、年羹尧,这些人都是名将。
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作用?
特点
汉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
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延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
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皇权,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
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
武帝时期设置大学,是中国古代第一所学校,专门培养才学之士 。东汉时期,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
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你举荐个人,我还要看看他有什么本事。
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包围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
作用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汉献帝禅位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
皇帝,意味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着生杀予夺的绝对大权!这个世界上恐怕还真没多少皇帝舍得主动放弃皇位和权力的。那些被儿子轰下台的太上皇就不去说了,就以宋高宗赵构、清高宗弘曆这两位最著名的、主动禅位的皇帝为例,他们禅位之后真的交权了吗?恐怕也未见得吧?至少清高宗弘曆是把权柄一直握到了进棺材!宋高宗虽然名义上是交权了,但依然把控着朝中的大局,没有他的默许,宋孝宗赵眘恐怕也很难做到说一不二……
汉献帝禅位是自愿的吗从形式上而言,汉献帝刘协禅位的确是“自愿”的。魏文帝曹丕“三辞三让”、汉献帝不断要求,最后魏文帝才“勉为其难”接受了禅让。这不是“自愿”又是什么呢?魏文帝并没有明抢啊,的确是汉献帝主动禅位的呀。
可这种“自愿”背后是什么?人尽皆知。魏文帝在受禅之后志得意满地说了一句:“尧舜之事,吾知之矣。”一语道破各种玄机。汉献帝从被魏武帝曹操迎往许都之后,便成了曹氏父子养在黄金笼子里的金丝雀,除了权力之外,虽然皇帝的待遇一样没少,可没有权力的皇帝还能算皇帝吗?连自己的皇后伏氏和自己的几个嫡子都保护不了,汉献帝还能干什么呢?只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是吗?
魏文帝曹丕相当皇帝了,为了这个皇位来得更加“名正言顺”,他需要汉献帝配合自己上演一出禅让的大戏。汉献帝有权拒绝吗?没有!只要汉献帝表现出不配合,等待他的命运就只能是“暴毙”,然后再换上一个配合的刘姓皇帝配魏文帝演完这场戏。因此,汉献帝别无选择,他必须配合、而且是全力配合。唯有如此,他才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汉献帝禅让果真完全是被逼无奈吗汉献帝的确无法改变曹魏政权改朝换代的进程,但他也并不是什么也不能干,至少拒绝禅位、以死来捍卫帝王的尊严还是可以做到的。只可惜,汉献帝并没有这样的气魄,他选择了苟且偷生。从这个层面而言,汉献帝的禅位恐怕也未见得完全是被逼无奈。
彼时,魏武帝曹操刚刚去世,手握重病的曹彰带着全副武装的部队回家“奔丧”。曹彰意欲何为,不言而喻。在这个时候,魏文帝曹丕想到了称帝、制造既成事实。到时候,自己的皇位来自于汉献帝而不是父亲曹操,曹彰还能争什么?大不了把父亲的魏王之位封给曹彰,反正作为皇帝的亲兄弟,曹彰将来也是要封王的。如此一来,曹彰还能如何?只要不服软,那就是谋逆!魏文帝分分钟便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灭了他。
汉献帝之所以选择了配合,很显然是看清了魏文帝曹丕的处境。这个时候帮自己这位小舅子一把,总比在他地位稳固之后把自己赶下台要好很多,不是吗?因此,汉献帝并没有拒绝,而且“主动”配合自己这位小舅子演完了整场大戏。作为投桃报李,魏文帝曹丕在称帝之后,给了汉献帝的“三恪”待遇——在山阳封国内可以奉祀刘汉宗庙,汉献帝可以继续使用天子服饰、旌旗仪仗以及对魏不称臣等等……而这一切,正是汉献帝用配合换来的。如果从这个层面而言,汉献帝的禅让多少还是有一些自愿成分在其中的。
综上所述,没有那个皇帝会心甘情愿交出手中的皇位和权力。汉献帝刘协禅位,不可能是真正自愿。但从彼时的政治态势来看,汉献帝之所以“主动”配合魏文帝曹丕演戏,更多地还是在做交易。用帮助魏文帝摆平曹彰来换取自己平安富贵的下半生。从这个层面而言,汉献帝的禅让多少还是有些自愿成分在其中的。
元朝御史台的最早起源是在汉朝吗?
第一,历史史上御史台是有些变化的,西汉时,中央设御史大夫为主官,御史中丞为副官,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汉武帝时,在中央政府,丞相府设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朝官如谏大夫加官给事中,皆有监察劾举之权。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东汉时,御史台称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长官,此时御史台又转属少府,但仍是最高的监察机关,权力不但没有变小,反而更大了,它与尚书台、谒者台(掌管宫廷传达)同称“三台”。
第二,唐初,中央设御史台,主官为御史大夫,正三品;辅佐官为两名御史中丞,正四品。中宗之后,设左右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殿院和察院。宋朝时期,中央监察制度基本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台院、殿院、察院),但宋朝明确规定御史有“闻风奏事”之权,每月须上奏一次,称“月课”;更有甚者,规定御史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将被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这很荒唐,硬摊派指标,便是鼓励御史滥用职权。宋朝的御史权力极大,可直接弹劾宰相,并有劝谏之责。
第三,元代中央政府仍设御史台,但有两个特点与宋不同,一是御史大夫品职高,从一品,而且,“非国姓(蒙古贵族)不以授”(参看《元史·太平传》);二是在江南和陕西特设“行御史台”,其组织结构与中央御史台同,系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关。
第四,东汉初,光武帝刘秀为了巩固和强化皇权专制的中央集权,积极采取政治措施,从中央政体的设置上提高皇权的专制程度。其一,刘秀将权力从“三公”手里移走,移到了“台阁”了,即尚书台;其二,刘秀提高了“尚书”的职权,将原本尚书府提升为“尚书台”,尚书台的官员直接听命于皇帝,有很大的权力。其三,尚书台的官员由官阶低的官员担任,这对于皇帝来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便于控制,不会因为官阶高而对皇帝形成威胁。后来,尚书台由宦官掌控,把持朝政,不仅仅具有行政功能,而且有监察功能,达到了很离谱的监督朝臣的作用,尚书台成了专权的舞台,宦官和外戚都想掌控尚书台。尚书台的设置,强化了皇权专制,抑制了相权,弱化“三公”,但却让宦官有了可乘之机,成了宦官专权擅政的平台,实质上,东汉尚书台的设置最终起了非常大的消极作用,对东汉朝政的稳定和发展危害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