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穴位及作用,古人怎么发现经脉和穴位的?
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发现了经脉和穴位的存在。经脉和穴位的存在最早可以追溯至《黄帝内经》。通过长期观察和探究,古人认为人体有一些特殊的部位,能够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他们发现这些部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可以通过刺激这些部位来调理身体,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后来,这些部位就被称为穴位。经脉是连接穴位的通道,古人通过观察身体表面的脉搏来判断经脉的位置和状态。总之,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发现了经脉和穴位的存在,建立了相应的理论和体系,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
十二经络的主要穴位的作用是什么?
同汉字一样没有快速的办法,只有练练练的练多了,就记住也明白了。
练是先在自身上照图划,这可一二个月左右掌握经络位置。穴位费时长些,半年左右可大概找对,啥用三年可明白,再在他人身上找一年可准确的完成了。
且年龄越小速度越快,年龄越大越笨蛋。但自感经络与穴位,正相反,年龄越小越无感,因其全身无处不气血充盈处,年龄越大经络与穴位感越清晰,因气血没有多少了,全身气血亏空了。
不看图的自学自练,是有痛麻胀痒时瞎按乱掐,总会碰到解决的地方,记住此穴,再有类似症再按掐此处,解为对了,不得解就是错了,中医术认定不论啥病症必在体表有记号,此为阿是穴,解此穴症间接医本病。这是肌体一体性决定的,虽无科技支持,但事实如此,依事实弃科技必然。
中医神妙处就是自病自诊自医治,且不用钱不求人,自掐按捶.自寻草配药.自疗.自调。
由是练气功不是书上写的气游经脉走由人控制,而是有人气感天生灵敏,草药气味窜向自体哪里可感受到,此为原始方剂来源或形成方式。
赞议一下,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穴位的客观本质是什么?
对于中医的穴位问题,不懂就不要装懂,我父亲是中医,我举例说明,生活中经常有人会突然嘴歪眼斜,俗称“中风”,你可以去西医院好好治疗看看怎么治疗的,多久能治好,得花多少钱?或者好好观察能不能治好,除非是病毒性的(如亨特氏综合症,需要西医的抗病毒治疗,但还是需要恢复面部神经的正常活动)。不过我现在警告这些“中风”的患者,这个病,如果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一般为发病早期),你可能一辈子都会伴随着嘴歪眼斜,而中医的针灸就可以有效的治疗,甚至,治疗及时,遇到的这个中医具有一定的经验水平,可以痊愈,再不复发,完全恢复,即使严重的,已经错过治疗时间的,也能有效缓解。我父亲每年都会直接几十例相关病情患者,帮助很多人脱离了痛苦!而且治疗费用有的完全恢复只需要几百元,快的一周左右见效。所以如果那些不相信中医的人有一天嘴歪眼斜了,请您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穴位虚假论”,绝不要看中医。
的名字古人是怎么起的?
穴位的命名,是医术受玄学文化影响产生的。没想到都这年头了,还有人问这么基础的东西。
古代医术受玄学文化影响。因为世界上所有的医,其起源都是上古巫蛊之术,根源本来就是玄学。
战国时《黄帝内经》的出现,将人身比照自然,明乎身心自然之理,以日月、星辰、水火、土石、暑寒、昼夜、性情、形体、走飞、草木、色声、气味、雨风、露雷、目耳、鼻口、脏腑、四肢,为穴位命名。并天有阴阳,又分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地有柔刚,又分少刚、少柔、太刚、太柔,假卦爻晷刻之象,合大小奇耦之数。
于是,各个穴位就有了独特的名字。
但是,这些穴位也不是全部都在同一时间发现的,也不是马上都有了名字,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时,不叫“穴位”。《内经·素问·气府论》里,只将穴位称为”脉气所发者”,并且当时只是按照逻辑推理,觉得人身有三百六十五穴,但真正发现得到记载的只有一百六十多个。
到了《甲乙经》,用分经分部方法详载穴名、穴位,计三百四十九穴。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等书时才有所增加,其穴名数达到三百五十四穴,而后的《针灸大成》中已载有三百五十九穴。
后期的穴位命名,则是因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又受释、道思想的影响,所以有些穴位的名称也带有宗教色彩。比如,你看,为什么叫“足三里”?
很简单,足,名源于四肢。三,源于道教“三生万物”,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里,意指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之所在。
就这么简单。
按摩穴位可以很好的养生?
作为营养科医师,我愿多年的临床经验给老铁们提供一些简单实用合理的健康养生知识,欢迎关注。按摩穴位是保健养生的重要一环,不像吃药般担心,不像食疗般麻烦,是绝对的简单、有效养生方式。
六大养生必要穴位
众多的穴位中,有六个是你必须知道的:
涌泉穴--人体长寿大穴;
足三里穴--胃经大穴;
命门穴--长寿大穴;
百会穴--人体保健大穴;
会阴穴--肾经大穴;
神阙穴--要害大穴。
六大穴位的按摩方法的养生作用
【涌泉穴】
取穴:足底中线,脚趾方向1/3处,足趾弯曲,足底前凹陷处。
按摩:睡前端坐,用双手手掌来回搓摩脚底和涌泉穴108次,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用大拇指点按涌泉穴49下,感觉酸痛为止。
功效:充足肾精、明目聪耳、增强性功能、强壮腰膝腿脚、延年益寿、改善头痛、耳鸣等。
【足三里穴】
取穴:腿部外侧膝眼下3寸处,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
按摩:双手大拇指点按足三里穴。每次108下,用力感觉到酸痛为宜。
功效:健脾壮胃、扩张血管、改善血凝集、消除疲劳、改善便秘、止泻治痢疾等。
【命门穴】
取穴: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平对的位置。
按摩:手掌摩擦命门穴和两肾,感觉发热发烫为宜。
功效: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延缓衰老、强壮腰膝等。
【百会穴】
取穴:两耳廓尖端连线和头部前后正中线的焦点。
按摩:睡前端坐,手指来回摩擦百会穴108次。也可以用右手空掌心轻轻叩击百会穴。
功效:增补元气、调节心脑血管、益智开慧、延年益寿、治疗头疾、改善失眠、缓解神经衰弱。
【会阴穴】
取穴:生殖器官和肛门中间凹陷处。
按摩:睡前或早起,半卧半坐,用手指点按108下,力度感觉酸痛为宜。也可以通过提肛方法按摩会阴穴。
功效:疏通经络、促进阴阳循环、强化性功能、治疗痔疮、便血、便秘、尿频等。
【神阙穴】
取穴:人体肚脐。
按摩:每晚睡前,双手搓热,左下右上叠放在肚脐,男性顺时针揉动,女性逆时针揉动,每次360下。
功效:充盈真气、恢复体力、强壮腰膝、补养气血、益寿延年、治疗腹痛肠鸣、水肿腹胀、泻痢脱肛等。
以上回答属于个人观点,欢迎留言评论,分享看法。收藏转发,分享给身边朋友。
更多健康资讯请关注@营养科李医生,每天听三甲营养主任医师道健康,致力成为您身边最贴心的健康养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