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根浮小麦牡蛎黄芪,黄芪起到什么作用?
黄芪起到什么作用,可以缓解哪些症状呢?
爱健康的小博,开讲啦!
黄芪大家都不陌生,尤其很多女性朋友都有喝黄芪的习惯,这几年这个黄芪也是越来越火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喝黄芪的大军中,对于黄芪的功效大家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里就有个问题,这个黄芪究竟对哪些病症可以起到缓解和治疗的作用呢?
1.肠胃炎
现在上班族和退休族其实压力都很大,心理负担都比较重,再加上熬夜,饮食很不规律,这也就导致很多人在夏季时肠胃也变得尤为不好,就可能因肠胃炎而发生腹痛腹泻等症状。
建议您就每天喝一杯黄芪泡水,可以改善肠胃内环境,加大心肌的收紧力度,促进肠道的蠕动,增加肠胃的消化代谢能力,从而就可以起到缓解肠胃炎的作用。
2.高血压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高发的疾病,但是这些年也有着不少年轻人患上了高血压,患上高血压以后,大部分人都需要终身服药,很少有人会被治愈,而且高血压本身并不可怕,但是它会导致很多疾病。
高血压患者除了要吃必要的降压药以外,也可以每天喝一杯黄芪泡水,因为黄芪含有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的成分,从而可以让高血压患者形成血栓的概率降低,从而达到降血压的效果,而且喝黄芪水对肾脏也有一定的好处。
3.银屑病
银屑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牛皮癣,虽然不是什么致命的疾病,但是它影响人的外观,还有一定的遗传性,很多患有银屑病的患者心理负担会更重一些,而且银屑病很难被根治,复发率也是很高的。
您可以每天喝一杯黄芪泡水,因为黄芪水有利尿排毒的功效,可以促进身体排毒,加快皮肤的修复。有一些银屑病患者是免疫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的,而黄芪可以增加人体免疫力,从而对银屑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温馨提示1.在喝完黄芪泡水以后,切记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可能会导致头晕等不适。
2.每次使用的黄芪量不要太多,泡水时最多不要超过15克,喝黄芪水切记不要一口闷。
3.女性经期或者怀孕时,切记不要喝黄芪泡水。
4.湿热、肾阴虚、感冒发热等患者也不要服用黄芪泡水,黄芪毕竟是中药,服用时要谨遵医嘱!
您还知道黄芪泡水有什么功效吗?
欢迎您来评论区留言,此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点赞和转发,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肺气不足出汗的症状有哪些?
肺主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主声音。如果肺主气和卫外功能失职,就是通常所说的肺气不足证,也叫做肺气虚证。肺气虚证多见于年老体弱者或虚弱病人。
自汗是在白天身体稍微一活动就出汗,天气炎热人们活动时出汗是正常现象。肺气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除了自汗外,还会出现怕冷,脸色发白,容易感冒等症状;肺司呼吸,肺气亏虚,则会呼吸喘促气短,稍微活动一下,气喘的症状还会加重;肺主声音,肺气不足则语音低微,咳嗽无力;“肺为水之上源”,主肃降,通调水道,肺气虚,宣降失司,则津液不能运化而生痰湿,故痰多清稀。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见上述临床表现。
中医治疗肺气不足自汗常用的方法是敛汗固表,就是使用益气固表的药物来治疗肺气虚卫气不固导致的自汗不止。常用的药物如生芪、麻黄根、浮小麦、煅牡蛎等。身体虚弱,经常出现怕风、少气、乏力、自汗,稍微活动情况会加剧的可以服用玉屏风散;身体虚弱,气短体倦,常自汗出,夜卧加重,兼有心悸惊惕等症状的可以服用牡蛎散。
黄芪有何药用价值?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1、益气固表
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
2、补气养血
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3、降血压
现代医学证明,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黄芪还能扩张血管,改善皮肤血液循环和营养状况,故对慢性溃疡久不愈合者有效。其还能消除肾炎患者的蛋白尿,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
黄芪的药用价值
1、表虚自汗
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
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
黄芪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而这些营养物质适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这样的配方能够有效的缓解性肾炎水肿的症状。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
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
黄芪还被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而且黄芪中的营养物质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
6、疮疡溃破
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银花、皂刺、地丁等。脓液清洗,与党参、肉桂等同用。
7、肺气虚证
咳喘日久,气短神疲,痰雍于肺无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温肺定喘,健肺气之品。脾生痰,肺储痰,所以健太阴以祛痰,黄芪补气所以尤善治气虚。
8、气虚衰弱
倦怠乏力,或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补气健脾,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益气升阳而举陷,常与党参、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哪些人不能吃黄芪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2、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3、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4、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黄芪泡水喝的禁忌
很多人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要黄芪泡水服用,特别是很多女性喜欢将黄芪和红枣、枸杞子一起浸泡,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气色也会越来越好。但是每次使用的黄芪量最好不要超过15克,并且分为两三次服用,避免出现过量的情况。
如果黄芪使用过量,那么患者就有可能出现头晕、睡眠质量变差以及双颊泛红以及心情烦躁等等情况。
老中医告诉我们,其实黄芪泡水喝并不会产生副作用,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在过量服用之后身体会出现不适的情况呢?这主要就是由于过量的黄芪进入身体之后打破了内环境的平衡状态,这就导致各种身体不适情况的出现。
黄芪服用之后能够很好的改善记忆力退减以及头晕乏力等等情况,但是如果平时过量服用了黄芪水,那么不仅不能够改善头晕眼花的情况,反而会导致病情价值,也就是头晕更加严重,记忆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黄芪属于一种温补性的中药,如果过量服用,身体主要表现为心烦气躁以及脸颊泛红。
虽然我们说想要获得最好的保健效果每天要服用一杯黄芪水,但是这个黄芪水最好能够分为两三次服用,千万别一次性喝完。另外,每次黄芪泡水最好能够控制在15克左右,但是网上有些方子中建议是使用20~30克左右,这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另外,黄芪泡水的使用量和煮粥的使用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泡水那就是上文所说的15克,如果是熬粥,那么最好使用50克左右。事实上,无论你是熬粥还是泡水,黄芪的使用量都是具有明确规定的,千万不要超量哦.
黄芪泡水喝的功效
黄芪泡水服用之后对身体的效果非常的多,不仅能够增强身体免疫力,对于多种疾病都有不错的防治效果,例如是高血压、应激反应、尿少、肝毒等等。平时生活中如果身体出现了积食、热毒以及气滞湿阻等情况,特别是阴虚阳亢患者,都不适合服用黄芪。所以说,黄芪虽然能够很好的令身体更加健康,但一些身体状况的人群都不适合服用。具体的黄芪泡水的功效如下:
1、补气养血
黄芪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而当这些营养物质进入身体之后具有补气益中以及养血补气的作用,还能够有效的治疗一些身体倦怠、气虚、血虚以及气衰等毛病,能够有效的补气养血。
2、降低血压
科学研究发现,黄芪进入身体之后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压含量,特别是能够减少血栓的形成,对于血糖也具有双向调节的效果。黄芪进入身体之后还具有扩张血管的功效,血管扩张之后血液循环加快,对于依稀慢性溃疡、皮肤不好以及各种血液疾病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
3、益气固表
中医方面认为黄芪使用之后具有益气固表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消毒生肌的作用,对于一些水肿的情况也有不错的疗效。平时生活中如果身体出现了盗汗、浮肿以及溃久不敛的情况,都可以将黄芪泡水服用,身体能够快速恢复健康。
。
乌头汤原方是什么?
乌头汤原方是什么
乌头汤原方组成为麻黄、黄芪、芍药、炙甘草、川乌五种药材。但现在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辩证加减。
乌头汤的用法为以水煎服,有除湿止痛、温经祛寒(温煦人体经络,祛除体内寒邪)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湿痹阻关节证,表现为关节剧烈疼痛、拒触、关节不可屈伸。
在现代临床治疗上常可以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三叉神经痛、腰椎骨质增生等疾病,上述疾病均属于寒湿痹阻证。
需要注意药方中的乌头有毒,煎药时间需足够,以减弱其毒性。若服药后出现唇舌麻木、四肢麻木、头晕、呕吐、腹泻等症状,需要注意患者的呼吸、脉搏及神志有无变化,若无变化通常为有效之征;若出现呼吸急促、脉搏加快、神志不清等表现,应立即进行治疗。
药物的使用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身体出虚汗?
出汗时,可以吃一些优质蛋白质,增强身体抵抗力。优质蛋白质包括海参、牛奶、鸡蛋、豆腐等。另外,出汗时,也可以寻求中医的帮助。你可以看到著名老中医的舌苔,取脉,服用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方剂有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加减,可益气强表。常用药物有黄芪、防风、白术、党参、大枣、麻黄、浮麦、牡蛎等,能补气固表,调和营胃,治疗气虚流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