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汤与三子养亲汤的结合,中医和中药能分开吗?
学习中医要先认识与学好中药。学习中医之人要从最基本的认识草药开始,草药是医学之母。也是植物学之母,也是气象学,地理学之母,如何认识草药?
要多看,当你到一陌生的地方,或不同的环境不同气候,会发现各种不同的植物,你会发现同一植物在不同地方生长会生长出不同的样子,对不同植物不同样子不同地理生长的草药迅速留下印象,虽然很多不认识,当下次见到或能迅速勾起回忆。到深山密林中去看,在深山密林里会见到各种原始的草药,要记下其生长的地理环境与切身感受,心身之感受来认识那里的草药。对大树古木更要观察,要对草药植物亲口品尝。学医之人对已知植物或末知植物有很多要自己亲口尝试,这样才会真实感受草药之真性。书中之说,要自己去证实,草药入口在舌上停留一下,感觉一下。很多药性就会明白,有什么作用心里也有数。尝药先从小量开始,量要少,不能盲目。
医离不开药,医和药,如形与神之合。如果为医者只是理论之医。对药的认识只是在书本上。治病效果会大打折扣,因医对药的质量把握不大。存有诸多盲区。有良方无良药直接影响治病效果,中医之人必须先认得目前在用的几百味中药。在条件许可对中药产地,地道与否,药材质量,每批进来的药要亲自察看,这样开方才能做到心中有点数,如果医生把握不好药这一关,开的方常不能起到好的作用,有的方用对了而病不起色,常常是在药的质量上出了问题。这种令人痛心又无可奈何的事常有。
现今医药分开的方法,表面上看医生不做医药生意。这种情况可能是让医生廉政,而对中医来说不行。中医不亲自识药,而往往很多病是治不好的,医生自己不能搞药,这样中医的能力会大大消退。中医也许只能是纸上谈兵的将军了。例如川贝好坏质量如何识别,川贝的品种多样,现在大多种植的,少数地方有野生的,不同品种产地差别太大,民间有个偏方治疗咽喉有痰出不来,特别是老人,痰阻在喉咙里喘气都难。此时有好川贝粉用水送下,多数人痰就化了。如果川贝质量不好。痰基本就化不动,这古代留下来的偏方在今天因药的不地道而失灵了,人工种的川贝个头会大点样子好看,野生的大小不一表面有时不怎么好看,但你拿来一点入口中吃药的质量好坏马上明白,要把这事说清实在不知道怎样写出来。作为一个中医要深入了解中药,再举个例子,花椒闻起来腥入口很麻的好,胡椒辣的好,苍术闻起来腥,断面朱砂根点多密的好,白芷要香的,我们常说中医是天人合一理论。是要亲身融入与感受的。
舌苔白厚喉咙有痰怎么办?
舌苔白厚,喉咙有痰,在中医门诊是常见的就诊症状,一般常见于慢性喉痹(相当于慢性咽炎),或咳嗽(相当于西医支气管炎),与朋友们浅谈如下。
一、症状分析:
1、 舌苔白厚:属于痰湿舌苔,常见于阳虚证,或者寒湿证。
2、喉咙有痰:中医上讲:‘’喉为肺系",喉中有痰,常为肺有痰湿之证,常见于慢性喉痹(慢性咽炎)与咳嗽(支气管炎)。
二、此症状重要文献记载:
《治法机要》中指出:“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生痰也;咳嗽是有声有痰,因伤肺气,复动脾湿也。”
清·尤存隐《尤氏喉科秘书·咽喉》中指出:“喉痹属痰,属风,属热,皆应郁火而兼热毒,肿甚不仁,乃咽喉之重症。喉痹者,总名也。”
以上文献中足以看出:有痰谓之嗽,可见咳嗽是有有痰的症状,多有脾虚生痰湿引起,上贮于肺为痰。中医上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相吻合。“喉痹属痰”指出了喉痹的有痰之证型。可以看出,喉中有痰,可见于咳嗽与喉痹之病。
三、辨病辨证调理:
1、咳嗽:痰湿蕴肺证
主症:喉中痰鸣,咳嗽反复发作,痰多,痰粘腻成块,白色痰,胸闷,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时溏,舌苔白厚腻,脉濡滑。 治则: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中成药: 成人:半夏露、桂龙咳喘宁片、二陈丸。 儿童:半夏露、小儿止咳化药颗粒。 2、慢性喉痹:阳虚证 主症:喉中有痰,咽隐痛,懒言声低,面色恍白,嗜睡,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苔白厚腻,脉微弱。 治法:扶阳温肾 方药:肾气丸加减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右归丸、参苓白术丸、四神丸、五子衍宗丸。四、养生注意事项: 1、少吃肥甘厚味:油腻之品容易化痰湿,如猪肉,化为痰湿,喉中痰量增加。 2、积极锻炼身体:脾为生痰之源,脾主四肢与肌肉,运动主升阳,四肢发达,脾气健旺,脾气运化痰湿功能强,喉中痰会减少。 3、注意保暖:少感触风寒之邪,加重病情,风寒入肺,加重咳嗽咳痰。风寒伤阳,阳虚加重喉痹症状。 4、积极治疗:积极治疗咳嗽、急性咽炎,以免日久形成慢性咳嗽或者慢性喉痹,缠绵难愈,影响身体健康。 以上浅谈舌苔白厚,喉中有痰的调理与养生,希望能帮助到朋友们!(温馨提示:文中方药仅供学习与交流,切勿自行抓药,责任自负,若喜欢中医科普与养生,请关注此号!)
有白痰应该宣肺还是清肺?
什么是痰,从何而来?
中医说的“痰”,不仅指咳吐而出的黏稠物,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由于人体津液的运行、输布、传化失调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中医认为,凡气血不畅之处,即津凝生痰之所。
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它通过支气管纤毛的运动,从肺部向上呼吸道推动,通过正常的咳嗽反射由气管内经口腔排出体外。
正常人“痰”很少,但当人吸入刺激性气体、粉尘、致病细菌或病毒等有害物质时,上呼吸道、气管和肺部就发生炎症,使分泌物增加,痰量就会增多。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炎等。
中老年人为什么痰多?中老年人因自身免疫力降低或慢性呼吸道疾病长期存在,痰量也会增多。
中医学认为中老年人,肺、脾、肾等脏器的功能逐渐减退,使体内水液代谢障碍,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除体外,在体内积聚而形成“痰”, 痰量就会增多。不同颜色的痰代表不同疾病健康的痰是透明的,一天大约可以制造出100毫升的痰。而当出现疾病,痰液的颜色和型态都会有所改变:寒痰:痰白,质清稀者;湿痰:痰白,质滑量多,易于咯出;热痰:痰黄,质黏稠,甚则结块者;燥痰:喉咙发干、呛咳无痰或少量粘痰肺痈:咯吐脓血痰,味腥臭。......这些痰的颜色分析当然并不是绝对,主要还是做分享,给大家一个参考佐证,如果发现痰的颜色不对,注意要及时就医检查并遵医嘱治疗。由此可见,白痰应该是宣肺化痰,而不是清肺化痰以及清肺止咳。白痰是属于风寒袭肺,感受风寒所引起的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就会出现咳嗽有痰,鼻塞流涕,是属于风寒在表之象,应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如果是风热犯肺,咳嗽有黄痰,咳痰不爽,伴流黄鼻涕,这种情况才需要清肺,清热化痰,风热犯肺就会导致痰液粘稠,颜色发黄,有时会出现口干口渴之象。白痰治疗原则: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厨房里驱风散寒的食品都可以拿来用,如:苏叶+陈皮煮水喝、葱白豆豉姜煮水、姜枣茶等。苏叶+陈皮煮水喝、葱白豆豉姜煮水、姜枣茶等。
生姜陈皮茶
【材料】:陈皮20g,生姜片10g,甘草5g,茶叶5g,配水1000ml。【做法】:按此比例,先将水烧开,再将陈皮、姜片、甘草与茶叶投入,冲泡 10分钟左右,去渣饮服。
化痰穴推荐除了饮食化痰,穴位其实也是可以辅助调理咳嗽及祛痰的,给大家分享一个化痰奇穴——天突穴!天突穴位于人体颈部的正中央,在胸骨上窝的凹陷中。天突穴是任脉上的穴位,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理肺化痰、利咽开音、宣通肺气、止咳的功效。取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方法:食指按揉穴位,以出现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5~8秒、10~20次。希望对你有帮助,后续我也会持续为大家分享实用的健康知识,欢迎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