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穴位图解大全十二经脉高清百度网盘,还是像经络一样在解剖学上根本不存在?
谢谢邀请,中医的肾藏和西医的肾器官不是一回事,中医理论和疾病的发生,治疗密不可分。肾主骨生髓,肾气上通于脑,脑为髓海,肾主藏精,肾司二便。西医的肾脏管泌尿。中医的肾藏说的是大脑思考,生育能力,造血系统,骨骼运动系统,神经传导系统,大便排泄,小便泌尿,甚至免疫系统的问题都和肾藏有关。在临床治疗上,一个失眠的病人,中医可以用健脑补肾的办法来解决;精子成活率低的病人,中医可以用补肾壮阳,添精益髓的办法来提高精子成活率解决问题,如五子衍宗丸就是治疗男子不育证的中成药;再比如只要是骨骼上的毛病都要结合肾藏去考虑,风湿性关节炎在治疗上除了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以为还的加强壮腰健肾的作用。还有长期大便下泄的患者,西医讲结肠炎,中医叫五更泄泻,在治疗上中医用的是补脾益肠,脾肾两助,固涩止泻的办法治疗。假如是一个贫血的病人,那就更离不开补肾的药了,中医讲精血同源,精血互化,补血必需补肾益精。这样一举例就不难看出,中医的藏象和西医的脏器绝不是一个意思,而且中医的藏象一定是为临床服务的,这是一种理论,是治疗疾病的指导方向。如果没有这种理论基础,就不知道中医治病应该从哪里入手了?因此,对中医的理论,脏象,千万不可与西医的解剖学去对比,更不要说什么科学不科学了,科学不科学是用实际效果来检验的,不是用解剖或者是看得见的才算是科学。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和所经过的时间段是怎样的?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如下文箭头所示: 起于中焦,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
能不能看到中医中的经络呢?
看到了这个让“二次元”Dog兴奋、咬住不放的问题,也听说是让某生化博士能抓住“把柄”,“证伪”中医“凸现”战绩的话题之一。那么,乐活也说几句!中医是我的话题之一。
1.西医“维度”太低,“不配”检测护卫生命系统的中医
近代西医是设备的改进,即光、电、机械、物理化学的进步,医学(针对生命体)几乎仍是个“零”,不知“生命系统”为何物,只适合研究、解剖人或动物尸体,这是理念更是“情怀”的落差。中医的源头是道医,是历代修真高道仙人内观,也就是“直观”洞见生命实相真际的结果,即所谓“岐黄”之术,阴阳五行、藏相学说,“十二”正经是《黄帝内经》里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国古人揭示出的宇宙生命节律学说,人体生命活动在不同的十二个时辰分别由相应的经络当值,是一种“功能态”,修身的人表现的特别明显,体质弱的人表现也微弱。人死了当然不会有什么“经络”存在了。只能“反证”目前的科学还只是个“二次元维度”,科学的局限性大了去了,很正常,生命不是机器!(笛卡尔打脸了!)
2.中医和西医的医学理念是“南辕北辙”(虽然都治病救人)
中医的价值和精华其实在观念和“养生”部分,即“治未病!”等到了“身体医学”的西医层次,已是“下医”,救死扶伤,只发挥了中医的“方技”之术。可以说中医是护卫人体生命系统,这个成千上万的细胞体、亿万个细菌、微生物“生命共同体”,好好活着、和谐相处,提升人的“精气神”,性命双修,改善“生命质量”。不是想着“杀灭众生”,顶多是把不好的有害的痰湿寒邪排出。而西医术语中才有“病菌”这个概念,用抗生素杀灭各种病毒感染,有时病状是消失了,各种“益生菌”也死光了,人就衰竭了。
因此,在健康理念上已高下立判。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确立,中医将是理智的选择!中医不一定非得用药!
3.当然,这一改变的阻力还是不少,有历史的根源,和没有很好的普及与传承都有关。要守住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使她发扬光大,造福人类!
我在中医领域回答了不少问题,阅读量还较高,有人要喷了,你一个初中老师,然后证书什么的,怨怼一番。一句话,我也是“久病成良医”,西医都治不了,所以自修道医中医了!
乐活一家之言,为中医争话语权,共勉!
中医的把脉如何自学?
脉者,血脉也,四肢百骸,无处无之!初学脉理,观古人论脉,于七表八里九道之外,又有三焉,共计二十七脉。如微、细、弦、弱、濡、牢、浮、沉、虚、实、滑、涩、洪、伏、缓、迟、数、长、短、芤、革、结、促、紧、散、动、代等。脉理精微,难以体辨,在心明了,一旦诊脉,指下难分。故一度自觉天赋欠缺,甚则欲就此放弃。然每观古今医案神奇之处,又心向往之,自此放弃,无异入宝山空手而返,心甚不甘。
是故苦思硬记,反复对比诸脉特征,一一熟记,及至诊脉,心相印之。然纵费时费力,亦尤有晦涩难辨之处!方知脉之为道,最是微渺而难知。方书论脉愈详,而指下愈乱。遂翻阅诸书,以求变繁为简。
一日,读至张心在先生持脉之法,仅以浮沉、迟数、长短、大小而应病之表里、寒热、虚实、盛衰,言简意赅,以为纲领,简单而易于操作。遂大喜,以此试之,方知其化繁为简之神妙,不啻一道闪电,使我恍然开悟!
自此以后,每临阵切脉,多以“表里、寒热、虚实、盛衰”八字为纲,化繁为简,必要时再以简化繁,多有所得。想以二十七脉之繁,又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不惟不能明辨,反有混淆彼此之弊,实不若此化繁为简之策!
武侠小说中的经脉是什么?
依古书记载,人体经络共分十二经脉,分别是:胆经,肝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和三焦经这十二条经脉,武侠小说中又有奇经八脉的说法,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经脉”一词是正确的,那“筋脉”一词有作何解释呢?望各位隐士指教,在此先谢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