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络走向图及穴位,十二经络学名?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你有后遗症表现吗?
去年底一阳一星期左右好的。
先是发烧,喉咙疼,鼻子里火辣辣的,没有味觉,全身无力,不好动,只想躺在床上,提不起精神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
这次又二阳了,有一点发烧,症状算轻的只有喉咙疼,好像也闻不到味道,三天左右就好了。
但是,阳后二十天时间,就得湿疹了,颈部刚开始只是一小点发痒,接着,一痒手抓,几天后慢慢变成一大片。
特别是夜间最痒,痒得难受,去医院治疗了三天,打针,用红外线灯
考,穴位贴敷,外用中药治疗,效果也不好,接着又去看中医,吃中药。医生说是阳后免疫功能低下,造成的。
今天晚上,刚刚吃第一次中药,也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大家阳后,有后遗症吗?
血管堵塞了怎么按摩疏通?
头部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人体之重要十二经脉和四十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汇聚于头部。经常按揉下头部便可促进气血的流通。
用指腹或掌心画圆按揉太阳穴;用双手手指分别向前、后、左、右推压头顶;用两手掌心上下左右推压额头;捏住耳垂根部往下牵拉,使鼓膜感到有振动感即可。
脚部双脚是人们步行的重要部位,同时在脚底上还含有很多穴位和经络,其中便包含了足三阴经、足三里穴,泡完脚后对脚部进行按揉,能起到增强脚部血液循环的作用,使得脚底通至全身的气血不淤滞、更顺畅。
注意:在对脚部进行按揉时,以被按揉的穴位处有酸胀的感觉为宜,力度一定要拿捏到位。
在对脚部进行按揉时,以被按揉的穴位处有酸胀的感觉为宜
手腕部在手腕部有手三阴交、手三阳经,这些经络从手腕处通达全身,所以在对手腕处按揉的时候便能打通全身的气血,使得气血运行不受到阻碍,避免血管硬化的产生。
注意:手腕处的血管较“细软”,所以在按摩的时候一定要“温柔”。
血管堵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在日常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没事的时候试着对头部、脚部、手腕部进行按揉,另外一定要坚持,可别隔三岔五的按揉,这样是没啥作用的。
中医理论的经络到底是不是血管?
经络与血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将这些联系统称为血管与经络的纵横学说。
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来看,在经络理论形成的同时,肯定有一对一的特定物质结果,那就是血管。经络学说的形成,期初可能以血管为基础(这里需要更多的学术研究加以佐证),以阴阳五行为指导,然后加以抽象概括所发展演变而来。
一、经络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作用来说经络也就是血管。祖国医学的经典理论文献《黄帝内经》成书于2500年前,贯穿于全书的理论核心就是经络藏象学说。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关于经络的记载有以下几个出处:《内径》;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
《灵枢·脉度》:“脉之直行者为经,支而横者为络。
明李梃《医学入门》:“经者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界为十二,实出一脉。
《十四经发挥》:“络脉者本经之旁支,别出以联络它经者也,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它经,它经之交,亦犹是焉。
在古典经络文献中,多认为“血脉即经脉”,“血络即络脉”,“经隧是经络的通道”。
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运气学说、药物归经等理论保持着高度的和谐统一,完整地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诊断和确定治法。所以《医门法律》说:“治病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可以说,没有经络对全身气血的运行,就不可能有人体的生命活动;没有经络学说,就不可能产生中医理论体系。
二、《黄帝内经》对经络形态描述来看经络就是血管。从第一项经络的出处,我们可以看到,经络跟血管联系紧密,或者说经络就是血管。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又“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这里指动脉。
《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凡诊络脉,脉色青”、“诸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刺诸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这里指静脉。
又如《灵枢·动腧》亦云:“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太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这里所指动脉,是在人体比较易于触知的大动脉,所谓“手太阴”则系中医诊脉之处,为桡动脉分布,足少阴则相当于内踝后动脉,足阳明是相当于足背动脉,足太阴相当外踝上动脉。
三、从古人对经络运行的生理功能看经络就是血管。《灵枢·本输》:“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灵枢·九针十二原》:“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营于身者也”;
《素问·离合真邪论》:“夫邪气去络人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
《灵枢·经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灵枢·本藏》:“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
《针灸大成》:“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外布一身,为血脉之道路也”。
古人把经络看成是人体内具有“行血气、营阴阳、调虚实、应天道、决死生、处百病”的作用,所以“不可不通者也”。
上述文献一致说明经络是受血,使血脉充行的一种装置,是“血脉之道路”,显然经络是指血管。
四、经络学说在现代医学中的广泛应用。正确看待古典经络理论,在现代医学临床中也得到广泛肯定。
经络现代化研究的初衷是要弄清楚经络的本质,进而建立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经络理论,然而几十年的研究表明,经络既不是已经发现的某种结构或某个系统或某几种结构的特异组合体,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经络可能是某种尚未发现的特殊结构。
经络大都联系一定的穴位,穴位可说是经络气血通达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内经》称之为“气穴”,又解释作“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针灸等治法则通过穴位来调整气血而解除病痛,故《素问·气穴论》:“以溢奇邪,以通营卫。”针刺目的,古人认为,“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考察是否达到这一目的的标志,就是“得气”,产生酸、麻、重、胀等主观感觉,沿经络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称为循经感传现象。而有研究证明,经络上的穴位与神经、血管、淋巴、肥大细胞、感受器等的配布有密切联系,但它不是几者功能的累加和,而是诸因素在整体系统水平上表现出来的功能、行为、属性的统一体。
经络的物质基础也就不可能是单一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结缔组织、液晶组织等,而可能是已知的神经、血管、体液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符合功能系统。
本文引用文献:《黄帝内经》、《灵枢》、《素问》、《医学入门》、《十四经发挥》、《医门法律》、《针灸大称》。观点用于经络与血管知识探讨,如有不对之处还请大家留言指正。
为什么人体十二经络是阳降阴升的?
内经: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是中国古人长期观察的结果,所以求雨求之于天。天为阳,地为阴。这是阴阳哲学概念的具体运用。天地一大阴阳,人体一小阴阳。所以,具体为经络自然就是阴升阳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