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的准确位置图,人体的太白穴在那呢?
太白
出自《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腧。”
位置: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太即大,广大之意,《说文·白部》:“白,西方色也。” 五色与五行相配,白为金色,金气主肃杀;太白即金星,亦名启明,长庚,《诗经·小雅·大东》有云:“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阴阳家学说中,太白金星是主杀伐的武神,认为太白有戡定内乱之能。如《甲乙经·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四》记载:“胸胁胀,肠鸣切痛,太白主之。;
《普济方·针灸》记载:“善咳,气无所出,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勉学堂针灸集成·心胸》:“胸腹痛暴泄,大都阴陵泉太白中脘针。”
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本穴具有驱邪治急,理气祛湿之用。
《子午流注说难·足太阴脾经五输穴》释云:“太白乃阴俞土穴,土能生金,西方金,气色白,足内侧肉色较足跗足底特白,望其色而名之,故称太白。”简洁明的指出经穴定位及位置特征,现代用于治疗足的局部病症。
本穴是为土中输土,又为足太阴原穴,脾经真气之所在,储藏脾脏最原始的能量,且容量巨大,因此可助脾气运化,补肺气之源。《针灸聚英·玉机微义针灸证治》:“脾咳,刺足太白。”
从命名可知太白善攻伐,偏于泄邪,具有理气祛湿、驱邪治急的功效;而穴性侧重于补虚,故太白兼具驱邪扶正的双重作用。有临床报道提示本穴有补诸虚百损的功能,同时驱邪外出。
太白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按揉既可止腹泻,又可通便。还有研究发现点揉太白穴可调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太白穴是通过脾来补肺的一个穴。
神厥关元气海丹田中脘这些穴位的位置和作用?
神厥:肚脐。主治:健脾、补气、活络、安心神;关元:在前正中线,脐下3寸处。主治:小便不通、小便频数、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月经过多;气海:前正中线,脐下1.5寸。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产后出血、疝气、遗尿、泄泻、便秘、水肿;中脘:脐上4寸。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消化不良、黄疸、脾胃虚弱。
为什么胃癌偏爱中国人?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胃部,对于人体健康来说,尤为重要,更有“胃不好、难长寿”之说。
然而,几年来,胃癌高发,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而我国,更是胃癌大国。
据报道,全球每年新增胃癌病例,有超过半数来自东亚地区,以中国、日本和韩国尤为严重。
在我国,胃癌一经检查,大多是晚期了,患者存活的概率极低,一般来说,是不会超过5年的。
胃癌高发,离不开这几点原因:一:长期、大量喝酒
酒精入胃,会直接刺激损害胃粘膜,诱发胃部疾病。
经常酗酒的人,酒会对胃的黏膜造成反复的刺激,就会造成胃粘膜出现病变,导致胃癌概率就会大大上升。
二:饮食过咸
在导致胃癌的致病因素中,高盐饮食和长期吃腌制品,是主要的两大危险因素。
有研究表明,经常吃腌制品的人,其患胃癌的风险会增加4-5倍。
高盐,可直接损伤胃黏膜,腌制品,会在胃内产生强致癌物亚硝胺,强致癌物亚硝胺+损伤的胃黏膜=增加胃癌几率。三:长期熬夜
熬夜,睡眠不足, 会导致生物节律紊乱,胃酸分泌失调,诱发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癌等胃肠疾病。
熬夜还会直接影响褪黑激素分泌,褪黑素是人体非常重要的生理激素之一。
褪黑素通常由松果体在夜间分泌,并大量存在于外周器官,特别是在胃肠道系统。
一旦长期熬夜,胃部十分容易发生癌变,增加胃癌的风险。
四:三餐不定、饮食无序
胃有着自己的一个“生物钟”,如果,不按照它的时间来进食,那么,会扰乱胃液分泌,扰乱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对胃黏膜造成伤害,容易导致胃溃疡的发生。
并且,当胃发出饥饿的信号时,还不进食,则会出现“胃磨胃”的现象,更加容易导致癌变。
五:感染幽门螺杆菌
临床数据统计显示:导致胃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幽门螺旋杆菌”
超过九成的胃癌患者体内都有它,不仅和胃癌发病率明显相关,而且还特别容易传染!
幽门螺杆菌被认定为一级致癌物,是唯一被确认与癌症有关的细菌,约78%的胃癌和它有关。
身体出现4种异常,及时检查,切莫拖延
异常1,上腹部疼痛
约80%以上的胃癌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的现象。
早期与消化不良的症状相似,腹痛较轻微,没有规律性,进食后也不能够缓解,随着病情加重,腹痛开始频发加重。
2、食欲减退、食欲不振
有1/3的胃癌患者,在患病前,有明显的不想进食,或者食欲减退的表现。
主要表现为,进食不久出现饱腹感,有时还会伴有嗳气。
3、出现固定包块
有些胃癌早期患者,能够在自己上腹部偏右的位置,摸到固定的包块。
一般质地会比较硬,且不光滑,按压时会出现疼痛感。
4、恶心、反酸及呕吐
胃癌早期,会出现一列消化道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发酸等。
养胃,防癌变,坚持做好这几点:1、吃好,降低胃部癌变
多吃甘蓝,被誉为天然的“养胃菜”。
其营养丰富,含有的维生素K1、维生素U,有助于改善胃部溃疡,保护并修复胃黏膜组织率。
多吃山药,滋养胃黏膜。
山药中,含有大量的黏蛋白物质,这类物质,可滋润胃黏膜,缓解胃痛。
用山药,煲汤,或者煮粥,都是不错的养胃吃法。
多吃南瓜,促消化。
南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消炎杀菌、止痛。
南瓜中,富含维生素A,可保护胃粘膜,避免胃进一步受损、加速胃粘膜的修复。
此外,南瓜含有能促进胆汁分泌的成分,可加强胃肠的蠕动,帮助食物消化吸收。
2、喝好,消炎杀菌
茶疗,在调理胃病方面,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以理气、活血、和胃、止痛,达到治根的目的。
多饮热茶,可暖胃,用药用植物泡水代茶饮,效果加倍。
黄谷丁红皮茶,泡水喝,消炎杀菌,养胃止痛。
黄谷丁,在春季发芽,是一种野菜,也是草药。
中医认为,黄谷丁,入肝、胃二经,擅长清胃热,治胃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谷丁,还可杀灭幽门螺杆菌,减少胃溃疡的发病几率,对于各种类型胃脘痛,也有改善之效。
红皮,味辛、苦,入脾肺二经,可理气健脾,调中和胃,擅长治疗脾胃气滞证。
此外,红皮所含的挥发油,可刺激胃肠道平滑肌,促进消化,排肠道积气,增强食欲。
二者配搭在一起,泡水喝,养胃杀菌,消炎止痛,健脾和胃,效果尤佳。
蜂蜜水,改善胃酸。
蜂蜜,可补脾胃、润肠、解毒,能改善胃病和胃烧灼感。
在饭前1小时,喝点温蜂蜜水,能抑制胃酸的分泌,从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淡汤水,促消化。
饭前,喝点汤水,可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吃饭中途,喝点汤水,有助于食物稀释和搅拌,益于胃肠的消化和吸收。
养成饭前,或饭时,喝汤的习惯,还可减少食道炎、胃炎等疾病的发生。
一般中晚餐前,以半碗汤为宜,而早餐前,可适当多些。
3、睡好,促修复
不熬夜,保睡眠。
长期熬夜,容易使胃酸分泌过多,从而诱发胃溃疡。
在熬夜时,再抽烟、喝浓茶、咖啡来提神的话,更会损伤胃粘膜,诱胃部疾病。
一定要减少熬夜,尽量在晚上十一点前,进入睡眠状态。
不赖床,好习惯。
早上赖床,会打乱胃肠的生物钟,容易导致溃疡的发生。
并且,早上赖床不起,经过了一夜的休息,此时,胃酸比较浓。
如果,不起床吃饭,没有食物的中和,强烈的胃酸,会损害胃黏膜,危害胃部健康。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如果胃胀可以在哪里拔罐?
胃胀的发病原因一般都是消化不好,或者是着凉之后引起的,现代医学认为是属于胃动力不足,胃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可以采取拔罐儿的方法进行治疗,穴位可以选取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也可以单纯的在胃脘部拔罐,也可以采取针刺足三里穴能够增加胃肠道的蠕动。
脾胃的保健穴位有哪些?
脾胃的保健穴位有足三里、中脘穴、内关穴、丰隆穴和公孙穴。足三里穴位于髌骨下缘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公孙穴属于足太阴脾经,位于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