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的症状,如何辨别自身脾胃是寒是热?
很多人关心脾胃的寒热,因为现在养生的人多了。经过中医药调理后,不适感能够明显缓解,所以大家都纷纷愿意去做。今天来谈谈脾胃的寒热之分。
脾胃有寒热,同时会夹杂着虚实之分。比如外感寒气造成的实寒。当然也有脾胃虚弱复感风寒造成虚寒证。
然而脾胃有热这方面,胃阴不足,胃火亢盛等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症状:痞满,嘈杂,呕吐等。这种情况叫胃失和降。
前者为虚证,口中无特殊表现。后者表现为口臭,牙龈肿痛等。
脾胃的实热证又叫胃火亢盛。也分两种类型,胃中郁热,胃火上炎。郁热证是跟饮食有关系。病变仅限于胃。
后者则可能会通过归经,胃经上行,造成牙龈肿痛,面颊肿胀,咽喉肿痛。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是前者的,我们可以选择泻黄散。后者也选择清胃散。
脾湿热与脾虚寒的区别是什么?
其实,脾湿热与脾虚寒,最大的区别就是关联的脏器有所不同。
脾湿热一般关乎心、肝;脾虚寒多关乎肺、胃、肾。
脾湿热者,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又因饮食不节,或情志因素,损伤脾胃,脾不化湿,郁久而化热。
在五脏五行中,脾属土,心属火,肝属木,而热证中,木生火,火生土。
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心有伏火,脾有湿热,流注经络,脾经湿热上蒸,可导致血不循经。
故而,脾湿热一般起病急,患者自觉灼热,且有心烦、关节酸痛、胸胁闷胀,纳呆,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腻的共同表现。
脾湿热者,临床常用藿朴夏苓汤,关乎心,常用竹叶泻心汤;关乎肝胆,常用龙胆泻肝汤;下注大肠、膀胱,常用白头翁汤、八正散;有痹证者,常用白虎加术汤。
脾虚寒者,多关乎肺、胃、肾。这是因为,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脾胃虚寒者,因饮食不化,停滞胃中,所以要温中和胃、健脾补益、降逆理气,临床常用六君子汤、理中丸;脾肾虚寒者,因肾居下焦而善逆,中气虚寒,寒水上泛,所以多温补降逆,临床在脾胃虚寒的基础上酌情用理阴煎、八味丸等。
脾胃湿热的症状是什么呢?
脾胃湿热的典型症状是脘腹痞满、大便溏泄、体倦身重、身热口苦等。脾胃湿热的常见症状是胃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者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
身体情况要么是偏瘦,要么偏胖。
脸部油光,多出现粉刺痤疮之类的,经常会感到口干口苦,肢体沉重心烦意乱,眼睛经常处在一个红赤状态,小便出现赤短的现象,大便燥结或粘滞,男性出现阴囊潮湿,女性则白带增多,这些都属于湿热体质的表现。
肠胃湿热的症状及调理?
肠胃湿热可能容易出现一些口干口苦的症状,多数跟长时间饮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有较大的关系,也不排除会出现便秘或者大便出血。建议平时可以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清利湿热的药物,而且饮食方面要注意忌口,也可以多吃点山药或者红豆薏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