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抑郁症有哪些症状,怎样做才能恢复到正常?
怎么做才能防止抑郁情绪掌控我们的生活?如何从抑郁的阴影中走出来呢?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本好书《冲破黑暗》(Rise From Darkness),一位经历11年的深度抑郁患者,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和积极心理学战胜抑郁症的亲身体验。
1.大脑过滤信息的方式可能让事情看起来更糟糕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有坏情绪呢?仅仅是因为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实际上,这跟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关。我们大脑中的信息过滤器,会影响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
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验,这就是心理过滤器在发挥作用。这些过滤器还影响着我们的各种观念,比如政治观点、伦理价值观等等。
不过,心理过滤器也有失灵的时候,会扭曲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说白了,我们多少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世界,很多时候只会注意到符合自己观念的东西,忽视那些跟我们想法不一致的事物。
心理学家凯伦·瑞维琪和安德鲁·夏提把这种现象叫做“证实性偏见”,什么意思呢?当我们在主观上支持某种观点的时候,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可能推翻我们观点的信息。
随着成长,我们在观察周围事物的过程中,慢慢建立了很多心理过滤器。不过,有些观念与时俱进,我们由此形成的心理过滤器也不再适用,所以我们需要时常审视自己,及时更新观念。
2.思维缺陷会导致消极的思维定式除了心理过滤器会让情况显得比实际上更糟糕,我们的思维模式也会影响情绪。
想象一个这样的场景:一辆车在土地上兜圈,开了很多圈以后,地上已经被压出了深深的轮胎痕。这时候,如果沿着这圈痕迹开车会特别顺,但想要换个方向的话就没那么容易了。
我们的思维模式也是这个道理。一旦陷入了某种思维定式,我们只能困在里面不停地纠结,没法跳出来。尤其是如果你对自己有消极的看法,那么一件小事就有可能让你掉进恶性循环,陷入低落的情绪而无法自拔。
比如说你去参加聚会,发现一个熟人都没有,好在,你终于发现了一个老朋友小张,他在跟几个人津津有味地讲笑话呢。你想都没想就走上前去跟他打了个招呼,可是又突然觉得自己打断了别人的聊天,引来了周围人的反感,于是你不断自责,质疑自己的社交能力。
但是呢,小张却不是这么想,他觉得见到老朋友很开心,不过你去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笑话被你打断了,一个笑话而已,他一点都不介意。
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了我们最常见的两个思维谬误。
第一个是“过分夸大”,本来一件小事,结果你放大成周围人都对你不友好,接着上升为“社交能力太差”的自我否定,但在对方那里,不过是个小插曲。是的,人们往往会把消极事件想象得更严重。
第二个是“自作聪明”,换句话说,就是自以为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可是一旦误解了别人的表情或肢体语言,就很容易会得出错误的判断。
所以说,如果自己总是看到最坏的一面,那就要停下来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掉进了思维怪圈,赶紧换一种思考方式吧。
3.把坏事和好事写下来可以帮我们对抗抑郁在过去,心理学家们的关注点是精神疾病,比如对于抑郁症,他们只会想办法在得病之后进行治疗。与其亡羊补牢,能防患于未然不是更好吗?没错,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它的目的是增强幸福感,防止人们陷入抑郁。
具体怎么做呢?比如说,我们可以把生活当中积极和消极的事情都列出来,给自己一个指导路线,让我们着手摆脱抑郁情绪。
拿一张纸,在中间划一条横线,把纸分成上下两部分。先在上半页写下所有让你感到开心的事情;在下半页,把所有给你带来坏情绪的人和事都写下来。这张纸上的内容,就是每天会影响你的事物的缩影。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记得经常把这张纸带在身边。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尽量去寻找上半页的事物,同时远离下半页的事物。过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习惯成自然,我们自动自觉就会去选择那些让你快乐的事物,过上自己想要的积极生活。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可以非常有效地缓解抑郁,那就是每天表达感激之情。其中一种方式是写日记,记下每天发生了哪些值得感激的事儿,无论是朋友对自己坚定不移的支持,还是春天的温暖阳光,都可以写下来。
坚持两个星期,密切留意一下自己每天的感受有什么变化。研究发现,“感激日记”这种办法对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非常有好处。
4.自我催眠可以培养更积极的思维方式也许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催眠就是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潜意识。实际上,催眠并不是强迫,一定要心甘情愿才有用,而催眠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真正实施催眠的其实我们自己。
在催眠的状态下,我们的头脑更容易被影响,所以这个时候也更容易改变行为和思维模式。因此,无论是要改变、清除还是更新思维模式,自我催眠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们怎样才能催眠自己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听音频,录音里面要包括一些语句,强调你希望改变的想法和行为。经常听这个音频能起到自我暗示的作用,从而帮助我们改造大脑意识。
只听一次还不够,要重复几次才有效果,因为从潜意识的改变到行为的改变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在自我催眠,只是你没意识到而已。每次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如果心里总是想:我肯定做不到,这就是在强化某个思维模式,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这是消极的自我暗示,如果能把同样的办法用在积极的想法上,我们的情绪就能有很大改善。
虽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抑郁的程度可能差异很大,但我们都可以用以上的简单方法来改善情绪,相信很多人都能过上更积极快乐的生活。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关注路上读书,你就关注了一个移动音频图书馆。
抑郁症有狂躁症状?
我是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康复锻炼团的组织者。
我们一起锻炼的脑中风偏瘫病友中大多数会在病发后有程度不一的抑郁症狂躁症状。
因为我们从啥都能干一下子瘫痪在床啥都不会了,包括很简单的穿衣服,坐,站,走,大小便等等……全都不会了。
瘫痪在床,总是会胡思乱想,想着很多离奇百怪的事情。我当时就在印象中穿越时空见了一个未来时期的医生,他说有一种药吃了后,我马上就恢复功能……在回到现实的时候看到自己的人不鬼不鬼的状态,心情就会急剧的狂躁,挣扎着要拔掉输液的管子,大哭大骂……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锻炼,从不会坐到能站立,到能慢步,到能上下楼梯,一步一步的好转着,心理在完全的认识到锻炼能让我一点点的好起来,于是不再胡思乱想,不再总是拿家人发脾气,集中了精力在康复锻炼上……
越锻炼越舒服,一天天的好转,心情也越来越好,狂躁,抑郁症随之慢慢的消失了!
抑郁症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抑郁症是复杂的精神医学疾病,最核心的表现就是持续存在的情感低落,但如果要说抑郁症的早期症状,这个还真是有些说头,甚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抑郁症患者的首发症状也都存在不一样的表现。
说一些特殊的抑郁症早期表现精神疾病的复杂程度实际上还要远在躯体疾病的复杂程度之上了,就比如你的这个问题,很少有一种疾病的早期症状如此的复杂,甚至会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地域,宗教,民族等等因素有关。
我们先说年龄
发病年龄早的抑郁症患者比如正在上中学的小患者,很多以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灵敏度下降为首发症状,因此才出现了学习能力下降,学习成绩下降,自罪自责,自我评价过低等等一系列的负面变化,然后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拒绝上学,拒绝正常社交。
而年龄比较大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则往往会特征性的以躯体化的症状为首发表现,比如难以用语言描述的躯体不适,或者失眠,或者因某一部位的躯体不适怀疑自己身患某种疾病。
再说地域和文化
为什么地域和文化放在一起说?因为很多时候不同的地域本身就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比如欧美发达国家,人们喜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与西方人喜欢表达自我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而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地区诸国,也都有着与我国类似的文化特点,人们喜欢隐忍之美,所以很多时候内敛、含蓄,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群,文化和年龄的双重影响下,很容易出现不会用语言去表达情感,转而用躯体的不适症状去表达情感的办法。
宗教对抑郁的解释?
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其实每一种宗教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核心教义去解释抑郁症的问题。但这个世界上信教的人真的不少,所以很多时候有些患者真的会根据自己的宗教去认识自己的抑郁,去表达自己的抑郁。
比如佛教徒认为抑郁症“违逆自心、不符合自己习气的人和事物则心中厌恶,由此产生无尽的忧恼和痛苦”所以他们会耗用更多的时间去打坐和诵经,去修正自己的内心。
基督教的抑郁是“人因为犯罪而内疚,而罪是导致抑郁的根源。有些的抑郁因为信心不足,但是信心不足严格说也是罪。”所以当他们感到情绪低落的时候会选择对教堂的神父忏悔自己的罪恶。
我见过最多的抑郁症早期症状如果排除其它影响因素,我接触过的抑郁症患者中,最多见的,不会记错,因为真的很多见。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入睡困难,或者睡眠质量下降,或者早醒等等的睡眠障碍。大概有一半左右的抑郁症患者的首发症状会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而且很多时候睡眠障碍会伴随患者的低落情感而持续存在,单纯的镇静药物很难接触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因为睡眠障碍的根本还是清醒,持续低落的情绪造成了失眠的躯体表现。所以根据病因治疗的原则,治疗情绪低落就等于治疗了睡眠障碍的病因,就等于找回了健康的睡眠。
希望我的介绍能让你对抑郁症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抑郁症的表现是复杂的,抑郁症的早期表现同样是复杂的,所以判断是否是抑郁症,最好还是去精神专科医院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谢谢关注,有问题可以私信留言,我会帮你解答的。精神有问题的人有哪几方面的特征?
您好,我是【生活来点心理学】,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需要了解更多心理学知识,可以点下关注。
精神病态者的症状特征“精神病态”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赫维·克莱克利1941年的著作《正常的假象》(The Mask of Sanity)。克莱克利想知道一个精神病态者如果惟妙惟肖地假扮一个普通人,我们该怎么来识破他。他主张精神病态者会展现如下特征:
流于表面的魅力不会感到焦虑或内疚不可靠、不诚实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无法长期维持亲密关系无法从惩罚中获得教训情绪贫乏对自身行为造成的影响缺乏醒悟无法预先计划
克莱克利对精神病态的定义里没有提到对他人的身体攻击或者违法行为,这暗示了精神病态者未必会引起刑法体系的关注,他们或许就隐藏在社会之中。在任何一个工作单位里都可能有这样的“穿西装的蛇”。有些精神病态者显然会用身体侵犯的方式给别人造成痛苦,克莱克利的突破在于他将精神病态的概念扩展到了另一部分人身上,这些人也会侵犯他人,只是以更加微妙而隐蔽的方式。P型人格有一个比较轻微的变种,有人把它称作“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理查德·克里斯蒂和弗罗伦斯·盖斯则称之为“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也就是踩着别人往上爬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可以满口谎话。
在罗伯特.D.黑尔的著作《良心泯灭.心理变态的混沌世界》中,对精神病态的特质按照情绪/人际关系和社会越轨两项进行了如下分类:
注:左边第四项中的“同感”翻译为“共情”更加合适
注意上面的清单里有几项特征都和共情的丧失密切相关,比如对自身行为的影响缺乏醒悟,比如自我中心。共情低下的本质是缺乏自我觉知,这大概就相当于“缺乏醒悟”(lack of insight,这是精神病学家特别钟爱的名词)。缺乏醒悟就是缺乏共情的必要成分。在克莱克利的定义中,一个精神病态者或许能同时做出这两种缺乏共情的行为:他们缺乏内疚,因此会在明知别人会痛苦的情况下伤害他人;他们对自身行为的影响缺乏醒悟,因此也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伤害他人。
精神病态者的内心特征精神病态者在测量共情的问卷上的得分要低于其他人。比如人际反应指数中就体现了这一点。不过许多人都知道,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来鉴别精神病态者是极不可靠的,因为他们往往会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本性。为避免这种失误,研究者转而采用自主神经唤起这个生理学标准,也就是测量你在听见或看见情绪性素材时的激动程度。他们一般测量的是皮肤电反应(GSR),也就是当你在接触饱含情绪的素材时,你的手掌会出多少汗。GSR测量显示,精神病态者在观看他人遭受苦难的图片时,他们的自主神经反应是较弱的(也就说是他们不太激动)。此外,精神病态者在指认人的恐惧表情时也表现较差。这说明P型人在共情的两个主要成分(即识别和反应)上都有欠缺。还有一项测试显示了精神病态者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处理情绪素材:向被试展示一组单词并问他们“这真的是单词吗?”大多数人在看到情绪性单词时的判断速度都超过中性单词,但精神病态者却没有显示这种速度上的差异。还有一种方法能测量某人受情绪素材唤起的程度,就是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者在被试的头皮上固定电极,并用记录到的事件相关电位揭示他们的脑内电活动。测量发现,精神病态者在接触情绪性单词之后,脑的中部和顶部区域不会像普通人那样活动增加。另外,那些富于攻击性的人和常人还有一点不同:他们会把模糊的情境解释成对方怀有敌意。这个倾向在那些品行障碍的儿童身上就有体现,而他们中的一些也的确会成长为精神病态者。研究者把这种倾向称作“归因偏差”,它是共情的认知部分未能精确运作的清楚例证。
有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病态者的内心没有是非观念(amoral)。对道德观的一项经典测试是由劳伦斯·科尔伯格设计的,他要求被试阅读一个故事,然后判断其中某个角色的行为是否道德。一个著名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丈夫闯进一家药店偷走了一种抗癌药,拿去挽救他患癌症病危的妻子,因为药店老板坚持要价2000美元,虽然他进货的时候只付了200美元。被试的任务是判断这位丈夫是不是做错了。对于这类道德两难,你想得越是复杂,就表示你的道德推理水平越高。如果你能看出这道论题有正反两方的观点,或者事情的缘由可以改变一个行为的对错,那就说明你的心思比那些只会死守规则的人细腻。我们或许想当然地认为精神病态者在这些测试中肯定得分较低,但事实未必如此。这或许是因为精神病态者能够嘴上说一套,在日常生活中却做另一套。
科尔伯格的测试并不是衡量道德推理能力的唯一手段。埃利奥特·图列尔也设计了一套道德推理测试,他的故事不仅描述了违反道德的情况(即侵犯人权的行为,比如伤害别人),也有违反常规的情况(即侵犯社会规范的行为,比如在图书馆里说话)。你的任务是判断某个行为有多严重,以及如果没有规则禁止它还算不算错。普通人到了4岁大多就能说出这两种行为的区别,他们明白常规可以修改、使某些行为不再违规(比如宣布在这座图书馆里可以说话),但是即便你修改了道德规范(宣布伤害别人不犯法),这些行为也和从前一样糟糕。精神病态者则很难区分这两种情况,有反社会行为的儿童也是如此。
杰弗里·格雷是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格雷提出了一个焦虑模型,叫“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ural Inhibition System简称BIS,位于脑中的隔——海马网络[septohippocampal brain network]),这个系统的功能是使动物明白自身行为的情绪性后果(奖赏或是惩罚)。受它的启发,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约瑟夫·纽曼提出了精神病态者的BIS不够活跃,而焦虑者的BIS过分活跃。纽曼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他认为精神病态者想象不出自身行为的后果,就像BIS受损的动物会不断重复引起惩罚的行为一样。
纽曼主张这就是精神病态者的核心问题:他们无法学会畏惧惩罚。难怪他们会做一些连自己也知道会带来麻烦的事了。纽曼指出,这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某些任务中,精神病态者会频频犯错,这些任务要求被试判断哪些数字能带来奖赏、哪些不能(它们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中性的)。这还能解释他们为什么在一种行为已经不再产生奖赏、反而招来惩罚的时候仍不改正。比如给被试发一副纸牌,起初每张牌都能带来奖赏,但后来奖赏没了,那些具有精神病态特质的儿童却照玩不误。明尼苏达大学的行为遗传学家大卫·莱肯用一个“条件反射”实验验证了这个假说。他给被试听蜂鸣器响,同时施以电击,结果“正常”被试在听见蜂鸣器时产生了“皮肤电恐惧”(也就是出汗),说明蜂鸣器响成为了一个条件刺激。和他们相比,精神病态者对蜂鸣器响的皮肤电恐惧就比较轻微了——他们并未对这个威胁产生“条件反射”。在突然听见响声或发现有物体偷偷逼近时,他们的惊跳反射(身体自动跳起)也较微弱。这一切都指向一种特定的学习困难,它的特征就是较少畏惧惩罚。
精神病态者的脑的特征科学家成功说服了精神病态者爬进扫描仪,好让我们了解是什么样的神经基础造就了共情以及共情的缺乏。结果不出所料,他们的共情回路果然出现了异常:这些好斗的人显示出较低的vMPFC活动。一个人在精神病态清单——修订版(Psychopathy Checklist-Revised,简称PCL-R)上的得分越低,他的OFC/vMPFC和颞区的活动就越少。而这几个区域正好都是共情回路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当科学家绘出vMPFC/OFC和杏仁核之间的连接时,他们还发现精神病态者的这条连接不太完整,而这种不完整性也能预测他们的PCL-R分数。平均而言,男性出现反社会行为的概率要比女性高得多。这个性别差异主要可以用OFC大小的性别差异来解释:男性的OFC体积比女性小,表现出反社会行为的男性的OFC更小。
有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病态者的脑主要是额叶出了问题,因为额叶的功能是对行为做“执行控制”,防止我们做出可能招来惩罚的行为。但是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说,这个解释却太过简单了,理由有几个。首先,额叶占据了脑的至少三分之一,用额叶受损来解释精神病态,实在太宽泛了一些。其次,额叶是可以分区的。OFC/vMPFC受损的病人(但背外侧无恙)攻击性增强,说明反常只发生在额叶的共情回路,而非整个额叶。vMPFC受损的病人在观看引起痛苦情绪的刺激时心率变化不大,并且在不再获胜(也就是不再得到回报)的情况下也会继续纸牌赌博任务。菲尼亚斯·盖奇的OFC和vMPFC整个受损,之后便开始出现冷酷、粗鲁、无礼和不受抑制的行为。这些都显示了病人很难再用窘迫和内疚之类的情绪来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OFC/vMPFC受损的病人还会出现道德判断上的变化,比如他们认为,为了解救五人而亲手杀死一人,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而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做法不能接受)。研究发现,这些病人之所以在道德抉择中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他们较少注意自己或他人的意图。因此,vMPFC受损的病人才会认为伤害另一个人的图谋是为道德所许可的,而健康的对照组就不会这么认为。总之,像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那样,病人在前额叶皮层的这个特定区域受损,就会表现得像一个精神病态者。
阿德里安·雷恩和他的同事查看了杀人犯的脑(他们“以精神不正常为由拒不认罪”),并且也在他们的共情回路,vMPFC、杏仁核和STS中发现了异常。另有一项研究比较了不同人格障碍的患者,同样发现攻击性患者的OFC活动较少。
证明共情回路参与攻击行为的还有一条额外的证据,它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让·德赛蒂和同事开展的一项杰出研究,对象是一群有品行障碍的青少年,他们全都和人打过架。上文已经提到,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长大后会变成P型人。在德赛蒂的这项研究中,青少年观看两组影片,有的表现了人物意外受伤(比如有东西恰好掉到他们手上),还有的表现了人物受到故意伤害(比如有人故意踩在他们身上)。在观看某人故意使另一个人痛苦的影片时,这些喜欢攻击的青少年的杏仁核和奖赏回路(腹侧纹状体)都显得格外活跃。奖赏回路的过度反应或许是反社会/P型障碍的关键特征。这说明他们很享受看到别人受苦。
这项研究中发现的另一项反常,是这些喜欢攻击的青少年的一部分共情回路没有显示活动,比如通常在道德判断中理解他人意图的颞顶联合区(TPJ),或是AI和MCC(要记得这些都是疼痛网格的一部分)。在华盛顿,供职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詹姆斯·布莱尔也提出了一个可信的主张,认为精神病态者的杏仁核也不在正常工作。这个观点得到了一项神经影像研究的佐证,它发现精神病态者在受到引起反感的条件刺激时,他们的杏仁核活动较常人更低。总之,我们可以说P型人的脑显示了许多共情回路反常的证据。
精神病态者的部分行为特征以下部分总结自罗伯特.D.黑尔的著作《良心泯灭.心理变态的混沌世界》,想要有更深入的了解,建议阅读黑尔教授本人的著作。
言之无物:似乎知道词语的字面意思,但无法理解或欣赏其中的情绪价值或意义
缺乏良心:良心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他人所制定的规则的一种理性觉知,他们缺乏遵守这些规则需要的感情,不存在良知和道德感
情绪贫瘠:两个大脑半球都不擅长情绪加工,没有聚焦,这导致了他们空洞肤浅、无情绪色彩的生活
多动的手:精神病态者使用的无意义手势比正常人多很多,在陈述过程中会伴随着大量的手部动作和夸张的面部表情,使得其说话或表演非常有戏剧性,吸引人们的注意
糟糕的说谎者:所说的话漏洞百出、自相矛盾
说话跑题:在沟通中会频繁地变换话题,说话跑题,话语表达缺乏连贯性
果敢:更高水平的社会效能、更能自我肯定、强大的抗压能力,享受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在面临威胁时也更加冷静沉稳
捕猎天分:具有找到普通人弱点的天分,能抓住大部分人的“情感烦恼”和自我怀疑为己用,十分擅长冷酷无情地利用他人和操纵他人
自我满意:对自己及其内心世界感到满意,认为自己充满理性、值得称赞、令人满意、高人一等,为了自己的“权利”操纵和欺骗他人是合理的
希望大家积极讨论、评价我的回答。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点赞、收藏、加关注哦~
一点力气都没有?
抑郁症个人觉得最佳治疗方式就是~川藏317,滇藏丙察察~大北线羌塘~西藏旅行![耶]怒江大峡谷,澜沧江悬崖边上瀑布温泉泡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迦巴瓦峰发发呆,徒步墨脱![得意]而且最佳方式徒步或骑行,走雪山峡谷森林或无人区~看看野生动物~金丝野牦牛,藏原羚,藏羚羊,喜马拉雅旱獭,狼,藏棕熊,藏野驴,雪豹等等[摸头]~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区域最佳[耶]反正忧郁症都是自残[捂脸]不如去探险~改变人生!面对大自然生命是及其微不足道和渺小的![大笑]我个人就经历过一起旅行的驴友,遭遇车祸就在阿里升天了!每次经过都会烧香祭酒给他们[祈祷][玫瑰]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