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黄芪的作用与功效,北芪和黄芪区别?
北芪是黄芪的别名,仅称呼上的有所不同,功效、作用、来源等二者均没有区别。
中药黄芪是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或者膜荚黄芪的根,又因为主要生在在北方,有北芪这一别名。北芪与黄芪同指一个中药,仅称呼上的区别,其余无区别。
西洋参和黄芪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
说起补气药材,大家都不陌生,黄芪、西洋参……很多人随口就来。这些日常可以接触到的补气中药材,到底应该怎么选?是选贵的还是选进口的?很多人都不清楚。
今天,好好就针对黄芪、西洋参这2种中药材的差异以及适应症做一个详细的介绍,有困惑的朋友可以花点时间了解一下。
1 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可归睥、肺经,被历代医家认为“补一身之气”。因为黄芪的补气效果不输人参,且价格亲民,因此又常被称为“平价版的人参”。
此外,黄芪还有升阳、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等功效,这些是人参没有的。所以,才有“外行重参,内行重芪”的说法。
2. 西洋参
西洋参味微苦、性微寒,可归心、肺、肾经,具有补气养阴,淸火生津等功效。
临床上,西洋参主治气虚阴亏、虚热烦倦、咳喘痰血、肺虚久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口燥喉干等症状。
二、不同症状适用于哪类药材?
1. 补气养阴用西洋参
西洋参的侧重点主要在于补气养阴,对气阴两虚证效果最佳。同补热病气虚,对消渴功效较强。临床上常用西洋参来治疗:气阴两虚证;肺气虚、肺阴虚证;热病气虚、津伤消渴。
2、固表止汗用黄芪
黄芪不仅具有很好的补气效果,同时还擅长固表止汗,对于自汗证有很好的疗效。临床上常用黄芪来治疗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等问题。
此外,黄芪还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像那些晨起会出现眼肿、腿肿的人,或者因为高血压和糖尿病引起的水肿,都可以泡黄芪喝消水肿。
简单来说,2种药材,都有补气的效果,但是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像黄芪可补气升阳,固表脱毒;西洋参重在补气养阴。
黄芪的作用有什么?
黄芪的作用有什么
黄芪具有补中健脾,升举阳气,排毒生肌,益卫固表,利尿的功效。用于治疗脾气虚、肺气虚、中风后遗症等。
黄芪是膜荚黄芪或蒙古黄芪的根部,具有补中健脾,升举阳气,排毒生肌,益卫固表,利小便的功效。
黄芪常用于治疗脾气虚证所致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肺气虚所致咳嗽气短,神疲(精神不振)乏力;气血亏虚所致疮口破溃难以收敛。
本品不宜与降血压药同用,可能会导致直立性低血压;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同用,以防增加药物毒性;不宜与阿司匹林同用,可能增加出现出血倾向。
建议患者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本品,切勿自行服药。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王凤儒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黄芪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
黄芪的作用与功效主要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对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外感诸证,气虚浮肿、小便不利,对这些症状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在用药期间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症状合理应用。
黄芪和黄岐是一种药吗?
黄芪是一种中药;而黄岐则是:黄指黄帝,岐指岐伯,黄帝的一名大臣,《黄帝内径》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书籍,书的撰写是以黄帝和岐伯对话的形式写的,通篇为帝问伯答。故而中医又称岐黄,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