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肾阳虚的症状是什么,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阳虚呢?
从题主的问题中可以看出这是个属于中医范畴的问题,“”阳虚”只属中医,所以要了解中医,我们要先了解阴阳,那么什么是阴阳呢?
好多人一听阴阳,就觉得特神秘,玄而又玄,其实这是对中医的一种误解,中医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科学,更接地气。那么什么是阴阳?我们看这两个字就可以明白,“阳”就是太阳出来的时候,“阴”就是月亮出来的时候,这两个字左边的“阝”是横着的“山”,我们所以太阳从山上出来就是“白天”,月亮从山上出来就是晚上,我们住在陆地上的人看日出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所以说白天属于阳,晚上属于阴;白天气温高,所以温暖的属于阳,晚上气温低,所以寒凉的属于阴;白天自然界里非常热闹,各种鸟兽都开始活跃,人们也开始工作干活,所以活跃的属于阳,晚上自然界一片安宁,鸟兽回归巢穴,人们也开始睡觉休息,所以安静的属于阴;
自然界温暖的属于阳,比如火,自然界寒凉的属于阴,比如水;外出的属于活跃,叫阳,内守的属于安宁,叫阴,对于古代,男人外出打猎、耕田属于外出,所以男人属于阳,女人守家看孩子纺织衣物,所以女人属于阴,女人也被称为“内人”,就是这么来的。这下我们就了解了阴阳,那么什么阳虚呢?这就要理解什么是“虚”了,虚就是少的意思,这是相对于“实”来说的,比如虚心,就是把心放空,才可以接受更多的东西,所以叫虚心接受;农村里也常用“虚”表示少,比如说,把麻袋装瓷实点,别那么虚,所以“虚”就是“少”的意思。
阴阳平衡就是阴和阳平衡,不多不少,比如白天和晚上,虽然具体到一个季节,可能白天长(比如夏天昼长夜短),但整个一年里是均衡的,比如冬天白天短(昼短夜长)。自然界是这样,人也一样,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只有适应了自然,才能获得身体上的健康,这叫“适者生存”,如果违背自然规律,那就是不适应自然,会得疾病,最终得病死去,这叫“优胜略汰”。
人体也有阴阳,比如人体有体温37℃左右,所以体温属于阳,人活着的时候叫活在阳间,人死了以后没有了体温,所以说中国的老百姓会把人死了以后去的地方叫“阴间”。人体内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比如血液,淋巴液,脑脊液,关节润滑液等都属于阴;这是人体的阴阳。
阳虚就是阳少了,那么阳少了,平衡被打破,相对的阴就显得多了,所以说寒凉的显得多了,因此阳虚的人怕冷,冬天别人穿一件棉衣就过冬了,而阳虚的人就得多穿一点,夏天同在一件办公室,开着空调,别人觉得好舒服,阳虚的人怕冷,就得穿厚一点才觉得舒服,或者他们会把空调关了才觉得好;
阳虚的人除了怕冷以外,也不活跃,不想动,也消极,集体的什么事情也不想参与,比较淡漠;
阳虚的人身体的生理状态也比较低下,体内的新陈代谢相对缓慢,生化反应也是一样较慢,比如基础体温也低,面色也比较苍白,说话声音穿透力也不足,如果再观察他们的大小便,会发现大便多不成形,小便清长(就像冬天河流的状态)(冬天的黄河清,夏天的黄河混)。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就清楚了什么是阳虚,阳虚的人会有哪些表现,当然也能简单判断出自己是不是阳虚。
结合阳虚的表现,其实一些西医的病可以归纳到阳虚的范畴,比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还有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实抑郁症也可以归属于阳虚表现。所以我们看病的时候用身体表现出来的症状对应到阴阳,就可以大致判断属不属于阳虚了。
血虚会有什么样的汗?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但中医认为,人体的“汗”有正常与异常之分,在《内经》中有提到,汗可示为阴阳变化的指示器,五脏皆可致汗,汗信号常为体内诸多疾病的预兆。
正常的出汗可以起到调节体温、平衡阴阳;而身体不同部位的“异常”出汗,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需要引起注意。
自汗自汗是指在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莫名出汗。
通常表现为:无论什么季节,白天不活动或者稍微活动的情况下就出汗不止、易感冒、常感觉神疲、乏力、气短,尤其在冬天,无力畏寒。
这多数是因为肺气虚弱、津液外泄所致,为气虚导致的汗多现象。
盗汗盗汗,《黄帝内经》称其为“寝汗”。“寝”指睡觉,“寝汗”就是在睡觉的时候出汗。
通常表现为:睡觉时容易出汗、睡醒后汗液停止,还会伴随失眠、口干舌燥、手脚心热、心烦易燥、面部发红等。
这类出汗是由于阴虚导致内热所致,属于典型的阴虚火旺。
而血虚是指全身血液亏虚,脏腑、经络、形体失养,一般以面色淡白或萎黄,除了脸色不好看,有的人还会出现头晕,心慌,乏力,食欲下降,大便干燥,月经不调,眼睛干涩,四肢麻木,活动不利,皮肤干燥,心慌气短,失眠多梦等症状。
关于血虚出什么汗,也与个人体质有关,如血虚自汗、血虚盗汗、血虚心寒,以及不出汗,都有可能。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血虚人群的一般是以养血安神来作为调理重点。
那我就顺便给大家分享一下自汗、盗汗及其他常见异常出汗的调理方法!希望大家认真看完~
自汗——温阳止汗自汗多为气虚不固,建议多食用山药、扁豆、栗子、核桃仁等补中益气的食物,也可用浮小麦、麦冬、红枣,煎汤饮用,养心敛汗,固表实卫。药膳上可选用党参或黄芪炖鸡以补益机体,改善气虚症状。
在艾灸选穴上,推荐肺俞穴、关元穴、足三里,每穴5-10分钟。
盗汗——滋阴盗汗的主要原因是阴虚内热,阴阳不调。平时饮食可以多吃些有滋阴功效的食材,如枸杞、桂圆、阿胶、麦冬、山药、百合、银耳等。经常盗汗的人,可以吃一点酸枣仁助眠养阴。
出现阴虚盗汗的人,可以通过揉按,或艾灸阴郄穴、后溪穴、三阴交穴来改善症状。
手足心多汗——补脾胃手足心多汗主要表现为手脚心出汗较多,经常潮湿,情绪紧张、激动或害怕,手心或脚心就更容易出汗,还伴有四肢困倦、神疲乏力、大便溏稀。
脾主四肢,其病理变化常在手足反映出有关症状。手足心多汗的人,常见是脾胃气虚,导致津液运化失常所致。
平时可以将党参、白术、山药放在米粥里一起煮。适当吃些薏仁、山药、莲子、红枣、核桃仁等食物健脾益气
每天餐后2小时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6圈,再逆时针揉36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在艾灸选穴上,推荐太溪、三阴交、内关、合谷。心窝胸口多汗——补养心脾、益气敛汗如果中老年心窝胸口出汗较多,还伴有心悸、心慌、食欲不振、精神疲惫、睡眠质量差等表现。这类情况常见于脾胃失和。
建议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另外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情。
希望对你有帮助,有其他健康问题可以关注我,我每天都会给大家分享简单实用的养生妙招!
肾阳虚的表现有哪些?
腰膝酸软,四肢特别是下肢发冷,头晕耳鸣,精神疲劳,生殖功能障碍,尿少,五更水肿或腹泻,舌淡肥胖,苔白滑,脉沉弱是肾阳虚的临床表现。鹿角胶、巴戟天、杜仲、补骨脂、紫河车、菟丝子、肉苁蓉、淫羊藿等中药为补阳药。可服用由生地、附子等药物组成的治疗肾阳虚的方剂参芪丸。
胃阳虚症状有哪些?
胃阳虚症状出现胃痛,胃酸,胃胀不消化,食欲不振,不想吃饭等等,这些都是最典型的症状,如果情况比较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一些其他症状,比如患者会出现明显的脸色苍白,面色会出现苍白或者是蜡黄,也会出现怕冷的症状,同时还伴随着口干口臭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