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有什么症状?,服用附子理中丸好像上火了?
服用附子理中丸是有可能上火的,因为里面的附子、干姜、肉桂都是温热性的药物,如果患者本身没有寒凉症状的话,是会引起上火的。附子理中丸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胃寒呕吐、手足不温等症状,而且还可以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患者应该先确定病因之后再服用此药。
脾阴虚和脾阳虚怎么区分?
脾阳虚和脾阴虚的区别有哪些
脾阳虚最主要的表现为怕冷、四肢冰凉等。脾阴虚的患者常感口干舌燥,不思饮食,手心发热等。
脾阳虚的患者一般食欲较差,会出现腹胀胃痛等症状,大便较稀、小便不通畅,偶会出现四肢浮肿的现象。
这类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可多吃一些热性食物,例如羊肉、狗肉、辣椒、韭菜等;若有便秘,还可服用海参、核桃仁、虾等;若腹泻,可以吃一些温补止泻的食物,例如糯米、姜、石榴等。
脾阴虚的患者经常会感到燥热、心烦,会比较消瘦,胃肠道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不思饮食、进食减少、进食后不易消化、大便不畅、大便干结等。多见于温热疾病后期、慢性消耗疾病及过度劳累者。
这类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平时要注意营养物质尤其是蛋白质的补充。
如有脾阳虚或脾阴虚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脾虚有哪些症状与表现?
脾虚分为脾气虚和脾阳虚两种情况。
脾气虚临床表现
脾气虚的表现症状为纳少,食后胃脘胀满,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形瘦神疲,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
针对病症
常见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肝炎、肝硬化、小儿营养不良等。
治疗方法:补益脾气
可选药物:四君子丸、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等。
脾阳虚临床表现
腹胀纳少,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稀溏,或下肢水肿,或妇女带下清稀量多,舌质淡胖,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针对病症
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消化不良、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等。
治疗方法:温中健脾
可选药物:附子理中丸(制附子、党参、干姜、炒白术、甘草)
脾气虚与脾阳虚的主要区别在于脾阳虚属于虚寒症,脾气虚没有寒证。
如果有上述症状,还是建议医院就诊,中医辨证后选用适宜药物调理。
肾脾两虚在中医里面有什么临床表现?
肾为先天之本,主要来源于先天的父母之精气,而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要在于日常的行为习惯。肾和脾是什么关系呢?
脾胃的运行情况决定人体阳气是否充足,而肾又为身之阳,也就是说,人体气机上下升降运行正常,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协调,脾胃如果正常运转,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和,阴阳平衡,如果脾胃一旦受损,功能失常,就会内伤阳气,伤阳就会伤肾,这是因为中医所说的阳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之清气组成,而人体先天之精气就是指的先天之本肾。肾为一身之阳。
脾虚包括脾气虚和脾阳虚,脾气虚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脾阳虚就会出现胃脘疼痛、畏寒肢冷,喜暖泛清水,不消化,大便糖稀,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无力等。
肾虚一般包括肾气不足,肾阳虚以及肾阴虚和肾精不足。肾气虚一般表现为神疲乏力,懒言无精神,喘息气短、腰膝酸软、齿摇脱落、须发早白等,肾阳虚则表现为畏寒肢冷,小便清长, 五更泻、水肿等,肾阴虚为烦躁、精力不集中,焦虑、抑郁、五心烦热、两肋疼痛、性欲低下、失眠、出虚汗、变胖、血压升高等,肾精不足则表现为健忘失眠、头昏目眩、耳鸣心悸等。
综上所述,脾肾两虚一般临床表现:
五官表现:黑眼圈、眼脸浮肿、面色萎黄 灰暗无光泽,有黄褐斑,口唇淡白、牙齿松动、易脱落,舌体胖大,耳鸣 。头发枯燥易脱落并早白。
精神状态:身体疲乏、无力情绪烦躁、易怒,不稳定。
睡眠和记忆:失眠多梦,易醒,入睡困难或嗜睡。记忆力减退 、健忘,注意力不集中。
身体感官表现:体型虚胖、腰膝酸软、骨质疏松、气短懒言、动则出汗、疲乏、食少,还异常怕冷。
大小便表现:大便糖稀,不成形、腹泻或便秘。小便清长、尿频、尿急、尿失禁。
除此之外,女性宫寒或白带增多,难怀孕、提早闭经等,还有男性阳痿、早泄、遗精等。
脾阳虚和脾阴虚的症状都有哪些?
你好。
中医认为人出生后,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生成,均依赖于脾 (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称脾 (胃)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系统包括:脾藏意,在志为思,在形体为四肢及肌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脾与胃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中医所言之“脾”不只指解剖学上的脾脏,它涵盖了消化、免疫与代谢等多系统的功能,现代研究认为脾阴虚证存在一系列病理学改变,包括消化腺分泌低下、植物神经机能失调、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体液免疫和前列腺素调控失常以及自由基损伤等。脾的功能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后天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了便于理解,分为运化谷食 (以固态食物为主)与运化水饮 (以液态水饮为主)两个方面。
2、脾主统血,指脾气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不使其逸出于脉外的作用。脾气统摄血液的功能,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脾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脾的部分。一身之气充足,则脾气充盛;而脾气健运,生气充足,则一身之气自然充足。气足则能摄血,故脾统血与气摄血是统一的。脾气健旺,气生有源,气足而固摄作用强健,血液则能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若脾失健运,气衰而固摄作用减退,血液失去统摄则逸出脉外而为出血。脾阳虚人体阳气主要来自于自然界中的阳气、先天之阳与水谷精微。气属阳,阳气是推动人体功能、精神正常运行的动力,更兼温煦之功。若脾功能不足,脾阳衰惫则脾脏无以升清,奇恒之腑失养。
脾阳虚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过食生冷等原因,导致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等所致。症状表现有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等。
脾阴虚李东垣在《脾胃论篇》中提及脾阴,然其认为脾为死阴,主静,受胃阳之温煦才可上疏津液,布散至五脏六腑、四肢九窍,行脾阴之功,脾阴亦可因脾胃之阳受损而不足,故常以顾护脾胃之阳为主,忽略脾阴,此后的医家多受李东垣的影响,治疗时多从阳论治,以温补为主,因而现代医家亦常忽略脾阴,仅从阳论治,很少关注脾阴虚。
脾阴虚多由外感六淫、饮食劳倦、七情内伤、久病虚损,或过用汗、吐、下法伤及津液,或医者误用辛温燥烈之品而致。常有患者喜饮酒,酒多湿热,而吴鞠通云“湿热多伤脾胃之阴”。
《医经原旨》:“劳倦不慎而形气衰少,伤脾阴也。”
《明医杂著》:“近世论治脾胃者……所用之药又皆辛温燥热,助火消阴之剂,遂致胃火益旺,脾阴愈伤。”
脾阴与脾气共助脾运化,阴亏则运化失职,出现食少纳呆,腹胀,食后尤甚,夜剧昼静,甚至可出现便溏;脾阴亏虚,失于濡养,不可滋生血脉,则可出现口干,皮肤、口唇干燥,大便干结,面色少华等;阴亏无以制约脾阳,虚热内生,则心烦、口渴,手足心热,身热,口舌生疮,舌红,脉细数等;脾胃之阴互滋,脾阴亏而不可为胃行其津液,致胃阴亏虚,可见口干、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脾阴亏虚而不制胃阳,胃阳偏亢,可见消谷善饥、疮疡等症。
《温病条辨》:“泄而腹满甚,脾阴病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