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治什么病,农村有俗语说地黄这种植物有五大作用?
农村老一辈人对民间草药了解得多,地黄真的有所谓的“五大作用”,或说是“五个功效”,这里指的“地黄”包括生、熟两种,老邪这次就来介绍地黄。
在我国河南、山东以及山西等地区的农村,地黄颇为常见,地黄是一种药用植物,因其地下根茎呈黄色而得名“地黄”,找到这种植物,可就赚大了。
在农村,地黄还被称作“老人喝酒”,原因是它的花朵形同半倒的酒杯,就好像老人欲饮美酒的样子,地黄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又都有哪些作用呢?
地黄科普地黄为玄参科植物,生长于农村低海拔荒地或坡上,它是多年生草本,其植株的高度不超30厘米,茎叶遍布柔毛和腺毛,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边缘有钝锯齿,叶为绿色但背面带有点紫红色。
地黄是以根块入药,因而在农村就有人找到地黄后将其采挖,得到的根茎就是入药部位,在中药上,地黄这种植物得到的,可不仅仅是地黄而已。
在地黄的身上能够得到“鲜地黄”,“生地黄”以及“熟地黄”等多种药材,每种药材都是在地黄根块经过不同处理方式后的成品,作用也是有区别的。
五大作用单说关于“地黄”的某种药材,其大的作用也还能达到5个,但如果结合起来,恐怕5个还算少了,现在用的多是生熟两种地黄,老邪就说说这两种。
生地黄,也就是直接取地黄根块晒干得到的药材,一般还经过闷润切片等处理方式,它有清热凉血、养阴和生津的功效,用于治热病,包括了烦渴、衄雪、身体发斑、劳蒸骨热以及消渴等等。
熟地黄,指的是在生品的基础上加黄酒后隔水炖到酒被吸进,生地黄变成黑色,在经过晒干后得到的药材,这时候“地黄”和生地黄就有所区别了。
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本草从新》中就说熟地黄“为壮水之主药”,而水对应的就是肾,所以能治肾阴虚之类的病症。熟地黄有补血的作用,可用来治血虚萎黄、心悸和崩漏下血等等。
其实准确说,应该是地黄的“五个功效”,或说五个大作用也行,但是要知道“地黄”不单是生地黄,还有它的炮制品,加上熟地黄的作用刚好五个。
你在农村见过地黄这种植物吗?地黄叶和地黄花也能够入药,你知道作用吗?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杞菊地黄丸新用途?
杞菊地黄丸得功效是滋补肝肾,主要治疗肝肾阴虚导致的眩晕耳鸣、眼花流泪、眼睛干涩、视物模糊等症状。现代临床主要用来治疗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各种眼科疾病、糖尿病、内分泌失调疾病;另外能够提高身体免疫力、抵抗力、延缓衰老的作用。
药材生地有什么用?
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鲜用者称为“鲜地黄”;若将地黄缓缓炽焙至约八成干入药者,称为“生地黄”、“干地黄”。
生地黄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功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尿血、咳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内服:煎汤,10~30g,鲜品加倍;捣汁或熬膏。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生地性寒而滞,脾虚湿滞者不宜使用。
药理作用:1.对血液系统作用:地黄具有止血和促进血细胞增殖的药理活性,同时可以通过影响白血球和血小板来抗炎。
2.对免疫系统作用:地黄可显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3.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生地黄经蒸制后成为熟地黄,能改善学习记忆,具有一定的益智作用。
4.对肾脏的作用:地黄对肾脏有明显的缺血保护作用。
5.降血糖作用:地黄在中医药领域一直用于治疗消渴病,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6.抗衰老:地黄可以通过影响激素水平、影响酶活性和抗氧化来延缓衰老过程。
7.对内分泌的影响:地黄具有对抗地塞米松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抑制作用,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临床观察发现,地黄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减少激素引起的阴虚阳亢的副作用。
配伍应用:生地配伍鳖甲、地骨皮:有滋阴清热之功效,用于治疗手足心热、夜间尤甚,口干而渴等属阴虚内热者。
生地配伍生侧柏叶、生荷叶、生艾叶:有清热凉血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血热妄行引起的一切出血症候。
生地配伍大黄:既清热凉血;又能通便泄热。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以及热结津枯之便秘等症。
生地配伍木通:有清热生津、泄热而不伤阴之功效,用于治疗心经有热上炎所致之口舌生疮;心热下移小肠而致之小便短赤。
生地配伍熟地:能补血凉血止血、滋阴生津润燥,用于治疗津伤、阴亏、血虚之口渴、便秘、头痛头晕、烦躁、失眠、持续低热以及月经过多、崩漏等症。
生地配伍玄参: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治疗热入血分之神昏谵语、吐血、衄血;热盛伤津之心烦口渴、大便秘结以及阴虚火旺之咽喉肿痛、骨蒸劳热、夜寐不宁等症。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陈永康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明目地黄丸功效与作用?
明目地黄丸由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枸杞子、菊花、白芍、当归、蒺藜、石决明,共细末蜜炼为丸。功能:滋肾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明目地黄丸药物配伍作用:熟地滋阴补血;山茱萸补益肝肾,固精;枸杞子补肝益肾,明目益精;丹皮凉血化瘀;茯苓健脾利湿;山药补脾益肾;蒺藜祛风明目;石决明养肝明目;泽泻淡渗利湿;菊花去风养肝明月;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平肝养血敛阴。
明目地黄丸系滋阴补肾的祖方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成为杞菊地黄丸,再由杞菊地黄丸基础上加当归、白芍、蒺藜、石决明衍生而成为明目地黄丸。
现代药理认为该组方有抗衰老、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抑菌、抗炎、降压、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兔疫调节、改善视力等多种作用。
临床上可用于以下眼疾:
1、肝肾阴虚型所致目疾证。
2、轻度视神经萎缩。
3、慢性球后视神经炎。
4、视网膜黄斑部的退行性病变。
5、角膜、结膜干燥症。
6、早期老年性白内障等眼疾。
注意!①、暴发火眼禁用。②、脾虚便溏者慎用。③、肝经内热,肝火上扰者不宜服用。④、忌辛辣、油腻食品。
明白了吗?欲知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点击左上角关注,一叶轻舟85将为你的咨询解答,感谢阅读和热心赞评。未经允许,不得搬袭。
【本图片来自网络,首先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立刻删除】
生黄芪熟地黄山萸肉有什么功效作用?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在《中药学》教材中,生黄芪因具有补气作用归类于补气药,熟地具有滋阴的能力归类于补阴药,山萸肉味酸,药性收敛归类于收涩药,功效方面三种药物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例如黄芪与熟地均有补益作用,只是药性特点和应用方向有所不同,而山萸肉虽然是收涩类药物,同时也有补益肝肾的效用,三药虽然都具可补益,但功效方面差异较大。接下来,朱大夫结合中医药学理论知识和古代本草的著述,为您解答三种药物的药性作用原理,通过原理推断出功效,分析应用宜忌,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滋阴养血的熟地黄熟地全称为熟地黄,与之相对的是生地黄,二者均来源于中药“地黄”,只是加工炮制方法有所不同,生地黄经过蒸制后就是熟地黄。药用部位为玄参科植物的地下块根,主产于我国的河南省和山西省,河南焦作地区的武陟县,温县所产的熟地质量最优,为道地药材。我们来看一下它的作用原理分析:
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本经逢原》
①药用部位为地下块根,块状根茎不同于条形根茎,它的质地较重,尤其是经蒸制后的熟地,它的内部水分含量极高,质地非常沉重。清代医学家吴鞠通说“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下焦指的是肝肾,意思是质地较重的药物才可以深入到下焦肝肾以发挥作用。例如肝肾失调时,一般选择质地较为沉重的药物,实现沉而走下,还要注意的是熟地外皮色黑,黑色主五行中的水,五脏中的肾,肾主水,位置在人体的最下部,根据取象比类的思维,水在大地之下,地上生长的草木需要地下水分滋润,而肝气属木,肾能养肝,好比水能生木。由此可判断,熟地黄的作用部位是人体的下焦肝肾。那么,它作用到肝肾可以发挥怎么的作用呢?滋肾水,封填骨髓,利血脉——《本草从新》
↑熟地黄原植物
②熟地味道甘甜,质地柔软滋润,富含很多汁液水分,古法炮制熟地要九次蒸,九次晒,要求熟地达到甜若饴糖,质地柔软。经过蒸制后药性温热,味甘能滋补强壮,富含水分可滋养人体的津液血液,津血属于有形的物质,归类于阴,加之它可作用到肝肾的部位,可以直接补充肝肾的阴血不足,纠正肝肾阴血不足的临床表现。我们通过作用原理可将熟地的性味功效总结为:★味甘,性温,无毒,具有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宜:先天不足,后天劳倦过度造成的肝肾阴虚不足,肝血不足证之眩晕心悸,肾阴不足之潮热腰酸,盗汗乏力,舌红苔薄脉细弱。朱大夫提醒,熟地要经准确的辨证才可使用,如药证不合的情况下,同样会发生不良反应。忌:熟地药性滋补,质地粘腻,过于滋润,如果不存在阴血不足的问题,而错误的使用,易造成滋腻脾胃,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我曾经遇到过脾胃湿热的慢性胃炎患者,未经医生指导而错误的使用了熟地,导致胃痛腹泻加重,原因是湿热最忌药性温热和粘腻生湿的熟地,所以,不可自行滥用,要经过医师给予的指导。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专补肾中元气,兼疗藏血之经——《景岳全书》
★补气升阳的生黄芪所谓生黄芪一般指的就是未经炮制的黄芪,与之相对的是蜜炙黄芪。黄芪这种药物可谓是耳熟能详,不少人知道它是药食两用的药材,并用它养生保健,朱大夫提醒,药物不可滥用,即便是补益且无毒的黄芪,亦不可随意滋补使用,如果病证不对,同样易引起不良反应。接下来,我们谈谈它的作用原理分析:①药用部位为地下根茎,主根长,须根少,中药材外形为长条棒状,细而直长。产自内蒙的黄芪质地疏松,产自甘肃的黄芪质地较紧致。《药品化义》中说“根类主升”,根茎类药物植物,需要将地下水分,养分运送到地上,这种作用力量以下而上就决定了黄芪的药性是属于上升的,浮升属阳,阳包含着温热,生黄芪药性性温,温升之药性是它补气升阳的作用基础。②外皮色黄,黄入脾,内部色白,白入肺,加之具有温升补益的特性,可补益脾肺。脾主运化饮食,转换为精微物质,精微是气血的来源,脾气上升,气血归于肺,《内经》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而肺主气,司呼吸,一旦脾气虚势必肺气不足,脾主肌肉,脾虚后肌肉气血亏损,肌肉松软,感受毛囊炎,疖肿易出现气虚无力酝脓或无力托出,肺气不足不能通调水道易发生水肿,黄芪正入二脏补益气虚纠正上述问题。朱大夫提醒,中医认为疾病的病证多为复杂情况,就拿疖肿为例,疖肿为热毒引起,气足的人很快就会脓汁排出而痊愈,气虚的人容易发生疮疡不散或者不爱长肉,这种情况要辨证分析,清热,解毒,补气要配伍斟酌病情后使用,并非一味黄芪就可解决复杂的病证。我们可将黄芪的性味功效总结为:味甘,性温,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托毒之功效。宜:肺脾气虚证,脾虚疮疡不散,肺气虚之水肿。具有要经专业中医师给予辨证分析。忌:因生黄芪补气升阳,阳盛的体质慎用,例如肝火旺盛,经常头痛头热,急躁易怒;肾气虚者,禁受不住黄芪的升提,也要慎用,表现为体质虚弱,腰酸腿软,耳鸣眩晕。★补益肝肾的山萸肉山萸肉也叫“山茱萸”,它是山茱萸科植物去掉果核的果肉,外皮颜色鲜红,形似大枣的皮色,人们习惯的称为“枣皮”,主产于我国的河南,陕西等地,以河南南阳地区的山茱萸质量最好。接下来我们谈谈它的作用原理。①山萸肉是树木类植物的果肉,禀赋着木性.木主温升,药性性温。人体中肝属木,山萸肉可入肝,医学家徐灵胎认为果实类是植物的精气所在,肾主藏精,《内经》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且山萸肉的果肉具有甘味,甘能滋补,本品可补益肝肾。味酸无毒.得地东方之木味.入足厥阴肝经——《本草经解》
②山茱萸味道特别酸,药性性温,酸性收敛,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敛肝肾欲脱的气,一般指元气,多属于危重证候;二是收敛人体不能固摄的汗,尿,以及涩精气的作用。山萸肉,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医学衷中参西录》
山萸肉的性味功效可总结为:味酸甘,性温,补益肝肾,涩精止汗。宜:肝肾不足证,元气欲脱证。忌:味酸入肝,药性温热,可补益肝肾,但是湿热腰痛忌用山萸肉,表现为腰膝酸痛,得热则加重,同时也有遗精表现,大便粘腻,舌苔厚腻,脉数;朱大夫提醒,病证复杂伴有外邪不除的情况下,使用山萸肉要综合分析,科学配伍,一般讲,山萸肉收敛固涩,易闭阻湿热外邪。例如慢性心功能不全的问题,易出现咳喘无力,多汗等元气虚脱的表现,但同时也多伴有周身疼痛,头痛等风寒外邪,一定要谨慎的配伍,权衡用量,收敛和发散要配合得到,方能安全有效。★专业总结生黄芪,熟地,山萸肉是中医临床较为常用的中药,功效方面要结合它们各自的作用原理,虽然都具有滋补功效,其作用部位,补益方向也有不同。黄芪补气升阳,多用于气虚乏力,气陷无力托毒生肌的情况,但也要注意黄芪升阳太过,肝火旺盛的人群使用易发生头胀头痛,山萸肉,补益肝肾,收涩作用较强,可收汗涩精,但也要注意容易收敛湿热邪气,熟地黄滋阴养血,针对阴血不足证。例如心悸头晕,月经量少等,但滋腻的特点易壅滞脾胃,引起消化不良。朱大夫提醒,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核心,掌握药物的作用原理才是核心和关键,通过原理掌握功效应用,再学习如何配伍,使理,法,药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最后,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本文的文字内容为原创,参考了中药学,古代本草著作以及个人的应用经验,喜欢的朋友可以评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