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珍藏的28句口诀,背经穴歌有什么好方法吗?
读十四经穴分寸歌要苦读巧读,最好在每天清早,如同读古典文学、诗词、外语、台词一样,高声朗诵,眼看耳听,心领神会,高声念一遍等于默念数遍。这就叫“朗读法”,要逐句、逐段、逐经地念下去。也就是逐句攻、分段读,按章节,有条不紊地依次读熟。只要下工夫去读,大约经过三四周左右,就能把十四篇经穴分寸歌读得滚瓜烂熟,快速流利。最后要达到的标准是:随时随地都能出口成歌。凡指出来一条经脉,就能有次序地背出本经的穴名和分寸;指出一个穴名要会背出本穴的一句口诀,并指出分寸部位;指出一个穴名能答出归哪一经,是否什么“特要穴”。
具体方法是,念会上句再念下句,念会上段再念下段,念会一经再念一经,每天早上都要从头念起,熟悉的要开快车一念就过,到生的地方再努力“攻”。生句绕口之处,要连念数十遍,念熟了再往前念。总之,不厌百遍千遍地大声念下去,最后达到能背诵的程度。这就叫“循环往复背诵法”。先“死读”而后就能活用了。读歌诀时首先要理解歌词的意思。对生字的读音要查字典读准确;对名词术语要理解;还要知道哪是本经的穴道,哪是借用别经穴名,用来说明本经穴道分寸位置的。凡是本经穴名下要划个记号,以示为本经穴名的标志;“特要穴”也可以划记号。还要注意经脉循行的起止、转折、通关过节之处,以便了解经脉的循行路线。读完分寸歌,再通过实际划经点穴,就能掌握全身的主要经脉、穴名、部位、分寸了。然后再把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内外循行、属络、联系、分支、交接、交叉之处,细细阅读,反复描画,切实熟记。这样就能全面了解复杂的经络系统了。所以,必须下一番苦功把它读熟。其次再读特要穴歌诀和治疗歌诀。这些歌诀都比较顺口,有的篇幅很短,有了十四经穴分寸歌的基础,就很容易读,容易记了。读歌诀要持之以恒,朝斯夕斯,心承口诵。功夫下到,自然有成。即便读熟之后也要不时地温习,反复吟哦,才能巩固。所谓“歌诀不厌千遭读,熟读深思妙自知”。读歌诀要付出辛勤劳动,才能练得过硬的功夫。好逸恶劳,不动脑子,终将虚度年华,一事无成。须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读书的最好方法,也是我们练习针灸基本功的最好方法。学习中医其他各科也不例外,都需要熟读歌诀和主要经典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倡导全民阅读的时代,我们更有责任、有义务肩负起时代的重托,响应时代的召唤,从自己做起、从自家人做起,积极参与到全民阅读的行列,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应当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乐趣,一种生活享受,一种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精神。
现代文学著作很多,由于时间的原因,现在我们有些时候很难确定,那些文学著作将来会成为所谓的“经典”著作。
这也是现在人在选择著作时需要考虑或者是比较困惑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如果你问一百个人,大概给你的答案有一百种,而且作为资深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谁都会给你N多个理由来支撑自己的答案。
个人整理了一些现代文学作品,有的已读过,有的正在读,有的已列入了书单,还在不断地补充,可以参考一下。
诗歌
1、郭沫若:诗集《女神》
2、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3、闻一多等:《新月作品选》
4、李金发等:《象征派诗选》
5、何其芳等:《汉园集》
6、杨骚、穆木天等:《中国诗歌会作品选》
7、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火把》
8、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
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3、许地山:《缀网劳蛛》、《春桃》
4、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
5、冰心:《超人》
6、庐隐:《海滨故人》
7、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8、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9、张天翼:《清明时节》、《包氏父子》、《二十一个》、《华威先生》
10、李劼人:《死水微澜》
11、沙汀:《在祠堂里》、《淘金记》、《在七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南行记》
13、萧红:《生死场》、《手》、《小城三月》、《呼兰河传》
14、茅盾:《春蚕》、《林家铺子》、《子夜》
15、巴金:《家》、《憩园》、《寒夜》
16、老舍:《月牙儿》、《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17、沈从文:《边城》、《丈夫》、《萧萧》、《八骏图》
18、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白金的女体塑像》
19、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
20、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十八春》、《沉香屑——第一炉香》
21、钱钟书:《围城》
22、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登记》、《锻炼锻炼》、 《三里湾》
散文
1、鲁迅:《野草》、《朝花夕蚀》、《坟》、《热风》、《两地书》、《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
2、周作人:《故乡的野菜》、《雨天的书》、《喝茶》、《乌蓬船》、《北京的茶食》、《谈酒》、《苍蝇》、《碰伤》
3、冰心:《寄小读者》
4、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绿》、《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5、郁达夫:《还乡记》、《还乡后记》、《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壮》、《故都的秋》
6、林语堂:《祝土匪》、《讨狗檄文》、《论政治病》、《中国人嫌恶急性子》、《中国人之聪明》、《论玩物不能丧志》、《我的戒烟》、《秋天的况味》、《悼鲁迅》
7、何其芳:《画梦录》
8、李广田:《山之子》、《桃园杂记》、《山水》
9、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
10、夏衍:《包身工》
11、丁铃:《三八节有感》
12、王实味:《野百合花》、《政治家•艺术家》
戏剧
1、丁西林:《压迫》
2、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
3、夏衍:《上海屋檐下》
4、郭沫若:《卓文君》、《王昭君》《屈原》、《孔雀胆》
等等。以上仅供参考!
怎样让国人看中医并主动推广?
中医要学习,要进步,跟上时代发展。凡是都得从基础学起,没有基础,怎能建高楼。正确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才能在基础上发展。现代因为历史原因,产生中医断代。想要发展中医,必须从头学起。没有掌握中医理论基础,很难发展。中医治病靠经验积累,民间中医,官办中医,都需要有临床实习机会,才会促进中医进步,政府应明辨是非,扶持中医。
什么是科学,学能有用就是科学。中医能治病强身,就是科学。学而不能用,就不是科学。
却没有发明黑火药的正确配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瞧不起黑火药,认为“一硝二磺三木炭”,连农民都可以自制。
其实,平时放烟火的火药,同实战的火药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我国,明代时期大量使用火器。在明末,我国黑火药和西方相差不大,质量比较接近。
可惜,随后清朝200年,中国黑火药发展基本停滞。
相反,西洋各国都在进行激烈的火器战争,火药成为最为重要的东西。
当时火药如果质量好,战争就能够获胜,相反就会失败。
因此,西方各国倾全国之力研究军用黑火药。
长达100多年时间,当然会有丰硕的成果。
资料中这么写:在火药的配比方面,英国化学家歇夫列里在1825年经过多次实验后,提出了黑色火药的最佳化学反应方程式:2KNO3+3C+S—K2↓+N2↑+3CO2↑。据此,理论上硝、硫、碳配比率以74。84%、11。84%、11。32%为最佳火药配方。英国按照这一方程式,配制了硝、硫、炭的比率为75%、10%、15%的枪用发射火药,以及组配比率为78%、8%、14%的炮用发射火药。在火药生产如提纯、粉碎、拌和、压制、烘干等工艺上,英国已进入近代工厂的机械化生产阶段。
其主要特点是: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以先进的工业设备,提炼纯度的硝和硫;以蒸汽机带动转鼓式装置,进行药料的粉碎和药料的混合拌和;用水压式机械,将配置的火药放在碾磨上,压成坚固而均匀的颗粒,使火药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和密实性;使用机械式造粒缸,将火药块制成大小均匀的火药粒;对制成的粒状火药,放在烘干室内,用蒸汽加热器烘干,使之保持良好待发的干燥状态;用石墨制成的摩光机,将药粒的表面磨光,除去气孔,降低吸湿性,以延长火药的贮藏期。这些先进的工艺保证了英军火药的优良品质,虽经过长途海运,到中国以后仍然保持良好的使用效果。
相反,满清黑火药则仍然保持着“一硝二磺三木炭”的时代,也就是硝、硫、炭配比大体在80%、10%、10%。
然而,因加工的技术粗劣,主要都是小作坊手工完成,配比会有很大差异。比较常见的就是火药的含硝量偏高,导致很容易潮湿。
火药一旦潮湿,就会严重影响性能。
而满清由于常年不打仗,火药都是长期库存,一旦受潮就变得一钱不值。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摧毁占领满清最大的虎门要塞以后,缴获了上万斤的黑火药,都用木桶装载。
然而,英军即便是长途远征,极其需要火药,也将它们全部倒入大海。
英国人是这么说的:火药库是普通式的建筑之一,里面得火药装在木桶或泥罐中,我们全部投之于海。因为虽然中国火药的成分几乎和我们的相同,却是一种粗劣的东西。”
由于满清火药质量低下,导致火炮性能严重减弱,射程变短,精度变差。
在同英军的炮战中,理论上满清的火炮射程并不占劣势,火炮威力(实心弹)威力也不算小,精度也还可以。
然而实战中,主要炮战就是一面倒。
经常是满清火炮发射几百发炮弹,只有1发甚至0发击中敌人。
而英军火炮的命中率要高得多,威力也更大。
甚至,连满清的火绳枪也受到影响。
鸦片战争前,福建提督陈阶平曾经仿造英国火药,精心制作了一批自己的火药。
结果试验时,发现使用英国火药的火绳枪,射程从不到100米,提高到200米以上。
自然,射程远未必能够射的准,却也体现了两国火药方面的巨大差距。
学中医需要学哪些内容?
谢邀!如果是自学呢,我可以谈谈我的体会和感受。如果是拜师呢,自然是听从师傅的安排。还有,学中医的目的如果是为了,‘上疗君亲之疾,中以保身长全,(下救贫贱之厄就算了,免得有人送你一顶桂冠)’,自学尤其从治疗自己的病开始最好,悟性好的话,会日渐精进。如果是为了谋求一个职业,师承较容易取得资格,最好走师承的路子。如果是中医药大学的学历路径,自然不在我们的论述之内。我的回答是写给中医热爱者看的,希望有所启示。反中医者可绕行,以免引起你的不悦。此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是在西医束手无策,自己试用中医之法,治愈了自己的顽疾之后,开始喜欢上中医的,也开始了自学中医的曲折之路。
虽然用比葫芦画瓢的方法,治好了自己的病,但若要系统学习中医,该如何下手、学习什么内容、从何开始,心中十分茫然。然后去搜集各种建议,尤其名老中医们的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好自己摸索着学吧。具体情况就不谈了,现在我们直奔主题——学什么内容。
为了让我们所学的东西很快学以致用,首攻针灸,次学方药,至于其他方面,可以自行斟酌。
具体方法,如果是零基础,买全套中医药大学教材学起,西医部分了解即可。中医部分,基础理论术语要掌握,在心里构建一个系统的中医发展框架,这样就不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茫。针灸重点学经脉的循行,《经脉》篇必须背熟,每一个腧穴的解剖定位了如指掌。必须要学的书,《黄帝内经》、《难经》、《甲乙经》、《针灸大成》。这是深造的。启发性的后世针灸书籍均可涉猎。穴位的禁忌危险性重中之重,一定要在自己身上凡所及之穴,必反复练之。如此你已经可治很多病了,实践出真知,边学边实践,这便是自学的好处。针灸的优势在于,它随时可以治病,有针有艾就够了。
再来谈谈方药,如果想简而精,很快临床治病,非医圣之书莫属,原著读起来有困难。建议先郝万山讲座,次刘渡舟,后胡希恕,原著读一生。如果你真正领略掌握胡希恕先生的‘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你就可以在临床中得心应手。应知260首方剂,160味药,极精极简,合方并方,变化无穷,做到极致无病不治。记住,这是四大经典,是经方。拿来就能治病,到得几层,看你悟性。不要舍简就繁,去记多少药多少方,徒自增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