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赭石的功效与作用,有人说中药中的药引子只是起到心理作用?
感谢邀请,欢迎关注,一起探讨祖国医药
【中药中的药引子】:简单的理解,就是药物的归经作用。
【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即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疾病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也就说明了药效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也是阐明药物的作用机理,指导临床用药的药性理论基本内容之一。
【药物归经理论的形成】:药物的归经理论形成可追朔到先秦的文史资料如《周礼》以及秦汉以来的《内经》、《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等大量文献的记载,广泛论述了五味(甘、辛、酸、苦、咸)作用定向定味的概念。
【归经理论的基础】: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的治疗作用为具体病症的依据,如心经病多见心悸失眠,肺经病常见胸闷咳嗽,肝经病多见胁痛,临床用朱砂、远志治疗心悸失眠,说明他归心经,用桔梗,苏子治疗咳喘胸闷,说明他归肺经等,由此可见,归经理论通过脏腑辩证用药,从临床疗效中观察出来的。
【归经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归经理论伴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如麻黄、桂枝为太阳经药,石膏、知母为阳明经药,藁本为蕨阴经药,黄芩主清上焦湿热,黄连主清中焦湿热,黄柏主清下焦湿热。
【归经与药物五味的关系】:中医理论基础认为,药物一般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一般认为酸味入肝经,甘味入脾经,苦味入心经、辛味入肺经、咸味入肾经。即药味辛辣,色白入肺经,大肠经,味苦,色赤入心、小肠经等,再如麝香芳香开窍入心经,佩兰芳香醒脾入脾经。
【掌握归经便于临床用药】:按照归经来选择适当的药物,如肺热咳嗽,用桑白皮、地骨皮等肺经药来泻肺平喘,如胃火牙痛用石膏,黄连等胃经药来清泻胃火,如肝热目赤用夏枯草、龙胆草来清肝明目。
【用归经理论来区别功效相同的药物】:例如羌活治太阳经头痛,葛根治阳明经头痛,柴胡治少阳经头痛,吴茱萸治蕨阴经头痛,细辛治少阴经头痛。
【炮制辅料与归经的关系】:有些中药需要用辅料来炮制使用:不同的辅料也影响药物的归经关系,如用醋炮制的中药引药入肝,用食盐水炮制的中药入肾,用蜂蜜炮制的中药引药入脾等。
睡觉流口水是怎么回事?
晚上睡觉会出现流口水的情况,可能是某些健康问题的信号。成年人睡觉流口水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睡姿不对:大家有没有发现,趴在桌子上睡觉,侧卧或趴着睡觉时很容易引起流口水,因为这些姿势容易压迫腮腺(在耳根附近,主要负责生产唾液),使唾液分泌大量增加,加上半边脸被压着,不容易做吞咽的动作,口水自然就流出来了,此时只需适当调整睡觉姿势即可。
图源网络,侵删2、口腔健康问题:口腔炎症会促进唾液分泌,如果流出的口水有咸味,呈淡黄色甚至有一些血丝,可能就是牙石比较多、牙龈发炎引起的。所以,有这方面问题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口腔卫生,睡前记得好好刷牙,还要及时找牙医治疗口腔健康问题。另外,口腔溃疡发作时有明显的疼痛感,也容易导致流口水。
图源网络,侵删3、牙齿畸形:牙齿畸形是引起睡觉流口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凸面型牙齿畸形的人,前牙向前凸出比较明显,睡觉时唇部很难完全覆盖前牙面,上下唇常常自然分开,张嘴睡觉当然更容易流口水了,建议这类人群可以去矫正牙齿。另外,初戴活动假牙时有个适应的过程,也可能引起流口水的现象。
图源网络,侵删4、身体健康问题:对于原本就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中风危险因素的老年人来讲,经常流口水就很有可能是脑出血或者脑血栓的先兆了,若同时伴有头晕、头痛、口角歪斜、一侧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一定不要忽视,尽快去医院检查。
图源网络,侵删5、脾虚:口水,学名为唾液,为津液所化,传统医学美称为“金津玉液”。《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为涎,肾为唾”,唾液由脾肾主导。当脾脏气血亏虚、功能虚弱时,就无法控制口水,就会出现口水自动流出的情况。脾虚的人除了流口水,还可能伴有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精神疲惫、心情抑郁等症状。图源网络,侵删所以不要以为流口水就等于睡得香哦,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身体出现问题,要积极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不要擅自用药。
国画葡萄怎么画?
中国国画-葡萄的绘画技法
葡萄,属木质藤本植物,品种繁多,营养丰富,历史悠久。《汉书》记载:自张骞出使西域,得其种还,中国始有了葡萄。《本草纲目》说:圆者名龙珠,长者为马乳,白者像水晶,黑者赛珍珠……
葡萄之所以能入诗入画,除了上述的不凡来历,还因其形色美,象征性强:如珠如玉,琳琅满目,硕果累累,既吉祥又喜气,宛若人生奋斗之天道酬勤。那么在中国国画中,葡萄的绘画技法究竟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葡萄的结构
1.果:中国国画中的葡萄浆果形状有圆形、长圆形,果脐长在下方正中。勾画时用小狼毫中锋从左至右行笔,一串葡萄中靠左的葡萄果脐点在左侧,靠右则点在右侧,背面的葡萄只见枝不见脐。葡萄串的外形应有错落,忌左右对称。
2.叶:中国国画中的葡萄叶呈掌状,三至五出。叶根部内凹,接较长的叶柄,自叶柄到叶尖生有主叶脉,主叶脉两侧生附叶脉。叶有正、侧、仰、背的各种姿态。行笔要有提按,忌平均用力。
3.藤:葡萄藤蔓为多年生木本,有老干也有新枝。木本枝干多年生,表皮粗且皱,生长弯曲,用长锋笔中锋勾画出枝干曲线,要穿插自如,飘逸多姿,起到收气作用。
二、葡萄写生
写生不是照相,需要删繁就简,在中国国画的绘画技巧中如有的葡萄串形状不美,可剪除部分;串与串之间太平均、分散,需加以调整,突出重点。叶子太多,同样要删除,注意留足空白。
三、葡萄的画法
1.果
①中国国画紫葡萄画法:紫葡萄由曙红、花青、藤黄调成。花青的多少决定颜色的深浅,下笔要有深、中、浅变化,画浅淡的葡萄时,笔尖蘸汁绿(用藤黄和花青调成),或蘸清水。用中号羊毫笔,中锋行笔.由左至右画半圆,同样笔法从右至左略带侧锋,完成另一半。三五个一组。再由几组连成串,每组均有深浅变化,依照顺序围衬,注意色彩的递变,层次分明。画最亮的葡萄,笔尖均需蘸水或汁绿。葡萄串各组之间一般都挨得很紧,几乎没有空隙画梗;这就需要剪裁,有意留些空隙,以显得透气空灵。在半干时用深紫色点葡萄的果脐。
2.叶
中国国画中葡萄叶为掌状形,用大号提斗笔,先蘸饱中等墨色,行笔前再蘸浓墨,从左至右分五笔完成。掌握水分不宜过多,收笔时略带回锋,方显得厚重饱满有质感。最后待半干时用长锋笔勾叶脉,注意葡萄叶脉和其他叶脉勾法有所不同。
画侧面叶片时,先从背面的淡叶画起,根据朝向角度不同再画正面部分。
在中国国画中画多叶重叠时,注意用笔表现多种姿态的朝向。可用墨色调花青,笔尖蘸些许赭石画出有浓淡、疏密变化的叶片,叶与叶之间留些空白。以增强空间感。
3.藤
在中国国画中牵藤拉线条,其目的是为了将上下左右分散的组叶和葡萄串有机地组织起来,既建构了整幅画的骨骼,又因其自缠与互缠的生机勃勃而成为一幅作品的“生命线”,也是一幅画的灵魂。平时多观察,勤写生,熟悉老藤新蔓形象。画时起笔宜用中淡墨,再蘸点浓墨,缠绕的藤分其前后层次,顿挫与转折间的不规则互换,使老藤更有沧桑感。
葡萄是由叶、果、藤三要素组成的。果为“点”,叶作“面”,藤是“线”,正好符合对应视觉艺术的原则。叶虽非主角,但起排头兵的作用,尤其是巨幅葡萄,开笔就得铺“大块墨”的浓叶,首先占领画面的主要部位,定下整幅画的格局和气势。第二,在“大块墨”的下方或者周边开始布置全幅画的闪光点——葡萄串,笔者称之为“心灯”,点几盏,心里要有数。
切记,葡萄既要画得立体,又不能雕琢,力戒刻板和俗气。画最亮的部分,笔尖几乎笔笔沾清水,具体步骤本书其他章节分述。第三,画藤蔓是贯穿整幅画的“生命线”,给人精神,给人力量。正是这些苍劲有力、盘旋翻滚的老藤,和婀娜多姿、随风飘逸的新枝,衬托出了葡萄的光洁晶莹。在画收尾时,通常在大片空白处飘扬几根形态潇洒的藤蔓,起到收气提升之功。至于如何填补小动物,则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定。
1.中国国画《秋实》绘画技法
步骤一:用斗笔蘸墨色调花青画出两片叠叶,勾叶脉后添画藤蔓。
步骤二:用中号羊毫笔蘸曙红调花青,笔尖蘸点胭脂,画出有深浅变化的果子。
步骤三:画好紫葡萄串后,在左下角添加两小串绿色提子,以丰富画面色彩。
步骤四:添画篮子,从右至左,中间淡。一般分两笔完成,第一笔从右至中,第二笔从左至中,中间篮墙虽淡,但要见笔触。最后落款,钤印。
2.中国国画《醉秋》绘画技法
步骤一:用斗笔画两片有浓淡层次的叠叶,半干时勾叶脉。
步骤二:用长锋笔穿插几根飘逸自如的藤蔓。
步骤三:用中号羊毫笔画葡萄,在葡萄下方添画两根较淡的藤蔓,增加画面动感。
步骤四:在画面的右上方添画小蜜蜂,最后题款、钤印。
3.中国国画《金秋》绘画技法
步骤一:在画面的右上方大笔画出两片浓淡叠叶,稍干后勾叶脉。
步骤二:用藤黄调三绿,笔尖蘸少许曙红,画一串金黄色葡萄。
步骤三:画有浓淡变化的藤蔓、藤枝,再添画两串较淡的葡萄及叶片。
步骤四:在葡萄下方的藤枝上添画一只螳螂,以增加画面动感。最后题款、钤印。
这是怎么回事?
人为什么会打嗝?
打嗝,是生活中常见的小插曲,主要是由于膈肌的痉挛收缩引起的。
平常生活中,吃得太饱、太快、喝了带气的饮料,以及外界的温度变化、过度吸烟等都容易引起打嗝现象。
简单的打嗝,其实分两种情况——嗳气和呃逆。
嗳气是嗝~~的一声的那种打嗝,伴随着气体从口中呼出,也就是俗称的打饱嗝。
呃逆是那种嗝、嗝、嗝……连续不断的打嗝,间隔较短,不受自己控制。
偶尔出现打个小嗝的情况很常见,不值一提。但你如果一直打嗝或者打嗝持续时间长,可能就是身体发出的某些疾病信号,需要注意一下了。
这些情况要小心是疾病1.频繁嗳气要考虑胃肠道疾病
如果频繁地嗳气、打嗝,甚至不吃饭都会不自觉的打嗝,可能还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反酸、烧心等症状,就可能是肠胃出现了问题,比如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等。
2.持续呃逆要考虑胃肠或神经疾病
正常人的呃逆几分钟就会自行停止,如果呃逆频繁或持续24小时以上,这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有胃肠道、甲状腺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了。
出现频繁的嗳气或持续不断的呃逆,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防止出现严重的后果,除了用药物缓解打嗝的症状,更重要的是找到引起打嗝的「真凶」。
停止打嗝小窍门1.喝水弯腰法
喝几口温开水,慢慢咽下,同时做弯腰90度的动作10~15次。
胃部离膈肌较近,可从内部温暖膈肌,弯腰时,内脏还会起到按摩作用,缓解膈肌痉挛,达到止嗝目的。
注意:用这个方法,小心呛到。
2.伸拉舌头法
用一块干净纱布垫在舌头上,用手指捏住,往外拉舌头,会感到腹部有气体上升,打嗝自然消除。
3.深呼吸
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
4.屏气法
直接屏住呼吸30秒-45秒,或取一根干净的筷子放入口中,轻轻刺激上腭后1/3处,一般立马见效。
注意:心肺功能不好的人慎用此法。
5.纸袋呼气法
用一个小纸或塑料袋,罩住口鼻,进行3~5次深呼吸。
用呼出的二氧化碳重复吸入,增加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最终抑制打嗝。
欢迎大家关注头条号【大妈聊养生】,如果您觉得我们的内容对您有帮助,欢迎转发分享给您的朋友。谁能提供常见中药药名及药效?
阿胶 补血止血 滋阴润燥
艾叶 温经止血 散寒调经 安胎
巴豆 峻下冷积 逐水退肿 祛痰利咽 蚀疮
巴戟天 壮肾阳 强筋骨 祛风湿
白豆蔻 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
白芨 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白芍 养血调经 平肝止痛 敛阴止汗
白术 补气健脾 燥湿利水 止汗 安胎
白芷 解表散风 通窍止痛 燥湿止带 消钟排脓
半夏 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消肿止痛
北沙参 养阴清肺 益胃生津
槟榔 驱虫消积 腥气利水
冰片 开窍醒神 清热止痛 '
薄荷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解郁
补骨脂 补肾助阳 固精缩尿 暖脾止泻 纳气平喘
苍术 燥湿健脾 祛风湿
柴胡 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阳举陷
蝉蜕 疏散风热 透疹止痒 明目退翳 止痉
车前子 利尿通淋 渗湿止泻 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沉香 行气止痛 温中止呕 纳气平喘
赤芍 清热凉血 散瘀止痛
川贝母 清热化痰 润肺止咳 散结消肿
川乌 祛风除湿 散寒止痛
川芎 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磁石 镇惊安神 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 纳气定喘
大黄 泻下攻积 清热泻火解毒 止血 活血祛瘀
代赭石 平肝潜阳 重镇降逆 凉血止血
丹参 活血调经 凉血消痈 安神
当归 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 润肠
党参 益气 生津 养血
地龙 清热息风 通络 平喘 利尿
地榆 凉血止血 解毒敛疮
独活 祛风湿 止痹痛 解表
杜仲 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
防风 发表散风 胜湿止痛 止痉止泻
防己 祛风湿 止痛 利水消肿
附子 回阳救逆 助阳补火 散寒止痛
干姜 温中散寒 回阳通脉 温肺化饮
甘草 益气补中 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 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甘遂 泻下逐饮 消肿散结
钩藤 息风止痉 清热平肝
瓜蒌 清热化痰 宽胸散结 润肠通便
龟甲 滋阴潜阳 益肾健骨 固精止血 养血补心
桂枝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