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的种类及症状表现,肝病如何去诊断?
中医的肝脏疾病是指由解剖上的肝脏病变而产生的各种疾病,而要区别于中医肝脏系统疾病的广泛性。在肝脏发生实质性病变中,包括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各种肝脏疾病后期转归造成的各型肝硬化、合并腹水以及肝性昏迷等。而将这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来联系肝病的有关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的就有胁痛、黄疽、症积、鼓胀等。为此,掌握这些病症的特点,在临床上辨证施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胁痛
在临床上肝脏疾病引起的胁痛常发生于一侧或两侧胁痛,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伴发黄疸、症积、鼓胀等病症。胁痛以肝气郁结为多见。但这里所指的是由于肝胆郁热导致疏泄失司而引起的实证,是指肝炎肝肿大、肝硬化等引起的胁痛为主。胁痛日久渐见瘀血留阻,为久痛入络所致,在辨证论治中以疏肝理气、清肝解毒法治之。虚证以柔肝养阴法治之。血瘀胁痛者以活血化瘀法治之。如胁痛伴有黄疸、症积、鼓胀等病症的,则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辨证处理。
2.黄疸
其主要表现为目黄、身黄、小便黄等,是指急性黄胆型肝炎。此病发展迅速,除具有传染性外,尚可见发热、神志昏迷。谵妄、衄血、便血等。邪疫热毒深入营血的症状,是指急性、亚急性肝坏死。对黄疸通过病理属性的辨证分析,可分为阳黄与阴黄,急黄为阳黄的一个险恶变证。阳黄多湿热,病程较短,黄色鲜明,以清热利湿法治之。而阴黄属寒湿内留,病程较长,其色晦暗,以温 中化湿法治之。但在晚期者,如病发为急黄,又以清热凉血解毒法治之。到晚期衰脱时,又以回阳救逆固脱法医治之,此时往往难以挽救。在治疗中,通常阳黄消退较易而阴黄缠绵难消。总之,黄疽的预后出入较大,因此在治疗上必须极端重视,精心治疗。
3症积
腹内见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称为症积。此是指肝脾肿大者。与之相对应的是疲聚,虽属有形,但推之可移或聚散无常,是指妇女下腹部肿块。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症积的病理机制属本虚标实,十分复杂。在辨证施治中要根据病史长短,肿块质地以及夹杂症而分清主次,从而将症积分成三个阶段。初期:结块质软不坚,隐隐胀痛或不痛,原因为气滞血瘀,以邪实为主,以行气活血、化瘀散结法治之。中期:结块渐见增大,质地坚硬,且有胀痛,以邪实正虚为主,以扶正化瘀攻补兼法治之。后期:结块坚满肿硬,并伴有全身衰弱,以正虚为主,以扶正消瘀法治之。然而对巨脾,或脾功能明显亢进者,应考虑脾切除术。症积是由黄疽转化而来,如果在症积的基础上进一步出现黄疸。提示病情较重。如果症积转化成鼓胀,即肝硬化腹水,病情更为严重。
4鼓胀
常见的为各种类型的肝硬化腹水,其根本在脾运失常,在十九病机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病初起肝脾先伤,久则由脾及肾,属于实证。应辨气滞、血瘀、水湿偏胜等,分别以行气、活血、通利水湿法治之,。属虚证者,应辨阴虚阳虛,分别以滋养肝肾或温补脾肾法治之。实际上鼓胀多属虚实夹杂,本虚表实之证。治疗上应攻补兼治,表本同治。
5.血症
指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出的病症,如咯血、吐血、呕血、衄血、便血、皮下出血等。血乃水谷精微所化生,血生化于牌,统率于心,藏于肝。血症范围很广,肝脏病者由衄血(齿血、鼻血)、吐血、便血,或皮肤紫斑等,为肝脏损害、脾功能亢进,破坏血液系统,使血小板减少而引起。血症的病理因素多由热盛、阴虚火旺,灼伤血络。致使血从外溢。然而也有气阳亏虚不能摄血,或寒凝而气滞,气滯而血瘀,瘀血内停,血行滯涩,引起血不循经而出血,在性质上属热居多,在治疗上以清热凉血为主。阴虚以滋阴降火法治之。气阴不足或留瘀者分别以益气温阳摄血或敞瘀止法治之。如咯血、便血严重的大出血,一般都为严重危症,应及时进行止血、输血挽救,以益气摄血法治之。在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的严重阶段,门静脉高压,食道静脉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时也可与症积、鼓胀同时并发。原则上,急则治表,缓则治本,以救急止血为主。
转氨酶高有什么症状?
肝功能检测的结果转氨酶数量升高,那么主要的症状就是肝脏位置疼痛不舒服,皮肤颜色偏黄也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症状,比如说人没有力气讨厌油腻的食物,也会出现恶心呕吐或者,单纯根据症状,其实他的判断准确性并不高,需要检查肝功能确定。
从手掌上能看出肝病的信号吗?
正常男性女性的肾脏上方各有1个略呈三角形的分泌人体激素的腺体,称为肾上腺。这个腺体不断地产生雌性激素,与机体产生的雄性激素保持相对平衡的正常水平,从而保证机体在这方面的正常生理生化代谢功能。另外,女性卵巢也产生此种激素。这些激素随着血流周游全身,最后要在肝脏分解灭活。然而,当肝硬变时,由于肝功能减退,雌激素的代谢灭活功能发生不同程度的障碍,久之,雌激素在体内积累多了,便刺激毛细动脉充血、扩张,形成了肝掌。
出现肝掌不一定都有肝病。临床上往往见到不少健康人也有肝掌,但经过多年后的观察,肝脏功能一直正常,从未出现过肝脏病变。因此对于出现肝掌者,应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肝功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B超、扫描等多项检查后并经过综合分析判断,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双手手掌两侧的大、小鱼际和指尖掌面呈粉红色斑点和斑块,色如朱砂,加压后即变成苍白色,解除压迫后又呈红色,掌心颜色正常,如果留意观察的话,可看见大量扩展连片的点片状小动脉,有的情况下不仅手掌有,脚底也有。肝掌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肝掌常见位置主要是手掌大鱼际、小鱼际以及手指掌面、手指基部,颜色呈现粉红色或胭脂样斑点,仔细观察可见许多扩张连成片的小动脉。一般肝掌会随着肝功能的好转而减轻。肝主筋,所以除肝掌外,肝病还会表现在指甲上,肝病一般表现为在指甲表面有凸起的棱线,或向下凹陷。
肝掌虽然是肝病的一种表现,但是没有肝掌等症状并不代表肝脏健康,很多肝病患者,比如酒精肝患者临床表现并不明确。症状只是“酒精性肝病”诊断的一个方面,它仅在某种程度上与肝病的发展程度一致。没有症状,也需要提高警惕。尤其是长期饮酒的人,饮酒量越大,饮酒时间越长,肝脏的损伤程度,一定越重。
肝掌生成的因素与肝功减退而致的体内雌性激素过多、肝部灭活作用降低有很大关系,因此肝掌会随肝功能好转而减轻或消失。
蜘蛛痣主要外观表现为:蜘蛛痣往往在面、颈、手、胸、臂、背等处出现,形态酷似蜘蛛,中心是一个小红点,周围放射出许多细小的红丝,整个直径约0.2~2厘米,也有少数人可发生在口、唇、耳等部位。
蜘蛛痣与肝病关系密切,蜘蛛痣一定意义上是肝脏功能衰竭的警示灯,因为蜘蛛痣的生成与肝功减退也有关,肝脏疾病会使肝细胞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降低,致使血液中雌激素增多,过多的雌激素有扩张小动脉的作用,即形成蜘蛛痣。因此,蜘蛛痣也随肝功能的好坏而减轻、消失或增长。
肝掌与蜘蛛痣的关系:
对于慢性肝病患者来说肝掌和蜘蛛痣一般会同时出来,因为二者的生成都与肝功减退有关。肝掌常出现在双手手掌两侧,少数情况下也会出现在脚底,而蜘蛛痣常出现在人体的往在面、颈、手、胸、臂、背等部位。肝掌与蜘蛛痣生成的直接原因都是由于肝功能受损后,体内雌激素的大量堆积,以致引起体内小动脉扩张而造成的,所以通过合理的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了,则肝掌与蜘蛛痣可同时消除。
误区
1. 有肝掌不一定是肝病
出现肝掌不一定代表有肝病,临床上发现一些健康的人存在肝掌。如果出现肝掌,不能盲目的诊断为肝病,还需要结合患者是否有饮酒史、代谢病史、体格检查、肝功能检查、B超、肝脏扫描等多项检查。
2. 不能完全相信检查单
郭朋主任提醒,不要把临床上的症状表现和肝功能检查绝对化。没有症状不代表肝功能正常,转氨酶水平正常也不代表肝脏没有损伤。肝功能检查实际上只是数学意义上的概念,不能作为最终的诊断依据。过量饮酒,不论是哪一种方式饮酒,对人体都是有害的。长期饮酒的人,因为肝脏的损伤,需要使用一些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含有五味子乙素的葵花护肝片、水飞蓟素等。通过护肝片等药物的治疗,可以减轻乙醇造成的肝损伤,并且可以清除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起到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3. 容易和肝掌混淆的疾病
一些疾病也很容易与肝掌相混淆,比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痛、疲乏、耳鸣等症状。患者皮肤、黏膜呈现显著红紫,常常会被误认为是肝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罕见病,一些医生可能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将其误诊为肝病。
肝脏不好的症状?
肝脏不好出现症状,其实临床上比较多的就是皮肤颜色改变,比如说皮肤颜色偏黄,然后人没有太多的力气,也讨厌油腻的食物,比较喜欢睡觉,精神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可以检查确定,通过肝功能肝脏的影像学多普勒B超检测的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身体会有哪些症状?
肝脏和身体的其他器官不太一样,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肝脏病变的早期,身体是无明显症状的,基本不痛不痒,难以察觉。
1.指甲
中医认为,如果肝不好,指甲也会有相应的形态变化。指甲表面凸出或凹陷,出现竖痕等,都说明肝脏内有毒素淤积,可能是肝炎。
2.鼻子
鼻子变红也是我们常说的“红鼻子”,这是鼻头部分的毛细血管扩张形成的。如果出现肝炎,肝脏功能降低,荷尔蒙紊乱,就容易出现鼻子变红的现象。
3.面部
患有肝炎的人,面部特征也会发生改变,一般都会出现肝病面容。
4.尿液
黄疸型肝炎的人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尿黄。
发现自己有肝炎的早期症状,一定要及时调养肝脏。葛根中富含大豆甙成分,不但能修复受损肝细胞,还能分解乙醇毒性,促进血液中酒精的代谢和排泄,防止酒精对肝脏的伤害。枸杞中所含的甜菜碱有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促进肝细胞新生,防止肝功能紊乱的作用。
肝炎患者一定要记住不可以喝酒,无论是什么酒,都不要碰。另外就是不要熬夜,夜间是肝脏的自我修复时间,早点入睡,才有利于肝脏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