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关元的准确位置图作用,人的身体任脉有多少穴位?
任脉在人体的前面循行:起于前后阴之间的会阴部,经耻骨联合向上,沿腹、胸、颈部的正中线,止于下颌部的正中线上。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共24穴。
主治:口齿病及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系的疾病,下腹部的穴位,兼有强壮作用。
1.会阴穴:在会阴部正中,男子,当肛门与阴囊之间;女子,当肛门与阴唇联合之间,截石位取之。
功能及主治:醒神镇惊,通调二阴。有治溺水窒息,昏迷,惊痫,二便不利,痔疾。
2.曲骨,仰卧,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下五寸,当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取穴。功能及主治:通利小便,调经止痛。主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阳萎,月经不调,痛经。
3.中极,仰卧,脐下四寸处。主治:尿闭,尿痛,遗尿,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等。
4.关元,取穴仰卧,脐下三寸处。主治:腹痛,腹泻,遗精,阳萎,白带多,月经不调,子宫脱垂,遗尿。又为全身强壮穴。
5.石门,取穴仰卧,脐下二寸处。主治:腹胀泄痢,绕脐疼痛,水肿,小便不利,经闭带下。
6.气海,取穴:仰卧,脐下一寸半处。主治:同关元穴。
7.阴交,取穴仰卧,脐下一寸处。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疝气腹痛,腹满水肿,小便不利。
8.神阙,取穴仰卧,在脐窝正中。主治:水肿,肠鸣泄利,绕脐痛,脱肛。
此穴禁针,重灸。
9.水分,取穴仰卧,在脐上一寸。主治:腹痛翻胃,腹胀肠鸣,水肿鼓胀,面肿。
10.下脘,取穴仰卧,在脐中点上二寸处。主治:腹胀脘痛,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泄泻。
11.建里,取穴仰卧,脐中线上三寸处。主治: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胀。
12.中脘,取穴仰卧,脐中线上四寸处。主治:胃痛,呕吐,吐酸,腹胀,消化不良。
13.上脘,取穴仰卧,脐中线上五寸处。主治:同中脘穴。
14.巨阙,取穴仰卧,脐中线上六寸处。主治:胸疼心痛,心烦惊悸,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呕吐,黄疸。
15.鸠尾,取穴仰卧,腹正中线,脐上七寸处。主治:癫狂,皮肤痛或痒搔。
16.中庭,取穴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五助间隙,当胸骨体和剑突连接处。主治:胸腹胀满,心痛,呕吐。17.膻中,取穴两乳之间的中点,约平第四肋间隙。主治:乳少,胸痛,胸闷,咳嗽。
18.玉堂,取穴仰卧,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三肋间隙处。主治:胸痛,咳嗽喘息,呕吐,两乳肿痛。
19.紫宫,取穴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二助间隙处,仰卧取。主治:胸肋支满,咳嗽气喘,喉痹,吐血,呕吐。
20.华盖,取穴在胸正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处,仰卧取穴。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喉痛。
21.璇玑,取穴在胸骨正中线上,胸骨柄中点处,仰卧取穴。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喉痹。
22.天突,取穴仰卧,在胸骨上缘正中凹陷处。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呕吐,呃逆,食道病。
23.廉泉,取穴在结喉上方,当舌骨的下缘凹陷处。主治:舌下肿痛,舌缓流涎,舌强不语。
24.承浆,取穴在颏唇沟正中凹陷处。主治:流涎,齿痛龈肿,面肿,消渴。
主治要点,脐下诸穴,中极穴,主治膀胱腑症。关元穴,主治小肠腑症及妇科疾患及肝脾肾三脏之虚症。石门穴,主治三焦腑症。气海穴,主气虚、气滞诸症。神阙穴,主治腹痛吐泻,用灸法有回阳救逆的作用。上腹诸穴,主治一切胃腑症及脾脏疾病。胸部各穴,风胸痛满闷,咳嗽气喘等症皆可选用。
针刺胸部诸穴,宜浅刺或横刺,上脘穴以上穴位不宜深刺,以避免误伤内脏。初学者应慎重。希望回荅对你有帮助,想知道更多,请关注并点赞杏林巧手。
九宫格揉腹顺序和手法?
第一步:由右→上→左→下顺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按摩21次,再从右向左逆时针按摩 21 次。
第二步:1、用两手中间三指从心窝向下顺揉,一边揉一边走,揉至脐下耻骨处为止,循环,共21次。
第三步:以两手中三指相接,由心窝腹中线部位推下,直推至耻骨联合处,共21次。
第四步:以两手中三指相接,由心窝腹中线部位推下,直推至耻骨联合处,共21次。
第五步:左手绕脐腹按摩:以左手由左→上→右→下逆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按摩21次。
第六步:右手绕脐腹按摩:以右手由右→上→左→下顺时针方向围绕肚脐按摩21次。
第七步:右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左侧大腿根处,连续按 21 次。
第八步:左手中三指按在左乳下方部位,然后以此为起点,直推至右侧大腿根处,连续按 21 次。
第九步:盘坐势,先自左向前、向右、向后、按顺时针方向摇转 21 次;然后自右向前、向左、向后、做逆时针方向摇转 21 次。
助你安稳过一夏?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其中,中伏,是最为炎热的湿气,也是人体容易招致“湿邪”的时期。
一方面,高温天气,雨水多,稍加不注意,便会导致外湿侵入人体。
另一方面,许多人贪凉,饮食过于油腻,喝冰镇啤酒等,会导致内湿。
一旦此时体内堆积湿邪,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则会影响秋冬健康,易生病。
所以,中伏期间的养生重点,在于祛湿排毒,切莫忽视。
中伏,重在祛湿,做好三宜一:宜泡脚
中伏天,湿气正盛,此时,用热水泡泡脚,可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
气温越来越高,而湿邪越来越重,每天用热水泡脚,十分有益。
一方面,泡脚能刺激经络,另一方面,还有助于祛除暑湿,让人精神振奋。
所以,炎热的伏天,也要注意坚持泡脚,去除体内湿毒,给健康打下基础。
二:宜饮茶
二伏天,暑湿严重,喝点祛湿茶饮,有利于去除湿热毒素,有益健康。
白鼓丁薏仁茶,泡水喝,祛湿的同时,还可健脾和胃,祛湿效果更佳。
取白鼓丁、薏仁、赤小豆、山楂、芡实、玉米须、淡竹叶、马齿苋,全部碾碎,做成茶包。每日取一包,热水冲泡,代茶饮,即可。
白鼓丁,利尿利湿,泄湿热,改善湿热所致恶心、舌苔发黄,红肿痘痘等症,还可排除更多毒素。
薏仁,利湿健脾、祛风胜湿,利肠胃,消水肿。与赤小豆搭配后,健脾利湿、消肿解毒,祛湿效果更突出。
玉米须,入肝、肾、膀胱经,可利水消肿、平肝利胆,凉血、泻热,可去体内的湿热之气。
芡实,既能健脾,又能除湿。它能去除体内湿气,让机体获得轻松感,消除困倦。
淡竹叶, 以渗湿泄热见长。山楂,归脾经,可健脾,有助于祛湿。马齿苋,清热解毒、利水祛湿。
几种搭配在一起,去除体内湿气,效果尤佳,不妨试试。
三:宜艾灸
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经常艾灸,有助于身体排湿气。
艾灸的时候,可以多艾灸下面几个穴位,祛湿效果加倍。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
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是祛湿较好的穴位。
中伏,重在祛湿,谨记三忌一忌:喝大酒
中医讲,酒助湿邪。
大量喝酒,会导致体内湿气加重,严重损害健康。
所以,伏天要注意少饮酒,尤其是冰镇的啤酒,更要少喝为好。
二忌:湿发入睡
三伏天,人们都会冲个澡,再睡觉。
此时,一定要注意,把头发吹干,切不可睡湿发觉。
如果头发湿,就进入睡眠状态,不但容易导致头痛,还会招致湿邪入体。
三伏天,原本就湿热重,一旦湿邪入体,秋冬十分容易生病,危害健康。
三忌:贪吃冷饮
伏天,很多人,贪吃冷饮,然而,这样会严重损害脾胃健康。
脾,主要是运化水湿,一旦脾受损,会导致体内湿气重。
湿邪困脾,体内湿气重,又会进一步损害脾脏健康,进入恶性循环。
所以,伏天,一定不要贪吃冷饮,否则不但会导致湿气重,还会为秋冬留下病根。
中伏,重在祛湿,常揉三处1、揉腘窝
人体的委中穴,在腘窝,是膀胱经所经之处。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湿通道。
经常按揉,有助于疏通膀胱经,有助于祛湿排毒。
把手掌搓热,来回搓擦两侧腘窝,间断按压穴位,也是以局部发热、酸胀为宜。
2、揉带脉
经常按揉,或者敲打带脉,有助于帮助人体祛湿,
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
3、揉足心
足心,有涌泉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
按揉涌泉穴,有助于强肾,可提升人体阳气,阳气足,则有利于湿气外泄出体外。
用按摩手法推搓、拍打涌泉穴,可使人精力旺盛,体质增强,防病能力增强。
二伏祛湿,还要做好这几点:1、生姜入菜
生姜,有独特的辛辣味,能健胃、发散寒湿,有助于体内湿邪外泄。
泡过的子姜,口感脆嫩,入口有一丝丝的酸、辣、甜,是不错的选择。
2、适当运动出汗
中医祛湿的出汗方法,叫做“出一层蒙蒙细汗。”
伏天,也要注意适当的运动,出点汗,不但有助于祛湿,对人体健康,也大有益处。
但切记,运动时,切莫大量出汗,只是微微出汗为好。
3、少吃肥甘厚腻
伏天,要注意少吃烧烤、油炸等肥甘厚腻之物,以免重脾胃负担,影响运化,不利于湿气的排泄。
4、晒晒后背
晒太阳,有助于调补身体阳气,阳气一足,对于体内湿气的排除,十分有益。
尤其是,晒晒后背、腰部、头顶,效果更佳。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吃什么可以通三焦?
三黄石膏汤,治壮热无汗,口渴烦躁,生石膏30克,黄连6克,黄柏6克,黄芩6克,香豆豉9克,栀子IO克,麻黄6克,生姜三片,大枣2枚,细茶2克。
您知道和了解的艾灸是什么样子的?
中医的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自古以来它们都是孪生兄弟,临床都是以腧穴为刺激部位。灸法比针刺容易掌握而且安全。灸疗人人可以自己用来保健或医疗。用点燃的艾条或者直接用艾柱烫熨、烧灼局部皮肤,起到温经通络的作用,特别对于寒性的病症有比较好的效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温性、热性的病症时,也可采用艾灸治疗。
举例一,艾灸治疗肩背或骨关节痛
举例二、艾灸治疗痛经
小结:灸法是借灸火的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腧穴,刺激机体,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若是慢性疾病的治疗或养生保健 ,需要长期坚持疗效慢慢才会显效。
还有在《孟子.离娄篇》中有一句:“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被历来的艾灸专家和爱好者们奉为经典,意思是艾叶在治慢性病中,以越陈久的艾叶疗效越好,也有人认为孟子的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七年的病需要艾灸三年以上,当然这句话的“七”和"三“不是指具体的数字,说明病患久了,用艾灸疗的时间也很长,有的艾灸家为了养生,长年都用艾灸足三里穴作为保健 ,对内脏功能 、免疫功能等,确实是非常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