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薏米芡实茶,自制赤小豆薏米芡实茶比例?
赤小豆薏米芡实一起煮,比例可以按1:1:1。
做法一:
原料:薏米、红豆、芡实、水。
制作步骤:
1、将薏米、红豆、芡实洗净。
2、在锅里加进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红豆和芡实在锅里闷半小时。
3、再加火,烧开后再闷半小时即可食用。
做法二
原料:薏米100克、枣(干)25克、赤小豆50克、芡实10粒、仙鹤草10克、白砂糖30克。
制作步骤:
1、将薏米、红豆、芡实用温水浸泡半日。大枣去核浸泡。
2、用纱布将仙鹤草包好。
3、将薏米、红豆、仙鹤草、大枣、芡实一同放入锅中;
4、加水煮成稀粥,最后撒上糖调味即可。
做法三
原料:薏米20克、红豆20克、芡实10粒、百合10克。
制作步骤:
1、将四种食材洗干净。把薏米、红豆、芡实放在一个小碗里,百合单独放在一个小碗里,加水浸泡2—3个小时。
2、把泡发好的食材倒入锅中,加三大碗水用高压锅煮成稀粥即可。
佟道红豆薏米芡实茶喝着有负作用吗?
红豆薏米茶没有什么副作用,喝了这么久,自己本身湿气重,现在湿气少了不少效果很不错,其他几个朋友都看见我的效果了,都说我和以前就是变了一个人似的
芡实红豆薏米茶的功效与作用?
芡实红豆薏米茶的功效与作用
芡实红豆薏米茶的功效与作用为健脾除湿、利水消肿、止泻。
芡实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泄泻、小便浑浊、带下等;红豆(赤小豆)具有解毒排脓、消肿利水的功效,对黄疸尿赤、脚气浮肿、水肿胀满、痈肿疮毒、风湿热痹、肠痈腹痛等有辅助治疗作用;薏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功效,对脚气、水肿、湿痹拘挛、脾虚泄泻、小便不利、肺痈、肠痈、癌肿、赘疣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芡实、红豆、薏米合用,健脾除湿、利水消肿、止泻作用增强,非常适合脾湿泄泻者食用,适合夏季食用。不过,女性孕早期不宜食用芡实红豆薏米茶,以免引起流产。
本内容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药剂科 主任药师 汪永忠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祛湿气有什么好方法?
湿邪重困沉着,重浊,潮湿,连连胶结病程长,且多合证,湿势趋下,湿闷阻阳气,气机不化,大小便不利,肢体湿困痹…等特点。
中医认为:治以药性纠偏,温煦透邪排外,外排口为肌腠与前后二阴,内环境为脾阳与肾气蒸气功化…1.用药外排、2.用内脏化、3.用温煦之锻炼身体运动也化…三体统归于一,实都归于一大法“正气存内、湿邪化也“ 功能,… 三种方法方式此属真实真正祛湿气“冠军“。
湿与痰或瘀,同属一类型病理产物,只是质性浓淡不同而已。常常合而运作。
湿病理特征特色特点,性阴,为继发病多见,变化多端,久病成痰,怪病多痰湿…病态、病质有形与无形…
痰湿与体质关系,本质属性。
痰湿症与轻重新旧,表里,虚实,寒热,宏观微观等…转化代谢病理产物风、湿浊瘀毒等同根。
痰湿与机能关系。
痰湿的运化代谢、排出形式方式。有内外因素二类项。
一,从机体外部、外口转化代谢排出。1.肺呼化、2.肌肤腠理,3.前后二阴。等…
二,从内环境机体内部代谢:1.脾阳与肾气蒸气功化,2.肝之疏泄条达,3.心肺注气入脉于循环机化,<淋巴结与静脉及微循环等>。…
治病求本、求证、求法治 论痰湿瘀毒。治痰湿怕标本误认,主见失真。
治疗方式方法。
1.用药外排、2.以内脏代谢、3.锻炼身体运用温煦功能或养生也化…三体统归于一。开腠理,通调水道…。扶正气温阳法。
细分法。行、散、开、导、疏、消、润、燥、八法加二法,和、扶正。和为中正为大法。
实都归于一大法“正气存内、湿邪化也“ 功能,… 三种方法方式运用。此属真实真正祛痰湿瘀等“邪气“冠军法则。
治痰等邪法则。
1.治水饮,2.治痰湿,3.治痰滞,4.治痰阻,5.治痰结,6.治痰变。
病轻阻阳气,中滞阳元,重伤精气神最高活力,本与功。
从产生之初发展变化规律,从轻重、新旧,从病质、属性,从位置病势,从宏观、微观,…日久攻逐,未盛消导扶正,虚实和正,虚者补,凝者温,失调疏,热结清,燥以润,…温补助阳,行水蠲饮。
治湿药物
1.芳香化湿法。藿香,苍术,陈皮…
2.苦温燥湿法。厚朴,木香,苍术…
3.淡渗利湿法。泽舍,薏仁米,茯苓…
有请各位评论讨论,谢谢。
红小豆和赤小豆哪个容易煮烂?
红小豆和赤小豆都属于常见的豆类食材,但它们的大小和煮烂程度稍有不同。
一般来说,赤小豆更容易煮烂。赤小豆比较小,而且富含淀粉,因此煮煮过程中会更容易破裂和溶化,达到煮烂的状态。通常经过适当的煮煮时间,赤小豆可变得很软烂。
红小豆较赤小豆稍微大一些,因此煮烂的时间可能会稍长一些。红小豆也富含淀粉,但由于大小较赤小豆略大,所以煮烂的程度可能会略有差异。使用适当的时间和水量,红小豆也可以煮烂,但相对来说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无论是煮红小豆还是赤小豆,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足够的清水加热煮沸,然后转为小火煮煮,随后慢慢煮熟,直至豆类变得软烂和糯糯的。根据个人口味和需求,可以根据煮煮的时间来控制豆类的煮烂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豆类需要充分煮煮,确保煮烂后易于消化和吸收,同时也能充分释放出豆类中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