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阙的准确位置图片及作用,丹田在哪里?
人的丹田分为上单田、中丹田、下丹田,位置也不一样。但可以笼统的理解为人的丹田处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线上。
1、上丹田,从下巴算起,头部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两眉之间的印堂穴)。
2、中丹田,从下阴算起,躯干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两乳头的膻中穴)。
3、下丹田,从脚部算起,身高的长度乘以0.618的位置(脐下三寸的关元穴)。
扩展资料:
上丹田,又称“泥丸”。心口窝巨阙穴处,在胸部膻中穴为中丹田,又称“绛宫”。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
还有观点认为中丹田位置在人体正中,即肚脐深处神阙穴内;下丹田为地户,位于人体会阴处,后丹田即人体命门穴。总之,以上部位都是真气运行集中而又活泼的部位。而人们经常提到的丹田一般是指的下丹田。
总之,很多中医上关于丹田的说法都不一样,但大体都是黄金分割位置上。
艾灸哪个部位最祛湿?
感谢您的邀请,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
首先,可以在曲池、合谷、解溪、关元、三阴交、中脘等穴位进行艾灸祛湿。1、曲池穴 取穴:曲池位于屈肘成直角,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踝连线中点。
2、合谷穴 取穴:合谷在手背1、2掌骨间,约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
3、解溪穴 取穴:解溪位于足背踝关节横纹中点,当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4、关元穴 取穴:关元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5、三阴交穴 取穴:三阴交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
6、中脘穴 取穴: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其次,艾灸时主要以下2点:1、根据医师指导做艾灸祛湿
艾叶是温热型药材,使用艾叶做成的艾灸条具有温补阳气、散寒除湿等功效,适宜用来调理身体、治疗慢性疾病,做艾灸一般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的,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进行疗程调理。
2、 最好不要超过11点。
艾灸是中医疗法,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子时,也就是晚上11-1点左右的时间,是一天中阴气最重的时间,而艾灸是温补阳气的疗法,与之相冲突,而且晚上11点艾灸,之后洗漱一番也比较晚了,身体得不到很好的休养,不符合中医养生理念,因此,去做艾灸最好是选择在阳气最盛的白天进行。
最后,艾灸腹部出一层水是正常的现象。1、艾叶性温热,做艾灸是进行温热性刺激,会导致局部代谢加快,局部出点汗、水气都是正常的,只要没有出现皮肤瘙痒等问题就行。
2、艾灸后腹部出水还有可能是体内湿气重导致的,湿气重的人群平时作息一定要规律,注意饮食的均衡,并且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来进行体质的改善。
如何用艾灸系统地调理身体?
在传统中医里面有“8个总穴”,临床中,很多疾病,只要打开它们,疾病就逃走了,因此很多中医经络师都喜欢应用这“8个总穴”,而且古人还把它们归纳成治病的口诀: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坐骨刺环跳 、腿疼阳陵透。这“8个总穴”分别是: 第一个穴位,“ 肚腹三里留 ”: 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任何病,像胃弱、胃寒、胃痛、胃痛风,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这个部位,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足三里穴位在这个地方,人腿的膝盖、膝盖的半月板,半月板有凹陷,凹陷下面三寸,这个穴位叫足三里穴。这个穴位就负责调理肚腹所有的疾病。 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第二个穴位,“ 腰背委中求 ”: 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委中穴在什么地方呢?在这条腿,腿腘窝横纹线中间。腰背这个部位有什么疾病,你像腰痛。过去有句话讲:病人腰疼,大夫头疼。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方腱盘突出,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亏、肾虚 寒,虚火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都考虑这个穴位,委中穴,这是第二个穴位。 委中穴 位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主治: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第三个穴位,“ 头项寻列缺 ”: 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 (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调理。 列缺穴 位置: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第四个穴位,“ 面口合谷收 ”: 第四个穴位,首先就指出来,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调理 ,合谷穴在这个地方,人的拇指和食指 (虎口)连接部到指骨连接部,划一条竖线,中点这是合谷穴。 合谷穴 位置: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位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指压合谷穴时有一个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位的疗效。 第五个穴位,“ 心胸取内关 ”: 心胸从咽喉部到胸口,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刚才讲“肚腹三里留”,腹部以上的这部分,有病找内关穴,内关在腕 内侧横纹上两指,找这个部位,这个能治什么病呢?像心脏病、心悸心慌等等,包括妇女的乳腺炎、乳腺增生、胸闷也都是属于心胸疾患,要找内关穴。 内关穴 位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或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调理时的首选穴。 第六个穴位,“ 小腹三阴谋 ”: 小腹咱刚才讲了肚腹三里留、心胸取内关,现在人的正面,就差这块了,小腹部位。小腹部位得了病,就要找这里面。请大家看,在这条腿的内侧,这是踝骨以上三寸,踝骨以上三寸这个穴位叫三阴交穴,“小腹三阴谋”就说凡是小腹的疾患可以用三阴交穴来调理,小腹什么病呢,有的时候,小腹疼痛,男子的前列腺炎,不孕不育、精少、女子的月经不调、 经量过多或者过少,还有白带等等,一些属于在小腹方面发生的病都要考用三阴交穴,这是第六个穴位。 三阴交穴 位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发散。 第七个穴位。“ 坐骨刺环跳 ”: 环跳穴在人的背面(臀部),在这个地方,现在坐骨指的是什么呢,并不是指西医概念上的坐骨这一个部分,而是从腰到腿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由坐骨神经引起来各种疼痛可以找这个环跳穴,上可以治到腰,下可以治到脚,所以在这里发生疼痛要考虑环跳穴。 环跳穴 位置:股骨大转子和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处。
主治:袪风除湿,强腰通经。适用于风湿痹痛、下肢瘫痪、药膝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痛感,同时向下肢发散至小腿外。
第八个穴位,“ 腿疼阳陵透 ” 腿疼要针刺阳陵泉穴,阳陵泉穴在什么地方呢,大家看膝盖骨,这是人的腿的前面这个大骨头叫胫骨,后面还有一个小骨头叫腓骨。它就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叫腿疼阳陵透,就说这个阳陵泉穴是整个腿,上至大跨、下至足跟的一个总的开关。发生疼痛了要考虑到打开这个开关,使它的气血流通。像老年人的风湿老寒腿,肌肉拉伤,静脉曲张等等,都要用阳陵泉穴来调理。 阳陵泉穴 位置:膝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清利肝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适用于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关节炎、胆囊炎、口苦、呕吐等病症。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肚腹三里留,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这三个穴位已经把人的胸腹的一些疾病都包括在内,掌握这三个穴位,首先胸腹的任何疾病你先心里有根,找到这三个穴位。
再看看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个又把头部都包括了,凡头部的疾病,这两个穴位要重点考虑。
后面腰背部“委中”,坐骨这个部分“环跳”,腿疼“阳陵泉”。凡腰腿的疾病,这3个穴位要重点考虑。基本上 ,你掌握了这八个穴位,人体的大部分疾病均可通过这些穴位来进行调理,效果很好,贵在坚持。
我妈妈今年53老是失眠怎么中药调理呀?
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能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一百天也难以恢复。”可是失眠怎么办呢?
一、按摩5个穴位可以治疗失眠
①揉百会穴(位于头顶部正中线上,距前发际5寸处)50次;
②擦按肾俞至关元俞(在第二至第五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各50次;
③摩按气海穴、关元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至3寸处)各50次;
④揉按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处)各50次;
⑤擦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凹陷处)100次。
进行上述按摩之后,仰卧于床上,作细而均匀的深呼吸30次,全身放松,意守丹田(上印堂、中膻中、下神阙)即可入睡。
二、中医验方可根治失眠
百合酸枣仁茶:百合15g、酸枣仁15g、茯苓10g、桂圆10g、枸杞子5g、小麦10g。
做法:先将酸枣仁炒熟待用;干百合和茯苓提前泡好;材料一起放入砂锅中煎煮,约45分钟,取茶水饮。睡前半小时服用效果最佳!
功效:百合中含有的百合苷还有镇静和催眠的功效;酸枣仁含有生物碱、多种氨基酸和金属元素等成分,能起到宁心安神、补中养肝、敛汗等作用;茯苓益脾和胃、宁心安神;龙眼安神养脾胃;枸杞益气安神、扶正固本;小麦能养心除烦、宁心安神。
三、贴脐疗法可缓解失眠
1、取酸枣仁适量,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1日1换。
2、取丹参20克,远志20克,石菖蒲20克,硫黄20克。研成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粉2~3克,加入白酒适量,调成膏状,贴敷肚脐,上覆盖脱脂棉或者纱布,用胶布固定,每夜换药—回,次日早上取下。
腰椎间盘突出发炎后会引起下肢不适?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都会听到“无菌炎症”这个词,但是很少人真正了解什么是无菌炎症。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无菌性炎症:
“无菌性炎症”是人体发生机体障碍疾病和顽固疼痛位没有细菌感染,病理检查和组织切片找不到任何微生物侵害的迹象,从病理变化上来看是无菌性的,没有病源菌的炎症,因而抗生素治疗无效。
无菌炎症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影响是什么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被卡压,局部出现明显的无菌性炎症,神经组织充血肿胀,渗出增多,在这个阶段,由于神经激惹疼痛剧烈得不到缓解,则局部必然持续痉挛,从而继续加剧神经根的卡压,形成神经卡压——剧痛——神经更卡压。腰椎的稳定性依靠脊柱本身结构和与之相关联的肌肉系统维持。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引起损伤性炎症导致致痛物质释放;运动的缺乏及神经根受压所致神经、肌肉营养失调引起相关肌肉肌力减退、失衡、腰椎稳定性下降,致使腰椎间盘突出症迁延难愈和反复发作。
为什么入冬以后,是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时期最近一段时间,咨询腰突等慢性骨病的朋友明显增多,大家都反应随着气温下降,骨病症状明显,这是为什么呢?
入冬以后,90%的腰突患者对气候变化敏感,尤其当阴天、寒冷等天气时,便会出现疼痛加重的症状,所以防治腰突在冬季尤为重要!“受凉”会影响腰部血液的循环,容易引起血管的痉挛,直接导致病情的加重。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对于老腰突患者来说,一到寒冬时节,就会发生腰部疼痛、四肢麻木等病症,甚至会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人的腰背肌肉和韧带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黏滞性增加,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韧带的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在没有准备活动的情况下也会下降。
所以,冬季是防治腰突的关键时期!
对付无菌炎症、水肿引起坐骨神经痛,就这么干!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症之一就是坐骨神经被压迫。
坐骨神经痛是指在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坐骨神经是全身最大的神经,其支配的运动和感觉区域非常广泛。坐骨神经痛多是持续性疼痛并阵发性加剧,很少出现间隙痛,疼痛从臀部,沿大腿后面、小腿外侧向足部放射,行走、咳嗽、喷嚏、弯腰、活动下肢时疼痛加重。
按摩方法
(1)震颤腹肌
用单侧手掌,震颤腹部,操作时要以腕关节的快速摆动带动侧掌震颤,此法具有理气宣肺、平衡阴阳、疏风活血的功效。
震颤腹肌
(2)捏拿下肢
双手拇指和其他四指对合,从患者大腿上端,到足踝部,由上到下,反复捏拿,本法具有通经益肾的功效。
捏拿下肢
(3)拳滚下肢
单手握空拳,压患者的下肢,由上到下,反复压,此法可调气止痛、通经散寒。
拳滚下肢
(4)点揉股前肌
双手掌虎口张开,卡住患者下肢,拇指指压大腿肌肉,向下垂直用力,此法具有解除疲劳、行气活血的功效。
点揉股前肌
(5)抻展下肢
一手扶住患者的小腿,另一手按住其膝部,拉抻旋转下肢,此法可以拉抻肌腱,改善关节活动度。
(6)屈压下肢
一手握住患者的小腿,另一手向前屈压,用力不可过大,以患者能忍受为宜,此法能消除下肢的疲劳,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7)横扳腿
患者下肢呈四字弯曲,术者一手扶其膝部,另一手握住其足踝部,向侧面横扳。注意用力要和缓,不可粗暴,此法能滑利关节,强腰健腿。
(8)叩击股前肌
以单掌叩击患者股前肌,用力要均匀,此法具有缓解肌肉紧张、酸麻,消除胀痛的效果。
(9)按揉腰肌
将两手掌重叠放在患者腰阳关穴处按压,然后左右晃动腰部,使患者腰部肌肉充分放松,本法能壮腰止痛。
(10)弓拳压腰臀肌
双手重叠握空拳,从上而下,以拳面压患者的腰臀肌。本法具有解痉止痛、调理脏腑之功效。
(11)捏拿臀肌
患者下肢呈4字形弯曲,术者双手拇指与四指对合,轻柔捏拿臀部肌肉。此法可以舒经活血,舒展肌筋,松弛肌肉,解除臀部肌肉疲劳。
(12)上扳下肢
术者一手托住患者的大腿,另一手按住腰部,抻直患者下肢的同时上扳,两手配合,逐渐加力。此法能松解粘连,促进血液循环。
(13)侧扳腿
术者一手握住患者的足踝,另一手按住其腰部,握足踝的手向外扳拉。此法具有松解粘连、滑利关节、舒经活络的作用。
(14)双扳腰
术者一手握住患者的下肢,缓慢向上扳动,另一手同时叩击腰部。此法具有舒筋松骨、滑利关节的作用。
(15)整理背部及腰部
双手同侧或对角按压患者背部,然后一手扶住患者的腰部,另一手搓理下肢。此法能松解粘连,促进血液循环。
(16)双旋腰
患者双腿弯曲,术者一手自腘窝穿过,另一手扶其肩部,使其腰部斜向扳动,并向胸部扳压,用力要适中。此法可以滑利关节,松解肌筋。
(17)抻腿
双手握住患者的足踝处,用力抻拉其下肢。此法可以疏通脉络,滑利关节,松解粘连。
了解更多腰椎间盘突出内容订阅我们的头条号:平乐骨健康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或者后台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