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之道,退休后怎样生活才能健康长寿?
对上面我
提出的问题,有十多名高品位的网友做了认真回答,我很感动!看了大家的思想理念,对我有很大启发,现在我向大家作个思想收获汇报:
大多数人退休后,共同目标都是追求健康长寿。但也有人把自己追求的一项科研等事业放在第一位,现实生活中看到,象吴孟超、钟南山、张富清、叶连平等,这些人一生为理想执着而疯狂拼搏,对个人生命长度不刻意追求,反而这些人多数都是长寿者。再看看国内外许多专家,对百岁老人长寿秘诀的调查结果,我对退休后养生长寿的人群进行以下几类的总结归纳。
第一类人群:完全随心所欲,所谓的顺其自然。每天就是吃、喝、睡,病了再找医生,一天又一天等待着衰老。
第二类人群:特别重视养生保健,按养生专家的建议,每天坚持走步、按摩、气功等各种锻炼。研究调整饮食,经常看大夫,注重养生保健,延缓衰老。
第三类人群:更重视大脑运动,在适当肢体运动同时,注重知识更新,智能手机使用等好奇追求,学习书画、歌舞、乐器、表演、写作、朗诵等,乐于社会交流,懂得防衰老,最重要是常用脑。
第四类人群:在适当脑体运动的基础上,自觉担当社会责任,重视给后世留下点儿思想文化。特注重写文章、通讯、传记、日记、感悟、诗歌、散文、小说等,并参与印制出版,既锻炼了大脑,又传播了中华文明。
第五类人群,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忘记衰老和死亡,善于爱心奉献,积极参加公益志愿服务和爱心捐赠等活动,淡化名利,以关爱他人,施舍助人为快乐。生活简单知足,不刻意追求延年益寿,从不计较得失,时时都开心。多数都能活到八九十岁以上。
第六类人群:善于组织协调,带领大家参与享受上述二至五类一项或多项生活内容,促进更多人幸福长寿和人生价值提高,他的人生价值就会按指数倍增。
归纳总结,我认为人来到世界,在历史长河中都很暫短,所以真正的生命意义不在长度,而在于宽度和深度,在于你的生命对人类世代延续发挥了多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像孔子、毛泽东等无数名人,其思想灵魂的生命永远活在人间;像无数工人,农民,创造的财富,多少年都被后人在享用。退休后,继续在有用、有价值的追求过程中,享受高层次的开心幸福,这样的长寿价值就更大,这比刻意追求长寿,更有价值。现在,我们盛泉孝爱老年大学的入住学员们,通过文化沙龙,广泛传播这种思想理念,都在追求这样有价值的养生长寿目标。
网友们,感谢你们的答复,为我们的文化沙龙增加了丰富内涵,更希望能来到我们孝爱大学,现场参与文化沙龙交流。
道德经为什么是人类的圣典?
《道德经》亦称《道德真经》,为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又名重耳,后人尊称其为太上老君。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是我国道教的创始人。
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虽然不过八十一章,寥寥五千余言,但却涵盖了很多妙义,蕴含了无数法则,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道德经》用最简洁的文字把宇宙人生事理的所以然,统统囊括其中,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其深远。
两千多年来,历史上无数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百姓,都纷纷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一部《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先秦时期,先后有杨朱、列子、庄子等继承和发展《道德经》思想,从而形成了道家学派。战国时期,齐国聚集了一大批学者,专门研究《道德经》。他们将《道德经》与传说中的黄帝结合起来,实际上是按照《道德经》的思想来塑造黄帝的形象,史称黄老学派。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是道家、道教的经典名著,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对大至治国理政、小至处事为人都具有借鉴作用。《道德经》流传2500多年,孕育了无数圣贤明哲。哲学家奉其为东方哲学的经典,政治家视其为治世安邦的名言,军事家把它当作战略指南,史学家把它当作先秦文化集锦,风水学家把它当作揭示天机的秘诀,养生修道者把它当成益寿延年的宝典,平头百姓把它视为至高无限的绝学,更是敬畏有加。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在中国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义就是我们所走的路。《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后来含义逐渐扩大,自然与人事所遵循的路径(规律)皆称之为道,遂有天道、人道之说。至老子,始将“道”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应遵循的规律等多重含义。《道德经》第一个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核心是“道”。“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道”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内在力量,万物的一生一灭都遵循“道”的运动规律。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也有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坛盛行田园诗、山水诗。他们将纯洁的自然与混浊的社会对立起来,在文学作品中热情赞扬返朴归真的生活。诗人陶渊明称自己辞官隐居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流连于田园山水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还根据《道德经》“小国寡民”的思想,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民风纯朴的“乌托邦”。
《道德经》关于“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四十一章)的论述则分别寄寓了音乐和绘画的最高意境。白居易《琵琶行》描述一曲终了时候的感觉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道德经》关于有无相生、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有着深刻影响。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处处体现出“师法自然”的理念,高处建阁,峰回路转处设亭,临水为榭,僻静处造馆等等,无不是人工建筑活动与自然环境结合的产物。这些园林建筑,使人们虽然置身于人造环境的有限空间中,却别有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和灵感。
《道德经》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道”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总原则,包含事物发展规律的“无”和事物运动规律的“有”两个方面。《道德经》通过当时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看到了事物无不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规律。《道德经》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四十章)的命题,对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从对立统一的范畴加以说明。《道德经》以其特有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逻辑推理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宇宙演化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三生万物”,即阴阳对立生成新的统一体。这一模式表明中国人在2500年以前,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探索世界的统一性,《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是老子对古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道德经》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不愧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道德经》认为:人虽为万物之灵,但人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而天地也受大自然(天道)的驱使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人”同“天道”比较起来,是很渺小的;反过来,人同天地自然又是一个整体。因此,人应服从自然规律,同自然和谐统一。显然这是属唯物主义范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朴素的辩证法。
《道德经》的辩证法,初步接触到了事物量的积累可引起质变的观点,“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六十三章)。依据《道德经》的理论,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朝相反的方向转化。尽管《道德经》对立转化思想还缺乏对立和转化的条件,但毕竟向人类揭示了天地万物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道德经》提出用旁静观方法来认识事物的规律,概括为“涤除玄览”四个字。“涤除”,就是把自己的心境打扫干净,使其没有任何杂念及外界事物的映象;“玄览”就是用思想而不是用感官去览,通过意识去体验那种奇妙的事物本性。这种方法可以启迪人们透过事物的外表而洞察事物内质,排除事物现象而把握事物本性,将人类的思维引向深层,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无疑是一次伟大的飞跃。
《道德经》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国二千多年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历史宏观发展的科学轨迹来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易学、道学和儒学为主要线索。如果易学提出自然与社会运动变化的模式,是探讨自然与社会运动变化规律的工具;而《道德经》则倡导“推天道以明人事”,“人主”作为群众的领袖,群众自然拥护的领袖,崇尚无为而治,“无为,无不为”。那么,儒学讲臣道,即格物、致知、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中关于君道的内容很明显受道家的影响。
《道德经》是一座优秀的辩证法的思想宝库。其中有不少出色的法则和命题。由老子奠定的道家思想及学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占着非常出色的地位,亦有极其深刻的影响。《道德经》不仅是中国古代的名著,也是同时期罕见的世界名著。《道德经》认为世界是有机的和动态的,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同时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可以感知的所有事件与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是同一终极存在(道)的不同方面的表现,这不仅是东方世界观的本质,也是由现代物理学产生的世界观的基本要素。
《道德经》以自然为最高准则,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把天地万物的运行生灭,看作纯循自然规律,并无人格化的神存在。人对自然只能任(服从)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道德经》中“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六十章)。这是以道去否定鬼神的存在和作用。体道怀德的圣人能用“道”制天下,鬼神将毫无作用。与此相应的是,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回避事鬼神,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种对鬼神不以为然的态度,在巫鬼盛行的时代是非常勇敢的。老子和孔子对鬼神所持的这种态度,对中华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在中国的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出现过神权统治时期,老子和孔子两位杰出哲学家的作用功不可没,值得称道和赞扬。
春秋时期,科学还比较落后,整个社会处于愚昧之中,人们对神的敬畏渗透到各个领域。《道德经》是中国第一个以理论性的形式来宣传无神论,针对西周以来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上帝有知、天道有为”的宗教思想,提出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学说,第一次提出以自然之天代替有意志的人格神之天,取消了造物主上帝的地位,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道德经》认为,天只是与地相对应的空间,它是物质的,天地是没有意志的;事物的发生、变化是由道所决定的,而不是由上帝决定的。《道德经》的“原始混成说”,不仅在宇宙原始状态的构想和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提出的“原始星云说”颇有相似之处,而且在否定“上帝创世说”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德经》认为统治者应当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六十六章)。认为有这样的统治者,天下的人民就会象小河归顺大海一样归顺他。《道德经》“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四十九章);“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有三分之一的章节提到了“民”和“百姓”。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应永远成为百姓意志和愿望的代表者,在言辞上对人民表示谦虚,在行动上把自己放在人民的身后。《道德经》这些思想理论,与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其吻合。
《道德经》反对不义的侵略战争,但不反对自卫战争。他奉劝统治者,不能凭一时恼怒而兴兵作战,为实现统治者的贪欲和野心,发动不道的侵略战争,不道的人会早死,战争的结果,慈者必胜,哀者必胜。“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三十一章);“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六十九章)。《道德经》认为,指挥员要善于“激怒”,随时点燃士兵的心头之火,保持同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道德经》中这种“反对战争,捍卫和平”的思想,在目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时代,仍然值得各国领导人借鉴和学习。
《道德经》主张的不是无私和禁欲,而是“少私寡欲”,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和“寡欲”。《道德经》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道德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九章)。认为一个人内心要知足知止,过分求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持长久;贪心不足.结果身败名裂。《道德经》中这种“少私寡欲”“知足常乐”的思想,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道德经》认为,大道“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二章),所以人亦当自谦,与人不争,甘愿居后,甘愿处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道德经》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居后反而能身先,处下反而有好处,就好象江海处在百川的下游,百川都流归于江海。《道德经》认为,天地广大无所不容,人法自然,就应容人容物。谦退是会受益的,不自大反而能成其大,不自见反而能明,不自是反而能彰,不自伐反而有功,不自矜反而能长。只有不与人争,才能使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过自己。《道德经》“功成身退,天之道”(九章)。认为事物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倚。事实上,古今中外历史上长盛不衰的能有几人?功成身退确实有一定道理,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奉劝人们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见好就收,结果可以保全天年;贪慕权位利禄,得寸进尺,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大智大慧、大本大源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各门各派,大都受过《道德经》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派,无不从《道德经》的思想里面汲取营养而加以利用。《道德经》的天地观,经过庄子的发挥,发展而为庄子哲学;又影响到宋明的理学;《道德经》的无为观,成功地应用于西汉的政治实践,成为历代统治者的统治之术;《道德经》的玄德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主宰中国数千年“德治”的主要内容;由《道德经》的名相论,成就了公孙龙的辩学;《道德经》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子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道德经》的雌柔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就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中华武术、内家武功等也无不从《道德经》的思想中得到启发。2500年以来,《道德经》大而用之于天下国家大事,小而用之于个人立身处世,无不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至于后代名人的功成身退和一般人所警戒的知足知止,亦源于《道德经》的思想观念。
这个世界上有修道之人吗?
我认为有,只是常人见不到,或者见到了也无从分辨。
海上仙山崂山的道教历史遗迹可追溯到汉朝,太清宫里至今还有两颗西汉时期的柏树,蜿蜒苍翠如虬龙。崂山的道教元明时期最为鼎盛,一直延续到清朝民国时期,素有九宫八观七十二痷之说,这还只是吉祥数字表述而已,其实两千多年以来道教建筑远不止这些。
崂山里当年修道的道士众多,直到现在崂山里的一些山村名字还带有神秘的道教色彩。比如崂山下的一个小山村叫乌衣巷,相传当年道教兴盛时,村子里住满了道士,巷子里川流不息地走动着穿着乌衣的道士,村名随叫乌衣巷。
崂山当年修炼的道士成千上万,最有名的是丘处机和张三丰,留下了很多遗迹,蒲松龄和纪晓岚都在崂山住过,写下了让人浮想联翩的《崂山道士》和《阅微草堂笔记》。
唐朝大诗人写下了《赠王屋山人》: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其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咏崂山的诗歌多如繁星,但李白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能让李白将游山、观海与寻仙三者的感受结合为一体者,想必唯有崂山。我小时候我奶奶就告诉我,她奶奶说,传说崂山里一直有修炼的道士,那些得道的仙人,除了在崂山里修炼,偶尔也来到人间,也许不经意间与你擦肩而过的就是一位仙人,他们疏忽一个念头就会飞回山里,来去自由。我现在也快到当奶奶的年纪了,对此传说我深信不疑。两千多年的道教仙山留下了太多的遗迹和故事传说,只是凡人不识仙人真面目,不能说没有修道的人,起码崂山真的有。适当的运动是最好的养生?
现在社会,人人都再说养生,几乎每一个人都会听到这个词。但是养生到底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也是心里知道说不出,而且很多人还听过各种渠道学到一些自以为很好的养生方法,由于一知半解,也无法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到底什么是养生呢?我想从古人的生活习惯说起。
什么是养生?养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三皇五帝那个时代,人们就认识到了养生的重要性。著名的《黄帝内经》说的就是那个时期人们对养生所做的总结,只是借助黄帝和岐伯的对话来写出来而已。
养生我认为就是保养自己的身体让自己长期生存,养指的是保养,生指的是生命和生存。古人通过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观察,认识到人的身体和自然界一样,都要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对人身体才是好的。
就像在夏季,人家都穿短裤,你非要穿个大棉袄唔出一身的痱子,到了冬天,非要穿得很薄,漏着脚脖子,不冻你冻谁。所以人们身体状况差,其实都是不懂得养生,有的人尽管理论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但是不成系统,同这个人说一句就这样做,听那个人说一句立刻就改变。这其实根本就不是养生,这是在瞎搞,也是在透支生命。
什么才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其实最好的养生方法就是传统文化中所说的道法自然。万事万物都有规律,按照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来做就是养生。
1、顺应自然
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的身体也和宇宙法则是一致的。一切都要顺应自然,养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顺应自然。春夏秋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适时更换衣物,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什么季节穿什么衣服,温暖与否只有自己知道”。
不要天天学习外国的最新时装潮流,人家那样穿是因为人家那里气候适合,说不定人家外国人来了很快就会改变自己的习惯。
所以不要违背自然规律,白天干活、学习,夜里就是睡觉的,不要做一些刺激性的娱乐活动,那会让你在快乐的同时,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
2、饮食有度
人以食为天,活着就需要吃东西,但是吃东西并不是无节制的吃,但是现在的人,大多饮食无度,碰上自己喜欢的,恨不得把自己的肚皮撑破,还有很多人喜欢喝酒,简直就是当水喝,这真的好吗?即使是维生素含量非常高的水果,吃多了,身体也吃不消,毕竟水果很寒凉,现在人的体质大多也是寒凉,所以看着很健康的饮食方式,其实并不见得就好。
其实不用我说,看看现在的人有几个胃没有毛病就知道他们是不是懂得养生。
所以养生最需要做的就是饮食有度,只有控制好这个度,才是最好的养生。
3、适量运动
运动有益于健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度,只有合适的时间和运动量才是养生,很多人喜欢运动,误认为运动越多越好,结果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也有人喜欢大半夜运动,其实这都不好。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早上起来适量运动才是最好的,注意,一定是适量,不要影响工作,也不要过于劳累,汗出的多了也不好。
养生还有很多内容,但最重要的就是以上三点,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考,尊重自然规律。
怎样正确进行提肛运动?
什么是提肛运动?
提肛运动,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其实就是有规律的收缩肛门,对盆底肌群进行锻炼。
提肛运动对身体有什么好处?提肛运动除可以促进肛周的血液循环之外,还可以加强盆底肌群的力量。对于预防肛周疾病、子宫脱垂、缓解前类腺炎、逐步治疗因肌肉收缩能力导致尿频、提高男性能力均有不错的效果。明朝有本书叫做《养生十六益》,书中提倡人们“谷道宜常撮”或是“气易常提”,而“谷道”就是肛门。
怎样正确进行提肛运动?提肛运动是锻炼盆底肌群的方法,对于女性个人推荐--凯格尔运动。
1.站立,双手交叉置于肩上,脚尖呈九十度,脚跟内侧与腋窝同宽,用力夹紧。保持五秒钟,然后放松。重复此动作二十次以上。 2.简易的骨盆底肌肉运动可以有时有地进行,以收缩五秒、放五秒的规律,在步行时、乘车时、办公时都可进行。 每天自我训练: 1.平躺、双膝弯曲。 2.收缩臀部的肌肉向上提肛。 3.紧闭尿道、阴道及肛门(它们同时受到骨盆底肌肉撑),此感觉如尿急,但是无法到厕所去需须闭尿的动作。 4.想象你用阴道吸引某种东西,如一种填塞物或者阴茎。先想象从阴道入口开始上提,再逐渐沿阴道上升,并支持3秒钟。重复10次为一组,每日3组以上,逐渐增加到25次为一组。也可以用手指插入阴道,检查这一过程的效力。 5.使阴道下降,就像将某种东西挤出阴道。支待3秒钟即放松,重复10次为一组,每日3组以上,逐渐增加至每组25次。 6.保持骨盆底肌肉收缩五秒钟,然后慢慢的放松,五到十秒后,重复收缩。 7.运动的全程,照常呼吸、保持身体其它部份的放松。可以用手触摸腹部,如果腹部有紧缩的现象,则运动的肌肉为错误。而对于男性,以上的方法也适用。其实关键点就是:
一、保持腹部放松的状态下重复的盆低的肌肉收缩。
二、保持吸气时提肛。
现在网络上有一些其它的方式。和这个差不多。不用纠结按照哪种练习,也不用从头到尾全都照做一遍。可以挑选几个动作进行适度练习。对于肌肉的锻炼除需要科学的方法外,更要适度、持之以恒。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