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的最初症状图片,什么叫做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类传染性疾病,它主要通过蚊子传播。主要的临床症状是高热、头痛、肌肉疼痛、严重的关节痛,有些病人还出现皮疹、出血、淋巴结肿大和血细胞减少等症状。夏秋季是流行的高峰季节。人类、灵长类动物和蚊子是该病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因此,当出现发烧时,应及时求医,并告知医生是否有蚊虫叮咬。
登革热毛病应该怎么确诊?
疑似登革热需要聚合酶链反应和血清学试验。血清学试验包括红细胞凝集和解聚试验和双重血清补体结合试验。可以检测到登革热病毒的特异性抗体。血常规是登革热的必要检查项目。登革热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属于病毒性传染病。通常表现为突然高烧、头痛、淋巴结肿大、皮疹、咳嗽、喉咙痛、流鼻涕等症状。
如出现发热关节痛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诊?
做最正确的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去医院交给专业人才做。
广东进入登革热流行季节?
截至6月12日,今年广东省18个地市共报告240例登革热病例,较2018年同期(44例)相比上升明显,无死亡病例。
其中,本地感染病例9例,分别为佛山4例,广州2例,珠海、中山和江门各1例;境外感染输入病例231例,分别为广州55例,深圳54例,佛山24例,东莞21例,湛江18例,珠海14例,中山和茂名各10例,揭阳5例,惠州4例,潮州和阳江各3例,汕头、江门、云浮和肇庆各2例,清远和河源各1例。境外输入病例中柬埔寨占到近7成。
登革热传播速度快,目前无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少数病例可出现严重出血、休克甚至死亡。专家评估认为,由于今年广东省受厄尔尼诺影响,雨水偏多气温偏高环境非常适合蚊虫孳生,部分地区蚊媒密度较高,且柬埔寨等东南亚周边国家和地区登革热疫情呈高发态势,以及暑假临近等人口流动大等因素影响,当前广东省已提前进入登革热本地流行季节,珠三角多个地区已报告多例本地散发登革热病例,全省发生登革热本地疫情传播扩散的风险进一步增加。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江门、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为当前登革热发生本地传播的高风险地区,既往疫情较多的粤东(潮州、汕头、揭阳)、粤西(湛江、阳江)地区发生本地疫情的风险进一步升高。
为做好登革热防控,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提醒:
一、无积水就无蚊虫,无蚊虫就无登革热:登革热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清除蚊虫孳生地(家居和外环境积水)、杀灭成蚊是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措施。请广大市民从自我做起,齐行动,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
二、外出旅游防蚊虫,防病意识要跟上:准备前往有登革热疫情地区(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的旅行者,应做好防蚊措施,如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有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等。在登革热流行区旅行结束后15天内,如出现发热、皮肤潮红、肌肉、骨骼疼痛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治疗,并向医生说明旅行史及同行人员健康状况。
三、预防为主记心中,四方责任要落实:各地要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思想,切实落实传染病防控“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责任,加强蚊媒监测,降低蚊媒密度,加强医疗机构疑似病例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落实各项登革热综合防控措施。已经发现登革热本地和输入疫情的地区,要严格按照登革热防控相关技术指引要求,快速果断做好病例隔离、疫点应急灭蚊和孳生地清理等处置工作,迅速遏制疫情扩散。
四、爱国卫生全动员,人人动手齐参与:登革热防控工作需要各地、各部门(单位)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落实“三个一”环境卫生整治制度,各类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区域以及城乡结合部、居民小区、建筑工地、商贸市场、医院、车站、风景名胜区、公园、市政工程等人流密集地区,要持续加强环境卫生整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清理各类积水、垃圾以及卫生死角,科学开展灭蚊工作,群防群治,联防联控,切实降低蚊媒密度,严防登革热疫情。
登革热的发病时间是多久?
登革热一般是被蚊子咬感染的一种病毒性疾病,通常表现有头晕,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肌肉痛等症状,潜伏期一般,3到15天,出现爆发的发热寒战,头痛眼眶疼痛,尤其是动眼时疼痛加重,腰背痛,病初数小时,双腿及全身多处关节极度的疼痛,体温升高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