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吃芡实的功效与作用,什么是女性阳不入阴?
我是真君,我来回答。
阳不入阴,中医的说法,就是失眠。中医认为,人体表是有一种“气”在循环运行着,就如同人体外面的卫士,因此名为“卫气”。而这个卫气是巩固和摄取阳气的,白天卫气行在人体的阳经里,晚上就运行到阴经里,这个阳气只要一入阴经,人就想睡觉。而卫气在阴经中行走一遍,人就睡了一觉,卫气走出阴经,人就睡醒了。不论男女,假如阳不入阴,那就造成了痛苦的失眠。这个就是所谓“阳不入阴”最通俗的解释.对我们人体而言,它就好比是一个太极,白天动而生阳,人体阳气输布于外,所以人在白天是动的,阳光的,展示的是一派阳刚之气。透过阳刚之气的外在表现,我们应该看到,这些输布于体表的阳气,为阴液所化,维持这种状态需要消耗体内的阴分。阳以阴为基础,阴以阳为表现形式,白天的所有活动,都是在消耗阴分。
当动到极限,阴分消耗过度,人就会疲劳,就需要静下来,需要休息。当人体入静或者入睡之后,阳气开始收敛,消耗减少,反过来促进阴分的化生,只有阴分养足了,人体第二天才能有充足的阳气。
那么,女性阳不入阴除了失眠,还会表现出其他心肾不交相关症状,比如: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经期不顺等症状。
现代社会,很多女子贪吃寒凉食品,很容易造成人体中焦寒气聚集,脾胃失和,从而使阳气不能正常下降入阴。还有一些女性,有吃夜宵的习惯,也会因为胃不安,而影响了正常的睡眠。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忽视,不能光治病,而不改变导致我们生病的行为
“阳不入阴”,为什么多发病于女人,因为女人以血为主。
“气”属“阳”,“血”属“阴”。“气血同源”。“阳不入阴”是“气”与“血”的问题。应该是“气滞血虚”
所以说现在的人晚上都玩手机时差搞反了。还是要养成一个规律的人生。
女性漏尿尿失禁是什么原因?
什么是尿失禁?有几种类型?
尿失禁又称“社交癌”,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社交,虽不是致命疾病,但对生活质量有极大的影响。尿失禁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常见。根中国一项多区域调查表明,女性尿失禁发生率为30.9%。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细算下来这是一个庞大的人群。
尿失禁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造成尿失禁的原因多种多样,日常习惯,潜在医疗和身体健康问题都可能引起。
1.暂时性尿失禁
某些饮料、食物和药物可能会发挥类似利尿剂的作用——刺激膀胱,增加尿量。它们包括:酒精,咖啡因,碳酸饮料和苏打水,人造甜味剂,巧克力,辣椒,富含香料、糖或酸的食物,特别是柑橘类水果,心脏和血压有关药物,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以及大剂量维生素C。也可能继发于特定疾病,例如:①尿路感染。感染会刺激膀胱,导致强烈的排尿冲动,有时甚至会出现尿失禁;②便秘。直肠位于膀胱附近,受相同神经支配的数量比较多。直肠中坚硬,紧密的粪便会导致这些神经过度活跃,增加尿频。
2.持续性尿失禁
尿失禁可能由潜在的身体变化或健康问题而持续性存在,主要包括以下疾病或变化:妊娠。激素的变化和胎儿体重的增加会导致压力性尿失禁。分娩。阴道分娩会削弱控制膀胱活动的肌肉群,还会损伤膀胱的神经和支持组织,导致骨盆底下垂(脱垂)。随着脱垂,膀胱、子宫、直肠或小肠可以从平常位置向下突入到阴道。这种突出可能与尿失禁有关。
随年龄变化。膀胱肌肉的老化会降低膀胱储尿能力。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自觉的膀胱收缩也会变得更加频繁。
更年期。绝经后女性产生的雌激素减少——一种有助于保持膀胱和尿道内壁健康的激素。这些组织的退化会加重尿失禁。子宫切除。膀胱和子宫由许多相同的肌肉和韧带支撑。任何涉及女性生殖系统的手术,包括子宫切除,都可能损伤支撑骨盆底的肌肉,从而导致尿失禁。前列腺增生。特别是在老年男性中,尿失禁通常源于前列腺肥大——这种情况称为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癌。在男性中,压力性或急迫性尿失禁可能与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有关,但尿失禁更常表现为前列腺癌治疗后的副作用。阻塞。泌尿系任何地方的肿瘤都可以阻止尿液的正常流动,导致溢流性尿失禁。膀胱结石有时也会导致尿漏。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病,中风,脑肿瘤或脊髓损伤可干扰控制膀胱的神经信号,导致尿失禁。
尿失禁根据发病原因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溢流性尿失禁,功能性尿失禁以及混合性尿失禁。
尿失禁的九大因素
尿失禁是常见的疾病,虽不致命,却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以下任一方面或多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造成膀胱功能障碍。
1、膀胱容量
一般健康成年人的膀胱容量有300-400毫升,尿液到达这个数量,才会引发排尿冲动。如果膀胱容量过小,就会引起频繁排尿。
2、膀胱弹性
膀胱像气球一样有弹性,当它充满时,膀胱压力的增加很小。低压储存是膀胱的正常功能,因为膀胱内的压力越小,出现泄漏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小。当膀胱弹性下降,尿液储存变成高压储存,容易造成尿失禁。
3、感觉
随着膀胱尿量的增加,排尿感觉越来越强烈。如果在膀胱正常充盈之前,就有强烈的尿意,导致频繁需要排尿。
4、收缩性
当膀胱充盈和排尿的欲望被感知后,膀胱的随意收缩发生,产生排尿。如果膀胱收缩力下降,不能产生足够的压力来有效地排空,当膀胱中有大量尿液残留时,可能会导致膀胱溢出。
5、时机
膀胱收缩只能发生在膀胱相当充盈之后。如果膀胱“过度活跃”,过早挤压(有不自觉的膀胱收缩),导致急迫性尿失禁。
6、解剖位置
由于盆底肌和结缔组织的支持,膀胱和尿道在骨盆中保持在适当的解剖位置。如果支持系统虚弱无力,导致压力性尿失禁。
7、尿道
尿道的内层有褶皱,这个内层被丰富的海绵状组织包围,其中包含大量的血管,在尿道周围形成一个垫层,类似于水槽中的垫圈防止漏尿。雌激素滋养尿道;随着绝经时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尿道失去了原有张力和褶皱,可能导致漏尿。
8、括约肌
括约肌的损伤或无力对尿路控制有不利影响。
9、神经
看似“简单”的排尿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事件,需要一个功能性的神经系统,允许膀胱充盈和膀胱肌肉收缩以及括约肌的协调放松。
神经系统的问题也会导致膀胱控制问题。
女性尿失禁3大主因
而造成女性尿失禁的原因,又可分为下列3项︰
1.泌尿道感染︰一般常见于急性或慢性的尿路感染,使膀胱肌肉高度收缩,严重时便会引发漏尿。
2.生过多胎小孩︰若是曾生超过三胎以上的妇女,由于尿道括约肌松弛,使得更年期之后,渐渐出现尿失禁的情况。
3.慢性病影响︰如果有长期便秘、慢性咳嗽等,长时间会造成腹压过高,引起漏尿;或是本身患有高血压或服用利尿剂等相关药物,都是引起尿失禁的原因。许多人觉得尿失禁难以启齿,变得不敢主动寻求治疗,或是认为漏尿并不会危害生命,并不放在心上。但医师提醒,长期的尿失禁除了在患者心里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之外,可能还会引起湿疹、褥疮、皮肤炎、尿道炎等感染,甚至让人不敢随恣意外出,使得心情焦虑不堪,建议应找专科医师来给予适当的治疗。
勤做骨盆操:凯格尔运动
然而,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改善尿失禁呢?除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之外,记得定时上厕所,不要憋尿。若容易频尿的话,喝水时可分为少量多次,并减少摄取含咖啡因的饮料,另外,汽水类饮品与酒类也不能一次喝太多。
另外,平常也可以多做凯格尔运动,反复练习、锻炼骨盘周边的肌肉,使骨盆肌肉收缩变强壮,就能改善尿失禁,每天至少要做3个循环,才会达到效果。
女性还容易在两个阶段出现尿失禁
“第一个时期是产后,据了解,怀孕的妇女有尿失禁困扰的人高达30%-50%。这主要因为女性在怀孕时盆底肌肉长时间受到来自增大子宫的压力,分娩的时候盆底肌肉和神经都有了较大损伤,使支撑膀胱、子宫的盆底肌肉出现萎缩、无力、松弛的情况,这自然就会导致产后尿失禁。”
“第二个时期则是绝经后,这个阶段尿失禁的发生率比育龄年龄更高。停经后,由于激素的缺乏,阴道尿道和的黏膜开始逐渐萎缩,尿道黏膜下的血管也变得稀少,封闭尿道的力量也会因此减弱,尿道张力同时降低,因此在面对咳嗽、打喷嚏、提重物等突然出现的强大外力时,就会因为无法应对而出现‘漏尿’的现象。”
尿失禁的诊断
通常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得出诊断:①尿检。检查尿液标本是否有感染迹象、血液痕迹或其他异常;②膀胱日记。连续记录每天喝多少水,什么时候排尿,产生多少尿量,是否有排尿冲动以及尿失禁的次数;③Post-void残留测量。将尿液排入测量容器。随后使用导管或超声检查膀胱残留尿量。膀胱中大量残留的尿液可能意味着尿道阻塞或膀胱神经或肌肉有问题。
尿失禁的西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尿失禁的治疗取决于尿失禁的类型,严重程度和发病原因,可能需联合治疗。如果有潜在疾病,应首先治疗原发病。另外,在治疗选择上,首先建议侵入性最小的治疗。只有在这些方法失败的情况下,才转向其他治疗方案。1.行为疗法
膀胱训练,在有排尿冲动时推迟排尿。每当有小便冲动的时候,可以试着延迟10分钟排尿。这样做的目的是延长上厕所时间间隔,直到每隔2.5至3.5小时小便一次。二次排尿,即在排完尿后等待几分钟,再次排尿。该方法可以更彻底地排空膀胱,以避免溢流性尿失禁。定期上厕所,每两到四小时排尿一次,而不是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去。液体和饮食管理,减少或避免酒精,咖啡因或酸性食物刺激。减少液体消耗,减肥或增加体育锻炼也可以缓解尿失禁。骨盆底肌肉训练 经常做这类练习,有助于加强控制排尿的肌肉群,也称为凯格尔练习。这类运动对压力性尿失禁特别有效。方法:①收缩控制排尿的肌肉,坚持五秒钟,然后放松五秒钟。(如果一开始太难的话,先坚持两秒钟,然后放松三秒钟);②努力保持每次收缩10秒;③每天至少做三组,每组重复10次(图2)。
2.尿失禁的药物治疗
用于治疗尿失禁的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平息过度活跃的膀胱,可能有助于急迫性尿失禁。如奥昔布宁,托特罗定,达利那新,非索罗定,索利那新以及曲司氯胺。米拉贝隆。用于治疗急迫性尿失禁,这种药物可以放松膀胱肌肉,增加膀胱可容纳的尿量。它还可以增加一次性排尿量,有助于更彻底地排空膀胱。α-受体阻滞剂。对于有急迫性或溢流性尿失禁的男性来说,这类药物可以放松膀胱颈肌肉和前列腺肌纤维,从而使膀胱排空更容易。如坦索罗辛,阿夫唑嗪,西洛多辛,多沙唑嗪和特拉唑嗪。外用雌激素。对于女性来说,以阴道霜剂、环或贴剂形式使用低剂量外用雌激素,可能有助于调节和恢复尿道和阴道区域组织活力。以药剂形式服用雌激素,可能使情况更糟,故不推荐用于尿失禁。
3.其他方法
电刺激。将电极暂时性插入直肠或阴道,以刺激并加强盆底肌肉。温和的电刺激可以有效地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但可能需要长达几个月多次治疗。介入治疗 可能有助于尿失禁的介入治疗包括:注射填充材料、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植入神经刺激器。外科手术 如果其他治疗方法无效,可通过多种外科手术治疗尿失禁:吊索程序、膀胱颈悬吊术、脱垂手术、人工尿道括约肌等。
尿失禁的中医病因及分型
尿失禁表现为排尿失去意识控制或不受意识控制,而尿液不自主地流出,中医将尿失禁归为“遗尿”、“小便不禁”的范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尿失禁的病机主要为膀胱失约,病因多由肺脾气虚,肾气亏虚,使机体固摄失司,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漏出,亦有新产妇因胎儿久压膀胱,淤血阻滞,使其失于濡养,发为此病。可分以下4种证型:
1.肾气亏虚
小便失禁、小便清长、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女子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或细弱。
2.肺脾气虚
小便失禁、倦怠乏力、动则汗出、肢体困重、纳少便溏,劳累或咳嗽后诸症加重,舌淡或淡胖苔白,脉细无力。
3.下焦蓄血
多因产伤使膀胱气机不利、瘀血蓄于膀胱,可见小便滴沥不尽、时有尿失禁、小腹胀满疼痛,伴会阴部不适或有包块、或尿中带血,舌紫暗、有瘀斑,脉细涩。
4.湿热下注
小便失禁伴尿频、尿急、尿痛,口干口苦、烦热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常是伴随尿路感染时的表现,可以不作为单独证型)。
尿失禁的中医药疗法
1.中药疗法
肺脾气虚—补中益气汤加味(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等)。
肾气亏虚—益气补肾汤(党参、覆盆子、炙黄芪、白术、菟丝子、五味子、桑螵蛸、柴胡、升麻、当归、炙甘草等);温肾固摄汤 (党参、炒白术、益智仁、白果、葛根、煅龙骨、煅牡蛎、 淫羊藿、桂枝、白芍、补骨脂、桑螵蛸、炮姜等)。
下焦蓄血—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熟地、当归、川芎、白芍、桂枝、茯苓、莪术、诃子、芡实、甘草、白术、泽兰等)。
湿热下注—复方薏苡仁散(薏苡仁、黄柏、石韦、滑石、芡实、川楝子、茯苓、枳壳、厚朴、陈皮、车前子等)。
2.针刺疗法
针刺能产生兴奋的交感通路,促进恢复神经的调控作用,从而增加盆底肌肌力,改善盆底肌功能,对早期尿失禁患者疗效显著。
毫针针刺:以调理任督脉为主,主穴包括百会、中极、子宫、水道、气海、关元,配穴:肺脾气虚—足三里、肺俞、脾肾;肾气亏虚—三阴交、太溪、肾俞穴;下焦蓄血—血海、阴陵泉;湿热下注—阴陵泉、太冲、内庭、公孙等穴,还可使用芒针,针刺“骶四穴、腹四穴”、八髎穴、“秩边透水道”等部位,提插捻转运针,使针感向会阴或肛门部放射为佳;还可配以电针、Kegel训练法等疗法,研究表明电针对缓解患者漏尿症状有显著疗效。
3.灸法
艾灸通过其药力和温热效力能改善外周膀胱及盆底肌的毛细血管血流循环,促进损伤的尿道括约肌快速修复,并且能兴奋神经,促进脑皮质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艾灸联合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尿失禁疗效确切,可增强尿道括约肌的控尿功能。
穴位: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可配以足三里、阴陵泉、八髎穴等。以局部感受透热或传热为佳。
4.压丸
采用王不留行籽贴于耳穴以下部位,肾、膀胱、尿道、枕、缘中,每日多次按揉,以患者酸胀感,或耳部微发热为佳,3日/次,每次单耳。
5.注射
取肾俞、膀胱俞,用5m L注射器和5号针头抽取维生素B12 1 ml ,然后分别刺入双侧肾俞或膀胱俞,进针得气回抽无血后,每穴注入药液1.5 ml、每次2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虎杖有什么药效?
朋友给我拿了一种药材,俗称是“蛇总管”,这可把我吓了一跳,还以为是蛇的某个部位,细看才发现它就是一种普通的植物,只是名字奇特罢了!
打开我的中药学课本,原来就是虎杖,“蛇倒退”就是个别称,不了解的人还真会蒙圈,以为是个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我也是头一次见到虎杖的原植物。
虎杖和大黄一样,拿来治病的部分就是根部那一块,茎叶就少见了。
我们去医院或是药店买的中药,都是已经处理好了的成品,有的药材其实近在眼前,知道药效又认得原植物,有时候还能省了一点钱,合理利用乡间芳草。
虎杖是蓼科植物虎杖是蓼科植物,这种植物普遍长在村里的阴湿之地,朋友给我看的那一株就是在自家的龙眼树底下找到的。
我见过的蓼科植物很多,比方说金荞麦,何首乌等等,虎杖却不多见,这让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上而下,仔细打量着虎杖的原植物。
我倒是知道为什么叫“蛇总管”了,大概就是茎很有特色,分节而外观有密密麻麻的红点,成片地分布,仿佛就是在披着蛇的外皮,头次见还真感觉可怕。
这种斑点的好处在于方便识别,看过一次以后下次碰到就很快能认出来,这个特点让它有了别的称呼,比如花斑竹,斑杖根等等,碰到时还是要观察根部才行。
虎杖的根主要就是粗大,但是具体的形状也说不上是有多规律,它们会在长度和直径上呈现出不同。刚挖好的块根除掉多余的须根,经过切片晒干即可入药。
虎杖的药用价值任何药材都是以药用价值为主,虎杖的功效作用就是我们要说的重点。
01.虎杖的应用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本草图经》中就有相关记载。
“三月生苗,茎如竹笋状……”,《本草图经》里的描述是不同时期的状态,而“取根,去皱皮……”就是虎杖入药的处理方式。其中就有治疗肠痔下血的方法,和民间解暑毒的用法,我觉得仅仅说到了一部分,就是解毒和止血,人们的认知不会停止,后来就归纳出了它更多的功效。
02.虎杖有祛风利湿,散瘀以及止咳等功效,人们常把它和大黄搞混。
虎杖的“解毒和止血”功效,《日华子本草》已有总结:治产后恶血不下,主疮疖痈毒,扑损瘀血……它所概括的就是出血的类型,经过外用起到解毒的效果,治疗疮毒。
在《别录》中的说到的“主通利月水”,进一步解释了虎杖的应用,一般说到祛风利湿,风湿就成了重点,却忽略了这里的“通利”从贯彻整个身体,调理女性生理问题,让每个月那几天更加顺利,减少疼痛。
在调经这方面已经包含了散瘀的功效,用于经闭以及症瘕等等。
之前我在写中药学题目的时候,多次看到大黄和虎杖的区别这样的题,他们真有那么相似吗?我对比了药性和功效,很相似,虎杖的“止咳”,大黄可没有。
在调经,治疮毒以及散瘀上,虎杖和大黄有时是能互通的,若是止咳,就不考虑大黄了,虎杖入肺经,能化痰止咳。如需要用完的话,请遵医嘱。
总的来说我收下了朋友给的虎杖,处理好它的根部留着使用,有时候治疗水火烫伤也很有效,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以壮坚者,且断面色黄为主,这样的虎杖质量好,用在各个方面或许帮助更大,可别把它跟大黄搞混了。
以上就是老邪对大黄的介绍了,关注老邪,了解更多花草知识,别忘了给老邪点赞,收藏或是分享给更多人,谢谢!
芡实红豆薏米茶的功效与作用?
芡实红豆薏米茶的功效与作用
芡实红豆薏米茶的功效与作用为健脾除湿、利水消肿、止泻。
芡实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泄泻、小便浑浊、带下等;红豆(赤小豆)具有解毒排脓、消肿利水的功效,对黄疸尿赤、脚气浮肿、水肿胀满、痈肿疮毒、风湿热痹、肠痈腹痛等有辅助治疗作用;薏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功效,对脚气、水肿、湿痹拘挛、脾虚泄泻、小便不利、肺痈、肠痈、癌肿、赘疣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芡实、红豆、薏米合用,健脾除湿、利水消肿、止泻作用增强,非常适合脾湿泄泻者食用,适合夏季食用。不过,女性孕早期不宜食用芡实红豆薏米茶,以免引起流产。
本内容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药剂科 主任药师 汪永忠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有没有有这方面经验的朋友讲解决的办法呀?
怎知湿气重、宫寒?湿有多么重,寒有多少寒。涉及正确配方用药,是祛湿药多些,还是驱寒药少些,弄不清病因的具体成分因素,就无法正确组方配方,也就无法医治疾病。不过,根据你所说,可饮食调理试一试:熬红小豆、小米米汤,熬时放点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