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有哪些症状,什么是肾阳虛?
一段话让您明白肾阴虚,肾阳虚是怎么回事!
我来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方式来说面肾阴虚和肾阳虚是怎么回事!
我们把人的肾比作一个水杯;
然后小孩子的时候,水杯里装满了带热量的水,水杯里的水就代表肾阴,水的热量就代表肾阳;
所以肾阴虚就是水杯里的慢慢减少了,肾阳虚就是水杯里的温度慢慢降低了;
如果水杯里的水和温度再平衡成比例的降低,我们身体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所以身体感觉不到异常,如果不是呈平衡比例下降,那么就会呈现出肾阴虚和肾阳虚的情况;
这就是我自己对肾阴虚和肾阳虚总结的形象比喻。
通常情况下小孩子呈现肾阴虚的比较多,所以小孩子会有晚上盗汗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可以给小孩子服用点补充肾阴虚的中草药就可以改善,因为小孩子是纯阳之体。
到了成年人以后就会阴阳同时在下降,因为成年人有夫妻生活,还有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等都在耗伤我们的精气,所以一般情况下成年人阴阳都虚,只是哪一种虚的更多一点而已。
这个世界总体是有阴阳组成,就像有男人就要有女人,否则人类就要灭绝了。
人的身体也是一样,阴阳都要有才行。
好了,更细的就不一一展开了,否则说到无穷无尽。
肾亏有哪些表现?
肾亏有哪些表现
肾亏的表现根据年龄及证型有所差异。肾亏在小儿最明显的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在成人多表现为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生殖功能不良、早衰等。肾亏又可分为肾精不足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肾气不固证、肾不纳气证等证型,各证型的典型表现如下:
1.肾阴虚证: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健忘,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骨蒸发热,咽干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2.肾阳虚证:表现为腰膝酸软怕冷,畏寒肢冷,头晕目眩,精神萎靡,男性可见阳痿,早泄,遗精。女性可见宫寒不孕。
3.肾精不足证:表现为儿童生长发育迟缓,个子矮小,智力低下;成人生殖功能减退,不孕不育,早衰。
4.肾气不固证:表现为小便频数或尿后淋沥不尽,男性出现滑精早泄,女性可见月经淋漓不尽,胎动易滑,带下量多清稀。
5.肾不纳气证:表现为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连续等。
出现上述症状的人群,除了在饮食及生活习惯上加强调养外,可以到专业的中医门诊请医生进行辨证施治,服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
本内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中医科 副主任医师 姚暄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阳气不足的症状是什么?
阳气是中医里比较重要的一个功能词汇,在中医里讲究的是阴阳调和,不仅仅如此阴阳学说还影响了我国哲学理论基础,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世间万物皆有阴阳,阴阳调和亦代表万象生辉,更是中医理论形成的起点。
何为“阳气”?中医认为阳气即是脏腑机能之理,人体有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而阳气则是组织五脏六腑相互协调的内因子,五脏六腑健康则人体健康,因而阳气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作用,并充盈于周身之气。
就此而论阳气不足会有哪些症状?1.脾胃虚寒
阳气萦绕,周身脾健,阳气不足的会就会表现为脾胃虚弱,舌淡苔薄,还经常拉肚子、消化不良、腹胀、便秘、大便溏稀。阳气不足,脾胃不调,这时候还会出现食欲不振,什么东西都不想吃,长期如此营养也难以跟上,所以就会消瘦,身体虚弱。
2.四肢冰凉
阳气不足,血气亦欠缺,人体的 血气一旦疏通不畅,就容易引起心功能不良,心血管疾病容易滋生,与此同时患者还会出现四肢冰凉,晚上睡觉容易盗汗,失眠多梦,口舌干燥等。
3.精神不振
阳气不足,周身不温煦能力下降,精神萎靡不振,阳气欠佳,致肾阳不足,不能气化推动,出现腰膝酸软,尿频、遗尿等肾精亏虚症状。
4.内分泌紊乱
阳气周身暖,阳气不足可致女性宫寒凝滞,经血不期,疼痛难忍。也就是说阳气不足的人容易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的症状。
5.免疫力下降
阳气不足容易出现免疫力下降,免疫力不好的情况可见容易感染,特别容易感冒发烧。
肾阳虚的表现有哪些?
肾阳虚的表现有哪些?肾阳虚应该如何调理?
肾阳虚的表现可有腰膝酸软(腰部和膝部酸软无力的感觉)、形寒肢冷(身体、肢体寒冷)、神疲(精神不振)乏力、尿频尿急、男性阳痿早泄、女性痛经闭经等。肾阳虚调理主要为温肾助阳(温补肾脏阳气),同时辩证论治,对症下药。
肾阳虚是指肾阳气亏虚,水液代谢失调,全身或局部失于温养,出现相应的病症。肾主二便、主生殖、主纳气、主藏精,若肾阳虚,则相应功能可能出现功能失常,导致一系列症状。
临床常见有水肿、不孕、癃闭(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崩漏(月经量过多或点滴不止)等病症。
肾阳虚调理先要建立在温补肾阳的治法上,并且根据不同病情进行不同的调理,如水肿温肾同时行气化水(使机体的气机顺畅,温化水液),可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
如不孕温肾同时固精种子,可用温胞饮加减;如癃闭温肾同时固涩止泻,可用四神丸加减;如崩漏温肾同时化气利尿,可用大补元煎加减。
建议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宜擅自使用。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肾阳虚有什么症状?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整天怕冷,手足冰凉,大便不成形,尿频尤其是受凉之后更加明显,时常觉得没精神,腰膝酸软,体乏无力,舌苔水滑,脉沉迟细弱。这些症状和舌脉是典型的肾阳虚证的症状,当然了,肾的生理功能较多,引起的临床症状以比较广泛,朱大夫结合中医理论,为您做全面的分析判断。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_——《黄帝内经》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来自父母的先天阳精阴血主要储藏于肾,阴阳用水火的符号代替,所以肾也被称为“水火之宅”。肾的阳气气充足,外在的精神充沛,儿童时期的发育情况良好。成人后脏腑的生理功能也会保持活跃。肾阳虚证是中医理论的病证分型,包含许多临床表现,通俗讲肾阳虚就是肾中的阳气不足,导致温煦激发人体脏腑功能的能力减弱,从而引发诸多的临床症状,如肾阳虚弱,无法气化代谢津液水液,可出现小便频数,夜尿频多,水肿,阳气虚弱,激发温煦人体脏腑功能的力量减弱,可出现腰膝酸软,乏力气短,手足不温。★肾阳虚的形成按照脏腑的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分类,肾位于下焦,它储藏精气类似于遗传基因物质一样,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脏腑功能,调节生殖生育。禀赋于父母的肾阴与肾阳各发挥其相应的作用,肾阳可必做人体的蒸汽机,在脏腑下部不断的蒸腾津液,推动水液分配,将人体所需的水液保留,代谢后的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在代谢水液过程中,肾蒸腾津液产生的阳气可从三路运行,一是直接向上温煦心,肝,脾,肺,给其他脏腑增加热能。二是蒸腾肾中之阴,将带有肾阴的蒸汽上交于心,以平衡阴阳,防止心火亢盛,维持人体良好的生命活动状态,如两目有神,体态稳健,这个过程古人叫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三是肾阳蒸腾与其表里膀胱中的津液,产生温煦人体的皮肤体表,保卫人体免受风寒邪气的侵犯的卫气。如此一来,肾阳就是人体的阳气的根本,肾阳虚弱后,五脏六腑的阳气亦随之不足。肾阳虚的形成可总结为两个方面:①先天禀赋不足,这是比较常见的,来自父母的先天肾气不足,可出现儿童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形体瘦弱,体弱多病。如果保养不当,肾阳虚可延续到成年,引起阳气不足所导致的激发,温煦,推动水液功能下降的诸多症状。例如很多女孩子从小就手足冰冷,面色晃白成年后多发生严重的痛经问题,这多与先天肾阳虚弱,阳气无法推动血脉气血运行,继而引起气血瘀滞,发生痛经。②后天消耗过度,亦是常见病因。《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肾中的阳气被必做天上的太阳,代表人体的能量。过多的消耗势必会导致肾阳虚损。例如长期的熬夜,体力过度劳累,消耗人体能量,能量受损阳气随之减少。女性胎产过多,房劳过度,肾中阳气衰弱,亦可出现肾阳虚证。此外,久病体虚,其他脏腑的病证,例如脾阳虚,肺阳虚,大量的呕吐,腹泻,这些问题虽然没有原发于肾,但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基,其他脏腑的长期慢性的阳虚病证,可导致肾的阳气受到损耗,明天医学家张景岳所说的“穷必及肾”就是这个道理。★肾阳虚的症状肾阳虚形成后出现的症状比较复杂,需要经过专业中医师细心的分析判断。无论病人以何种病证痛苦为主要表现,如诊断肾阳虚,必备的症状条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分别是肾阳的温煦激发五脏六腑的能力减弱和推动气血,代谢水液功能下降。失去了肾阳的温煦激发,人体精神状态萎靡不振,头脑昏沉,白天没精神,严重者处于似睡非睡的状态,周身怕冷,手足不温是阳虚的基础症状,肾阳虚多存在腰膝冰冷,女子痛经,男子功能减退,气化水液代谢障碍,出现尿频,夜尿多,浮肿,津液丢失过多表现为口干不欲饮水,或者口渴喜欢热饮。以上的病理基础是肾阳不足,阴寒相对亢盛,寒从内生,即《内经》所说的“阳虚则内寒”。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肺脏可出现慢性久咳,喘粗气逆,清代医学家叶天士曾治疗一位程姓患者,表现长期咳喘,冬季天冷时加重,伴有胸闷气短,他辨证为肾阳不足,水液停滞,积蓄成痰,阻塞于肺而成分痰饮证,他的治疗方案以温肾化痰为主,这就是中医辨证肾阳虚的常用手段。肾阳不能温煦脾胃也可发生腹泻便溏,不敢吃生冷食物,不能温煦肝,可出现奔豚气,小便频数疼痛等等。血脉气血失去肾阳推动可出现气虚血瘀,发生头痛,胸痹(冠心病)。病证关联要以肾阳虚为病证基础,涉及到的问题较多,无法一一列举。阳虚则形寒汗出。痰饮痞聚。都是阴浊成形。乘阳气衰微。致上干窃踞。古人法则。必通其阳以扫阴氛——《临证医案指南》
★总结肾阳虚与肾病不同,肾病是指发生在肾小球或者肾小管的解剖部位的疾病,而肾阳虚是以肾阳不足继发出整体失调的虚弱状态,肾病可存在肾阳虚的病理阶段,亦可表现为其他证型,具体情况应该具体分析。肾阳虚证可见于慢性亚健康状态,也可发生在器质性疾病中,把握肾阳的基本生理功能,以整体观念的角度去分析就可给予准确的判断,由于肾阳虚多是慢性虚弱性病证的枸后期反应,多伴有复杂的脏腑失调问题,如脾肾阳虚,心肾阳虚,心肾不交,上热下寒等。最后,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备注:大家好,我是中医朱旭阳,文中参考了中医理论著作,结合个人经验,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