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草乌的功效与作用及毒副作用,怎么合理利用草药?
怎么合理利用草药?
这是摆在广阔农村的一件常见问题,首先因为有些草药(植物稀少),而不合理的泛滥采用,有些草药又被人为的破坏,如开荒毁林,养殖畜牧业造成的损坏,垂手可得常用的草药有时亦是难以寻觅,实在是可惜。
在农村普遍存在不珍惜草药的现象,即破坏了生态的繁植,怎么才能合理利用草药这一问题,我个人意见如下。
要合理利用草药,首先要普及草药知识,让更多的人知道草药的实用性,真实存在人们生活身旁,爱惜它,利用它。
最后补充一下,草药是指民间就地采用来防治疾病的原生药,它有一定的地区性,分为煎服与外用两种,在治疗常用病,多发病,跌打损伤等起作重要角色。谢谢邀请!
十九味是什么?
如果是笔误的话,应指的是“十九畏”。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十八反”和“十九畏”,供你参考:
《本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但相恶与相反所导致的后果不一样。相恶配伍可使药物某些方面的功效减弱,但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配伍关系,并非绝对禁忌。而“相反为害,深于相恶性”,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故相反的药物原则上禁止配伍应用。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甘草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五代后蜀韩保升修订《蜀本草》时,首先统计七情数目,提到“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今人所谓“十八反”之名,盖源于此。相畏为中药七情之一,内容已如前述。但从宋代开始,一些医药著作中,出现畏、恶、反名称使用混乱的状况,与《本经》“相畏”的原义相悖。作为配伍禁忌的“十九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
对于十八反、十九畏作为配伍禁忌,历代医药学家虽然遵信者居多,但亦有持不同意见者,有人认为十八反、十九畏并非绝对禁忌;有的医药学家还认为,相反药同用,能相反相成产生较强的功效。尚若运用得当,可愈沉疴痼疾。
现代对十八反、十九畏进行了药理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十八反、十九畏牵涉的问题较多,各地的实验条件和方法存在差异,使实验结果相差很大。简单的毒性试验大多得到负结果或互相矛盾的结果。早期的研究结果趋向于全盘否定;近年来,观察逐渐深入,“不宜轻易否定”的呼声渐高。此外,还有的实验证明,十八反、十九畏药对对人体毒副作用的大小,与药物的绝对剂量及相互间的相对剂量有关。
总的说来,由于对十八反、十九畏的实验研究尚处在初期阶段,目前决定其取舍还为时过早,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故凡属十八反、十九畏的药对,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 一般不应使用。
药监局依据什么标准批准中药上市的呢?
我只用一句话,中药治病的原理是因为人体对草药产生的各种反应!———性味,升降沉浮,归经!如果你不懂,我举例,姜汤治疗感冒,并不是姜汤杀死病毒,而是姜汤使人发热,发热后免疫力自然升高,人体自然快速恢复!当然辣椒也行,但是辣椒性热,刺激性强,辣椒主要不是治感冒,而是治疗别的病!风油精涂人中,提神醒脑,一股凉气直冲脑门,古代大粪抢救食物中毒,使人把胃液都吐干净,这就是中药治病的原理!一点也不复杂!所谓的有效成分只是现代科学的幼稚理解!学会了吗!
要推广中药到国外只能通过疗效,因为国外用的现代医学标准不适合中医,顶多也就是把毒性比较强的草药用没毒的替代,或者严格管理起来只能医生开不能自己买,而且中西文化不同,欧美不太可能接受阴阳五行寒热风邪这些理论,而这些理论又跟传统文化相关,翻译成现代语言比较困难,很多没有悟性的国人自己都无法理解,让外国人懂,不容易!
吃中药会伤害哪些器官吗?
关注执业中药师“药文汇”,分享客观严谨的医药健康常识
吃中药会伤害哪些器官吗?
吃中药存在伤害器官的可能性。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也就是事物都存在它正的一面,也有其反的一面。中药也不例外。在中药对预防、诊治疾病上能发挥其有效性的同时,就存在对机体有副作用甚至是危害性的不利一面,只不过是轻重程度不同。程度轻的停药后过段时间能够缓解,程度重的可能会导致伤害器官的不可逆后果。
那么临床上服用中药在哪些情况可能会伤害到器官呢?
一、用药剂量过大,中药的剂量使用范围比较大,在常规药品常规剂量下,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相对较小。但是有些中药本身就有毒性,在对药品毒性不了解的前提,随意加大剂量,那么后果会不堪设想。
比如:含有毒性成分乌头碱的草药川乌、草乌与附子,它门的中毒剂量为0.2mg(以乌头碱计),而致死剂量是2-4mg(以乌头碱计),一旦用药达到前者剂量,就会对器官系统产生伤害。
1.伤害到神经系统的表现: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头疼、头晕、精神恍惚、语言不清或小便失禁、继而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呼吸衰竭等;
2.伤害到循环系统表现:心悸气短、心律失常、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阙冷等;
3.伤害到消化系统表现: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肠鸣音亢等。
二、用药疗程过长,众所周知,中药的特点就是起效慢,疗程长。基于这点,有人就会误以为,吃中药的疗程越长,效果越好。于是,拿吃某种中药当补品,长年累月地服用,这样是错的!
对于无毒且性平和的中药可能不会有多大的反应,但如果是含有毒副成分的中药,一旦超疗程服用,也将会给身体带来得不偿失的问题。
比如:含有朱砂成分的中成药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柏子养心丸等,此类药物若久服,可能引起汞中毒,严重者会伤害到器官系统,从而导致如下后果。
1.伤害到消化系统的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中有金属味、流涎、口腔粘膜充血、牙龈肿胀溃烂等。
2.伤害到泌尿系统的表现:蛋白尿、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三、反向用药,中药辩证是治疗疾病的基础,辩对证才能用对药,一旦把证辩反,药用反,轻者,病情无好转,重者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比如:病人恶寒发热,鼻流清涕,明明是风寒感冒,治则需要选“感冒清热颗粒”,而却偏偏服了治疗风热感冒的“感冒退热颗粒”,药品就一字之差,但却与病证反向而行,这样如何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再比如:心脑血管疾病分缺血性的与出血性的两类,若把治疗心肌缺血与脑缺血的“通脉颗粒”用于治疗脑出血患者,那么不但难以促进疾病康复,严重者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死亡!
由此可见,中药也是药品,是药三分毒,服不好也会伤害到器官。所以,服用中药需谨慎,切不可私自乱服,要在执业医师或者执业药师的指导下,安全合理用药,才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后下有什么意义?
中医在给患者把脉,开处方后,对于一些特殊药品,常常叮嘱患者哪些药应先煎,哪些药应后下,这是中药药性所决定的。《中国药典》对需特殊处理的中药品种都有明确的规定。中药调剂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药品之后上方,并加括号,如先煎、后下等。
一、先煎所谓先煎是指在群药未煎煮前,先煎煮一定时间后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传统煎煮方法认为,矿物类、贝壳类、动物角甲类以及某些有毒、药性峻烈的药物需先煎。
(1)矿物类与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石决明、龙骨、牡蛎、赭石、瓦楞子、龙齿等。因这些药物质地坚硬,药性难以煎出,若延长煎药时间,其他药物的有效成分又易遭到破坏。所以这类药物应打碎先煎,即先用水煮沸15-30分钟后,再与其他药物一起煮。
现代研究发现,这类药物在颗粒不变的情况下,延长煎煮时间,其有效成分煎出量增加极小或不增加。但是,煎出量的大小与药物的粉碎度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颗粒越小(60目以上),煎出量越大,所以要增加煎出率,打碎先煎很重要。
石膏
龙骨
另外一些传统并不要求先煎的药物,现代研究也有先煎的必要,如石斛的有效成分石斛碱、石斛多糖多在其髓部,久煎可以增加其有效成分的煎出率;紫菀,来源于植物的根和根茎,主要有效成分为紫菀酮,煎煮时间越长,汤液中紫菀越多,止咳作用越强;麻黄,仲景有“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之说,即先先煎麻黄,去掉挥发油,再与他药合煎,其次麻黄中含麻黄碱、伪麻黄碱,难溶于水,应久煎[1]。
(2)动物角甲类药物如龟甲、鳖甲、水牛角等。一般认为角甲类的质地与矿物药相近,需要先煎。研究表明,角甲类药物经炮制打碎后,延长煎煮时间有利于药物中动物蛋白、氨基酸、胶质、钙、磷等物质的溶出,故有先煎必要。
鳖甲
水牛角
(3)某些有毒及药性峻烈的药物如乌头、附子、生半夏、商陆等,一般应先煎45-60分钟,长时间的高温加热,可以使药物中的有毒成分分解,破坏,从而降低毒性,如乌头药物(川乌、草乌、附子)大热有毒,其毒性成分为双酯类生物碱(乌头碱、中乌头碱、乌头次碱)遇水加热易水解成毒性较小的乌头原碱。由此可见,经加工炮制、煎煮等环节均可减低其毒性。
附子
制川乌
目前,临床所用为制川乌、制草乌、熟附子,毒性已经很低,但由于加工炮制方法不同,毒性降低程度亦不同,配方应用时仍会引起中毒。曹晖[2]等通过研究表明乌头炮制品(制川乌、制草乌)在常规水煎煮2.5h后,口服汤剂较为安全,游离有毒性的乌头生物碱未达中毒最低限量0.04%。可见乌头类药材在炮制品质量达到标准时可常规煎煮,否则要先煎15-30分钟。
二、后下后下是指在群药煎煮出锅之前5-10分钟放入,再煮沸5-10分钟。需后下的药物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久煎易使有效成分损失,如薄荷,砂仁,豆蔻,木香等。
(2)不属芳香药,但久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如钩藤,番泻叶,徐长卿,大黄等。
有研究表明,采用先浸泡,再后下的煎法,汤液中挥发油含量最高,所以后下药提倡这种方法,避免直接将饮片投入煮沸的药锅中。
综上所述,特殊药物类,由于有效成分毒性大或不易溶于水等原因而要求先煎,而矿石、角甲类用药时应打碎先煎,含挥发性成分或久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药物应后下。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伦俊杰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