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款冬花功效与作用,中药为什么要炮制后才能饮用?
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的总结。金代刘完素曰:“物各有性,制而用之,变而通之,施以品剂,其功用岂有穷哉。”中医用药特点,依法炮制,组方配伍。炮制对于中医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
一、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
中医药理论认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适应临床治疗的要求,甚至产生毒性,因此需要通过炮制来调整药性,减低毒性,使其升降有序,补泻调畅,解毒纠偏,发挥最佳药效。
二、炮制与临床疗效关系
1、净制去杂,保证临床用药准确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原材料,常混有一些杂质或非药用部位,需要分离净制,以保证处方用药准确。如巴戟天的木心为非药用部分,且占的比例较大,若不除去,则用药剂量不准,降低疗效。一种原药材的不同部位作用不同,若一并入药,则难于达到治疗目的,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根有止汗作用,因此《中国药典》“炮制通则”将净制列为三大炮制工序之一,所有的中药材都必须经过净制。
2、切制饮片,利于调剂和制剂,保证疗效
一部分药材体积较大,无法直接调剂,须按药材质地不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原则进行切制,以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3、加热炮制,缓性减毒,安全有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广泛,许多中药经过炒制,不仅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焦香气,有健脾开胃的作用,如炒麦芽,炒谷芽等,还可以利于药物煎出率,如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栀子和杏仁),有的药物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如川乌,草乌。
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类,动物类和化石类药物,或需制炭的植物药。煅制不但能使药物酥脆,利于煎熬和粉碎,而且作用也发生变化,如自然铜煅后入药,具散瘀止痛之效,并能提高煎出效果。
4、加辅料制,趋利避害,提高疗效
辅料具有缓和药性,降低毒性作用,与药物炮制产生协同作用,如蜜制款冬花等能增强润肺止咳化痰作用。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都会发生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发挥疗效,
5、其他法炮制,减毒增效,满足用药要求
中药炮制还有发芽、发酵、制霜、水飞等方法,不仅可以制备新药,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满足临床用药需要,还可以炮制减毒,保证用药安全,
总之,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关系密切,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用于汤剂和成药调剂配方,才能适应中医整体观念、辩证用药的要求。只有高质量的饮片和准确的应用才能保证中医临床的安全有效,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伦俊杰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
蜜炙是什么意思?
蜜炙是炙法之一。又称蜜制,系以蜂蜜为辅料的炙法。方法为:取规定量的炼蜜,加适量的开水稀释成蜜水,将净药材或饮片与蜜水拌匀,闷至蜜水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翻炒至不粘手或规定程度。取出,放凉,密闭保存。如黄芪、甘草、紫菀等。
对某些含有黏液汁较多的药材,拌蜜水后易粘连成团;某些质地较坚实的药材,不易吸收蜜水。对这两类药材,可先用文火将药材炒至表面微黄色后再喷洒定量的蜜水,边炒边喷洒,最后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密闭保存。如槐角、百合、罂粟壳等。
炼蜜的用量,除另有规定者外,每100kg净药材或饮片用炼蜜25kg。黏性大或质地较坚硬的药材,每公斤用蜜量为5~15kg。如百合只需5kg的炼蜜即可。
蜜炙目的:①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如百合、款冬花、紫菀等;②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如黄芪、甘草、党参等;③缓和药性,如麻黄发汗作用较猛,蜜炙后能缓解其发汗力,并可增强其止咳平喘的功效;④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如马兜铃,其味苦劣,对胃有一定刺激性。蜜炙除能增强其本身的止咳作用外,还能矫味,以免引起呕吐。
小儿肺炎刚好又感冒咳嗽怎么办?
您好!您说的症状符合中医治疗“肺炎喘嗽”的范畴,您可以参照下面的内容进行调理、治疗。
欢迎关注我,为您提供优质的健康答案。
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为感受外邪,郁闭肺络所致。临床以发 热,咳嗽,痰鸣,气急,鼻扇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摇身撷肚,面色苍白,口 唇青紫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好发于婴幼儿,年龄越小, 发病率越高,病情越重。若治疗及时得当,一般预后良好。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小儿 肺炎。
清代之前关于小儿肺炎喘嗽的症状描述多散在于肺胀、马脾风各章节中。如 《小儿药 证直诀·肺盛复有风冷》说: “胸满短气,气急咳嗽上气。” 《幼科全书》 云: “胸高气促 肺家炎。” 症状与病名皆具备。《全幼心鉴》 载有 “马脾风” 候,症状描述详尽,治疗方 法迄今仍有临床价值。肺炎喘嗽的病名首见于 《麻科活人全书 ·气急发喘鼻扇胸高》,其 在叙述麻疹合并肺炎症状时,若出现 “喘而无涕,兼之鼻扇” 称为 “肺炎喘嗽”,并指出 其病机为 “多缘肺热不清所致”。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外因 主要责之于客邪侵肺。引起肺炎喘嗽的外邪主要为风邪。小儿寒温失调, 风邪外袭而为病,由于四时气候变化不同。风邪多夹热或夹寒为患,其中以风热最为 常见。
2. 内因 责之于小儿正气虚损。又分为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先天禀赋不足,或后 天喂养失宜,久病不愈,病后失调,则致正气虚弱,易为外邪所中。
二、病机
本病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脾,亦可内窜心肝。肺炎的形成,主要由于外邪侵犯于 肺,肺气闭塞,湿热与痰热是其主要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作为致病因素,加重病情。若 正气不足,而致邪毒内陷,更可出现各种危急的证候,或致病情缠绵不愈。
1. 基本病机 肺气郁闭。
2. 常证病机
(1) 风邪闭肺 小儿感受风邪,从皮毛而受,内归于肺。风邪束肺,郁而化热,火热 炎肺,肺失宣肃,因而出现发热、咳嗽、气喘、鼻扇等症状。
(2) 毒热闭肺 外感风邪有夹寒夹热不同,故可产生风寒或风温的症状,其中以风温 最为常见。由于小儿 “体禀少阳” 的特点,阳气偏亢,极易化热化火,导致毒热炽盛,熏 灼于肺,肺热炎炎,宣肃失司,则壮热烦渴,咳喘气促。
(3) 湿热闭肺 外邪束肺,上源不利,则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水湿停肺,郁而 化热,形成湿热; 或脾虚于内,水湿内停,郁而化热,形成湿热,上侵于肺; 或外感湿 热,侵犯上焦。湿热闭阻肺络,肺气闭塞,宣肃失司,故咳喘不已。
(4) 痰热闭肺 外邪犯肺,肺气闭郁,郁而化热,炼液生痰,形成痰热; 或脾虚生 痰,郁而化热,形成痰热,上贮于肺,阻塞肺络,肺气郁闭则壮热,咳喘,喉中痰声 辘辘。
(5) 心阳虚衰 肺主气而朝百脉,心主血而运行营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 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肺气闭塞,则血流不畅,脉道壅滞,故严重病例常有颜面苍白, 口唇、指甲、舌质发紫等气滞血瘀之证。如果正不胜邪,心血瘀阻加重,心失所养,造成 心气不足,可导致心阳不振之变。而心血瘀阻,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则血脉不得温运, 又会加重血瘀和肺气闭塞,往往造成病理上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阳气暴脱。
(6) 正虚邪恋 如果治疗恰当,调护适宜,病邪渐退,正气虚弱。若肺脾之气受损明 显,常致肺脾气虚证。若因高热伤阴,则形成阴虚肺热证。
【临床表现】
小儿肺炎多发生于2岁以内的婴儿,发病多急剧,临床症状不一。典型的小儿肺炎临 床以发热、咳嗽、气促、鼻扇为主要特征; 轻症肺炎可只有低热、咳嗽,而无气促、鼻扇 等症状; 重症肺炎临床上除见有典型肺炎的特征外,还可见呼吸困难,两胁扇动,口唇、 爪甲青紫等。患有佝偻病、重度营养不良等体弱患儿可不发热或体温低于正常。变证则见 脉搏疾数,肝脏增大,抽搐昏迷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起病较急,有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鸣等症,或有轻度发绀。
2.病情严重时,常见喘促不安,烦躁不宁,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发绀,或高热不退。
3.新生儿患肺炎时,常以不乳、精神萎靡、口吐白沫等症状为主,而无上述典型 表现。
4.肺部听诊可闻及较固定的中细湿啰音,常伴干性啰音,如病灶融合,可闻及管状 呼吸音。
5.X线检查见肺纹理增多、紊乱,肺部透亮度降低或增强,可见小片状、斑片状阴 影,也可出现不均匀的大片状阴影。
6.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检查 细菌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较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若由病毒引 起,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有时可见异常淋巴细胞。
(2) 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和鉴别,可获得相应的病原学诊断,病原特异 性抗原或抗体检测常有早期诊断价值。
二、鉴别诊断
1.急性支气管炎 以咳嗽为主,一般无发热或仅有低热,肺部呼吸音粗糙或有不固 定的干湿啰音。婴幼儿全身症状重,因气管狭窄,易致呼吸困难,有时与肺炎不易区分, 应按肺炎处理。
2.肺结核 婴幼儿活动性肺结核的症状及X线影像学改变与支气管肺炎有相似之处, 但肺部啰音常不明显。应根据结核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血清结核抗体检测、X线胸片 及抗生素治疗后的反应等加以鉴别。
3.支气管异物 吸入异物可致支气管部分或完全阻塞而导致肺气肿或肺不张,易继 发感染,引起肺部炎症。但根据异物吸入史,突然出现呛咳以及胸部X线检查可予以鉴 别,必要时可行支气管纤维镜检查。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风寒、风热
(1) 感受风寒 感邪之初多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喷嚏、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红等 症状。
(2) 感受风热 多伴有发热、喷嚏、流浊涕、咽红、口渴、舌红、脉浮数等。
2. 审痰重、热重
(1) 痰重 喉间痰鸣,呼吸喘急,甚则胸高满闷,呼吸困难,苔多厚腻,属痰重。
(2) 热重 高热羁留,呼吸气粗,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而糙,或干糙无津,属 热重。
3. 辨别常证、变证
(1) 常证 病位在肺,证候有轻重之别。轻证为风寒闭肺、风热闭肺。若高热炽盛, 喘憋严重,呼吸困难者,为毒热闭肺、痰热闭肺的重证。
(2) 变证 若正虚邪盛,可出现心阳虚衰,热陷厥阴之变证,为病邪猖獗,正气不足 的危重证候。
二、治疗原则
1. 基本治则 开闭清肺。
2.具体治法 若痰多壅盛者,首先降气涤痰; 喘憋严重者,治以平喘利气; 气滞血 瘀者,治以活血化瘀; 病久气阴耗伤者,治以补气养阴,助正达邪; 出现变证者,观其脉 证,随证施治。
三、分证论治
(一) 常证
1. 风寒闭肺
证候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呛咳频作,痰白清稀,甚则呼吸急促,舌淡,苔薄白 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 此为风寒之邪外袭于肺,肺气失宣,邪郁肌表之证。多有恶寒发热,无汗 之表寒证,也常有痰涎稀白,口不渴,舌不红的特征。多见于寒冷地区或寒冷季节,为肺 炎喘嗽的初期或属轻证,此期一般多比较短暂。
治法: 辛温开闭,祛饮化痰。
方剂: 华盖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加减。
方解: 常用麻黄、杏仁散寒宣肺; 荆芥、防风解表散寒; 桔梗、白前宣肺止咳; 苏 子、陈皮化痰平喘。
加减: 恶寒,身痛重者加桂枝、白芷温散表寒; 痰多,苔白腻者加半夏、莱菔子化痰 止咳。如寒邪外束,内有郁热,症见呛咳痰白、发热口渴、面赤心烦、苔白、脉数者,则 宜用大青龙汤表里双解。
2. 风热闭肺
证候表现: 初起发热,恶风,有汗热不解,口渴引饮,咳嗽痰黏或黄,咽部红赤,舌 红,苔薄黄或薄白而干,脉浮数。重证可见高热烦躁,咳嗽剧烈,痰多黏稠,气急鼻扇, 涕泪俱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大。
证候分析: 此为风热犯肺或寒郁化热证候,临床较为常见,表邪未解,肺经有热,轻 者见发热咳嗽,重者邪闭肺络则见气急,鼻扇,涕泪俱无。
治法: 祛邪开闭,清肺化痰。
方剂: 银翘散 (《温病条辨》) 合麻杏石甘汤 (《伤寒论》) 加减。
方解: 银翘散用于发热咳嗽,气急、鼻扇不甚明显者,具有辛凉解表之功效。麻杏石 甘汤适用于风热闭肺证,症见壮热,咳剧,气急,鼻扇,具有清肺化痰之功效。常用麻 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宣肺清热; 金银花、连翘、薄荷解表清热; 桑叶、桔梗、前胡宣 肺止咳。
加减: 咳剧痰多者,加浙贝母、竹沥、天竺黄清化痰热; 热重者,加黄芩、栀子、鱼 腥草清肺泄热; 夹有积滞者,加莱菔子、大腹皮、全瓜蒌化痰通腑。
3. 毒热闭肺
证候表现: 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扇,甚至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 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本证邪势炽盛,毒热内闭肺气,常为痰热闭肺证发展而成。热炽肺气郁闭 而见高热不退,咳嗽剧烈,气急喘憋; 毒热耗灼阴津故见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毒 热闭肺证病情重笃,容易发生变证,因邪热化火内陷或正虚心阳不支,迅速转为邪陷厥 阴、心阳虚衰之危证。
治法: 清热解毒,开闭清肺。
方剂: 三黄石膏汤 (《外台秘要》) 加减。
方解: 常用炙麻黄、淡豆豉宣肺开闭;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热解毒; 生石膏大 清肺热。
加减: 加生大黄、玄明粉通腑泄热,釜底抽薪;热毒重加虎杖、蒲公英、败酱草清热 解毒; 口燥鼻干,涕泪俱无,加生地、玄参、麦冬润肺生津; 咳重加前胡、款冬花宣肺止 咳; 烦躁不宁加白芍、钩藤清心宁神。
4. 湿热闭肺
证候表现: 汗出热不退,午后益甚,口渴不欲饮,咳喘气促,鼻翼扇动,舌质红,舌 苔黄腻,指纹紫滞,脉滑数。
证候分析: 湿热熏灼于肺,肺气闭郁,宣肃失司,而发为咳喘。湿热内盛,则精神倦 怠乏力,面色晦暗无华,口周青灰,汗出热不退,午后益甚,口渴不欲饮。
治法: 清热化湿,开闭清肺。
方剂: 五虎汤 (《医宗金鉴》) 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金匮要略》) 加减。
方解: 五虎汤治疗马脾风之暴喘,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定喘。两方合用共奏清热化 湿,泻肺定喘之功。
加减: 热重者加寒水石、栀子、黄芩; 湿重加薏苡仁、滑石、淡竹叶清利湿热。
5.痰热闭肺
证候表现: 发病较急,气喘,鼻扇,喉间痰鸣,声如拽锯,发热,烦躁不安。重证颜 面口唇青紫发绀,两胁扇动,摇身撷肚,舌淡嫩或带紫色,苔白腻而厚,脉滑数。
证候分析: 痰热闭肺,痰重于热,肺气不降,痰随气升,故气急,痰鸣,甚则呼吸困 难。此证多见于虚胖体弱的婴儿,平素容易自汗盗汗,肺脾不足,生湿酿痰,复因外邪引 动伏痰,闭滞肺络所致。
治法: 清热涤痰,开闭清肺。
方剂: 苏葶丸合五虎汤 (《医宗金鉴》) 加减。
方解: 方中苏葶丸涤痰定喘; 五虎汤清肺定喘。两方合用共奏清热泻肺,涤痰定喘 之效。
加减: 痰多者加鲜竹沥、天竺黄; 热甚者加黄芩清肺; 便秘,腹胀者加生大黄、芒 硝,或用牛黄夺命散通腑涤痰,刘老谓之 “上病下取”; 发绀者加当归、红花、赤芍活血 化瘀。
6. 阴虚肺热
证候表现: 病程较长,低热盗汗,面色潮红,口唇樱红,干咳无痰,舌红而干,苔光 或花剥,脉细数。
证候分析: 本证多见于肺炎喘嗽后期,因久热久咳,耗伤肺阴,余邪留恋不去,故低 热,盗汗,口唇樱红,脉细数。肺阴亏损,则干咳无痰,舌干红。
治法: 养阴润燥,开闭清肺。
方剂: 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 加减。
方解: 常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养阴清肺; 桑白皮、炙款冬花肃肺润燥止咳; 扁豆、甘草益气和胃。
加减:余邪留恋,低热起伏者,加知母、黄芩、青蒿、鳖甲、地骨皮清虚热; 久咳 者,加百部、百合、诃子、枇杷叶敛肺止咳;汗多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固表敛汗。
7.肺脾气虚
证候表现:低热起伏不定,面色苍白无华,动则汗出,咳嗽乏力,喉中有痰,纳呆, 大便溏薄,舌淡,苔白滑,脉细软。
证候分析:平素脾胃不健,病程中肺气耗伤太过,正虚未复,余邪留恋,故发热起伏 不定。肺气虚弱,营卫失和,卫表失固,故动则汗出。脾运不健,痰湿内生,则食少便 溏,喉中痰鸣。气血生化乏源,故面色无华,肢体困乏无力。
治法: 补肺健脾,开闭清肺。
方剂: 人参五味子汤 (《幼幼集成》) 加减。
方解: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培土生金; 五味子收敛肺气。
加减: 咳嗽不止者,加紫菀、百部、款冬花肃肺止咳;低热起伏,营卫不和者,加桂 枝、龙骨、牡蛎、白芍调和营卫,扶正护阳; 动则汗出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食欲不振 者,加山楂、神曲、麦芽健胃助运; 久泻不止者,加扁豆、山药、煨木香、煨诃子健脾 止泻。
(二) 变证
1. 心阳虚衰
证候表现: 突然面色苍白,口唇肢端青紫发绀,呼吸困难加重,额汗不温,四肢厥 冷,烦躁不宁,右胁下肝脏肿大,舌淡紫,苔薄白,脉微弱急速。
证候分析: 心阳虚衰常继发于痰热闭肺证。因肺气严重痹阻,影响心血运行,血液瘀 滞,故发绀,舌淡紫。肝主藏血,血郁于肝,故肝脏肿大。心阳不能运行输布全身,故面 色苍白,四肢欠温。阳气浮越,则烦躁不宁。
治法: 救逆固脱,开闭清肺。
方剂: 参附龙牡救逆汤 (验方) 加减。
方解: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 附子回阳救逆; 龙骨、牡蛎潜阳敛汗; 白芍、甘草和营 护阴。
加减:气阴两竭者,加生脉散益气养阴; 面色口唇发绀,肝脏肿大者,加当归、红 花、丹参活血化瘀; 兼痰热实证,必须扶正祛邪,标本同治。
2. 邪陷厥阴
证候表现:壮热,神昏谵语,四肢抽动,口噤,项强,两目上视,舌红,苔黄腻,脉 细数。
证候分析:邪热炽盛,内陷厥阴,入心则神明失守,可见昏迷,谵妄; 入肝则引动肝 风,可见抽风痉厥。
治法: 息风开窍,开闭清肺。
方剂: 羚角钩藤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合牛黄清心丸 (《痘疹世医心法》) 加减。
方解:方中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平肝息风;竹茹、贝母清热化痰;茯神安神定 志,白芍、甘草、生地滋阴柔肝,缓急止痉。牛黄清心丸清心开窍。
加减: 昏迷痰多者,加郁金、胆南星、天竺黄化痰开窍; 高热神昏者,加安宫牛黄 丸、紫雪丹、醒脑静 (静脉滴注) 清热开窍。
四、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 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用于热邪犯肺,咳嗽痰多。每次 10~20mL,每日2~3次。
(2) 儿童清肺口服液 清肺化痰止咳。用于小儿肺经痰热,咳嗽气促,痰多黏稠。每 次5~10mL,每日2~3次。
2. 外治法
(1) 拔罐疗法 取穴肩胛双侧下部,拔火罐。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3~5日 为1疗程。用于肺炎后期湿性啰音久不消失者。
(2) 贴敷疗法
①双柏散: 大黄、黄柏、泽兰、侧柏、薄荷各等份,茶水调药末,外敷胸部啰音密集 处,每天换药1次,用于迁延性肺炎,一般1周左右啰音消失。
②三黄膏: 黄芩、黄连、大黄各等份,烘干研细末,过筛后用酒调膏,敷胸背啰音密 集处,有退热消炎之功。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提倡户外活动,增加小儿抗病能力。衣着要寒暖适宜,注意气候变化。
2.冬春季节,少带小儿去公共场所,避免受凉及交叉感染而引发疾病。
二、调护
1.保持卧室清洁,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
2.发热时以流质、半流质饮食为宜,给予富有营养的清淡食品,忌食油腻及刺激食 品,以防助热生痰。
3.重症肺炎,加强巡视观察,密切注意体温、呼吸、神情、面色等变化。
款冬花的土名字叫什么?
款冬花的土名字:冬花。各地所产款冬花的统称。以河南产量最大。以花蕾朵大饱满、干燥、色泽鲜艳紫红、无花梗及泥土者为佳。
款冬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款冬的花蕾。主产于河南、甘肃、山西及四川等地。地冻前当花尚未出土时采摘,阴干,除去泥土及花梗。生用或蜜炙用。
检查说有点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比较顽固,由急性反复治疗不彻底所至。以中老人多见。治疗加长期调护才能治愈。
调护措施,
1,减少对咽喉剌激。忌食辛辣,油腻,生冷。所处环境要清洁无污染,无剌激,少去公众场合。
2,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经常用淡盐水漱口。
3,平时注意保护咽喉。避免过多用声讲话,注意多休息,多饮白开水。
饮食营养,
1,宜多吃富含胶原蛋白食物,如,猪皮,蹄筋,豆类,海产品等,有利于损伤部位修复。
2,多吃润燥生津的食物,如,梨,藕,百合,蜂蜜,沙参,麦冬等利于保健功效。
3,多食富含维生素食物,如瘦肉,鱼,新鲜水果,奶类。
4,少吃或不吃煎炸,辛辣剌激性强,腊制等食物,如油条,大蒜,炒货,腊肉等。
5,低盐饮食,多饮白开水。
中医治疗药膳,
1,甘蔗丝瓜汁粥,生丝瓜,新鲜甘蔗各适量,榨汁,粳米一两煮粥,将米煮半熟后倒入上汁,再文火煮成粥,即可。
2,糖渍海带。水发海带一斤,白糖半斤。将海带漂洗干净切丝,放入锅内加水煮熟,捞出,放入器拌入白糖腌渍一天。食用每日2次,每次一两。
3,半枝莲治慢性咽炎,半枝莲六十克,当茶用开水冲泡饮。(清热解毒,化淤止血)。
4,石榴治慢性咽炎,石榴二个,取石榴肉捣烂,用开水冲泡,凉后含口十分钟,再服,每天多次。
5,荸荠治疗慢性咽炎,将荸荠洗净去皮切碎,用消毒过纱布绞汁,不定时冷饮,(清热解毒,生津止渴)。
6,百合生地粥,生地三十克,百合,粳米各五十克。先将生地煎汁去渣留锅内,再加入百合,粳米加水慢熬至粥,下少量白糖,调匀,分2次空腹服。
7,百部治慢性咽炎,百部一斤,蜂蜜适量,将百部煎水三次,取汁浓缩,加蜂蜜收膏。每日3次,每次一汤匙,开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