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养生,太极拳的实用性如何?
首先太极作为一种辨证哲学思想,它很实用,平时可以用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工作,家庭,健康,事业乃至人生。其哲理可引导人们善于思考,发现规律,顺应规律,不偏不倚,取中和之道,理顺各种关系,以小搏大,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尽可能大的利益,此即太极思想实用性之一。
太极拳作为一种高级养生术,非常实用,若尊太极理法而行,它可以防病治病,益寿延年,为自己的人生及事业保驾护航。
人生在世,健康为第一要素,用数字表示应为1,其余功名利禄皆为0,1在0在,1不在,从个人角度讲,零便无任何意义,零为无理数。换句话说,健康在,功名利禄在,健康不在,一切化为乌有,太极拳运动能让人身体健康,这是其实用性之二。
其三,太极拳是一种非同寻常的高级武术,如练者方法得当,既能养生又可防身,两者相得益彰,此即其实用性之三。
太极分多少级?
太极拳分为
初段位:一段、二段、三段
中段位:四段、五段、六段
高段位:七段、八段、九段
1、杨式太极拳: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
2、武式太极拳:圈小劲捷、紧凑灵巧、势简技繁、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洒脱。
3、吴式太极拳: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
4、和式太极拳: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
5、孙式太极拳: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
八段锦和太极拳一天练几遍合适?
我几年来都在锻炼八段锦,一天练几遍合适?有句古话:“圣人传功不传火,古来火候少人知。”所谓的火候,就是指练功的时间(就是你所说的几遍)的要求,和“度”的把握。一个人练一套功法,对身体的健身效果有没有成效,关键就是这个火候。如果练八段锦和太极火候没有练到,就是你很勤快天天坚持早起锻炼,也会很难收到应有的锻炼效果;相反,练功火候太过,又不能给身体带来好处,甚至会使身心不适感,轻则疲乏、胸闷、头痛、脑胀等,重者甚至练功出“偏”。这个火候跟锻炼者的年龄、体质、身体状况等因素的差异都有关系,不能千遍一律,练功的火候要灵活掌握。即使有开明者谈之火候,请各位锻炼者在练功实际中也不能照搬照用,前面说了因为火候灵活性比较大。这个火候就是我们平时说得分寸、适度,还不懂练功分寸的就要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符合每个练功者所需的度。因为每个练功者体质不一样,无法客观用一个指标正确回答火候,但是这就要练功时自己可以临机权衡、要自己慢慢体悟精微把握好火候。
那怎么把握好火候?就以八段锦为例,八段锦的火候,重点是练功中对形、气、神等运用的量和强度来掌握。从练功动作姿势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练功频次和负荷要适度,要自己用心去体悟。总的来说,就是根据学练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学练进度来确定。
最后要说,对火候的把握应“以养为要,以不伤为本”,“要小劳,无大疲”,留有余地,留有余兴,留有余力,以第二天没有感到疲劳即为适度,也就是所谓的火候是恰到好处。我的回答希望能给您带来在练功中发挥作用。
为什么有人说太极拳是内家拳?
观看视频后,可以看出来,太极拳,运动的慢,跟开头激烈的动作不同,所以是内家拳。
但是太极拳实战能力也很强,控制重心特别好。
形意拳、太极拳慢吞吞的练,也能实战吗?
我们大家现代人,实战的风格是这样的
如下动图所示:
而反观我们现在的内家拳,例如形意拳,大家感觉这种风格一步一拳的很慢,根本就不是实战的一个拳法。
如下动图所示:
包括太极拳也是,往下一落,好比我们的懒扎衣.。
如下动图所示:
这些动作,很多人都觉着这都不实战。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快速移动,和刚才那个动作不一样,但恰恰相反,我们现代为什么快,我们来解释一下
为什么传统的内家拳看上去慢吞吞的呢?
因为他不需要通过手的击打,去伤害对手,而是通过控制对方的重心,他腰动的快,手动的慢。
例如1:对方击打,冲进去后,通过一个冲撞的动作,把对方的重心给调歪
如下动图所示:
例如2:对方打后手,打前手,我们拉开,控制对方重心,对方想打后手,那么我们控制住对方的重心,不让他转过身来,这个时候屈膝,包括一些发力的击打
如下动图所示:
他的一个思维是,对方打前手,后手,当我们控制住对方重心之后,接触点就不能动了,如果我们再收回来,对方就打我了。就一拳就打过来了
如下动图所示:
但是对方打前手,后手,如果我们顶住对方重心,我们的胳膊肘不能收回来,腰身转化快
如下动图所示:
例如对方想打后手,那么我们一直调着对方的劲,然后把对方摔倒,或者进行打击
如下动图所示:
所以他是手动的慢,身体动的快,所以这也就很好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传统的武术,大家看上去不符合现代人的一些风格
因为传统的武术涉及的是重心控制,而现代人理解的只要是实战的武术,都是这种特别快速的
如下动图所示:
但是这种快速,它不控制重心。而看上去慢吞吞的形意拳、太极拳,它是通过手尽量少动,身体的一个迎转,把对方的力量引开,然后控制住重心的一种打法
如下动图所示:
他们两个的思维风格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现代人怎么看传统武术怎么感觉别扭
如果您对我们的讲解感兴趣的话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获得9元内家拳体验课
欢迎点赞关注评论转发哟
出来一个就自称大师?
感谢“悟空”邀请回答。
这个问题的提出了现今社会上传统文化培训的乱象。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三方面的:其一,传统文化培训体系发展不够完善,没有一个大众认可的标准;其二,大众需要大师,这个时代也需要大师,可是大师的产生需要特殊的背景以及半生的精研才有可能成就,现今的“大师”多依靠祖辈的荣光;其三,传统智慧使然,相信高手在民间,老师父比年轻的师父更加好,师父有传奇故事的就是大师,所以吃传统文化培训这口饭的“大师”顺应需求而生。
本人一介武夫,虽然年少之时也玩过吉他,拉过二胡,吹过笛子,也梦想过组个乐队,但实在对乐理不通,最终只能放弃。不过我有喜爱的二胡音乐家、古琴老师,这里就有这么一桩公案,因为当事人是我敬佩的老师,就省略其名讳,只谈故事。
话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一个民间二胡世家的传人想要考入某音乐学院。其家族所传的二胡技法,在专业音乐家认知中是“野路子”,其父深知其家传技法不受待见,故让其子隐蔽家族背景去参加考试,虽然考试通过了。结果被校方发现此生来之该家族,于是将其除名。。。几经周折,参加了文工团后曲线上了专业大学,现已有所成,在全国各地推广二胡文化。他是我心目中当代的二胡大师。
这则故事中的重点不在于这位二胡演奏家的曲折经历,而是为何他不像是民众认知的那样,躲在深山老林之中继承家学,学成出山,一举成名。这位大师选择的是一条非常普通的路线:上音乐大学。只是因为家族背景导致,即使考上,也未能被录取。不过他依然没有放弃,最终进入正统的教育体制内进行学习,终于有所成就。
武夫的身份,让我更加了解传统武术的情况。国内传统武术界的家族,如果选中了传承人也会努力让其进入相关的体育类大学进行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现代运动力学、解剖学、以及教育相关的专业学习。为何会如此?咱们已经普及现代科学几十年了,想要传统武术发展得好,当然需要更加科学的运动方法、合理的检测手段、以及贴合大众心理的培训方式。
被所谓的“大师”敛财,对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伤害,让想要传承我们优秀文化的后辈伤心,从此“粉转黑”。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们需要一种分辨“大师”的慧眼,但是这个“慧眼”也难得。不过有一些方法可以让我们能够即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不用花费太多费用。
像是上面故事中的传统文化继承人一样,不去找“大师”,而是寻找专业的培训机构,最好是相关的国家院校。如果只是兴趣,大可找身边略懂的朋友,先引导自己初步了解一下,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逐步深入学习。当你水平提高了,自然眼界也提高了,可以在更高一层去分辨老师的水平。我个人的学武经历看来,当你上升到一个水平的时候,自然会有那个水平的老师出现,所以不用一上来就是找“大师”、“名师”,找正规学校先接触起来,一点点学习,一点点了解,等功夫到了,师父自然来。徒找师难,师找徒亦难;师徒互访,终有所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