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艾条的功效与作用?
艾条的功效与作用
艾条种类不同,功效与作用不同,总体来说,艾条通经活络、祛除阴寒、行气活血、回阳救逆等多方面的功效与作用。
艾条又称艾卷,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是否含有药物,又分为纯艾条和药艾条两种。
1.纯艾条:由干艾叶加工制成的艾绒组成。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的作用;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证、崩漏者;血热妄行之吐血、咯血者;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者及湿疹、疥癣、皮肤瘙痒等症。用纯艾条熏灸体表穴位,能使热气温熨筋骨,温煦气血,透达经络。
2.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3种。
(1)普通药艾条:加入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分,每支艾条加入药末6g。
(2)太乙神针:太乙神针的组成,流传版本较多,近代处方为:人参125g,参三七250g,山羊血62.5g,千年健500g,钻地风500g,肉桂500g,川椒500g,乳香500g,没药500g,穿山甲(土炮)250g,小茴香500g,蕲艾2000g,甘草1000g,防风2000g,麝香少许,共研为末。
(3)雷火神针:亦有不同版本,提供一种方: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g,麝香少许,蕲艾60g。
药艾条由于加入了一些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药,其作用力较纯艾条更强。
本内容由中日友好医院 中医针灸科 副主任医师 史榕荇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黄芩有什么作用?
【拼音名】Huánɡ Qín
【英文名】RADIX SCUTELLARIAE
【别名】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
【来源】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后撞去粗皮,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间红棕色;老根中心枯朽状或中空,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气微,味苦。
【鉴别】(1) 本品粉末黄色。韧皮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梭形,长60~ 250μm,直径9~33μm,壁厚,孔沟细。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壁较厚或甚厚。木栓细胞棕黄色,多角形。网纹导管多见,直径24~72μm 。木纤维多碎断,直径约12μm ,有稀疏斜纹孔。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直径2~10μm,脐点明显,复粒由 2~3 分粒组成。
(2)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含4%醋酸钠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预平衡30分钟,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一相同的暗绿色斑点。
【炮制】黄芩片: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曝晒)。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照上述[鉴别](1)、(2)项下试验,应显相同的结果;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0%。
酒黄芩:取黄芩片,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略带焦斑,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0%。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3~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备注】(1)无对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又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朮、竹茹等配合应用。
白蒿根泡水喝有什么功效?
首先,我想说的是,白蒿和茵陈其实并不是同一种植物或中药,它俩是两种来源不同的中药。
白蒿,是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茵陈,是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
那白蒿,都有哪些功效呢?
认识下白蒿从古代文献里看,白蒿的来源比较混乱。
最早对白蒿进行形态描述的,应该是唐代的《新修本草》,书中记载:“白蒿,此蒿叶粗于青蒿,从初生至枯,白于钟蒿,颇似艾叶,所在有之。”
由此,很多人把白蒿和艾草也混乱了起来。
但是《新修本草》中的记载比较简单,还是难以确定白蒿究竟为哪种植物。
后来的诸多古籍多有记载,但直到明代李时珍时期的《本草纲目》,才对白蒿有了更为详尽的记载:“白蒿处处有之,有水路二种,本草所用,盖取水生者,故曰生中山川泽,不曰山谷平地也。二种形状相似,但陆生辛熏,不及水生者香美尔。”、“倭蒿生坡泽中,二月发苗,叶似嫩艾尔岐细,面青背白。其茎或赤或白,其根白脆。采其根茎,生熟菹曝皆可食,盖嘉蔬也。”
李时珍在书中,并说到水生类型为倭蒿,总的来说李时珍认为白蒿有水生和陆生两种,药用为水生,也就是倭蒿,而且那个时候人文就对水生倭蒿已经食用,并认为是比较不错的蔬菜。
如果再梳理以后的文献都认为白蒿为菊科植物蒿属中的几种植物,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朝的《开宝本草》、《图经本草》,明代的《本草蒙荃》,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等,都认为白蒿就是蓬蒿,而《中华本草》记载菊科茼蒿属植物茼蒿即为古人所说的蓬蒿。
但无论如何,现代自有植物分类学开始,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就将白蒿定位菊科蒿属植物大籽蒿。
结论:无论是倭蒿、茼蒿、蓬蒿还是大籽蒿,视同为白蒿,但都不是茵陈(蒿)。
那历史上为什么人们对于白蒿来源的植物种类不统一呢,就是本草学家的意见也不相同,应该与梁代俗中不识白蒿、方药家不用有着极大相关性。
所以,从白蒿的基源植物倭蒿、蓬蒿、茼蒿和现在认为的白蒿(大籽蒿),这些植物形态都有叶背面泛白的特征。
白蒿的功效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白蒿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等功效,是书中记载的三大药用蒿属植物之一。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白蒿有杀菌、消炎、抗氧化、抗紫外线灼伤等作用。
那是白蒿的哪些有效成分在起作用呢?
白蒿中含有的挥发油、黄铜等活性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杀菌消炎等功效。而挥发油是白蒿提取物的主要活性物质。
还有研究证明白蒿精油对枯草胞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新型隐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白蒿(大籽蒿)性寒凉,可清热凉血。但文献中的倭蒿和茼蒿自古就言味道鲜美,以食用为主,几乎不做药用。
不过,《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蒿的功效,有“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法令黑,治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
如果将艾叶、大籽蒿、倭蒿和茼蒿这四种蒿属植物的功效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白蒿功效相对比,容易发现,艾叶功效最接近《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之白蒿。
所以有人怀疑,《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白蒿的功能可能是古代沿用至今的中药——艾。
所以,你要是从古籍中医中对比现在认为的大籽蒿的白蒿功效,极容易与现在中药艾的功效混淆。
梳理文献还知道,南北草时期对艾叶的性味、功效、别名、生境、采收等的详细记载,如“味苦,微温,无毒。主炙百病,可做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虫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三月三日采,暴干。坐煎,勿令见风”。
从上述的记载中,不难看出,陶景弘时期人们已经很少提及白蒿,而对艾叶的认识要深刻得多。
为何?
实际上,神农时期的白蒿和陶景弘时期的艾为同一植物,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还因为陶景弘在《本草经集注》里的白蒿词条下有注说“蒿类甚多,而俗中不闻呼白蒿者,方药家不用既不用,皆无复识之。”
意思就是民间听不到白蒿的叫法,方家和药家都不用白蒿了,就没有人再认识白蒿了。
不过,我倒是没有再认真去追究那个时候人们为什么不用白蒿这味药呢?
这又是个问题。
问题回答到这里,回到题干本身,如果你要用古籍医书里记载的白蒿根来泡水,既然那个时候主要用来食用,那用来泡水治病养生,这样做恐难以达到目的。
看到有人回复说喝白蒿泡的水可以滋阴补肾、健脾胃、养气血,不知其依据有无得到实证和数据支持。
但愿上述回答对白蒿及白蒿根的作用有一定了解。
关注我,用严谨态度,科普健康;用爱心,传递快乐。藏茵陈胶囊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这个药物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是治疗消化不良,可以用于治疗黄疸型的肝炎、肝硬化、以及胆囊炎,在临床上对于泌尿系的淋证,也是有一定的疗效的,可以缓解女性外阴部出现的瘙痒和感染的情况。
茵陈是石蒿吗?
不是。茵陈是菊科植物猪毛蒿或茵陈蒿的幼苗。石蒿是岩蒿,为菊科植物山蒿的全草。别名 骆驼蒿。半灌木状草本或为小灌木状。主根粗大,木质,垂直,常扭曲,有纤维状的根皮;根状茎粗壮,木质,有营养枝。茎多数,丛生,高30一60厘米。生于阳坡草地,岩石缝中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