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道国医养生馆,和西医相比为什么影响力越来越小呢?
客观地说:首先,西医和中医都是人类在同疾病抗争中走过几千年的漫漫历史长路发展起来的,都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发现、验证及完善的发展之路。所谓的西医,借助近代科学技术,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的突飞猛进,已经发展为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医学……现代医学。这让人类研究生命之精微达到了细胞、分子、原子水平!尽管现代医学至今仍然探索生命谜团,但造福人类已有诸多伟大成就,比如之一的生物疫苗,预防了万亿人免于病毒对生命的威胁。现在看中医,其实可以看做我们古人的医术,不可否认的是,古人对中医理论、人类疾病、中药的认知有时代的局限性,很遗憾的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发展并没有给中医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中医的理论,阴阳五行经络学说至今也没有被现代科学验证;中药,一张处方药甚至一味中药(包含了无数化合物)的药理要在实验室里弄清楚都非常困难;中医诊断治疗,望闻问切,每位医生对一个特定病人的诊断下药都会不同。所以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就遇到了瓶颈。我们看中医,若遇到名老中医,确实会有自觉到好的疗效,临床上也有大量例子,至少是患者自身举证的例子,中医药治好了现代医学也难以医好的绝症,但这些成功的例子不能被复制或大量复制。至今,肯定的,西医不能解除人类所有的病痛,中医也不能,两者都不能迷信。西药确实很多有毒,这是实验室及临床验证过的,用药风险会标注在说明书中;中药也确实很多有毒,其中有的已经发现,被发现了也有很多未禁,有的还没有发现。由于医学的局限性,很多疾病还不能根治或有效治疗,但对于患者来说,无论看西医或中医,在用药的时候你都要大致明白你吃的什么药,现在已知这些药是不是有毒,然后再做出明智的选择。
非中医专业的专科生怎样才能当中医?
方法有三个
方法一,可以先通过其他途径升本,然后再去考研,医学类对于学历的要求非常高,而且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也非常严格,所以只有通过考研学习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方法二,你确实有一技之长,对中医很有悟性,可以找一位你们当地出名的医生带你一段时间,由他向卫生局推荐,然后你参加医师考试,通过后获得资格。
方法三,根据国家规定,获得医师资格,具备医学专业的学历。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都可以。
说白了就一句话,就是你要证明你的医术是过关的。这个不单单是对你病人负责,也是对你自己负责。否则,以后如果有医闹啥的,人家说你是黑医,你就有口说不清了!
为什么要禁止中医?
医者,死生之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正是因为如此,医学,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中国,神医扁鹊,医圣张景仲,“外科圣手”华佗,“药王”孙思邈,“文林郎”李时珍等等,他们著书立说,功盖秦皇汉武,他们治病救人,德胜孔孟先师。他们支持和发展之下的中医学,延绵数千年,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和繁荣立下不朽功勋。
仁义礼信圣人行,者乎焉哉儒家经。无仕杏坛称国手,敌疾黄齑消百病。 神奇宏论龙廷惊,医术超群世人敬。 谢却功名身外物,云间诗酒剑侠影。 ————题半仙《仁者无敌之神医谢云》然而,这样的曾经在中国古代立下赫赫功勋的中医,拯救万千百姓的中医,却在民国初年,受到一再的怀疑与排挤。甚至差点被禁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民国时期的“废止中医”案件
清朝末年的西医东渐和民国时期西医的大发展,使得民国时期的中医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在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医学、药学两门,医科大学按照西方医学科目设置,中医没有纳入近代教育体制。引发有识之士的不满。1914年初,中医界纠合各地同业组成“医药救亡请愿团”向北京政府请愿,希望保存中医中药,但遭到了北京政府的拒绝。
新文化运动之时,一些狂热的知识分子,更是将西中医之争变为大规模的争论。当时社会上的很多名人,都为西医的发展不遗余力,而对中医却不屑一顾。比如孙中山,鲁迅、梁启超等等。
1916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医科大学的余云岫,受明受到日本的影响,撰写《灵学商兑》,次年出版《灵素商兑》一书,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批得“体无完肤”:“医锢于歧黄,凿空逃虚,不征事实,其中毒久矣。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并称其为“数千年内杀人的秘本和利器”。
1920年,时任《东方杂志》主编的杜亚泉当即发表文章《中国医学的研究方法》,予以回应。
1922年,《小说月报》主编恽铁樵写成《群经见智录》,提出“四时五脏六气”观点,从方法论的角度阐示中医理论,捍卫了其学术完整性。恽铁樵承认中医有不好的地方,但坚持“西方医学不是学术唯一之途径,东方医学自有立脚点”。
1925年(民国14年),中国教育界先后在长沙、太原召开会议,通过了相关议案,决定将中医纳入学校体制中。被民国政府拒绝。
这时,中西医之间变得越来越水火不容了。中西医理论上的争论,终于演变成了中医生死存亡的争论了。
1928年,在全国教育会议上,汪企张首次提出废止中医案,未获通过。
1929年(民国18年)2月23日至26日,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围绕着“废止中医”问题,余云岫、褚民谊等人先后提出了四项相关议案,最终通过了《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实际上主张废除中医。
这就是民国时期的沸沸扬扬的“废止中医案”。
“废止中医案”通过之后,引发广大的中医和中药界人士的大规模抗议,在社会各界影响巨大。中医界还组织人员到南京,向民国政府请愿。
其实,废止“废止中医案”在蒋介石政府内部也引起强烈的反对。为了不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引发矛盾与混乱,蒋介石政府最终没有同意这个方案。迫于舆论压力和维持社会安定之考虑,国民政府最终表示“废除中医案”暂不执行。
▶“废止中医案”的余波
“废止中医案”虽然没有被执行,但是中西医之争还在继续。由于“废除中医案”的巨大影响,中医在民国时期生存艰难。与西医的抗争仍然持续着。
到了全国解放后,还有人向毛泽东提议废除中医,遭到毛泽东的驳斥。
1966年,“文化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开展,各种历史遗产遭到大规模的破坏,“中医”当然也不例外,遭到大规模的摧残。
直至1982年,颁布的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才给予了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
▶那么。民国时期的中医,为何会被排挤甚至差点被废止呢?
我认为,主要有这些方面的原因。
第一、西医巨大冲击。
西医东渐
在中医得到大力发展的时候,西医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与中医的零散、各自发展不同,西医得到西方各国政府和教会的大力支持。发展迅速。并随着西方的传教士一起来到中国。因为很多的教士本身也是“医生”。多多少少得到一点“真传”。比如介绍西方脑神经学的利玛窦、介绍血液循环的汤若望等等。
到了清朝末年,西方医学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当然,这也跟西方的传教士脱离不了关系。他们在中国大规模传教,传播西方的思想的同时,也大规模的传播西方的医学。他们纷纷建立教堂,设立诊所,兴建医院。在1840年到1900年间,教会共建立医院100多所。
西方教会还在中国兴办医学校。传播西方的医学。比如博济医院设立的华南医学堂,香港爱丽丝纪念医院设立西方医书院,等等。
西方教会还大规模翻译西方的医书和典籍,出版医学刊物。
民国时期西医的发展
在清朝末年,西医在中国逐渐的传播开来。但是,受到动荡的局势、接受的群体。西医东来的规模的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
民国时期,西医在中国则是得到大力的发展。
其原因有三:
1、腐朽的清政府被推翻,新生的民国政府,对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思想更加的崇拜。更易于西方的医学的发展。
清政府被推翻之后,无论是新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其主体,都是曾经留学西方或者日本的留学士子。这些人物,他们大多对中国的封建体制深有抵触,更有甚者,对中国的文化抱有抵制的态度,对西方的文化,则是非常的欣赏。当然,也包括对西方的医学。
2、西医的中国化
清朝政府时期的西医,大多数是西方的传教士。民国时期,随着西方在华的医学堂、医学院的学生的成长和毕业,一大批留学国外的学生的归来,这个时候的西医,已经逐渐转变为以中国的青少年为主了。也就是说,西医已经中国化了。比如中华医学会的会长,伍连德,就是一个剑桥大学的留学生。
3、中华医学会的成立
中华医学会的成立,使得中国医学事业得到极大的发展,他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
不过中华医学会的最初会员,大体都是留学西方的青少年。所以,中华医学会成立之后,在中国大力兴办诊所,学堂,翻译西方医学经典,聘请西方的医学家、护士等等来到中国。这些,在客观上使得西医在中国得到更为全面的传播。
而在西医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中医却逐渐没落了,这导致民国初年的中西医之争。
▶第二、当时的中医的一些缺点
不可否认,在民国时期,中医确实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缺乏西医的系统化和规模化。
西医之说以能大规模发展,跟医院和医学院的大规模的设立有很大的关系。
虽然,在中国,很早就有医疗的场所。但是,大部分的中医,都是家族式的。设立大规模医学院的并不多,也就是说,他们大体是零散发展的。
而西医,特别是近现代的西医,则进行精细的分门别类,理论基础,设立大规模的医院,这方面,是民国时期的中医难以比拟的。
2、缺乏西医的人员培养机制。
很多的中医,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对一些药方密不外传,这就是所谓的“祖传秘方”,造成一些中医的秘方的失传。而且中医方面博大精深,对“经验”的要求相当高,多年的学习,也不一定学有所成。
而在西方,则很早就建立门类齐全的医学院,对医学人才进行全面的培养和系统化的教育,使得西医的培养人才的机制更加有效。
▶第三、当时的形势的影响
清朝末年开始,随着西学东渐,西方的思想、文化等等大规模的传入中国。再加上当时的西方在军事上打败中国。导致一些人,对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极度崇拜。这种思想在民国时期特别盛行。他们甚至连汉字都想要废除。
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字,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钱玄同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经变成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的工具之一,实为广大人民识字的障碍,已不适应现在的时代。——吴玉章
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废除中医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放后,中西医的融合与中医的发展
中医的巨大的优点
其实,相对于西医,中医还是有自己大放光彩的地方。
1、养生保健。
西医的重点,是治病救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效快。中医不仅仅能够治病救人,而且还能让人延年益寿,这个可是西医难以企及的。
2、中医擅长于治疗老年病慢性病疑难病。
这个可是中医最为擅长的了。对于一些老年人的疾病,比如风湿啊,腰酸腿痛等等,西医的疗效不如中医。
3、中医不仅有中药,中医有许多非药物疗法,如气功、导引、砭石、针、灸、拔罐等等,简单易行,足以解决诸多常见病多发病,甚至急性病。
4、中医可以使得问题得到根治,西医则容易反复。
对于一些疾病,西医的见效快,但是失效也快,且副作用很大。而且西医方面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点,使得一些疾病,难以根治。而中医则提倡阴阳调和,对各个部位能很好进行调理。
医学方面的中西合璧的探索
清朝的末年,面对西医的在中国的大举宣传,已经有一些开始主张中西医合璧了。
第一个提倡中西医学合璧的,是唐宗海,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光绪年间举进士,中年之后则转而研究医学,主张兼取众家之长,“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
1892年唐宗海写成著名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另一位代表人物就是朱沛文,他曾经西医院观察尸体解剖。他指出“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洋智士,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因此中西医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异”。朱沛文于在《华洋脏象约纂》,并逐一指正古人在论述脏腑上的不少疏漏。
之后,中西医在理论和地位甚至在存亡方面展开激烈的争论,中西合璧的声音逐渐被埋没。
直到新中国成立,中西医合璧再次迎来了曙光。
1950年中央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的题词,为中西医问题定调。会议确定了我国卫生工作的三大方针: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
中西医的合璧终于提上日程。
之后,在毛泽东重视之下,中医学也开始建立系统化的发展起来了。中医学也开办了医学院。毛泽东还提倡西医学习中医,从中医中学习一些医学方法和医药。
文化大革命之后,中西医学合璧有了法律的保障。
1982年新修订的宪法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标志着中医地位有了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为中医的发展和中西医的合璧扫清了障碍。
2003年的非典,则使得广大民众重新认识了中医的巨大作用。。。。。。
那是一场建立在无知基础上的闹剧。只有无知的人,才会把中医药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的辉煌作用一笔抹煞! ——中医施小墨其实,无论中医与西医,根本的目的,都是治病救人,而不是斗争个你死我活。在这个地球村内,中西医应该携手共进,才能共同取得伟大的进步!
如果有传统中医师教你学中医?
很愿意学习中医,如下原因:
一、学中医是一大笔经济财富
首先,学中医能省钱,是最经济实惠的一门技术。
就拿看病难看病贵来说,这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学习中医,了解身体,运用中医治未病的观点,管理身体,身体健康不生病,自然医药费都省了。学习中医,知道自己身体需要什么,避免被虚假保健品坑害,又剩下一大笔钱。学习中医,从容面对慢性病,找对治疗方法,调理方法,不吃药只是时间问题。学了中医,自己身体好了,父母,孩子身体好了,才能安心忙事业,省钱更赚钱!
其次,学中医能赚钱,如今中医行业可以说是中国地位高、收入高的行业之一。中医馆、中医理疗调理馆、中医推拿养生馆等中医特色产业均发展迅猛,抓紧时间学习中医适宜技术,乘上中医事业黄金发展期的财富快车,在健康产业大发展中树立起自己的健康品牌,势必能大有所为,前途不可限量!
二、学中医改变人生
中医不仅仅只是一种治病救人的技术,它更是文化、是哲学,对生活、人生都有指导作用。
中医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科学体系,通过学习,可以用中医中所蕴含的生命规律来指导我们的一切行为。除了养生,还可以指导我们如何与社会如何相处,如何治家、治企业、治国,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总之,万物归一气,万物同一理,一通可以百通。有了中医思维,人生自然大有不同!
在真正懂得中医之后,你一定会被它独特的魅力所折服。学习中医的好处非常多,此处就不再赘述,可在学习过程中自行体会感受。
以后中医诊所将到处都是?
今年7月31日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委主任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近日正式向全社会公布,形成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第14号令,自2017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明确规定将中医诊所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这意味着极大优化了中医诊所设立行政审批环节,这一规定无疑将使得开设中医诊所更加便利。
我们将为您对《办法》进行重点解读一些和传统管理办法的差异性。共同探讨政策对我们基层医生的影响。
大大降低了中医诊所设立的门槛
《办法》第四条规定:举办中医诊所的,报拟举办诊所所在地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这就意味着举办中医诊所不受所在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规定的医疗机构数量和相邻距离的限制,彻底市场化选择,同时也优化了之前行政许可的行政流程,大大缩短了中医诊所设立的时间。
《办法》第五条规定:个人举办中医诊所的,应当具有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注册后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满三年或者具有《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举办中医诊所的,诊所主要负责人应当符合上述要求。将之前中医诊所主要负责人的执业时间,由《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的5年改为3年,大大降低了医生准入的门槛。
《办法》第八条规定:国家逐步推进中医诊所管理信息化,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网上申请备案。这意味着国家未来必将全面推进中医诊所信息化管理,对于使用信息化系统的中医诊所无疑更具有优势。
中医诊所的诊疗范围涵盖哪些
《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指的中医诊所,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和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开展诊疗服务,以及中药调剂、汤剂煎煮等中药药事服务的诊所。不符合上述规定的服务范围或者存在不可控的医疗安全隐患和风险的,不适用本办法。首先明确了《办法》规定的中医诊所的诊所范围:中药和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开展诊疗服务,以及中药调剂、汤剂煎煮等中药药事服务的诊所;
可以理解为:第一中医诊所不得提供西医西药服务;第二并非所有的中医药服务都可以开展,对于存在不可控的医疗安全隐患和风险的技术不得开展,比如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注射、穴位注射等。
中医诊所备案的程序有哪些?
根据本办法规定,符合举办中医诊所条件的,将备案所需提交的材料报拟举办诊所所在地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收到材料后,对材料齐全且符合备案要求的予以备案,并当场发放《中医诊所备案证》;材料不全或不符合备案要求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备案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备案人在拿到《中医诊所备案证》之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也就是说备案制极大简化了中医诊所设立的行政流程,材料齐全的当场发放备案证。
备案制带来的重大意义
作为医疗卫生、中医药供给侧改革的一部分,中医诊所从由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其关键意义在于:一是促进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加快实现到2020年人人基本享有中医服务的目标;二是加大供给侧的服务提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三是优化服务,壮大基层中医药服务队伍,四是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得性,方便人民群众就医。
正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所说:“根据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将中医诊所由现行的许可管理改为备案管理,改变了一直以来以行政审批方式管理中医诊所的模式。这对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壮大基层中医药服务队伍,方便人民群众就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诊所行业迎来大爆发
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正式出台首个国家级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未来中医药行业发展指明了政策方向,让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在《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放宽中医药服务准入”。改革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允许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在乡镇和村开办中医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对社会资本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门诊部、诊所,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保证社会办和政府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
《规划纲要》,大大降低了长期以来掣肘中医诊所发展的高门槛准入条件,同时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中医诊所行业。
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中医药发展有法可依。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十三条,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创办中医诊所,并指出在医保等权利方面与公立机构一视同仁。“国家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在准入、执业、基本医疗保险、科研教学、医务人员职称评定等方面享有与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同等的权利。”
国家近两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将会大大刺激中医诊所的爆发增长和蓬勃发展。最近两年我国的中医诊所数量持续增长,到2016年,中医诊所在全国诊所中占比超过20%。同时在2015年一项针对中医类医疗机构的调查发现:中医类医院和中医门诊部、中医类诊所的收入收益率分别为3.2%、11.62%、17.59%,可以看出,相比医院、门诊部而言,中医诊所成本控制更好,收益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