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风湿病,有些城市已经开始作为试点?
对于最让所有人深恶痛绝的新冠疫情来说,人们早就希望把它赶走铲除掉,但事实情况不是人们所想像的简单容易。
首先是因为人员的流动太多,治住这里,那里就又出现了,这疫情返返复复的把人工作做不好,生活各方面都极不方便自如。
有些地方秩序管控维护的好,近一二年来就没有出现新增阳性病例。这些地方的人也不随便到陌生的地方去走动,他们在自己的家园里工作生活非常自如就和以前没有这回事一样,开放这些城市也是可以的。
开放了城市的人也不应该是麻痹大意啥也没事了,对于该预防的事情必须要做到位。少和人接触,少去人多的地方,积极培养自己的防护意识,积极锻炼身体,减少感冒生病次数。平时多常备一些抗病毒的中成药,比如板蓝冲剂、莲花清瘟胶囊、止咳消炎药等。一但感冒后,吃药为辅,尽可能用土方法治病,比如喝红糖和生姜熬成的药水,用拨罐、刮痧来治疗感冒。
总之,高风险的地区还得坚持防控,该隔离就隔离、该做核酸就做核酸。没有疫情风险的地区,开放是好办法,但不能放松防护意识,最好是一个都没有才好呢!
医院的误诊有多可怕?
医学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基于医生的专业水平,现有的技术,一些复杂的疾病一时难以诊断出来也是存在的。因此,可以说医学的发展是踏着无数的失败一步步前行的。
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医学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医务人员有了更多的学习工具,在疾病诊断方面也有了多学科合作,即便这样,诊断不清的病例依然存在,这也是医学发展的动力。分享一个真实的误诊案例。
我侄女9岁那年,因肚子疼近一周,到医院看病,医生以胃肠炎给予治疗,在医院输完抗生素就回家了。凌晨,弟弟打电话,说孩子肚子疼得厉害,摸着很硬,我一惊,不会是阑尾炎吧,腹肌硬,难道穿孔了,于是告诉他们立即上医院。
到医院后值班医生经过体格检查,已基本确定阑尾炎,但为了获得更有力的支持,还是开了超声,结果超声报告阑尾稍水肿,未发现穿孔。医生建议保守治疗,这期间孩子仍诉肚子疼,卷缩着身子。看孩子确实痛苦,家人商量,如果保守效果不好还是要做手术的,还不如直接做了以防后患。于是在折腾5个小时后,孩子被推进了手术室,打开腹腔,找到阑尾,发现已经有了米粒大小的穿孔。主刀医生术后还特意拿出切下来的阑尾指着穿孔点让家人看了看。
下面解释一下,阑尾炎为啥容易误诊。阑尾炎是外科一种常见病,典型的体征为压疼,反跳痛,腹肌紧张,可临床上病人患病并不会如教科书一样典型,不同的病人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需要医生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相关检查,综合分析。临床上不乏把阑尾炎当成胃肠炎治疗的,也有把过敏性紫癜当成阑尾炎治疗的,还有把肿瘤当成阑尾炎治疗的。孟松峰,朱运海在研究中指出:阑尾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发生率较低,文献报道为切除阑尾标本的0.2%,其中80%~90%为阑尾神经内分泌瘤,其次为腺癌、腺瘤等。阑尾肿瘤引起阑尾炎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急(慢)性阑尾炎相似,这是阑尾肿瘤误诊的常见原因。
阑尾炎是一种常见病,尚且存在误诊,更不要说那些疑难杂症了。对于罕见病例,考验的是医生的专业素质及责任心,面对疾病,抽丝剥茧,层层解开。当然,临床上为了最大可能地减少误诊的发生,多学科协作方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即便医护人员慎之又慎,但面对复杂疾病,仍有可能存在诊断不清的现象,这也就是医学的局限性所在。
综上所述,医学有局限,医生不是神,还请社会对误诊多些包容,多些理解。
[1]孟松峰,朱运海.阑尾肿瘤误诊为急诊阑尾炎行急诊阑尾切除术36例原因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1,27(01):36-38.DOI:10.16193/j.cnki.hnwk.2021.01.013.
都有哪些表现呢?
腱鞘炎,指的是慢性劳损或者炎症造成的肌腱和腱鞘的水肿以及无菌性炎症,导致疼痛或者压迫的症状。腱鞘炎可发生在手指部,腕部,肩关节等。我们所说的“妈妈手”,“鼠标手”“手机拇”等,就是一种腱鞘炎。那么为什么会得腱鞘炎呢?最主要的还是反复的机械性刺激,反复的关节屈曲伸展动作,比如玩手机,弹钢琴,使用鼠标受压,经常抓握的工作如木工,小提琴演奏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产生腱鞘炎的原因最主要的就是玩手机时间过长。
腱鞘炎的病理改变早期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等无菌性的炎症反应;反复的创伤可以引发慢性炎症细胞的浸润,产生结缔组织增厚,粘连等变性改变。
那么得了腱鞘炎都有那些表现呢?
1、弹响:发生于手的屈肌,又叫做“弹响指”或者“扳机指”;如果发生在拇长屈肌,就叫做“弹响拇”。我们就可以听到在手指做屈曲伸展时反生清脆的咔嚓弹响。
2、疼痛:早发病的早期,疼痛并不明显,活动后会好转;如果发生慢性改变,则在手指或者腕关节活动发生弹响的同时伴随严重的疼痛,或者由于这种疼痛不能运动。如果发生在桡骨茎突的腱鞘炎,会出现握拳尺偏出现在桡骨茎突的疼痛。
3、活动受限:初期会出现晨僵,活动后会好转;慢性发展时,会产生活动度受限,不能屈曲或者伸展。
4、麻木:有时压迫到了神经,或者关节间隙变窄,会产生麻木。
5、结节:发生在近侧指间关节,远侧的掌横纹处有黄豆大小的痛性结节,随着活动能够上下移动,伴随弹响。
6、功能受限:综合以上几种症状,表现出不能正常参加日常活动或者运动,不能抓握,不能提重物,不能使用手机等等。
那么如果得腱鞘炎应该如何治疗呢?首先就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使用手机等;用温水洗手,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关节的牵拉和肌肉力量的练习等。
风湿患者到底能不能喝酒?
我经常和风湿病患者叮嘱,要少喝酒,最好不要喝酒。相信大家也被劝过很多。其实能不能喝酒,要看患者服用的药物来判断。有一句话大家记好了,就算平时别的不听这句话得听!——吃药不喝酒,喝酒不吃药。
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相信你也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男子在聚会上喝了一些白酒,结果突然晕倒在地,送进医院后发现,居然是因为吃了头孢!
还有很多吃药后取喝酒中毒的案例,所以大家真的不要小看这些小事,让家人也省省心吧。
药物和喝酒之间的影响,为什么这么严重?
因为酒精内的乙醇其实是个有毒的东西,容易沉淀在体内,让人产生面红,恶心,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症状。乙醇在体内沉积,还容易引发急性肝损伤,心肌梗塞,呼吸衰竭等。总之,喝酒越多,情况越严重。总之常喝酒害处是相当大的,这也是为什么,不管是患者,还是正常人,我们都说要适量饮酒,能不喝就不喝,喝酒伤身不是假的。
而酒精和药物之间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像我们风湿病患者,需要长期吃药,特别是那些消炎止痛药,大家都经常吃的吧?!这些药物本来就有刺激肠胃消化道的不良反应,服药期间再大量饮酒的话,容易引起胃黏膜损伤,甚至消化道出血。
所以风湿病患者记住了:镇痛药+酒=消化道出血!
此外,还有这些药物也和酒相冲。
降压药+酒:容易引发低血压,甚至休克,严重时危及生命。
降糖药+酒:严重时会出现低血糖休克
感冒药+酒:肝功能受损
都记住了吗?
再来跟我记一遍:吃药不喝酒,喝酒不吃药!(就像开车不喝酒也是一样的道理,希望大家都能健康生活呀~)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艾灸?
谢邀
“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灸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是说:“点燃艾绒的火如同阳光一样,可以振奋唤醒人的元气,挽回人的生命。服用艾叶的话,药效主要作用在足三阴经-肝脾肾,帮助人体排出寒湿气,把象秋天一样肃杀的寒气变成春天一样温暖的祥和之气。如果用艾叶做灸疗,热力可以穿透经络,治疗多种疾病,让久病的人恢复健康。老年人小肚子元气不足,怕冷疼痛的,也可以用熟艾放在肚兜里面,就像当年的505神功元气袋一样,效果很好。脚冷而且老出汗的人,也可以把艾叶放在袜子里面。” 艾叶能灸百病。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 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血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动。灸法是应用其温热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症 腹泻等疾病,效果显著。 调和气血: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的功能障碍,此时艾灸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 疏通经络 平衡功能的作用。 扶阳固脱:凡出现呕吐 下痢 手足厥冷 脉弱等阳气虚脱的危重患者,用大艾柱重灸关元 神阙等穴,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 回阳救逆 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 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导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 阴挺 久泄久痢 崩漏 滑胎等,艾灸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的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 亦有良效。 拔毒泄热:在古代文献中有“热可用灸”的记载,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疮疡肿胀的一个重要治法。艾灸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艾灸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防病保健:我国古代医家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艾灸也是预防疾病强身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 现在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长时间久坐在电脑前工作以及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致使我们的体内湿气聚集加重,就医时医生常常会告诉我们“湿气重”,那么我们体内的湿气是怎么来的呢? 简单来说,湿气有三大来源: 1、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2、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3、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长期下雨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脾主运化,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滞留体内。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痰湿重! 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如果你去摸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就像过去没有冰箱的时候,夏天卖冰棍的人,都会用一条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热的。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这个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的理论,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形成恶性循环。 胖人的正确减肥方式应该是温化痰湿,“温”是增加代谢脂肪的能力,“痰湿”就是指那些不该积存在体内的脂肪! 爱睡觉的人湿气重! 有一个孩子,很乖,而且特爱睡觉,这也是被湿邪困住了。这孩子之所以湿重,首先可能是孩子本身先天的脾胃不是很强,后天喂养的时候,家长可能没注意到,伤了他的脾气。 脾气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下降了,营养吸收不了的同时,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体内就成了湿。带着这些废物,身体自然就觉得疲劳了,所以小小的年纪就容易犯困。 被湿邪击中的典型症状是:身体总觉得疲劳,但这种疲劳不是因为哪里酸痛,如果酸痛的话,可能是你有血虚、血不养筋的问题。具体来说,身体有湿气的表现如下: 1、身体发沉、发重,头也发蒙,虽然头不疼,但是不清爽; 2、皮肤上会有湿疹,胃口也不好,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嘴里发黏; 3、舌头伸出来时,你会发现舌质很胖,颜色偏淡。症状严重的,舌头边上会有齿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这叫“裙边舌”,这就是比较严重的脾虚湿困了。 对于女性来说 湿气会造成容貌上的损伤,头发油腻,满脸油光,长斑长痘,对自己的爱情,婚姻,事情都极为不利,没有一点竞争力。而且湿气引发多种妇科疾病,让女性饱受折磨 如何去除湿气呢? 古中医云:烟熏火燎为之灸,可见烟熏火燎二者兼备才可称之为艾灸。 艾灸治病养生的原理一方面是用热力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驱寒除湿等效果。另一方面是借助艾草本身的药力,因为艾草是中药中少有的能通十二条经络的药物,所以古人经过千年的摸索,最终将艾草定为施灸的主要原料。 现代研究还发现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另外一项现代研究表明,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不同的病症艾灸不同的学位,艾灸简单,却要持之以恒方能见效,不过艾灸前后的注意事项倒是被很多人忽略,其实这些细节往往会影响艾灸的效果。 艾灸前: 刚做完运动出了大汗,或者劳累,精神紧张,饥饿时不要马上艾灸。 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温度高于体温。 艾灸时: 艾灸时火力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尤其是久病后、或者素来体质虚弱,老人、小孩灸的时候,灸量宜小。 在艾灸的时候,忌喝冷水,吃冷的东西,这样做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艾灸时最好不要在有风的地方,这样风邪容易进入人体,反而会加重病情。 艾灸后: 艾灸后最好补充一杯热水,最好稍稍有点烫嘴的。 艾灸后不要碰一切冷的东西,如果要洗手,也要用热水。尤其是有风湿类疾病、寒性疾病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