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石的功效与作用,如何种植和销售中药材?
根据本人四年的中药材种植经验,我奉劝准备种植中药材的药农,千万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充分了解药材的用处用量、涨跌规律、生长习性等多种因素后再做决定种植品种,当然也决定着中药材的销售是否顺利。我认为种植和销售中药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宗品种风险相对较小,小品种风险大。根据用量,通常把药材分为超大宗(用量前40)、大宗、小品种、冷背。有些大宗品种本身为国家规定的食药两用品种,用量大的药材大量用于中成药制作,在一般处方中也都会用到。有时这些品种的价格虽然不算太高,但其销路一直很好,不存在出售难的问题。
二是选择品种要适合当地的气候、土质。选择品种要谨慎,多看看相关资料再决定品种。
三是注意分析价格涨跌规律,力求效益最大化。中药材价格与其他商品类似,供不应求价格就高,价格高挣钱多就刺激人们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增加,供求平衡价格则稳定在价值附近,面积增加过大则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选择药材品种要善于分析,掌握其周期性,种植时间要避开浪头高峰,合理选择价格处于低谷或刚刚要涨的品种,力求取得高效益。
四是选择讲诚信有资质的种子经营商户购种或合作。
五是野生品种家种要谨慎。奉劝广大种植户,自己不是科研机构,没有试种成功的品种谨慎介入。
六是合作联合规模化种植,直接对接用户。俗话说“货多招得远客来”。在道地产区大面积种植,持久发展,很容易引得药企上门寻货。
至于销售方面,可与全国十个药材交易市场对接,百泉药会、安徽亳州、广州清平、广西玉林、成都荷花池、西安康复路、甘肃陇西、河南禹州、河北安国、江西樟树的药材市场,只要种植中药材含量够标准,一般不愁销路问题。
每天最佳睡眠时间是几点?
你好!
人活到100岁,有30多年的时间,即1/3的生命要在床上度过,在睡眠中度过。睡眠不是单纯的睡觉和休息,大脑功能还在进行活动,有休息的,有兴奋的,有的还在进行工作,如信息调整、情感调整、记忆加强、免疫力增加等,都在睡眠中进行。睡眠的正常时间,婴幼儿8-12个小时比较合理,成年人应该有8小时的睡眠,而且有完整的睡眠时间,在睡眠过程中,一定要有深睡眠,才能真正恢复体力、精力。老年人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如器官衰竭、血管硬化等,保证6-7个小时睡眠即可。人的正常睡眠,婴幼儿是8-12个小时,成年人是6-8个小时,老年人5-6个小时。但要排除地域差别,如在北极、南极,和赤道相比,可能效果不一样。要保证充足睡眠,恢复体力,恢复抵抗力,才能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质量的生活和工作。
谢谢大家。
一副中药一般熬几次?
看彭子益所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讲:“古法煎药,只煎一次,分作三服。今人煎药,一煎二煎三煎,其害甚大。”
我个人认为,一副中药一般熬两次为宜,多而无益。就象空心药材(指药厂提取了药物有效成分的药材,又被不良药商进行售卖)一样,再熬百次、千次,也不会有什么功效,因为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都是药物的有效成分在起作用,而久煎没有治疗疾病有效成分的药材,煎煮百次、千次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人说,煎药时出现“夹心”的现象,所以要多煎煮几次。其实,这是你选择煎药的工具太小造成的,和正确煎煮中药次数,毫无任何关系。
中药治疗疾病有很多讲究,治疗疾病的效果,除了诊断准确,用药准确之外,还和服药方法及怎样正确煎煮中药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不懂得怎样正确的煎煮中药,也会严重的影响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更有甚者,把药煎糊了还喝,喝出了其他问题,去医院急救的情况。这种煎煮糊了的中药,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喝了又怎能不引起药物中毒呢。
那么,怎样正确煎煮中药,以求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呢?
1、要选择合适的煎药工具:以沙锅、瓷器为好,不宜使用铁器。以免药物与铁发生化学反应。此外,工具容量要大一些,有利于翻动药物,以免造成有些药物煎煮不透,发生“夹心”的情况,从而影响疗效。
2、煎煮中药前的准备:先将药物浸泡10-20分钟之后再煎煮,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析出。
3、煎药用水的选择:
干净的泉水、井水、自来水等冷水皆可。
4、煎药的火候:
一般先用武火(急火),后用文火(慢火)。解药多用武火,补虚药多用文火。
5、煎药的时间:
解表和润下的药物,煎煮时间宜短,火宜急,水量宜少些。第一煎10-15分钟为宜,第二煎5-10为宜;补益的药剂,煎煮时间宜长,火宜慢火,水量宜多点。第一煎30分钟为宜,第二煎20分钟为宜。
6、煎出的药量:成人400-600ml.,儿童100-300ml。
7、服用次数:分2-3次服用。或遵医嘱。
8、此外,熬中药还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烊化、单煎等特殊煎煮中药的用法,我们自煎煮中药,心中一定要清楚,具体分类如下:
1)需要先煎的药物:矿物类、动物骨甲类及一些有毒性的饮片,需要先煎。具体做法是:(1)矿物、动物骨甲类饮片,应打碎先煎15-20分钟,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如生龙骨、生寒水石、生蛤壳、生石决明、生珍珠母、生紫石英、生瓦楞子、生磁石、生石膏、生牡蛎、龟甲、鳖甲、自然铜等。(2)一些有毒性的饮片:应先煎1-2小时,以降低甚者是消除药物的毒性。如生草乌、生川乌、制附子等含乌头碱类的毒性药物。
2)需要后下的药物:是为了防止药物的有效成分散失、挥发没有了。一般后下的药物,是在其他药物煎煮了15分钟之后,再加入煎煮5-10分钟即可。具体需要后下的药物有:
(1)气味芳香类的药物。如薄荷、沉香、降香、砂仁、鱼腥草等。
(2)久煎易造成有效成分被破坏的药物。如生大黄、徐长卿、番泻叶、钩藤等。
3)需要包煎的药物:为了防止含粘液质较多的饮片,煎煮时糊锅底或含绒毛多的饮片,喝药时引起咳嗽及一些微小饮片,煎煮时易漂浮于水面,影响有效成分析出的药物,均需要包煎。具体需要包煎的药物有:葶苈子、车前子、枇杷叶、旋覆花、六一散、海金沙、蛤粉、蒲黄等。
4)需要冲服的药物:象一些用量小且贵重的中药,宜先研成粉末再用煎煮好的群药液冲服的方法,这样可避免与其他药同煎而导致其有效成分的丢失,从而影响了疗效。具体需要冲服的药物有:琥珀、羚羊角、沉香、三七、鹿茸、雷丸、紫河车、金钱白花蛇🐍等。
5)需要烊化的药物:是指一些含有胶类的药物,不宜与其他药物同煎,以免影响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和造成煳底的现象。象这类需要烊化的药物,需要加热水溶化或者是加水炖化后,再与其他煎煮好的药液混匀服用。具体的药物有:鳖甲胶、阿胶、鹿角胶等。
6)需要单煎的药物:指一些贵重的药物,为了减少其有效成分被其他药物吸附,而影响疗效,需要单煎(另煎)的药物。具体药物有:西洋参、人参、西红花、羚羊角等。
7)需要用时捣碎的药物:指一些果实种子类的药物,为了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而用时将其捣碎的方法。具体的药物有:苦杏仁、砂仁、桃仁、益智仁、牵牛子、瓜蒌子、牛蒡子、决明子、芥子、桅子、草豆蒄、豆蒄、荜茇等。
8)需要对服的药物:指一些液体的中药,为了防止其有效成分与其他药物同煎的损失,从而影响疗效,需要兑服的药物。具体药物有:竹沥水、姜汁、鲜藕汁、梨汁、蜂蜜、黄酒等。
9)需要煎汤代水的药物:是指一些质地松泡、药量较大或者是泥土类的药物,需要先煎15-25分钟后,去渣取汁再与其他药物同煎。具体药物有:灶心土(伏龙肝)、葫芦壳等。
带一块玉在身上真的会对身体有好处吗?
很多人都听说过“人养玉,玉养人”这句话,“人养玉”这一点毋庸置疑,一块玉,要花很多时间盘玩它,才能让它变得更加油润光泽。而关于“玉养人”这种说辞,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古人如何看待玉养人
玉养人,这是古人一直深信不疑的理论。除了有葛仙翁吃玉的传说,就连很多医学名师都非常看重玉的养生功效。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提出玉磨成粉,可以当药引子,和真正的中草药一起熬制,有“除胃热”等功效。甚至药王孙思邈,也提出了“石药”理念,甚至连云母、钟乳石都可以入药。
不过,根据当时的药学理论,并非只有玉石能够养人。就连最普通的磁铁矿,都能“入肾脏,强肾气”。但这些玉和石头的功效,是不是真的有人吃过试过,这一点还有待考证。但按现在的药学理论,口服石粉太多,离结石可就不远了。
在《御香缥缈录》中也有记载:慈禧太后有一套奇特的美容大法,就是每日用白玉尺在面部搓、擦、滚。白玉尺是用珍贵的特种白玉石制成的一根短短的圆柱形玉辊子。而清代嫔妃使用的太平车也是采用的这种玉石。这些应该也算是玉养人的一种佐证吧。
从科学的角度看待玉养人
有些玉做的物件,或多或少有点养生功效。在乾隆、慈禧等位高权重者的养生之道中,几乎都用玉石做的枕头睡觉。说是硬度刚好能按摩颈椎,而且刺激后脑的风驰等穴位,有益于安神。这一点按中医穴道的理论,有一定科学依据。
此外,不少很多卖玉的商家,都喜欢用“玉养人”这个理念推销产品。比如说:玉镯和手腕的摩擦,可以软化皮肤细胞,疏通皮肤的汗腺,有助于新陈代谢,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这种说法,其实是基于经络理论。虽然没有被严谨地证明过,但也有点道理。
还有一种说法:玉石中的有效成分,可吸收放射性物质,解除有害重金属如镉、铅等对人体的毒害,阻止其在人体内扩散。这是在玉石的吸附性上做文章。也许人在盘玩玉石的时候,玉石确实会吸收脂分,调节容貌。但至于对重金属吸附如何,还有待考证。
至于玉镯能形成电磁场和谐振的说法,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是讲不通的。
有人或许会质问,以上种种都是推断,难道一点正式的科学依据都没有吗?答案是:“有”!
玉石,无论是透闪石玉还是直闪石玉,它们都有一种有效成分:Ca2(Mg/Fe)5Si8O22(OH)2,也就是“闪石”。根据分子式可以得知,玉至少含有钙、铁、镁等人身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且可转化为盐而溶于水,贴身佩戴时会以纳米级盐透入体内。
也许有人会问,为何闪石玉最后会有碱根(OH-)。因为大多数产闪石的地方,包括玉龙河,它们的土壤和水都偏碱性。所以很多玉石在刚出土的时候,都会起点白灰,也就是“返碱”现象。而玩玉人体质偏酸偏碱,盘玉的效果有所不同,这也就解释得通了。
从心态的角度看待玉养人
其实,玉养人的科学佐证有很多,争议也不少,但有一点相信所有玩家都是比较认同的:玉养心,所以玉养人。玉的温润、大气,能使人的情绪变得更随和,心态变得更宁静;玉的盘玩之道,能使人变得更有耐心,精神上更加富有。
对玉的选择,使人的价值观发生改变,懂得了没有完美的玉,没有完美的人,应以包容、开明的态度对待生活。而这些,都能让一个人成为更加美好的自己。
玉石最养人的地方,还是玩玉时的那份安闲,那份恬静。玉养人,更养心!
中药怎么煎效果好?
其实正常情况下,中医在开方时就会嘱咐患者,开的方剂需要注意,在熬制时的问题,怎么服用,服用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而现在有些中医开方之后,也就说说怎么服用,怎么忌口就没了。很少会说到熬药的问题上,也就会造成很多人对熬制中药过程不太清楚,认为加水进去熬开后喝了就可以了。
我国的传统中医对,煎药其实有很多讲究。只是现代人什么都讲究高速、快捷,也就把很多煎制的过程都简化了。甚至有的过程也没有办法达到那么精确了,因此我们现在熬中药时也就没有那么多要求了。至于效果会不会减退,这个.....只能说看看下面的对比就知道了。
一、拿到医生开出的方剂后,应该先把药用清水泡一泡。因为药店里的中药,多都是晒干、烘干或者人工制干的药物,药里面很脏。一是为了让干燥的药物充分吸收水分,好让一会熬制时更容易把药性熬出来。在则是为了泡出药物里的一些脏物。一般泡3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要注意是泡药,就如泡豆子一样的泡,不要认为脏就像洗菜一样去洗药。
而现在我们吃中药人,很多都没有做这一步,甚至有的为了方便,直接在药店里就打成末了。这样熬的中药,药性是吃到了,可药里各种细菌等脏的东西也都吃进去了。这就跟在菜市场里买了菜,回家直接切好就开始炒差不多的道理。
二、我们看过的书籍、影视剧里,多是用的土罐子熬药,就觉得应该是用土罐子熬药就是最好的,这其实是误解。正确理解应该是,传统中医讲究药性里的五行生克,是什么药性,就用什么器皿才是最好。
不过一般情况的熬制药物,多是以“银器为上,瓷器为次”为基准。而古人用银器来熬药必须是有钱人才能做得到,瓷器也是贵重的东西,因此一般家庭就用,我们所谓的土罐来代替陶器进行熬药。
现代的瓷器已经很普及了也很便宜,所以熬药选用瓷器为好。但不要用铁制、铜制、铝制等的器皿来熬药。因为很多药物遇到这些物质后会沉淀,使得药物的溶解度降低,甚至有的药物会引起化学反应。
三、既然是熬中药,水肯定是最关键之一。而传统中医对熬中药的用水是很讲究的。甚至取什么样的水都有一定要求,比如无根水,就是雨水。朝露水,晚露水,井水、山泉水、河水等等。
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了自来水,也就没有十分的必要去弄得那么复杂了。然而水质污染问题,是不言而喻的,虽然自来水是经过各种过滤,但其中也加入了较多消毒类的东西,虽对人体无大碍,但对于病人使用来说还是有必要注意一下。自来水熬药时应该先装起来沉淀一天,也就是24小时,最少也沉淀5小时以上为好。倒水时轻轻倒入,最后的3分之1的水不用。
熬药的用水量,应该按医生的嘱咐使用。如果没有嘱咐,就以水漫过药物2厘米左右的样子即可。如果是不小心熬干了,千万不要在加水。不是特别的药物最好不要重复二次煎,更不能在喝那熬干的药水,熬干的药直接扔掉重新熬制。
四、熬药的火候也是直接影响药性好坏的关键,就如上面说水的问题一样,火大了熬干了,整个药就没用了,火小了药性溶解不能完全出来。传统中医根据药理药性讲究“文火”和“武火”之分。文火就是小火慢煎,武火就是大火急煎。这个也是中医在开方给患者时会说的问题。
不过现在有的中医不会说这类的话。那煎药时就按先武后文来进行,也就是先用武火把水烧开,然后再用文火慢熬。一般情况15-25分钟左右即可,这个时间的确定,主要还是以药性来确定时间长短,开药时最好问问医生。熬制期间搅拌2-3次以免糊锅。
五、熬中药过程中的盖子也很重要。这也是中医开方时应该嘱咐患者的问题。有的药性不能有蒸汽水倒滴入药里,因此不能盖子。有的需要用,某些叶子做盖子,有的用纱布做盖子。有的需要尽量全密封熬制。
当然最多食用的还是半盖,也就是拿筷子垫在盖子上使其有不完全密封,这样既可以防止蒸汽带走药性,也可以不完全密封减少蒸汽形成水滴。
六、传统中医一般来说都是现熬现喝,这样能保证药性更好。可现代快节奏社会,很多时候会有某些原因而,一次性熬很多,吃的时候在热一热。因为中药里的药性成分非常复杂,二次煎中药不用烧开,热了就行,以免破坏药性。尽量不要用微波炉热药。
过多的中药保存尽量密封好,放置阴凉处。最多只能放置2两天,但不要超过48小时。如果可以存放冷藏室,可以存放5天左右。过长时间存放最好不要在食用,以免引起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