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位置怎么找,四花穴的位置?
四花穴是侗族气穴中的一组重要穴位,可分为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四花辅助穴、四花外穴、四花下穴和肠器官穴。足阳明胃经上、中、辅、下、肠四穴,靠近胫骨外缘,贴骨取穴。四华里穴位于脾经,四华里穴位于胆囊经外。四花穴在膝前3寸处,靠近足三里,贴骨选穴。
手麻脚麻是怎么回事?
手脚麻木,可能常出现于你在某种姿势下太久,导致局部性的血液循环不佳而出现的感觉,像是当你趴在桌上睡觉时,以手当作枕头,结果一睡醒就出现了整只手麻痹 。
另一种常见的情形是,你可能采跪姿或盘腿坐,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双脚出现蚂蚁在爬一样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手脚发麻感。
造成麻木的原因很多, 出现麻木的症状,除了是局部血循不好以外,导致的原因从大脑到周边神经都是有可能的。
手脚麻木要当心!因为有些疾病在早期出现麻木时就接受适当的治疗,才不会延误病情!
一、手脚出现麻木感,可能是这几种疾病!
脑动脉硬化
这是很常见的引起手脚发麻的因素,中老年人对此可能更加明显。动脉硬化,会引起大脑皮质的供血不足,进而导致大脑的感觉中枢功能出现障碍,这样就会导致相应肢体部位的麻木感。这种成因如果不能得到及时重视和治疗,患者容易向脑卒中、半身不遂的方向发展。麻木特点多为一侧上肢或下肢或半身麻木,一般持续几小时至数天,如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半身不遂而瘫痪。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如果手脚麻木出现在一侧肢体,而另一侧正常,有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所致,而TIA又很容易发展成为脑梗死,因此,对于有三高或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中老年人尤其对此种手脚麻木引起重视。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手脚发麻,往往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血压忽然升高引起的。当血压忽然升高的时候,全身小动脉会痉挛,动脉管腔会变得狭窄,肢体血流因此受到影响,出现发麻症状。
中风
中风前兆会有手脚发麻,这是由于脑缺血或者脑梗塞导致脑血管逐渐被堵塞,对脑神经刺激加强。
改善手脚麻木,多按压5大穴位
上肢麻木
1、合谷穴
位置:位于虎口并拢,肌肉凸起最高处
功效:按压此穴位,除了能够舒缓焦虑、紧张的情绪外,还有改善手臂前肢酸痛、麻木的效用
2、曲池穴
位置:手肘弯曲,外侧的横纹尾端
功效:对于缓解上臂麻木、血液循环不佳等症状非常有效
下肢麻木
1、三阴交穴
位置:此穴位在脚踝内侧,沿着小腿后缘往上3吋,约4指并拢宽的位置上
功效:有改善生质系统问题的作用外,对于下肢神经痛及麻痹等症状的舒缓也有一定帮助
2、足三里穴
位置:膝盖下方凹陷处,约4指并拢的宽度
功效:搭配太冲穴、三阴交穴一同按压,有舒缓脚痛、脚肿之效果
3、太冲穴
位置:位于足背,约大拇趾与第二趾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功效:常按此穴有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麻木、气血不通等症状
足之里的准确位置?
足三里在膝盖下三村处
找足三里的简单方法是什么?
找足三里的简单方法是什么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位置在小腿的外侧,犊鼻下三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犊鼻和解溪穴的连线上。
简单的取足三里的方法就是取坐位,同侧是手张开,食指第二指关节桡侧缘对准犊鼻穴的下缘,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并拢,小指第二指关节下面就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重要的保健穴位,可以治疗各种虚劳病症。而且对于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胃痛、呕吐、腹胀、腹泻、痢疾、便秘。还可以治疗下肢的疼痛。对于外科的乳痈、肠痈具有治疗作用。
可以采用针刺法和艾灸法,虚证艾灸一般比较常用,具体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饭后出现4种迹象?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然而,胃为“娇脏”,对于温度变化,十分敏感,既怕寒冷,又怕热。
秋冬交替之时,胃病易复发,甚至诱发新胃病,此时,一定要注意养护胃部健康。
饭后出现4种迹象,胃“病”的不轻了,及时检查,莫拖延胃,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一旦胃部病变,在吃饭后,就会有所表现。
如果,出现下面几种异常情况,及时就医,切莫拖延。
1、持续不停的打嗝
在吃过饭后,如果持续不停的打嗝,要警惕胃部“癌变”。
胃部的癌细胞,会影响到附近的迷走神经或膈肌,就会导致不断的打嗝。
因此,一定要十分注意,异常打嗝,一定要及时检查。
2、腹胀严重
吃饭后,腹胀严重,尤其是,吃得很少,也会出现严重腹胀。
此种情况,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除了消化不良,胃炎,还要注意早期胃癌。
3、饭后腹泻
胃癌早期,常常会出现腹部不适,包括饭后闷胀、疼痛等。
此外,还容易导致腹泻,并且,大便颜色也改变。
当腹部产生癌变时,会导致消化道病变,引发腹泻等,一定要高度警惕。
4、饭后胃脘痛
胃癌早期,常常会出现腹部不适之症,其中,就包括饭后闷胀、疼痛等。
尤其是老年人,本身消化功能就减退了,对疼痛的感知也不敏感,往往就忽略了此类症状。
如果,经常饭后胃痛,最好尽早去检查,不能再拖了。
秋冬交替,养胃正当时,谨记“2句话”,做好四件事,胃好你更好
秋冬养胃,谨记“2句话”第一句:护腹部,防受寒
秋冬交替,气温变化较大,此时,一定要注意防寒,尤其是腹部保暖。
特别是有慢性胃炎的人,要注意胃部保暖,及时添加衣服。
夜晚睡觉应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秋冬交替,早晚温度相对较低,早起晨练时,应多带件外衣防寒。
另外,此时就不要继续“秋冻”了,切莫勉强“挨冻”而冻出病来。第二句: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养胃谨记——“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睡眠,对于养胃来说,十分重要。
充足的睡眠,是开胃的补药,是修复胃的一剂天然的良药。
一旦睡眠不足,会削减胃的屏障自保能力,大大增加患胃溃疡的机会。同时,要注意,不熬夜,也不能赖床不起,睡眠过多,同样伤胃。长期赖床不起,易打乱胃肠功能规律,损害胃肠黏膜,诱发溃疡等疾病。
因此,养胃胃部健康,不仅不要熬夜,还不能赖床不起,切记。
秋冬养胃,做好四件事,胃好你更好
第一件:驱寒,少饮酒,多饮茶
秋冬交替之季,人们习惯天冷喝烈酒暖身驱寒。
然而,酒精入胃,会直接损害胃粘膜,加速胃部病变。
酒精度数越高,对于胃部的损害也就越严重,养护胃部要注意少碰酒饮。
此时想要驱寒暖身,不妨多饮热茶,用热茶“代替”酒水,胃会更喜欢。
茶疗,调理胃病,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热茶,温和持久,是调理脾胃,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用一些药食两用小植物,泡水代茶饮,对于胃部健康,十分有益。
奶汁草茉莉花茶,泡水代茶饮,可暖胃驱寒,消炎止痛,保护胃部健康。
奶汁草,俗称婆婆丁,随处可见,药用价值高,入胃经,可养护胃部健康。
据现代研究发现,奶汁草,具有“广谱抑菌”的作用,还有“天然抗生素”的美称,是一种抗炎良药,尤其对胃炎之炎更加有效。
此外,研究还发现,奶汁草可改善胃溃疡,能明显的减轻胃溃疡的发生几率,并且,还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对于胃部健康,十分有益。
茉莉花,主温脾胃,有理气解郁,化湿和中之效,常用于脾胃湿浊不化、少食脘闷、腹泻和下痢腹痛等症。并且,茉莉花性质温和,还可以中和奶汁草的寒性,二者搭配,对暖胃止痛,消除溃疡、杀灭幽门螺杆菌,是不错的选择。
第二件:饮食,三餐定时,七八分饱
重视饮食,是养胃很重要的一步。
首先,要三餐定时,切莫饥一顿饱一顿。
规律的饮食,对于胃部健康来说,十分重要。
此时,三餐要定量,早餐不能少,并且,要吃得有营养。
午餐要吃好,约占全天食物量的1/3,尽量每种食物都吃一些,营养均衡。
晚餐要适中,不要吃得过饱,尽量吃清淡、易消化食物,晚上八点前吃完。
少吃尝滋味,多吃伤脾胃。胃怕吃得过饱,会直接危害胃肠道,增加其负担,导致消化不良。
一旦胃始长期处于饱胀状态,会分泌大量胃液,破坏胃黏膜,诱发胃病。养护胃部,饭吃七八分饱,正相宜,不可吃的过饱。
想要做到只吃“七八分饱”,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咀嚼,细嚼慢咽。
吃饭时长20分钟左右,每口饭咀嚼30次,用小汤匙代替筷子,减慢速度。
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吸收,还可让大脑及时接收“吃饱”信号,避免吃的太多。
第三件:释放压力,心情舒畅,增加运动
一个人,长期处于抑郁、暴躁、悲伤的状态下,会导致神经紊乱,加速胃酸分泌,使胃粘膜缺血,形成胃病。
所以,养护胃部,还要学会释放压力,尝试倾诉和欢笑。心情舒畅,神经系统也会积极地指挥胃肠去消化、吸收,有助于胃病康复。
适当的运动,能加强胃肠道蠕动,加强消化和吸收功能。
运动还可对胃肠道,起到较好的按摩作用,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加强胃肠道黏膜的防御机制,尤其对于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有积极的作用。
因此,适当的增加点运动吧!
第四件:常按揉,健脾和胃
经常按揉适当的部位,对于胃部健康,也是大有益处。
经常揉腹,可促消化,有益胃部健康。
腹部,是胃所在部位,腹部肚脐上方,大约4个手指的位置,便是中脘穴。
中脘穴,是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也是治疗肠胃疾病的重要穴位。
经常按揉,增强脾胃的功能,达到养胃健体之效。
按揉天枢穴,可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要穴。
仰卧,人体中腹部,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即为天枢穴。
经常按揉中脘穴,有助于理气止痛,和胃止呕,用点揉的方式即可。
在腹部肚脐上方,大约4个手指的位置,便是中脘穴。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