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上4寸是几个手指,腹式呼吸手放在肚脐眼的哪里?
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是需要将右手放在腹部的肚脐处,并且还需要将左手放在胸部,然后在吸气的时候以最大的限度向外扩张腹部,但是胸部要保持不动,并且在呼吸的时候要避免紧张
中医切脉的寸关尺三部各主脏腑的起源依据在哪里?
寸关尺分候脏腑之理 乃天人相应之推演
【经文及旧注】《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下图)
王冰注:“尺内,谓尺泽之内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云:“ 简按:王注:‘尺内,谓尺泽之内也。’此即诊尺肤之部位。……尺,即谓臂内一尺之部分,而决非寸关尺之尺也。”
许慎《说文解字》云:“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
金栋按:上述经文,乃尺肤诊之部位。
“尺肤”就是前臂内侧,从腕横纹到肘横纹这样一段皮肤。因为这一段是以尺记,所以这段皮肤就叫“尺肤”。这一段不是讨论寸关尺的,而是讨论尺肤切诊问题。根据尺肤分布所主的脏腑胸腹,通过触诊了解尺肤的寒热滑涩,也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
尺肤诊虽非寸口脉之寸、关、尺三部诊法,然可推演至寸口脉诊法。如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吴崑《素问吴注》、张介宾《类经五卷·脉色类二》、张志聪《素问集注》、高士宗《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 、施发《察病指南·卷上·左右三部六候》、李中梓《诊家正眼·内经分配脏腑定位》、周学霆《三指禅·六部脉解》、张璐《诊宗三味·脉位》等,皆以寸口脉寸、关、尺释之。
据医学史料,独取寸口诊法,始于扁鹊学派之医学典籍《八十一难经》,完善于晋代王叔和《脉经》。
《难经·一难》云:“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难经·十八难》云:“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即把躯体划分为胸、膈、腹三部,由于心肺居于胸中,其位在上,故应于两寸;肝脾居于膈下,其位在中,故应于两关;两肾居于脐下,其位在下,故应于两尺。这种脏腑配属方法,实际是源于《脉要精微论》“上竟上”“下竟下”之原则。
《脉经·卷第一·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云:“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此乃寸口寸、关、尺之定位。
《脉经·卷第一·两首六脉所主五藏六府阴阳逆顺第七》云:“《脉法讚》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
寸、关、尺三部诊法分候脏腑之原理,本于《素问·脉要精微论》。上以候上(心肺),中以候中(肝脾),下以候下(肾),即左寸、关、尺依次分候心、肝、肾,右寸、关、尺依次分候肺、脾、肾(命门)。此又与《素问·刺禁论》云“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有关,即肝位于中焦而肝气居左,故左关位候之;肺位于上焦而肺气居右,故右寸位候之。
清·张璐《诊宗三味》云:“李濒湖曰:两手六部,皆肺之经脉。特取以候五藏六府之气耳,非五藏六府所居之处。即《内经》所指藏府部位,乃是因五气而推。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于右关;水旺于北,故居两尺。”
要之,寸口脉寸关尺三部分候脏腑之理,乃天人相应,比类取象,附会推演而已!对此,古人深信不疑。
然时至今日之临床,独取寸口诊法,若果真能独断五脏六腑之疾病,何须再用仪器检查! 若中医借助仪器检查,此是西化中医,还是中医四诊之延伸?可谓仁智互见,众说岐异矣!
有道是“中西合参,赛过神仙!”为临床服务,乃明智之举!
按摩哪几个穴位对胃溃疡有帮助?
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睡眠没规律,导致许多人都患有胃溃疡,尤其是在秋季的时候更为难受。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按摩几个穴位来辅助胃溃疡的治疗,因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穴位都是相通的。
辅助治疗胃溃疡的4个穴位
1、中脘穴:这个穴位位于我们人体腹部肚脐上方正中间大约4寸的地方,是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对消化类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很有效。所以有胃溃疡的患者按摩这个穴位可以缓解胃溃疡引起的腹痛症状。
2、胃腧穴:胃腧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 5寸(两横指的距离),取这个穴位的时候可以采取俯卧的姿势,更好找一些,左右各一个。按摩这个穴位有治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胃炎、糖尿病、失眠的功效。
3、脾腧穴:这个穴位和胃腧穴离得比较近,脾腧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低头,颈后最高的骨头就是大椎骨,再往下数11个椎骨,下方的凹陷往旁边两横指的距离,就是脾俞穴,左右各一个。按摩这个穴位可以起到两个作用:(1)缓解治疗消化性溃疡、脘腹胀痛、 胃下垂、胃炎、胃出血、消化不良、泄泻、痢疾、肝炎等;(2)缓解治疗胸胁支满、呕吐噎膈、便血、带下、糖尿病、贫血、月经不调、肾炎等。
4、足三里:足三里可以说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的作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此穴位于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
不过要想彻底治疗胃溃疡,还是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一定要及时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
腰围怎么看尺码?
腰围是选购裤装时需要关注的尺寸之一。通常情况下,腰围与尺码对应如下:
女装:
XXS码:腰围为 60-63cm
XS码:腰围为 63-66cm
S码:腰围为 66-70cm
M码:腰围为 70-73cm
L码:腰围为 73-77cm
XL码:腰围为 77-80cm
XXL码:腰围为 80-83cm
男装:
XS码:腰围为 70-73cm
S码:腰围为 73-76cm
M码:腰围为 77-83cm
L码:腰围为 84-90cm
XL码:腰围为 91-97cm
XXL码:腰围为 98-104cm
不同品牌的尺码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在选购时先查看品牌的尺码表,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尺寸进行选择。
按摩宝宝哪些穴位可以帮助长高?
家长在孩子长高这个事儿上,可以说很多家长都是无所不用其极了,各种招儿都使了。什么增高鞋垫?增高药等等,殊不知,宝宝的身高,一方面有遗传因素,一方面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这就包含了宝宝的饮食,睡眠,还有就是家长有时间适当给宝宝做下穴位按摩,长时间坚持下去,宝宝一样也可以长高哦。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除了要给孩子增强营养,还应该多给孩子按摩这几个关键的穴位。通过穴位按摩,经络推拿来增加经络的运行和人体全身气血的营养,促使新陈代谢,有利于骨骼发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按摩简便易行,孩子容易接受。
1、三阳经
用食、中二指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300次,可调理脾胃。拿三阳、三阴经:胳膊、腿的外侧为三阳经,内侧为三阴经,拿是推拿的一种手法,即用手捏。三阳经要从上往下捏,三阴经要从下往上捏,每天各3~5遍。
2、涌泉穴
涌泉穴在脚底的掌心处,每天揉30~50次,可补肾。
3、捏脊
宝宝俯卧,背部裸露,涂抹适量滑石粉,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患儿皮肤,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同时向上捻动,自尾椎两旁(即脊柱两侧)双手交替向前推动至大椎穴(脖后突出位)两旁。
每天睡前给孩子捏上3~5遍。对调理孩子消化系统,增强抵抗力有好处。但家长一定要认真练习才能达到准确熟练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