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息肉是如何产生的?
息肉是很常见的疾病,它的种类也有很多,人的很多部位都可能长息肉。大多数人都不明白息肉是怎么长出来的。那么,息肉是如何产生的呢?息肉有什么危害?应该怎么预防息肉?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炎症刺激
人的直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这样会导致肠粘膜息肉产生。它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之后愈合,疤痕收缩,产生息肉,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腺体堵塞,粘液储留而发作。
膳食起因
胆固醇的沉积,摄取过多的胆固醇或脂肪后会堆积在胆囊壁上,慢慢的就会形成一个一个球一样的突起物,这是胆囊息肉形成的主要原因。
遗传起因
一般以为,息肉产生与基因突变和遗传起因有密切联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息肉的危害肠息肉的危害很大,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有癌变的倾向,特别是息肉比较多的人,幼年性的息肉也可能癌变。
其次,过大的肠息肉还有可能会引起肠梗阻和肠套叠的情况,从而引起腹痛。因此,一旦有肠息肉的患者出现便血和腹痛的症状,必须要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这样才能够避免引起更大的危害。
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数人一旦增生性息肉长大,可引起消化不良、腹痛不适等症状,还会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也会癌变。
胆囊息肉是胆囊粘膜的表面隆起并突向腔内的一类病变,也被叫做“胆囊隆起性病变”,胆囊息肉很难从外观上去辨认息肉属于胆固醇性息肉还是腺瘤性息肉或腺肌症等,一旦混淆,极有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发展成为胆囊癌,预后很差。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如何预防息肉禁酒
胆囊息肉患者应该要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因为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规律饮食
规律的饮食对胆囊息肉患者是十分重要的。人的肝脏主管胆汁的分泌,胆汁是存储在胆囊之内,胆汁主要是来消化油性的食物。
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同时胆囊息肉患者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
低胆固醇饮食
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胃肠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谢谢邀请!
息肉即器官粘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生长在肠道粘膜表面就叫肠息肉。
小肠息肉发病率相对胃息肉较低,且多见于十二指肠,以腺瘤和布氏腺瘤为主,发病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平均发病年龄56 岁。小肠息肉以消化道出血和肠梗阻多见,罕有癌变者。
肠息肉主要是大肠息肉,约占肠道息肉的80%,多数位于乙状结肠或直肠,男性多于女性,多数人无症状,偶有腹部不适,腹胀,大便习惯改变,粪便可混有血液,腹泻大的息肉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大肠息肉与组织分型有关,有的分型低于5%,有的癌变率可高达70%,癌变时间一般在5—15年。
肠息肉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肠息肉可以遗传给之女。
二,饮食习惯,经常食用刺激性食物和腌制品,肠息肉发病率更高。
三,粪便,异物等机械性的刺激,长期对肠粘膜的摩擦,积压,可以刺激肠粘膜长出息肉,便秘的人群是易感人群。
因此,有专家建议,50以上的人群应该定期去医院做直肠指检,也叫肛检,对于40岁以上人群,如果存在排便不适、排便习惯改变、持续性腹部不适等情况,也要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
肠息肉临床表现多无症状,多数在体检时发现。若息肉较大,经常受到粪便摩擦,可使其粘膜糜烂,粪内混有血液,脱垂,也可出现,当肠蠕动牵拉息肉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部不适、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秘、肛门流出较多分泌物等症状,该病多可发生癌变,应及早明确诊断。
肠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X线钡剂检查、内窥镜检查和直视下活组织检查,有蒂息肉或无蒂的小息肉可经内镜摘除,如果>3厘米,的无蒂息肉应予手术摘除。
与大肠息肉密切相关的十大因素?
95%以上的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阻止大肠息肉就可以阻断大肠癌发生。要预防大肠息肉,首先要了解其发生原因,今天就与大家聊聊大肠息肉发生的十大相关因素。
国内大肠息肉发病率比较高,在人群中总发病率达到1.6%~12.0%,尤其到了中年后发病率更高,达10%~30%,而95%以上的大肠癌是从大肠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因此预防和及时治疗大肠息肉很重要。
要想预防大肠息肉,首先要了解其发生原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今天就与大家聊聊大肠息肉发生的那些相关因素。
为什么会长大肠息肉?至今仍然不是很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 年龄年龄是大肠息肉发病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大发病率增高,到了中年大肠息肉的发病率高达10%~30%。
大肠是食物残渣滞留、吸收水分形成大便的地方,大肠黏膜长期受食物残渣的刺激就容易增生引发息肉。
到了中年,尤其50岁以后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有必要做一次肠镜检查,是否有大肠息肉、甚至大肠癌,以便能及时治疗。
2 慢性炎症刺激肠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使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溃疡,可能因炎症刺激引起黏膜增生而发生息肉;糜烂溃疡愈合导致疤痕收缩,形成息肉状;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黏液储留而发病;也可能因慢性炎症刺激,引起细胞突变而发生腺瘤。
肠道慢性炎症,可能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引起,也可能与肠道自身免疫性炎症损伤有关。据研究,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肠道慢性炎症,往往表现慢性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有这些症状者应及时肠镜检查,积极治疗肠道慢性炎症以预防大肠息肉的发生。
3 代谢相关的各项因素包括:超重、肥胖(尤其腹型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是大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
这些代谢相关因素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生长因子-1水平的升高等等,进而会通过增加细胞增生和减少细胞凋亡而影响大肠息肉的产生。
有研究证实,大肠息肉患者中血脂当中任意一项异常者高达57.75%,尤其是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大肠腺瘤关系更为密切。
积极锻炼,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治疗和预防“三高”,就可以预防、减少大肠息肉的发生。
4胆系(胆囊、胆道)疾病大肠息肉患者同时伴有胆系疾病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增高,提示胆系疾病是大肠息肉患病的危险因素。
国外曾有学者对胆系疾病与大肠息肉进行荟萃分析,42543例结肠腺瘤患者中,有28281名患者中有胆系疾病或曾行胆囊切除术。胆系疾病可能是内脏自主神经病变的一个标志,内脏自主神经病变会导致胆囊排空功能障碍和肠道传输时间延长,使大肠内毒性物质滞留时间延长而刺激肠黏膜发生腺瘤。
5肠道菌群失调目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结肠息肉发生的原因之一。
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状态。如果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加,则可能导致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继而发生结肠息肉。
多喝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多食富含益生元的食物,可预防大肠息肉。
低聚糖是可溶性膳食纤维,有益于肠道益生菌的生长,故称益生元,进入肠道后有助于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等益生菌的生长,制造醋酸和乳酸,酸化肠道,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并为肠道细胞生长提供健康的环境,可预防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发生。
小麦、洋葱、大蒜等食物中富有可溶性纤维低聚糖,香蕉被认为是最方便的富含低聚糖来源的食品之一。
6吸烟、饮酒吸烟与腺瘤性息肉密切相关。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大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大多伴发大的腺瘤。
研究认为烟草中的尼古丁会通过甲基化CPG岛来影响抑癌基因,最终影响大肠息肉及肿瘤的发生。
经常饮酒是大肠息肉患病的另一个危险因素。
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可诱导DNA甲基化,干扰叶酸、钙等潜在抗癌营养物质的吸收,并可使肠道黏膜增生,这些会增加大肠息肉及肿瘤发生的风险。
7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饮食因素与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不当饮食会增加大肠息肉发病风险;恰当食物又能预防大肠息肉发生、阻止其发展、降低其复发和癌变的机会。
西式饮食,高脂肪、高蛋白(尤其红肉)、低纤维饮食容易发生结肠息肉。国内饮食西化也是结肠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而多进食绿叶蔬菜、西红柿、茄子、西兰花、卷心菜、芦笋、胡萝卜、萝卜、洋葱、大蒜、豆类、大麦、玉米、香蕉、萍果等等,有利于肠道蠕动,增加肠道益生菌,增加叶酸摄入等多种机制来减少肠息肉的发生。
饮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会改变肠息肉的发生风险,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长期坚持才会有效。
8钙、维生素D缺乏钙的强骨作用人人皆知,钙还能调节人体细胞的生长。动物研究发现钙缺乏会导致结肠细胞过度生长;而维生素D能控制肠息肉细胞的增殖速度,还能促进钙的吸收。
临床研究发现每天补钙1200mg可降低14%~35%的肠道息肉发生风险;每天摄入645国际单位的维生素D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危险结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普遍认为从饮食中摄取钙对预防肠息肉的发生是有益和安全的。
成年人每天需要摄入1000mg钙,而每天的饭菜只能提供不到400mg的钙质。牛奶是补钙高手,一杯200ml鲜牛奶大约可以摄入208mg的钙,因此,平时要多喝牛奶。不喝或不能喝牛奶或酸奶的人可以通过贝类、海鲜和绿叶蔬菜来补钙,尤其芝麻菜含有大量的钙而草酸少,钙的吸收较好。
富含钙的食物须与富含维生素D和镁的食物结合起来,才能确保钙的吸收发挥作用。
维生素D的最佳来源包括动物的肝脏、鱼类和维生素D强化乳制品,多晒阳光也能产生维生素D。
钙的吸收需要镁的参与,研究发现保持这两种矿物质的完美比例是2:1,才能更好地防止息肉的生长。人群中镁的轻度缺乏是相当普遍,绿叶蔬菜是镁的天然来源,但大棚内生长的蔬菜和食品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镁。
菠菜含有丰富的钙、镁、膳食纤维,对结肠息肉病人来说是保健价值最好的蔬菜之一。
9遗传因素一般认为,肠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尤其,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更是与遗传有关。
因此,家属中有结肠癌和多发性大肠息肉的患者,你更要提早做肠镜检查。
10其他因素
慢性便秘,粪便粗渣长期刺激大肠黏膜,以及其他原因造成肠黏膜损伤,可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形成息肉。
错构瘤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肠息肉多久会形成?
先说结论,目前尚未有专门研究息肉多久能够形成的文献,即便有也不权威。但是我们可以从息肉复发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我给出的答案是最快3个月内既可长出新的息肉,但我们不必为此过于担心。按照医生的嘱托,定期复查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
结肠息肉发生的机制结肠癌很可怕,但癌症并不是突然一天就在我们肠道中直接冒出来的,而是经过一部分息肉日积月累的变化,最终恶化而成。因此要讲结肠癌,首先我们先要了解结肠息肉是怎么一回事(直肠相关的内容同理)。
结肠息肉其实就是结肠粘膜过度生长而形成的新生物,而在肠道粘膜的生长和修复中,肠干细胞是其物质基础。肠干细胞在它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进行分裂更新,在这种分裂增殖中,旧的细胞被处理掉,新的细胞分化成肠粘膜的各种结构。这样的一新一旧更替保持着肠粘膜的生态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各种因素打破,出现了肠干细胞的异常增生,那么肠息肉就慢慢的形成并长大了。
肠息肉发病的机制尚未完全明晰,目前已知的引起平衡破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吸烟、过量饮酒、高脂低纤维饮食和加工肉类的摄入等等。所以通过对于肠息肉发生的机制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在遗传因素的影响下,与我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切完一次息肉多久之后会再次长出来结肠息肉可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错构瘤,其中数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最高。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腺瘤性息肉有着1.4%~9.4%的癌变几率,一经发现应该立即切掉。
现如今大家关于上述处置肠息肉的策略应该说是比较了解的了,不过在切完息肉之后,我们随之而来了一个新的疑问:息肉切完之后还会再长吗?一般多久会再长出来?其实文章开头的那位老人家担心的也是如此。
虽然没有找到很合适的文献来精准的阐述这两个问题,但是有几个数据和结论是可以给大家提供参考的。
有文章报道,腺瘤性息肉3年内的复发率可高达40%,换句话说就是5个人里大概有2个人会在切掉息肉的3年内再次长出息肉来,而其他类型息肉的复发率也不相上下。在一项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调查研究中,180例随访患者15年内共复发了147例,在切除了肠道息肉的3个月内就有3例查出有新的息肉长出,而在一年内的复发率达到了38.1%(56/147)。由此可以看出,肠道息肉的复发率还是很高的。(下图介绍了其他影响息肉再发的因素)
那我们能否得出一个结论:肠道的息肉大概在3个月内就有可能存在复发的迹象?。我认为这个结论是不严谨的,因为首先复发的息肉未必就是从3个月前才开始生长的,可能更早的时间就有异常的增生,只是镜下观察不到。其次我们也不能保证复发的息肉就是在之前切除的原位置生成的,因此3个月这个数据并不是息肉生长的时长。
不过从这个数据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从息肉萌生到破“膜”而出还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短。
如此高的复发率,我们该如何制定复查策略要想回答上一段末尾的问题,这就又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对待肠道息肉
既然我们无法计算出它的生长时间,但是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比如《结肠镜检查和息肉切除术后随访策略进展》这篇文章),可以给大家一些建议:
1.定期检查肠镜是有必要的,根据相关的指南推荐,35~40岁是第一次做体检性肠镜检查的推荐年龄;
2.发现肠道息肉应该及时切除,尤其是在镜下观察考虑腺瘤性息肉的;
3.息肉切除后根据其病理性质制定不同的复查方案:
无风险组:如果是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切除后10年之内可不用复查,如果有相关的家族史,5年可以进行第一次复查;
低风险组:如果是腺瘤性息肉,但数量小于3个,直径小于1cm,建议5年内行第一次复查(最好是第1年就复查,如果无异常再5年后复查)
高风险组:如果腺瘤性息肉较大或较多,则建议第1年即复查,视情况3~5年,5~10年的间隔递增复查时间。
4.如果肠道准备不理想,也就是医生告诉你你没有将粪便排干净,那么考虑到视野不佳存在漏诊的可能,无论是否有息肉,都要在1年左右的时间复查一次;
5.保持心态的放松,戒烟戒酒,调整好饮食结构,可适当服用阿司匹林预防息肉的复发。
总结以上就是关于题主提问的回答并做了适当的延伸。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说出息肉多久会长出来,可能3个月,也可能是更长的时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只要了解了它,并且关注它,做到上述4点,就不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负担。
参考文献琳,刘玉兰.结肠息肉发病的分子机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23(1):71-73.王俊, 刘希双, 王光兰, et al. 结肠息肉病理分析及电切后复发情况[J]. 中国内镜杂志, 2013(6):645-648.刘娜, 刘福国, 孙莉娟, et al. 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风险研究[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7, 34(12):861-865.宋洁菲, 盛剑秋. 结肠镜检查和息肉切除术后随访策略进展[J]. 胃肠病学, 2015(07):46-49.肠有息肉应该吃什么药?
肠息肉一般是慢性炎症的表现。如果是大肠息肉,不大可以不用理会,如果有症状,便血之类,就进行抗炎治疗就好。不过一般建议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