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药材有什么功效,茯苓是什么样的草药呢?
茯苓是一种药食同源的药材,既能够入药,又能够当食物食用。
功效茯苓味甘淡平,具有健脾利湿,利水,宁心安神的作用。多用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泄泻便溏,心神不宁,惊悸失眠。
茯苓利水而不伤正气,可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具有祛邪扶正的作用,可配伍白术、泽泻等同用。生活中,经常饭后腹泻的人群,可茯苓15g、白术10g、薏苡仁10g煎汤服用。经常失眠的患者也可以尝试茯苓15g、酸枣仁30g、远志15g煎汤服用。由痰湿而引起的头晕者,可每天茯苓15g,白术15g开水冲服或煎汤服用。
除入药外,茯苓还可以用于食疗平时容易犯困,眼屎增多,四肢沉重等湿气重者,可茯苓、薏米、红豆适量熬粥喝,具有健脾利湿的作用。
若湿气重伴有四肢发凉者,可以用茯苓50g,白酒500g可以达到温寒祛湿的作用。
若湿气重伴有腰酸耳鸣者,可以食用茯苓枸杞汤,茯苓30g,枸杞30g文火熬煮。
平时也可配茯苓入菜,比如茯苓香菇菜、土豆茯苓菜、茯苓鲤鱼汤、茯苓乌鸡汤等。
市面上也有很多茯苓相关的食品,比如茯苓糕、茯苓粉、茯苓酒,由于茯苓甘淡平,不管生病与否,每日均可用茯苓粉10g泡水喝,可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文:卢冬冬/王传航教授
茯苓泡水喝有什么功效呢?
茯苓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中草药。对心、肺、脾、肾等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果小便不畅、浮肿、痰多、失眠、食欲下降、不安等都可以用茯苓泡水喝。茯苓还可以起到健脾健胃、平心静气、抗菌利尿、保肝健胃的作用。它还能降低血糖,保护心脏。它还含有多糖,具有很强的抗肿瘤作用,能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
桂枝茯苓片的功能主治和适应症是什么?
桂枝茯苓丸的功能它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主要是治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以及腹部不明包块,以及行经腹痛,产后恶露不尽等。一般选择在月经结束后三天开始服用,月经期间尽量不要服用服用容易引起月经淋漓,用药期间还要注意按时休息,不要劳累和剧烈运动。
茯苓的产地在哪?
茯苓
【科属与别名】茯苓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处方名: 茯苓、白茯苓、云茯苓。
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
茯苓寄生在赤松或马尾松等的树根上。外皮部称茯苓皮,近外皮部的淡红部分称赤茯苓,内层白色部分称白茯苓,菌核中间抱松树根而生者称茯神。中医过去曾分为四味药。据说现已合并都作为茯苓一味药。
朱砂拌茯苓名朱茯苓,由于朱砂为汞类药,有毒,已淘汰。
【性味、功效与主治】
味甘,性平。功效: 利水化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水湿停滞;食少闷胀,恶心、大便溏薄;痰多咳嗽;以及心悸失眠等病症。
【传统方剂】
(1) 五苓散(《伤寒论》) 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治疗水肿,小便不利。
(2) 茯苓汤(《原病式》) 茯苓、白术,治疗湿泻。
(3)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治疗痰饮病。
(4) 其他 在许多著名的各类古方中都有茯苓,如二陈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五皮饮、胃苓汤、防己茯苓汤、桂枝茯苓丸等,都作为配伍药使用。
【主要成分】
茯苓主要含多糖类茯苓聚糖和三萜类茯苓酸等成分。
1. 多糖类
主要是β-茯苓聚糖,约占干重的93%。其合成衍生物有茯苓多糖(即茯苓次聚糖),羟乙基茯苓多糖、尿素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
2. 三萜类
有茯苓酸、乙酰茯苓酸、松苓酸、齿孔酸、茯苓素。
3. 其他
尚含麦角甾醇、树胶、蛋白质、卵磷脂、胆碱,无机物钾、钠、镁、铁、钙、磷等。
【药理作用】
1. 利尿作用
茯苓醇浸液腹腔注射家兔,慢性试验连续5日,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但急性试验利尿作用较弱,而对大鼠小鼠试验不显示利尿作用。
许多实验指出,茯苓的利尿作用在健康人和动物不明显,但可增加水肿患者尿液的排出,对肾炎水肿,茯苓有显著的利尿作用。
茯苓利尿作用的机制研究表明,茯苓素具有与醛固酮及其拮抗剂相似的结构,体内试验能拮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Na+/K+比值。因此,茯苓素可能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并是茯苓的有效成分。
茯苓利水渗湿功能与影响机体水盐调节机制有关。茯苓素对Na+、K+-ATP酶和细胞中总ATP酶有显著的激活作用。茯苓素对该酶的激活作用可促进机体的水盐代谢功能。
2. 免疫增强作用
茯苓多糖、羟乙基茯苓多糖体内体外试验均能明显增强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体外试验可使淋巴细胞毒性增强20~28倍。使免疫球蛋白IgG含量显著上升。
茯苓素对接触性皮肤过敏反应有抑制作用。
3. 抗肿瘤作用
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和茯苓素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茯苓多糖对生长迟缓的移植性肿瘤抑制作用尤为显著。茯苓素与CTX、5-Fu等化疗药同用,可明显增强疗效,提高抑瘤率。
茯苓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一方面是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茯苓多糖和茯苓素能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DNA的合成。茯苓素能抑制癌细胞核苷转运,高浓度时使癌细胞破坏。另一方面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激活免疫监视系统而抑制肿瘤生长。
4. 其他
(1) 对胃肠功能影响 茯苓浸剂对家兔离体肠肌有直接的松弛作用;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防治作用,可使胃酸降低。
(2) 保肝作用 羧甲基茯苓多糖可使小鼠中毒性肝炎及其代谢障碍明显减轻,ALT下降。连续给药可明显增加肝脏再生速度。
(3) 抗炎作用 羧甲基茯苓多糖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和继发性炎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还改善了大鼠的全身症状。
(4) 镇静作用 茯神煎剂腹腔注射可明显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羧甲基茯苓多糖可使小鼠肝匀浆细胞色素P450含量减少,增强硫喷妥钠对小鼠的中枢抑制作用。
(5) 茯苓尚有降糖作用。
5. 体内过程
3H茯苓聚糖小鼠灌胃尾静脉取血,作放射性分析,所得药时曲线符合开放二室模型。
【临床应用】
1) 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水肿腹水。
2) 治疗胃肠炎轻症。
3) 治疗体虚乏力。
4) 治疗消化道癌症以扶正抗癌。
5) 治疗失眠轻症。
【剂量与用法】
(1) 药典剂量 9~15g。
(2) 临床常用剂量 9~15g。
(3) 大剂量 15~60g。
(4) 使用方法 水煎服;研末或入丸散吞服;浸酒内服。
【临床体会】
1. 茯苓的故事
《本草纲目》记载,茯苓在古代有许多传说,《史记》作伏灵,认为松树下面由神灵之气伏结而成。“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茯灵、茯神也。《仙经》云茯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则神灵之气,亦可征矣。俗作苓者,传写之讹尔。”
《本草纲目》又记载,“《淮南志》言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龟策传》云: 茯苓在菟丝之下,状如飞鸟之形。新雨已霁,天静无风,以火夜烧菟丝去之,即篝烛此地罩之,火灭即记其处,明乃掘取,入地四尺或七尺得矣,此类今不闻有之。”“时珍曰下有茯苓,则上有灵气如丝之状,山人亦时见之,非菟丝子之菟丝也。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
这反映古人认识和采掘茯苓是非常艰难的,并且还带有神秘色彩。
茯苓为寄生在松根上的多孔菌植物,中间有松根,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的菌丝,古代误以为是菟丝子。到明代李时珍时代,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2. 关于茯苓的功效
茯苓有健脾等多种功效,都一一被药理研究所证实。
(1) 健脾和胃 反映的是调节消化功能的作用。
(2) 健脾益气 反映的是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3) 健脾化湿 反映的是调节水盐代谢的作用。
(4) 健脾利水 反映的是利尿作用。
(5) 安宁心脾 反映的是镇静作用;
(6) 调和肝脾 反映的是保肝降酶作用。
3. 关于治疗水肿
茯苓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利水药。利水和利尿是两个意思相似相近而又不同的概念。利水是调节水液,通调水道,去除多余的水液,包括蠲饮、利尿与缓和的泻下。有肺、脾、肾、三焦、膀胱、大肠、小肠等脏腑参与。利尿的意思是增加小便,排出水液,消除肿胀,范围要窄一些。
茯苓健脾利水,调节水液,其利尿作用和临床效果都是很弱的。茯苓单味药水煎服对没有器质性疾病而有水肿的人能提前排尿,尿量也会略有增多。对已经患有心、肝、肾慢性疾病,功能减退而水肿的患者,茯苓单味药是看不出利尿效果的。即使中药复方利尿也是比较弱的。药理提示茯苓具有弱的利尿作用,茯苓素可调节体内的水盐代谢功能。这与中医对茯苓的观察和理解是一致的。
4. 关于治疗脾胃病和保肝
中医传统治疗脾胃病和肝病的许多方剂中大多有茯苓,而且大多作为臣佐药配伍使用的。治疗脾胃病有两种情况,其一健脾和胃,以加强消化功能,属调理康复范围。其二是治疗脾胃病症。对于轻的胃肠道炎症、溃疡,有胃不舒、恶心,轻的腹痛、腹泻,在复方中使用,可协助主药以调节胃肠功能,加强治疗效果。
治疗肝胆病方面如逍遥散,蒿芩清胆汤中,茯苓也是作为臣佐药配伍使用的,调和肝脾,利水化湿。药理提示茯苓多糖具有保肝降酶作用,用以加强保护肝功能、调节胃肠功能和利尿。这对于治疗肝胆疾病是符合的。
5. 关于提高免疫和抗癌
茯苓健脾的含意,除了加强消化功能外,还能提高免疫功能。既能提高细胞免疫,又能提高体液免疫功能。其有效成分为茯苓多糖,尤其是羟乙基茯苓多糖。因此在许多中医补益调理的方剂中大多有茯苓。
茯苓又是一味没有毒副反应的抗癌药,具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能抑制癌细胞DNA的合成。其有效成分为茯苓多糖和茯苓素。所以茯苓是一味扶正抗癌药。
6. 关于茯苓治疗痰饮病
茯苓化痰饮,在治疗痰饮病的苓桂术甘汤中茯苓似乎是主药。由于《金匮要略》经方上放在第一位,所以一致公认茯苓为君药。可是临床上茯苓是解决不了肺支气管的痰液,胸腔积液的;即使是腹水和水肿其利尿作用也是很弱的,也是解决不了的。方中桂枝的利尿消肿,蠲饮化痰在临床上要比茯苓强多了。实际应用上,应该桂枝是主药,是茯苓、白术配合桂枝。桂术苓草四药,与四君子汤参术苓草四药是相当的。大剂量茯苓其利尿作用可加速水液的排泄,对减轻肺水肿是非常有利的。
两千年前的古人留下的这份医学遗产是非常宝贵的。由于是经典,谁都不允许怀疑。即如苓桂术甘汤,君臣佐使的排列顺序,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也是不允许怀疑的。这是后人思维方法上的局限性。
7. “温药和之”理解的争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这是《金匮要略》上提出的痰饮病一个重要的治疗法则。后人解释为痰饮病的治疗总纲,甚至提出痰饮病必须使用温药治疗。这是对经典的片面理解。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共有14张主方,其中有6张方剂的用药属于温法,6张方剂的用药属于清法,2张方剂是温清并重的。这说明《金匮要略》上是温法清法并重的。由于两千年前古代书简的文字比较简略,写了这点,漏了那点,是常有的,要全面理解其内容。
“温药和之”的理解应为使用温性的温和的中药来调和和保护脾胃,以缓和某些烈性中药的不良反应。如痰饮病篇中用甘草、大枣、白术、半夏、茯苓等温药,以缓和大黄、芒硝、防己、甘遂、芫花、大戟等烈性药的胃肠道反应。
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中就提出痰饮病当以清法为主。他指出,水饮本为寒邪,但为火所蒸,如温泉那样成为热水。这种观点是从临床实践中观察而来的。就以痰饮病的代表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而论,不同的阶段,确实是有寒有热,使用不同的方法,应该是温法清法并重的。‘温药和之’应扩大理解为使用温和的药来调和和保护脾胃,缓和某些中药的不良反应。
温法的六方为苓桂术甘汤、肾气丸、小青龙汤、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清法的六方为甘遂半夏汤、十枣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厚朴大黄汤、己椒苈黄丸。温清并重的二方为泽泻汤和大青龙汤。(附方七张未计其内)。
8. 关于安神
茯苓和茯神过去曾一度分为两味药的。安神用的是茯神,现已合并为一药。在著名的安神方剂,如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归脾汤中,用的都是茯苓,并均作为臣佐药配伍使用的。可见其镇静作用也是比较弱的。
茯苓的功效和副作用?
这个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效,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可以制作成粉状用来女士爱好的美白面膜,副作用就是胃肠道的不适,有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腹痛的症状,部分有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头痛,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