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和逍遥丸的配合起到什么作用,心脏官能症如何调节?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以神经系统紊乱为主要表现,可以表现为胸闷、气短、心悸、心前隐痛或睡眠障碍、头晕等症状为主,在中医属于“胸痹”“郁症”等范畴,因为常常伴有失眠、疲倦、乏力、心悸、焦虑、情绪波动等症状,中医认为肝气通心,肝气郁结容易化火,或者热扰心神而导致症状,治疗此类病症重点在于调理肝气,四逆散是治疗此类病症的重要方剂。
柴胡能够疏肝解郁,枳实能够行气破气,对火热、痰浊、淤血都有破除的作用;再加上白芍、甘草养阴柔肝调和,所以能够对心脏神经功能症有效。
心脏神经官能症,由于忧虑过度而导致的气机不畅,郁结胸中而导致,四逆散加减调理,多数能够取得不错的疗效,在临床上也可以加入郁金、酸枣仁、石菖蒲等药物调达气血,安神悦志。
在临床上疏肝解郁的方子很多,比如逍遥散,四逆散、逍遥散里面有一些药物是重叠的,这两个方子能够协同作用,也可以合并使用;或者痰热较重的可以合并温胆汤等方子使用;或体质偏寒的可以合并桂枝、干姜等药物。
这些重要加减法,都扩大了四逆散的临床应用范畴。
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更多中医科普,点头像关注郑医生,有疑问可以私信……腰酸有什么改善的方法吗?
月经期间痛经伴有腰酸考虑为肾虚型痛经,可以用中药在经前期调理一周,多能缓解或治愈。
一、 痛经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一)、病机分为“不痛则痛”或“不荣则痛”。
1、经前气血下注冲任,子宫藏而不泄,冲任气血充盛,子宫内实,若因气滞血瘀,或寒邪内客,冲任,子宫壅盛,气血碍而不畅,“不痛则痛”,故痛经发作。
2、若因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肝肾虚损或气血虚弱者,每于经血下泄,重伤气血之时,气血肝肾更加不足,子宫冲任失于濡养,“不荣而痛”,故经行后,痛经发作。
二、 痛经的诊断:以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剧烈难忍,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
三、 辨证论治:
(一)、痛经的辨证分型有哪些?
1、气滞血瘀:
主症:经前或行经第一、二天,小腹胀痛,拒按,甚者小腹剧痛而恶心呕吐,伴胸闷做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经净疼痛减少,舌质紫黯有瘀点,苔薄白,脉玄或玄滑。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隔下逐淤痰汤或逍遥散加减
方义:方中柴胡、炒香附疏肝解郁,当归、川芎、赤芍、炒桃仁、红花、丹参、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五灵脂、延胡索化瘀止痛,川牛膝引血下行,炒白芍、当归、生甘草,柔肝缓急止痛。全方气顺血调,则疼痛自止。
若兼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长,经色紫黯,经质粘稠,为肝郁化热之象,佐以清泄肝热,加栀子、夏枯草、益母草,丹栀逍遥散加减。
2、寒凝胞中
(1)、阳虚内寒
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或经下膜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润。
治法:温经扶阳,暖宫止痛
方药:温经汤加减
方义:吴茱萸、桂枝温经扶阳以散寒,兼通血脉以止痛为君药;当归、川芎、丹皮活血祛瘀,养血调经,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共为臣;佐以生晒参、生姜、半夏、大枣益气温总和胃,以资生化之源为使。加艾叶、小茴香以增强温肾暖宫,散寒止痛之效。
(2)、寒湿凝滞
主症: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暗黑或有血块,或畏冷身痛。舌淡紫,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淤汤加减
方义:方中小茴香、肉桂、干姜温经散寒为君;延胡索、五灵脂、蒲黄、没药化瘀止痛为臣,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行瘀;苍术燥湿化浊,茯苓健脾渗湿共为佐使。全方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止痛。痛甚而厥,症见手足不温,或冷汗淋漓,为寒邪凝闭阳气之象,宜方中加附子,以温壮阳气而运血行。
3、气虚血弱
主症:经后一、二日或经期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舌淡质薄,或神疲乏力,或面色少华。或纳少便溏,色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补血,和营止痛
方药:圣愈汤加减
方义:方中生晒参、炙黄芪补气为君,四物汤养血调血为臣,炒香附、元胡调气止痛为佐使,气血充盈,冲任二脉气血运行流畅,则疼痛自除。
肝郁者,证见胁痛,乳胀,小腹胀痛,上方加川楝子、小茴香、乌药,以疏肝理气止痛。
血虚甚者,症见头晕、心悸、寐差者,加鸡血藤、大枣、酸枣仁、制首乌以补血养血。
久病及肾或素体肾虚者,症见腰腿酸软者,加菟丝子、续断、桑寄生以补肾壮腰。
4、肝肾虚损
主症:经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骶酸胀,经色暗淡,量少,质稀薄,或者潮热耳鸣,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法:益肾养肝,缓急止痛
方药:调肝汤
方义:方中山茱萸、巴戟天养肝肾,益冲任为君;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配甘草缓急止痛为臣,阿胶滋阴益血,山药补肾健脾益气为佐使。若痛及腰骶加续断、杜仲;兼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痛,即肝郁所致,佐以疏肝理气,上方加川楝子、元胡、小茴香、郁金等。若兼子宫发育不良,则应于辩证用药同时加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则补肾填精养血。
五、痛经西药、中成药治疗:
西药:
1、解痉药:山莨菪碱片,痛时服用。
2、非甾体类药:布洛芬缓释胶囊饭后服。
双氯灭痛缓释片饭后服。
中成药:
1、田七痛经胶囊:
功能主治:通调气血,止痛调经。用于经期腹痛及因寒所致的月经失调。
2、元胡止痛片:
功能主治:
本品理气,活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
3、妇科调经颗粒:
功能主治
养血,调经,止痛。用于月经量少、后错,经期腹痛。
以上和大家浅谈中医痛经的治疗,临床上,实证每月经前一周开始调理至经期,虚证经前、经后调理调理1---3个周期,往往可以缓解和治愈。所谈及的方药要在执业医师辨证的基础上选择用药,切莫乱用药,影响治疗效果。
身体大量出汗是怎么回事?
晚上睡觉出汗,在中医来说属于阴虚火旺。由于耗伤阴液,导致虚火上炎,阴不敛阳,而发汗出。西医来讲,多属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以及副交感神经兴奋与抑制的紊乱。从而造成了这个症状。
治疗上中医以滋阴降火为主。可以使用当归六黄汤,知柏地黄丸,加味逍遥丸,左归丸等具有滋阴降火的方剂。
①当归六黄汤。当归12克生地黄12克熟地黄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炒栀子10 克。其余随证加减,我在这就是抛砖引玉。
当然,阴虚火旺只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也不是没有,去气虚,肾虚等。还可以有兼夹症候,如兼夹心血不足,心神不宁,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
四厘米大的卵巢囊肿吃药效果好吗?
卵巢囊肿不超过5厘米,没有严重的出血不规律、腹痛等症状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中医一般治疗卵巢囊肿原则是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可以口服一段时间桂枝茯苓丸和逍遥丸,口服3-6个月,服用后3个月复查B超,看看有没有变小。如果效果不好建议定期观察,必要时手术治疗。
用什么中成药调理比较好?
脾胃虚寒,肝胆郁火,下焦湿热,这三个中医证型,在中医门诊是比较常见的。脾胃虚寒,肝胆郁火在中医上属于脏腑辨证,下焦湿热属于三焦辨证,至于用什么中成药调理比较好,与朋友们浅谈如下。
一、先谈一下脾胃虚寒证:
有关脾胃虚寒的中医文献:《普济方》(卷二十脾脏门)中指出:“夫脏腑气虚,脾胃衰弱。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邪冷之气,内搏于足太阴之经,伏留而 不去”。
以上文献可以看出,脾胃虚寒一是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虚寒内生;二是寒邪直中脾胃,伏留不去,伤及脾阳,脾阳虚衰,虚寒内生,脾胃虚寒。
脾胃虚寒的病因病机:年老体衰,久病不愈,累及脾阳,脾阳虚衰;或长居寒凉之地,喜食生冷,寒邪直中脾胃,日久脾阳虚衰,虚寒内生,出现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的证候。总的病机是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
脾胃虚寒主症:畏寒肢冷,脘腹冷痛,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面白少华,口淡不渴,腹胀腹泻,完谷不化,女子带下清晰,痛经,舌淡白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则: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中成药:小建中颗粒,理中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丁蔻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宝宝乐。二、再谈一下肝胆郁火:
有关肝胆郁火的中医文献:《临证指南医案·郁》中指出: “七情之郁居多,如思伤脾,怒伤肝之类是也。其原总由乎心,因二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疾病矣,其证心牌胆为多。”
《黄帝内经》中指出:“肝为刚脏,在志为怒,怒伤肝。”
从《黄帝内经》文献中可以看出,怒伤肝,肝为肝脏,将军之官,草木之脏,喜调达而恶抑郁,其性刚烈,其气易亢易逆。情志不遂,形成肝郁,肝郁久化火,肝火旺盛。从《临证指南医案·郁》文献中可以看出,怒伤肝,情志不遂,形成郁病,肝郁之证居多。
肝胆郁火病因病机:平素脾气急躁,或生活与工作压力,情志不遂,形成肝郁,肝郁日久,郁而化火。
肝胆郁火主症:胸胁胀痛,胸闷不适,脾气暴躁,头晕头胀,咽有异物感,颈部瘿瘤瘰疬,叹气舒服,失眠多梦,面有黄褐斑,女子乳房胀痛,月经块多,小腹胀痛,痛经,闭经不孕,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常与情志不遂有关,生气、忧郁后往往加重病情。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 方药:逍遥散加减 中成药:逍遥丸、丹栀逍遥丸、加味逍遥丸、柴胡舒肝丸、木香顺气丸、开胸顺气丸、气滞胃痛颗粒、舒肝健胃丸、疏肝解郁胶囊。三、最后谈一下下焦湿热:
下焦湿热:是指湿热之邪侵袭大肠或膀胱等处,表现为小便淋漓,大便腥臭稀溏,带下量多色黄等证候。分为膀胱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胞宫湿热证。 有关下焦湿热的文献:《医方考》中指出:"下焦之病,责于湿热”。
《诸病源候论》中指出:“诸淋者,由而膀胱热故也。”
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下焦之病多与湿热有关,湿热之邪下注下焦,出现淋证,出现尿急尿频,尿灼热等症。
下焦湿热的病因病机:由于嗜食辛辣,肥甘厚味,酗酒,体内酿湿热,或感受邪热之邪入里,与湿互结,形成湿热。湿热之邪下注于三焦,形成尿急尿频,尿灼热,或者带下量多色黄等湿热的证候。
下焦湿热的主症:腹痛腹泻,肛门灼热,尿急尿频,尿灼热,带下量多色黄,外阴瘙痒,阴囊潮湿,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则:清利湿热 方药:膀胱湿热证用八正散加减;胞宫湿热证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大肠湿热用葛根芩连汤加减。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八正合剂、三金片、癃清颗粒、四妙丸、葛根芩连丸,当归苦参丸、防风通圣丸。 以上与朋友们从病因病机、主症、中药调理与中成药的选择作以浅谈,大家对脾胃虚寒、肝胆郁火、下焦湿热或许有所了解,希望能帮助到朋友们!(温馨提示:文中方药仅供学习与交流,切勿自行抓药,责任自负,若喜欢中医科普与养生,请关注此号,欢迎转发帮助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