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13种神奇功效,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阳虚呢?
从题主的问题中可以看出这是个属于中医范畴的问题,“”阳虚”只属中医,所以要了解中医,我们要先了解阴阳,那么什么是阴阳呢?
好多人一听阴阳,就觉得特神秘,玄而又玄,其实这是对中医的一种误解,中医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科学,更接地气。那么什么是阴阳?我们看这两个字就可以明白,“阳”就是太阳出来的时候,“阴”就是月亮出来的时候,这两个字左边的“阝”是横着的“山”,我们所以太阳从山上出来就是“白天”,月亮从山上出来就是晚上,我们住在陆地上的人看日出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所以说白天属于阳,晚上属于阴;白天气温高,所以温暖的属于阳,晚上气温低,所以寒凉的属于阴;白天自然界里非常热闹,各种鸟兽都开始活跃,人们也开始工作干活,所以活跃的属于阳,晚上自然界一片安宁,鸟兽回归巢穴,人们也开始睡觉休息,所以安静的属于阴;
自然界温暖的属于阳,比如火,自然界寒凉的属于阴,比如水;外出的属于活跃,叫阳,内守的属于安宁,叫阴,对于古代,男人外出打猎、耕田属于外出,所以男人属于阳,女人守家看孩子纺织衣物,所以女人属于阴,女人也被称为“内人”,就是这么来的。这下我们就了解了阴阳,那么什么阳虚呢?这就要理解什么是“虚”了,虚就是少的意思,这是相对于“实”来说的,比如虚心,就是把心放空,才可以接受更多的东西,所以叫虚心接受;农村里也常用“虚”表示少,比如说,把麻袋装瓷实点,别那么虚,所以“虚”就是“少”的意思。
阴阳平衡就是阴和阳平衡,不多不少,比如白天和晚上,虽然具体到一个季节,可能白天长(比如夏天昼长夜短),但整个一年里是均衡的,比如冬天白天短(昼短夜长)。自然界是这样,人也一样,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只有适应了自然,才能获得身体上的健康,这叫“适者生存”,如果违背自然规律,那就是不适应自然,会得疾病,最终得病死去,这叫“优胜略汰”。
人体也有阴阳,比如人体有体温37℃左右,所以体温属于阳,人活着的时候叫活在阳间,人死了以后没有了体温,所以说中国的老百姓会把人死了以后去的地方叫“阴间”。人体内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比如血液,淋巴液,脑脊液,关节润滑液等都属于阴;这是人体的阴阳。
阳虚就是阳少了,那么阳少了,平衡被打破,相对的阴就显得多了,所以说寒凉的显得多了,因此阳虚的人怕冷,冬天别人穿一件棉衣就过冬了,而阳虚的人就得多穿一点,夏天同在一件办公室,开着空调,别人觉得好舒服,阳虚的人怕冷,就得穿厚一点才觉得舒服,或者他们会把空调关了才觉得好;
阳虚的人除了怕冷以外,也不活跃,不想动,也消极,集体的什么事情也不想参与,比较淡漠;
阳虚的人身体的生理状态也比较低下,体内的新陈代谢相对缓慢,生化反应也是一样较慢,比如基础体温也低,面色也比较苍白,说话声音穿透力也不足,如果再观察他们的大小便,会发现大便多不成形,小便清长(就像冬天河流的状态)(冬天的黄河清,夏天的黄河混)。
所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也就清楚了什么是阳虚,阳虚的人会有哪些表现,当然也能简单判断出自己是不是阳虚。
结合阳虚的表现,其实一些西医的病可以归纳到阳虚的范畴,比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还有风湿性关节炎等,其实抑郁症也可以归属于阳虚表现。所以我们看病的时候用身体表现出来的症状对应到阴阳,就可以大致判断属不属于阳虚了。
你眼中的中医学是怎样的呢?
感谢邀请!
关于这个问题,大医惠众合作伙伴「沃秀女性思维创造力学院」创始人陈微女士的一篇公号文章“《争论了上百年,原来中医与西医是鸡跟鸭讲》”非常鲜明地阐述了中西医之间的区别,现在摘录如下,以飨读者。中医好,还是西医好?
中医厉害,还是西医厉害?
中医是伪科学?西医是无病可医的“能医”?
吧啦,吧啦......熟悉吗?
这样的争论一百多年了,谁赢了?表面上看是西医赢了,事实上呢,西医的信任危机在近代越来越严重......太多的病被宣布为无药可医,太多的病只能终身服药,西医似乎也走到穷途末路,只能靠发明各种先进的科技仪器来遮羞和掩盖医学的无能,毕竟治病才是医学的根本而预防学不是医学的根本。而且靠仪器检测出的“健康”也未必是真的健康。
由此,西医也茫然、也彷徨、也无奈。而这厢边中医上百年来一直过着“小三”一样的日子,在民间被宠爱,在官面上却无法“摆上台面”更加无法进入“主流”医学的领域,这种民间被宠,官面被压的日子中医辛酸的过了100多年。
接上一篇《谁再说中医是科学技术不懂科学》之后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如果我们争论了上百年都没有争论出结果,那么我认为一定是争论的方向错了。所以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普及了什么是科学?为什么中医不属于科学范畴?本篇文章说一下为什么百十年来中西医始终无法真正结合的根本原因。
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其实都是各自文明的产物。说到底中西医的PK是两个文明形态的PK。而文明形态是不受人类主观意识控制的。
这样说有点艰涩,我还是用大白话来解释吧。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特点就是集体作业。因为要耕一块地,需要团队的力量,其次农耕文明的特点就是靠天吃饭,因此为了能有好收成不被饿死就得沉下心来观察天象、气象,农耕文明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对植物的认知程度高。以上三个农耕文明的特点形成了中国哲学的四大经典《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汤液经》。这四大哲学经典主要解决了中国人的生存意识以及生老病死的问题。
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的根基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和操作经验的积累与归纳。而中医是由这四大哲学经典延伸出来能实际落实操作的“用”。所以为什么学习中医学着学着都要去学这四大哲学经典的原因,因为不学不行,不学就走不通医道(医学之路),因为中医就是从这四大哲学经典里“长出来”的实用学科。是实实在在用来解决人类实际身心问题的工具。
简单的捋了捋中华文化的特点之后,现在说西医,西医的根基当然就是西方文明,而西方文明的起源和中华文明不同,不是农业文明,而是工商业文明。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区域在地中海附近,都是山和海,哪里有平整的地?所以古希腊人民只能把树砍下来做成独木舟,然后坐上一个人划着独木舟围绕狭窄的地中海“做生意(交换手工制品和食物)”。大家都知道,做生意是个人行为,不需要“集体意识”。“做生意”需要契约,需要公平(延伸出法律),因为做生意的人都喜欢“计算”,为了防止太自私生意做不成功,于是提出了“博爱”。博爱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凭什么要爱你,你拿什么来让我爱你的问题。
由于平行之间无法做到你爱我和我爱你一样多,于是有了统一的“父亲”(GOD上帝),有了“上帝”(大家共同的长者父亲),你就可以爱我,我也可以爱你了,因为我们都是上帝的子民。说这些我是想说明西方文化思想是建立在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上的,和中国文化思想从根本上就是不一样的。
由于个人主观意识比较强所以不需要个人付出集体,我不服你,我要赢...一切由主观意识为核心的思想发展出怀疑(破拆、分析、逻辑推理)、对立(证明对错好坏)、推翻(迭代更新)等进取精神,而这些精神特质恰恰是西方哲学的根基,特点就是先建立、然后怀疑、然后推翻、然后探索;再建立、再怀疑、再推翻、再探索......如此的推动下,最后产生了西方近代的科学精神,因此科学精神是哲学精神的“用”。
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牛顿时代还没有科学这个词!可见科学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
了解了中、西方文明的起源和特点,我们再来看中医和西医为什么走不到一起?
中医是整体观,东方人的思维是整体式、综合式、统一式。
西医是解剖式、分析式、逻辑式把事物或人破拆(细分拆解)再组合(还原)的逻辑推理的过程。
说到底不是中医和西医的冲突。而是东西方文明的根源性质不一致导致的冲突。
东方哲学的特点是“以一贯一切”,“以一贯百”“一通百通”。这从四大经典里都能看到,尤其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是具有东方哲学的普遍性的。而西方哲学是机械的方法论,这种把世界或者人进行破拆(拆解)再还原的思维,在中国是很难被全盘接受。
西医把人的眼睛就定义为一个器官,鼻子又是一个器官,心脏是心脏,肺是肺,脑子怎么都不可能和脾胃联系在一起。所以去医院看病就得一个个科室的看。而中医是整体观,比如中医认为抑郁症的根源在脾胃!这种说法在西医是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
近一百年来工业革命高速发展,西方思维占据社会主流意识,西医自然就成为了主流医学,而中医只能被列为“伪科学”和非主流的上不了大堂的“小三”。
可是很多中医人或者中医爱好者不甘心啊!怎么中医就不如西医呢,怎么中医就成了伪科学和非主流呢?于是民间就拼命的想证明中医的科学性(上一篇文章有讲不再赘述),总想把中医往科学那头靠,为此形成中西医的持续百对立和争斗!可笑的是一百多年了,谁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输,中医这个非主流近年来也蓬勃发展了,西医依然是一副傲世称雄却很多病都无法医的“能医大佬”形象。
这种现象真的非常的滑稽,但凡读过西哲,读过中国四大经典的医生,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会进行这种滑稽的争斗。可惜啊!熟读中国四大经典的未必读过西哲,而读西哲的人极少会愿意去读中国四大经典。
这,就是争论了上百年无果的鸡跟鸭讲的世纪笑话的真相!不知道那些整天说西医好,或者整天说中医好的人在这些辩论中获得了什么?是智慧、是能力?还是长了二两肉呢?
最后我想说,整体观并非中国文化独有,在文明早期的时候,全世界的人都只能用眼睛直接观察自然事物,那么观察的结果必然是有共性的,所以早期文明都一样,而直接观察获得的整体观被破拆、被解剖,是因为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而西方文明属于工商业文明,在这个地方形成了分水岭!工商业文明的底层逻辑是需要分析,需要进行逻辑推论,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人,不是天。天有规律可寻并可以总结,人是独立个体,很难捉摸,所以只能靠先否定怀疑,再通过否定怀疑进一步对事物进行分析、推论。这些思维习惯是出于实际生活的应用需要才产生了认识的不同而已,根本没有谁对、谁错、谁好、谁坏。
那些西医没有必要对中医进行各种的“口诛笔伐”,越是鄙视中医就越显得西医的无知,同样,中医也没有必要极尽所能的证明中医的科学,越是证明越是无知。
回到今天的题目,不是中医的错,不是西医的错,是我们的知识太少!是无知的错!不要再拿中医和西医去比较了,不要再鸡跟鸭讲了,这个愚蠢的笑话居然讲了100多年,每个出来“据理力争”的“正义之士”表情都好像贴膜一样的认真和严肃,这个笑话实在太冷了!
科学性在哪?
“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从医学史来看,是先有单味中药,然后慢慢才有组合中药出现,而后才形成中药方剂。
古代许多著名方剂在现代人民卫生保健中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急、慢性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乌梅丸,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茵陈蒿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等,都是临床中常用的良方。《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此为封建礼教思想的折射。究竟是以君臣佐使为组方原则,还是为组方结构,一直存在争论。中药组方中臣多于君,佐多于臣,使多于佐的比例往往脱离临床实践。
鲁迅曾经在他的小说里专门讲过中医配方的一些特点。尤其是对中医中的“药引”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驳。药引是引药归经的俗称,起“向导”的作用。“君、臣、佐、使”中的使药,就是俗称的药引。鲁迅在《父亲的病》这篇文章里,就专门写到,江南一位名中医开出的药方中,“要一对蟋蟀,还非得是同一窝原配的”这样的“药引子”。显然十分荒谬。中国古代名医留下的医书?
中国古代医术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流传甚广,现整理出分毫,望补充之。
《医宗金鉴》是乾隆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吴谦为总修官。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部。
《四部医典》由著名藏医药学家宇妥·元丹贡布总结传统藏医药理论和治疗经验,吸收中医,古印度和大食等医药学的诸多精华编著而成,为现代藏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儿药证直诀》由宋代儿科医家钱乙所著,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的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在儿科发展史上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黄帝内经》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为详细。黄帝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经济实力为医学发展奠定了基本的经济基础。
《神农本草经》是依托著作,是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归功于神农氏跋山涉水,尝遍百草,以身试毒。其中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也是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千金要方》是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著,后代尊称其为“药王”。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才完成了《千金要方》。这部著作保存了许多唐代以前的医学文献资料,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里面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为“众方之祖”,张仲景更被尊称为“医圣”。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他自1565年起,先后参考历代医药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三易其稿,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0多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892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外文字,李时珍也被后人尊称为“药圣”。
扁鹊和华佗也是古代名医,只是他们的著作《难经》和《青囊经》没有流传下来,但他们的医术和事迹被广为流传。
你还知道哪些医药圣典,欢迎补充!
什么是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一、消化不良症状
餐后饱胀、上腹胀气、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恶心、呕吐。
1、餐后饱胀:进食后食物在胃中存留时间过长引起的不舒服感觉。
2、早饱感:开始进餐后很快就感觉胃部过胀,进食过程中食欲消失,这种感觉与进餐量不成正比,以至于不能吃完整顿饭。
3、上腹痛:胸骨下、肚脐以上、两侧锁骨中线之间的区域的不愉快感觉。
4、上腹胀气:上腹部发紧、发胀的主观感觉。
5、嗳气:气体经胃或食管内排出口中。
二、消化不良分2类,要学会辩证1、器质性消化不良:有明确的器质性或者代谢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肿瘤、幽门梗阻、部分胆囊结石、胰腺因素、药物性因素、糖尿病等。随着原发病的治疗和控制其消化不良症状会随之减轻或消失。
2、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消化不良症状,检查未发现器质性或代谢性疾病,或者检查发现的疾病不能解释发生的消化不良症状。
三、怎样治疗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找某丁啉帮忙”、“胃胀、不消化,就用某丁啉”……这些广告语很多人都听说过。好像一说“消化不良”就可以吃药解决,但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原因有二: 首先,我们需要判断导致消化不良的原因,特别是对于一些反复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的孩子,需要排除器质性的疾病,以免耽误治疗。
其次,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根本的是帮助家长认识、理解病情,指导改善孩子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与症状相关的可能发病因素。某些食物或食物添加剂能够导致或加重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比如粗粮、高脂饮食、辛辣刺激食物、碳酸饮料、乙醇和浓茶等,需要尽量避免。
怎么调整消化不良?
1、煮一种水,老少皆宜
经常喝点茶水,对于消化不良,增强肠胃免疫力,十分有益。
茶水,温和持久,是调理肠胃疾病,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仰味灵,泡水喝,可杀菌消炎,养胃健脾,提高肠胃消化能力。
制作方法:准备百结叶、猴头菇、百结花、山药、山楂、莲子、砂仁这些材料;
纱布包裹起来,放入开水中煮 30分钟左右,取汁饮用。一天服用两次。不想麻烦的也可以选用同配方的袋泡茶仰味灵,开水冲泡饮用。
此方被《千金翼方》记载,将其阴干,冲汤代茶服,可治肠胃气痛。
仰味灵,能治腹中冷痛,胃浣积寒,顺行血气、安神、通便,降火气,可调理肠胃、促进血液轮回,能活血化瘀,可缓和情绪。
仰味灵,泡水喝,养胃健脾,消炎止痛,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2、常按2个穴位
大都穴
大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对此穴位进行按摩,能达到健脾和中以及泻热止痛的功效,增强了人们的消化和吸收能力。此穴位在脚内侧缘,大脚趾第一趾骨关节前下方凹陷的地方,用大拇指指甲垂直的按摩,每次按摩三分钟,一直让局部出现酸痛感为止,具有健胃消胀的功效,能够缓解胃炎、腹部胀痛、胃痉挛以及急慢性肠炎。
商丘穴
商丘穴属于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脾具有润滑的功效,对此穴位进行按摩能达到健脾化湿的效果。商丘穴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的地方,用拇指对此穴位按摩,其他的食指放在脚背上,顺时针的方向按摩二分钟,一直让局部有酸胀感为止,能够辅助治疗消化不良、胃肠炎,便秘腹部疼痛及腹泻等。
3、少吃难消化食物
长时间存在消化不良这种表现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调节,一般在消化不良的时候就要远离难消化、粗糙的食物了。很多人平时没有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经常大量进食难消化的食物,无形中就会增加身体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