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是热症还是寒症,脚上出现几种表现要就医?
双脚,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脚,为精气之根,行气血,联脏腑,通内外!
人体12条经脉中,6条都会通过足部,全身穴位的1/3也集中在脚上。
脚与体内脏器之间,联系非常密切,很多脏腑功能的变化,在脚上都会有所体现。。
因此,生活中,要留心观察双脚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切莫忽视。
大病到来,“脚”先知,脚上出现5种异常,及时检查,莫忽视1、大脚趾红肿热痛
痛风的发生,往往从大脚趾开始。
在夜间睡觉时,突然关节刺痛,甚至被疼醒,大脚趾,跖趾关节,开始红肿热痛。
或许还会伴有头痛、脑热、疲倦、厌食等症状。此时,需警惕痛风来临了。
2、足脉搏减弱,出现间歇性跛行
双脚,是人体末梢,也是心脏最远端,血管有问题,脚最先有感觉。
一旦,脚背上脉搏减弱,说明血管有堵塞的地方。
当血管进一步被堵塞,又会出现“间歇性跛行”。
也就是,经常出现走一会,就感觉腿酸,休息一下,就可以缓解。
此时,是典型的动脉血管堵塞的病症,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检查。
3、脚趾麻木灼热
糖尿病者,由于自身血糖控制的不理想,就会导致下肢神经出现损害。
此时,脚部神经会有反应迟钝、麻木,对温度、疼痛感觉不明显。
如果还伴有灼热感,就说明你已经有糖尿足的趋势了。
4、脚底脱皮、干裂
脚底肌肤,与身体内分泌有关,而肝细胞受损,便会影响身体内分泌的正常,便会导致皮肤暗黄、脚底变得干燥,常出现脱皮、干裂情况,这些情况应留意是否是肝脏受损。
5、脚部出现水肿
肾脏是人体代谢水的器官,肾不好,水就会蓄积。
有的人早上起来发现眼皮浮肿,或者双脚、双腿浮肿,都要考虑肾脏的问题。
养护双脚健康,这样做1:揉脚筋
筋软一寸,寿长十年!
经常按摩双脚,可调理五脏六腑,尤其在秋冬天,双脚按摩必不可少。
揉搓脚板底部的脚筋,可以拉伸脚部的筋脉,起到养生之效。
一定要用力揉捏,双手能触碰到一根粗、紧的筋即可。
坐着揉搓,或是躺着揉搓拍打都可以,一定要感受到足部发热、经络通畅舒服,记得要用指腹揉搓,或是捶打效果也很好。
2:双脚互打10分钟
别看敲打脚尖十分简单,每天坚持十分钟,有助于改善便秘、失眠,还可保持头脑清醒敏捷,注意力也更集中,气色更加红润有朝气。
只要伸直双腿,将脚后跟靠在一起,用双脚的大拇指相互碰撞,一分钟大约做上100次即可。
功效:腿部结实有力、行动敏捷,就连膝关节也更强劲了。
记得每天睡前一定要坚持双脚互打10分钟,相当于给全身做按摩吃补药呢!
想健康,更长寿,除了保护脚部,还要做好这几点:
一:经常饮茶,补益五脏饮茶,自古以来,就是延年益寿的好习惯。
经常喝点不同的茶饮,对于五脏六腑,皆十分有益。
谷谷丁双参茶,养心安神
用人参、尾参、百合、苦荞、谷谷丁,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饮。
人参,能强心气、补肺气。尾参,质柔而润,益五脏,延缓衰老。
百合,养心安神,养阴润肺,增强抵抗力。苦荞,可增加心肌供血量,有利心脏舒张。
谷谷丁,清热去火,几者搭配,不寒不燥,可养心安神。
金蓝菊根茶,保肝护肝
金蓝菊根,对肝脏细胞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化学性或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明显,能加速磷脂合成的胆碱存在,从而加速细胞修复速度。
研究表明,金蓝菊根提取物对四氯化碳导致的肝损伤具有治疗作用,对四氯化碳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红苏子叶茶,养胃驱寒
霜降时节,天气逐渐变得寒冷,此时,要注意养胃驱寒。
红苏子叶,泡水喝,可缓解脾胃气滞,促消化,保护肠胃健康。
中医认为,红苏子叶具有暖胃作用,能缓解脾胃气滞,胸闷,腹泻,呕吐之证。
秋冬交替,泡上一杯,不仅有益胃部健康,还可促进肠壁的蠕动,帮助消化,预防秋燥导致便秘。
金麦须茶,护肾排毒
金麦须,泡水喝,可促进排毒,有益肾脏健康。
金麦须,俗称玉米须,用其泡水可利尿、利胆,可改善肾炎水肿、泌尿系统感染等,还可减轻或消退浮肿,减低或消除尿蛋白等。
所以,冬季养护肾脏,经常用其泡水喝,是不错的选择。
二:练习呼吸,强健心肺
良好的心肺功能,是长寿的基础。
美国大学医学院经过研究表明,肺活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寿命。
一般肺活量越大的人,就可能越长寿。
如果,憋气时间,可以超过30秒,则心肺功能很好,更有益长寿。
经常练习腹式呼吸,有助于强健心肺功能,是不错的选择。
清晨,选一处空气清新之地,练习深呼吸。
每一次吸气,都要将小腹鼓起,使得气沉丹田,每一次呼气,小腹内收,调养肺功能。
放松全身,躺下来,或者站着,坐着都可以做。
三: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尤为重要。
早餐,不可少,也不可对付了事,要吃得有营养。
早餐,最好选择温热的食物,这样对于胃部健康更有益。
一份营养早餐,最好包括淀粉类主食,蛋、奶、豆浆选其二,还要有一份水果蔬菜。
午餐要吃好,占全天食物量的1/3 左右。
尽量每种食物都吃一些,做到营养均衡。
午餐要有米饭、馒头或面条等主食,蔬菜、肉或蛋以及豆制品作为配菜,有条件时搭配牛奶和水果。
晚餐要适中,并且,不要吃宵夜。
晚餐,尽量早点吃,在晚上八点前,吃完晚餐。
晚餐,不要吃得过饱,适量即可,尽量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四:按揉穴位,舒经活络
内关穴,养心
位置:手臂的内侧中间,在腕关节横纹上约3横指宽处,左右各一。
内关穴,被称为“心脏的保护伞”,是心包经的“络”穴,自古就是中医,用来治疗心脏疾病的核心用穴,几乎所有与心脏异常有关的症状均可使用。
太冲穴,护肝
位置:在脚背第2、1趾骨间。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该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足三里穴,健脾胃
位置:位于膝眼外下方。
经常按揉足三里穴,可健脾胃,生发胃气,燥化脾湿,有助延年益寿。
中府穴,补肺气
位置: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1肋间隙处。
中府穴,是肺经的一个募穴,是肺经气血直接输注的地方,调气最好,有益补肺气。
涌泉穴,强肾脏
位置:在足底的前1/3处,不包括足趾。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经常按揉涌泉穴,可强肾脏,补肾气,有助肾脏健康。
中医到底是真的治病还是安慰剂的效用更大?
提问者最近没看新闻?目前正在进行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是中医药在起巨大作用!简单地说,是中草药起到很好的疗效!你这样提问,说明你对中医药的认识是空白,所以三言两句说不清。用几幅截图回答好了
中医是能治病?还是安慰剂?上面的截图足以说明一切。不是白痴的应该都能看懂!
醋泡黑豆中的豆子?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醋泡黑豆,历史悠久,也是黑豆与中华醋完美组合的一道家常经典,其中黑豆在豆类食品中,营养均衡而全面,尤其是所含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以及抗氧化成分花青素,堪称豆类之最。
那么,醋泡黑豆中的黑豆,是用生的黑豆直接醋泡,还是将黑豆煮熟后,再用醋泡呢?分述如下,仅供参考。
醋泡黑豆中所蕴含养生之道如果你足够细心,稍加琢磨,不难发现在简单的醋泡黑豆组合中,蕴含了中西方的养生之道。
首先,黑豆的外形酷似肾形,非常符合中医的以形补形理论,而黑色在中药学中,归经于肾、脾,所以黑豆有健脾益肾的作用。
其次,醋在中医理论中,具有开胃健脾的作用,因此,黑豆与醋两者的结合,起着药学中的协调作用,将开胃、健脾、益肾的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如果我们再从西方营养学角度来分析,黑豆,除了所含的一般营养成分以外,尤其是黑豆皮中,富含生物活性成分花青素,而花青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
在西医的观念中,醋的弱酸性,可以起到很好的杀菌作用。
所以,无论是从中医中药角度,还是从西医西药认知,醋泡黑豆的养生价值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具体分析黑豆的营养成分特点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编著的,由杨月欣主编的《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6版/第一册,第49页载明的检测数据。
黑豆(干)(黑大豆)以100克可食部计,其中所含微量元素钙224毫克,磷500毫克,镁243毫克,锌4.18毫克,钠3.0毫克,硒6.79微克,锰2.83微克,铜1.56微克,且这些微量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豆类。
另外,在本书中的第290页载明的检测数据:
黑豆皮(广州)含花青素中的矢车菊色素为928.7毫克/100克鲜重;
黑豆(广州)含花青素中的矢车菊色素为76.5毫克/100克鲜重;
黑豆(武汉)含花青素中的矢车菊色素为86.1毫克/100克鲜重。
并且,黑豆中的花青素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豆类
总结:黑豆的营养成分特点在于它的微量元素和花青素的含量。
花青素的化学稳定特点花青素被认为是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以及较强的清除体内有害自由基的作用,其抗氧化性甚至强于维生素E和维生素C。因此,花青素有很好的美容、抗衰老价值。
但是花青素的化学结构非常的不稳定,容易被光、高温以及空气中的氧所氧化,主要原因是花青素容易发生非酰基化反应。
但是,如果花青素在低温、避光以及弱酸性的环境下,它的非酰基化反应就会受到抑制,从而减缓它的分解速度。
所以,目前在花青素的实验室和工业化提取过程中,为了防止花青素发生非酰基化反应,通常需要在溶剂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弱酸,并在低温、壁光条件下进行提取、生产。
醋泡黑豆的正确方法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关于醋泡黑豆,是用生豆,还是熟豆,主要取决于要有利于花青素的稳定性,即尽量不破坏黑豆中的花青素,而花青素在弱酸性、低温、避光的条件下,是最稳定的。
总结:醋泡黑豆应当采用生黑豆醋泡,并放置在常温、避光的阴凉处保存。你同意我的观点吗?
每天更新健康热点,医疗痛点;如果我说的,正是你所想的,那么,请点赞、转发、关注朱萧俊说健康!
痛经饮食注意什么?
痛经怎么调治?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妇女在经期前后或行经过程中发生腹痛或其它不适称为”痛经“ 是妇女的一种常见多发病症,其表现在月经第一、二天不同程度出现有下腹部阵发性绞痛,有时还会有放射至阴部、肛门及腰骶部,可伴恶心呕吐,尿频便秘或腹泻等症状,疼痛可持续数小时,偶有一至二天的,当经血外行通畅后慢慢消失,疼痛程度各不相同,
其病因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淤,不通则痛,多分为虚实二证,虚者多因气血虚弱,运行无力,实者则为气滞血淤,运血受阻所致。中医认为本病与气滞血淤,寒湿凝滞,肝肾虚亏损因素有关。临床多分型为四种,各型痛经在调理吃药方面都各不相同;
一、气滞血淤痛经
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血色紫黑夹有血块,行经量少淋漓不畅,胸胁作胀,舌质正常或紫黯,脉沉弦。
调理方法:调气活血,行淤止痛。
药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川牛膝,香附,青皮,枳壳,木香,甘草,延胡索。随症加减
外治可用针灸、无痛精针刀辩证取穴处理。
二、寒湿凝滞痛经
症见,经前及经行时,小腹疼痛而冷,按之痛甚,经水少,色不鲜有块,或如黑豆汁,舌这紫,苔白腻,脉沉紧。
调理方法:温经利湿 理气化淤。
药用人参(党参) 川牛膝,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甘草,吴萸,炮姜,乌药,苍术,茯苓等随证加减。
外治可用针灸,无痛精针刀,热敏灸辩证取穴位处理。
三、气血虚弱痛经
症状:经期或行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得按则减,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语音低微,月经色淡,量少而质清,舌质淡,苔薄,脉虚弱。
调治:补气益血
药用人参(党参),白术,杜仲,熟地,当归,川芎,香附,黄芪,艾叶,补骨脂,阿胶,山药,白芍。不止痛者可用八珍汤加香附、要香、乌药、玄胡。
外治可用针灸,无痛精针刀,热敏灸辩证取穴位处理。
四、肝肾亏损痛经
症状:经来色淡量少,行经后小腹作痛,腰酸胀,舌淡红,苔薄,脉沉细。
调理治疗以调补肝肾为主。
药用山药,阿胶,当归,白芍,枣皮各10克,巴戟天10克,炙甘草6克。腰胝痛加青皮,金铃子,小便夜多加益智仁,桑螵蛸。
外治可用针灸,无痛精针刀,热敏灸辩证取穴位处理。
附:单方、验方三个如下;
(1) 痛经汤
当归15克,川芎10克,白芍药15克,香附15克,乌药12克,丹参30克,生艾叶10克,玄胡15克,五灵脂10克,益母草30克。
主治气滞血淤痛经。
(2) 折冲饮
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桂皮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玄胡15克,川牛膝15克。
主治痛经、盆腔炎疼痛症。
(3) 附没痛经方
制附子(先煎)6克,玄胡、当归各15克,没药、我术、蒲黄、五灵脂各9克,肉桂5克。
主治寒凝血淤型的原发性痛经。
食疗:妇人痛经,在饮食上要统一遵行“避寒凉、生冷”及高脂肪类食物,可适当进食较高热量、温经通络的食品,如巧克力、黑沙糖、生姜,大枣,红豆,红肉等。
痛经是否可以被根治?
邀请您参与我们第二阶段调经活动!
如果您深受“痛经、月经量少、颜色深、时间不规律”等大姨妈问题困扰,欢迎参加我们的第二阶段调经活动,也许这个活动对你有效。
第一阶段,是调经试验阶段,有几十位女性朋友参与。
参与我们第一阶段的女性朋友,“痛经、月经量少、颜色深、时间不规律”等大姨妈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因为第一阶段,试验阶段的效果特别好,我们进入第二阶段,为正式阶段。
所以,我们邀请有“痛经、月经量少、颜色深、时间不规律”等大姨妈问题的女性朋友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解决困恼。
参与我们第二阶段调经活动,有礼物相送,送精美包包,数量有限。关注我,私信我,邀您参与!
痛经,困扰着全球众多女性,不少女性更是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偏方,希望彻底根治痛经。痛经到底能不能治愈?如何才能根治痛经?
治疗痛经,首先要了解痛经的不同类型,才能针对不同类型进行治疗。一般来说,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者的治疗手段都不一样。原发性痛经一般出现在月经初潮后的1~2年,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而继发性痛经常在初潮后数年才出现,检查可发现器质性病变。
原发性痛经“手尾长”
根治必须从日常生活着手
痛经中,最常见的是原发性痛经,少女时期痛经多属于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痛感十足,主要由于前列腺素对子宫平滑肌的刺激,或者经时子宫内膜大块剥脱堵塞住子宫颈口两个原因。“原发性”意味着从少女时期就伴随着女性,所以要根治原发性痛经必须有耐心。
首先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特别是经前3~5天不吃生冷和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平时多元化饮食,多吃荠菜、香菜、生姜、胡萝卜等活血、调理气机的食物。
其次,保持乐观心情,还要克服“月经来了又会痛了”等不良心理暗示。许多原发性痛经女性在分娩后或婚后,痛经会逐渐消失,所以不要经期一来就给自己会痛经的心理暗示。
必要时使用芬必得等抗炎药治疗,64%~100%的原发性痛经患者服用此类抗炎药能减轻痛经症状,但由于此类药物有副作用,最好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治愈继发性痛经
先“揪出”发病源头
“继发”,即在某种疾病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出来的疾病。所以,继发性痛经必须要先查清楚“源头”原发病在哪。只有治好原发病,才能彻底根治这类型痛经。下面5种疾病常常引起继发性痛经。
①子宫内膜异位症:即子宫内膜“跑到”子宫以外的地方,受卵巢激素影响会不断增殖、出血。由于经血不能流出体外,刺激周围组织,会诱发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28~40岁女性,如果月经后出现下腹疼痛,很有可能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②子宫肌腺瘤:多见于40岁以上的多产妇、多次人流刮宫妇女。
③子宫颈或宫腔粘连:多见于反复人流、子宫内膜结核等患者。
④慢性盆腔炎症:下腹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腰部,有时伴肛门坠胀感。
⑤生殖道畸形:子宫体过分前倾、阴道横隔等机械性阻塞,使经血流出不畅,积血而诱发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