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俞的准确位置图片,脾虚的人有哪些症状?
这个问题中所说的脾虚属于中医范畴的词,要理解脾虚这个词,首先要知道中医里关于脾有什么功能,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痰湿之源”,“脾主肌肉”,五行五色对应五脏,其中,脾在五色对应为“黄”……这些都是关于“脾”的论述,“虚”是少的意思,脾虚就是脾弱,脾功能减退的意思。
理解了这些就好说脾虚有哪些表现了!后天是指我们人从母亲生下我们那一刻起,我们的身体素质不止来源于我们从外界获得的食物,还赖于我们的脾,这个中医的脾是一个系统,着重对应于西医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好,我们吃的食物才能吸收转化为我们身体的气血,即营养物质,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虚,则后天获得转化为我们身体的营养就少,所以气不足,血也少,表现为症状就是有气无力,老觉得累,犯困,没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血少就会表现为面色苍白没血色,嘴唇色淡,
如果是女性,月经少,颜色淡,甚至闭经,西医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低和红细胞少都属于血虚的范围,如果是慢性病引起的话根源还是脾虚,当然急性外伤失血导致的不属于脾虚范畴。
因为脾虚,外来的食物在体内不能完全转化成“气血”,气血属于脾好的情况下生产的合格品,脾虚,则除了生成的合格品以外,还会有半成品,这个半成品,次品就是贮存在我们体内的“痰湿”,所以说“脾为痰湿之源”,这些半成品,次品在人体内有个专门储存的地方,那就是“肺”,所以中医说“肺为储痰之器”,有了痰,我们通过咳嗽把痰吐出去,排出体外,
从这一方面来说,随地吐痰不光是人文素质的原因,还有就是“脾虚”的原因。身体有自我保护功能,总是通过各种措施把不属于身体的东西排出体外,而人体排泄的通道有排大便的肠道,所以会表现为大便次数多,肠道蠕动快,总想把痰湿排出去,所以蠕动快会引起肚子疼,
这种疼不固定,以小肚子明显,而且吃水果蔬菜等更明显,一吃饭就想上厕所,而且大便不成形,溏便,大便粘,粘马桶,擦屁股的时候一张手指擦不干净,这都是脾虚导致体内湿气重的表现;人体排泄的第二个途径,小便,会表现为小便次数多;第三个排泄的途径就是汗毛孔,出汗表现在头面部为油亮,表现在头发为油腻,
洗头次数多,不然油腻会难受,还有汗液味道也不好闻,还有就是会出湿疹,皮肤过敏,都是体内的半成品次品通过毛孔排出的表现以及引起皮肤的反应。再一个就是通过呼吸道排出的痰液,这种排痰是没有感染,不会发烧,就是随地吐痰的这种。
因为脾虚导致痰湿在体内存留,湿邪在体内的特点和自然界的湿一样,喜欢往低处洼地存留,越松软的地方越能吸附湿气,所以看关节处,膝关节积液,髋关节积液,小腿肿,都是脾虚湿气重的表现;眼袋肿,肿眼泡都是脾虚湿气重的表现!
因为脾主肌肉,脾虚,气血不足,导致肌肉的营养不足,所以脾虚的人肌肉瘦削,面色发黄,三十岁以上的女性更多反应到脸上,所以有“黄脸婆”的说法,脸色发黄说明脾虚,皮肤松弛。
那么如何补脾呢?也就是健脾,这是专业叫法,可以多种方法,砭针灸药导引等方法都可以用,比如刮痧,拔罐可以帮助祛湿,健脾的中成药也可以根据自身体质来用,比如健脾丸,归脾丸,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丸等都可以针对性的来用,食疗比如山药也都具有健脾的作用,可以用针刺,艾灸可以健脾,
常用的保健穴,比如中脘穴,足三里穴,关元穴,脾俞穴等等都可以。还可以采用八段锦,五禽戏等来强健身体,其中也有健脾的招式,比如“两手托天理三焦”,其中脾属于中焦,是三焦之一;“调理脾胃臂单举”,这也是健脾的招式。所以健脾的方法有很多,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自然疗法非药物更好。
当然形成脾虚的原因我们也要规避,比如吃饭要注意,“七八分饱”最合适,暴饮暴食都是增加了脾胃的负担,所以不要吃的过饱;还有就是少吃或者不吃寒凉的食物,这些也都会引脾阳不振,导致脾虚。
通过上面和大家系统的解读,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脾好身体好,远离不适。
如何提升脾胃功能?
脾胃在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没有脾胃的功能,人是生活不下去的,脾胃功能强,则身体健康,脾胃功能弱,则身体羸弱,百病丛生。脾胃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痰湿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人靠什么活着呢?任何人不管你体格多健壮,如果一个月,两个月不吃不喝也得饿死。这就说明,人可以活着就是靠脾胃,把饮食物转换成人体所需要的能量。所以就有了,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一说,意思是说生病后能吃能喝,说明是新病,病轻易治,生病后不能吃,不能喝,说明病重,病久,不好治。
因为脾胃可以把饮食物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这个能量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血,因此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也可以把脾胃理解为是发电厂,这样好理解。
脾的功能主要是,主运化,所谓运,就是脾有运输的功能,所谓化,就是把饮食物转换为气血的功能。
运化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指脾把饮食物转换成气血,并把气血送到各个脏腑,运化水湿,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运输的作用,并与其他脏腑共同管理着体内的水液代谢。
如果脾功能强,则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把充足的气血运送到各个脏腑及四肢百骸,并产生少量的湿浊,通过胃肠的功能而排出体外,人们就身体健康。
如果脾功能弱,则脾的运化功能下降,就产生不了足够的能量来供给各个脏腑及四肢百骸,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同样下降,因此体内水液代谢出了问题,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垃圾,这就是湿气。
痰湿之邪遍布全身,分布于肌肉中造成肥胖,分布于血液中造成血液粘稠高增高,血脂高,糖尿病,分布于肚子而造成小肚腩,啤酒肚等等病症,因此中医有脾为痰湿之源,万病源于湿之说。
脾功能下降,不能产生足够的气血供给全身,并产生出大量的湿气,而影响全身的气血运行,其他的脏腑由于得不足够的气血,因此其他的脏腑肯定也会出功能失常,从而造成百病丛生。
脾胃功能为什么会下降造成脾胃功能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这三方面,外因影响,饮食物影响,情绪影响。
外因指自然界中气候,也就是中医常说的六淫,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气候所以叫六气,可如果因为六气而使人致病就称为六淫了。
一,外界的寒凉和暑湿是造成脾胃功能下降的主要外因
大家想想因为穿衣少,而受凉造成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的现在少吗。
进了长夏就是暑湿之邪最盛的时候,长夏就是指三伏天,脾五行主土,主湿,三伏天暑湿之邪最胜,同气相求,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就会感觉,身体酸软无力,头重浑沉,没有食欲,所以那个时候一定要多注意。饮食应以清淡,解暑,利湿最好。比如绿豆汤。
二,病从口入,饮食物的影响,这是影响脾胃功能的最主要的因素。
饮食对脾胃的影响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饮食要有规律,二是饮食一定要节制。
1,饮食要有规律
有的人早晨不吃饭,就去工作,中午吃饱,晚上吃饱,这样的饮食方式是不正确的。
早晨一定要吃饱吃好,不怕营养丰富,因为早晨的能量要维持一天的生活工作消耗。
中午要吃饱,因为下午还要工作。晚上最多吃三分饱,意思意思得了,因为过一会就要休息了,咱身体休息了,可如果晚餐吃得过饱,那胃肠道等消化系统,还要加班加点的工作,咱不能这样虐待自己的员工啊。
三餐的饮食规律就是如上面所说,还有就是要按时吃哦。
2,饮食要节制
五味过及必生大疔,饮食不要太过,我就爱喝啤酒,就爱吃海鲜,那就让你得痛风,我就爱吃红烧肉,那就让血脂高,肥胖,等等疾病。
我们用手握着一块冰,不一会这块冰就融化了,是用我们的体温来融化的,在融化冰的同时把我们的体温也给消耗了一部分。
那么我们吃寒凉性饮食呢,同理也会消耗我们脏腑的热量,我说了脾胃就是发电厂,可发电厂工作也要消耗电的,这个电就是能量,就是气血,就是阳气,可脾胃的电在融化寒凉性食物的时候给消耗了很多,所以脾胃的电不足了,因此脾胃功能就会下降了。
3,情绪对脾胃的影响
思虑伤脾,思则气结,因为气结所以就吃不下了。
怒则气上,肝主怒,五行主木,脾五行主土,五行相克,木克土,也就是肝克脾,所以一生气,肝气旺克脾土,因此就吃不下了。因此就有肝脾不和,肝胃不和。
其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长年口服西药,西药对于脾胃的损害,以及对身体其他脏腑的损害都是很严重的。
如何提升脾胃的功能人生病了要治疗疾病,但不能忽视养,三分治七分养,不会养,病很快就又回来了,如何养呢?
通过以上我们了解了,是什么影响了脾胃功能之后,那么提升脾胃功能的方法也就出来了。
一,防外寒,饱捎干粮热带衣。
二,防暑湿,不在潮湿环境工作或居住,三伏天饮食清淡利湿为主。
三,防内寒,饮食不吃或少吃寒凉性食物,比如鲜奶,海鲜,冷饮等等食物。
四,少吃点西药吧,在你吃前先看下它的说明书吧。
五,日出而锻炼身体,日落就不锻炼身体了,没好处,要早休息。现在夜生活都很多,那就要保证在十一点以前睡着吧。
六,少生气吧,怎样不是生活。哎,这个情绪是最不好控制的了。多想想,不要钻牛角尖。
如果脾胃不好的人可以早晨熬小米粥,同时加入生姜丝,红枣掰开,山药断,少量薏米。这样小米温补脾胃,生姜温胃散寒,祛湿行气,红枣补血安神,山药补肺脾肾之气,薏米大家都知道,就是利水祛湿。脾胃功能增强了,能吃能喝了,自然人体的阳气就会逐渐增加。
好了不聊了,欢迎大家讨论,关注。
秋季如何养生?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其实我们一年四季都应该学会养生,春季,万物苏生,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憋屈了一冬的人们迫不及待跑出户外,春季尽量多穿点,出汗后别立即脱衣,以防风。 夏季,天气炎热,骄阳似火,应当养心。冬季,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应当养肾。肾喜温怕寒冷,冬季养肾应当适时保暖,多吃黑色食物。那么秋天如何养生呢?我们来看看吧。
1、调和情志 远离悲秋
进入秋天之后,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老人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的情绪。不妨静想收获累累的愉悦,保持神态安宁,收神敛气。
2、秋冻有节 和用强身
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3、饮食调和 润肺防燥
过了“秋分”之后,由于雨水逐渐少,空气中的湿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
4、健身锻炼 动静和谐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面对诸多的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来选择,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从秋天开始,与天气变化相应相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增强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
5、注重预防 和而安康
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病的复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晚秋季节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塞、脑卒中而祸及生命。
以上就是关于秋季如何养生的介绍,大家都知道了吧。所以说大家在秋季养生时要注意以上的建议,另外平时大家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平时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平时也要多锻炼身体,这样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加健康。
坚持一个月对身体有什么改善?
每天踮脚尖,也就是足跖屈,如果锻炼的强度比较的合适,穿插着休息,锻炼之后的拉伸,这样的话身体或许就会好很多,可是同样的如果锻炼过度,不进行拉伸,每天都练,这很有可能会使身体变得更差,这就需要注意了!
并且,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寻找着保健养生的办法。很多的人参加了体育的锻炼,跑步、骑自行车以及打球等各类的运动。但是这些运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场地,对于白天上班的人群来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锻炼。而踮脚尖则就是一种比较简单而且高效的健身方法之一,不受任何的时间以及场地的束缚。那么踮脚尖对身体都有什么样的好处哪?下面就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
1、踮脚尖的优点是什么?
我们从运动解剖上面来讲,踮脚尖锻炼的主要是小腿的后侧肌肉,当我们站立的时候(膝关节伸直)锻炼的是腓肠肌,而当坐姿(膝关节屈曲)锻炼的则是比目鱼肌,腓肠肌可以增加小腿的爆发力,比如:蹦跳;比目鱼肌可以增加腿的耐受力,比如:步行、站立等。
比目鱼肌也称为我们人体的第二心脏,同时也叫“静脉泵”下肢静脉回流起主要作用的其实就是比目鱼肌,如果当这个肌肉没有任何的痛点以及强大的时候,走路的时间或许会更久,还可以增加身体脚踝的一个稳定性,如果经常崴脚的人,一定要锻炼身体的比目鱼肌。
但是,踮脚尖虽然看起来比较的简单,但是对于我们身体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具体的有以下这几点:
A、促进身体局部的血液循环:踮脚尖会引起肌肉反复的收缩,可以将静脉之中的血液挤压回心脏,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带来比较新鲜的血液,带走代谢的垃圾。并且或许可以有效的减少静脉曲张以及下肢肿胀的发生。
B、预防痔疮的发生:踮脚尖的时候,下肢肌肉的收缩,肛门四周的肌肉或许也会出现收缩,甚至还会促进身体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痔疮的淤血问题。这样或许可以明显的减轻以及预防痔疮的发生,而且对于长期坐的人来说这其实是非常好的预防运动之一。
C、防止心脑血管类的疾病:踮脚尖不但可以锻炼身体的小腿肌肉,因为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全身所有的肌肉其实都已经参与了其中。这就可以促进身体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身体的心肺功能,预防血栓的形成。
D、小腿的塑形:对于比较爱美的女性来说这也算是一种比较好的锻炼方法。小腿后面有两块非常重要的肌肉,一个是腓肠肌而另外一个是比目鱼肌。可以通过踮脚尖,可以锻炼这两块肌肉,消耗过多的脂肪,从而达到小腿塑形的这一目的。
那么踮脚尖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1、静止的踮脚尖:站立,以脚尖为支持点,抬高身体的脚后跟,再缓慢的放下,一次30-50次左右。
2、踮脚尖走路:主要是以脚尖为支持点,走50步左右以及休息。不过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摔倒。
3、躺着踮脚尖:这其实就是传说之中的踝泵。当我们躺在床上的时候,可以这样的进行锻炼,一次50次以上。
不过所有的运动都要掌握一定的度,不可以超量。并且做好热身以及拉伸的运动,防止自己受伤。尤其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因为这个从而出现外伤。
但是锻炼需要坚持,可是不能每天都去练习,身体需要修复的时间,不然的话或许就会导致伤病,如果每天踮脚尖,时间还比较的长,也不做拉伸,这或许就会导致小腿后侧肌肉变得越来越紧张,还很有可能会造成小腿后侧的疼痛。
总而言之,不管是身体哪一个部位的锻炼,一定要进行训练之后的拉伸,各位千万不要小看这几十秒,一旦随着锻炼身体从而出现异常信号的时候则需要停止,不要这么的坚持下去,运动其实也算是一门学问,没有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就平时多看一点相关的知识。
脾俞穴是什么?
脾俞穴是什么
脾俞穴是脾之背俞穴。
脾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本穴在膀胱经的第一条侧线上,其准确位置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本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肠腑病证,如腹胀、纳呆、完谷不化、呕吐、腹泻、便血等。另外,本穴还可以治疗背痛。
按摩或者艾灸脾俞穴可以起到健脾益气、运化水湿的作用。多食易饥、身体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将脾俞穴用做日常保健穴。皮肤科常用脾俞穴刺络放血拔罐,用来治疗痤疮。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