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喝竹叶水对肝有好处吗,知母含量不够咋办?
知母苦寒,清热除烦,上清肺热,
止咳祛痰,下泻肾火,骨蒸劳热。
(一)传统用法
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胃、肾经。功效为清热除烦,泻肺滋肾。
本品苦寒质润,能上清肺热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并能清胃热而除烦渴。
1.肺胃实火,高热烦躁,口渴自汗,脉洪实等宜生知母常辅佐石膏应用。
2.肺热咳逆常配贝母同用。
3.阴虚火盛,骨蒸劳热,盗汗,咳血等宜用盐水炙知母,多与黄柏同用,并配入养阴药物。
4.消渴属肺胃燥热者,常与天花粉、麦门冬、石膏等同用;属肾阴不足者,可与熟地黄、山药、天门冬等配伍。
(二)用量标准
煎服6~12克。
(三)使用注意
本品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慎用。
(四)施治鉴别
知母与石膏,虽皆能清肺、胃实热,但石膏辛甘大寒,重在清解;知母苦甘寒质软,主在清润。因此,凡肺热实喘,治须清宣肺气者,多用石膏;肺热燥咳,治须清热润燥者,多用知母。正因二药一重清解,一主清润的特点,故阳明气分燥热伤津之证,二药又常相互配用。
知母临床应用指征以关节呈游走性疼痛而肿胀者为宜。如不肿痛者不宜使用。
知母一般用量为5~40克,配伍用量12克。
治肾虚阴亏火旺,腰背酸痛,腰膝肿痛,配伍黄柏9克,加六味地黄丸。
治腰腿痛(根性坐骨神经、股神经痛)、胯气滞痛,配伍黄柏、杭芍、陈皮、杜仲、延胡索、地鳖虫、香附各9克,当归、丹参、川牛膝各12克,生地黄15克,西小茴6克,炒薏苡仁30.克,甘草、伸筋草各4.5克,发麻者加桂枝6.~9克。
治膝关节肿痛(关节滑膜炎、关节周围炎)、鹤膝风,配伍黄柏,川续断、杜仲、青皮各9克,熟地黄15克,细辛4克,白术12克,牛膝、党参各9~12克,升麻、川芎各6克,炒薏苡仁30克,黄芪15~30克,炙甘草、伸筋草各4.5克,葱白3寸,生姜3片。
凡关节疼痛肿胀者,均可用知母配黄柏治疗,临床观察均有效。
发热、脉数(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两种情况皆可使用知母。脾虚便溏者忌用。
知母配伍用量为5~15克。
配石膏,治热在气分;配浙贝母,治肺热咳嗽;配黄柏、治骨蒸潮热;配天花粉,治阴虚消渴;配白术、防己,治湿热肢体水肿。
知母与生地黄、黄芪配伍,协调寒热,治妇女更年期寒热往来之证甚效。
知母性寒味苦,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下则配黄柏滋阴降火以清虚热。
其临床应用指征为腰膝酸软,遗精,潮热盗汗,喉痛咽干,或高热烦渴,或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稠等阴虚火旺或气分实热证。
知母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慎用。
知母配伍用量为6~24克。
治阴虚火旺,用知柏地黄丸;治慢性肾炎有阳热症状者,以知母配黄柏、苍术各12克;治潮热,以知母、鳖甲各15克,地骨皮12克,青蒿、白薇各10克;治气分实热,以知母配淡竹叶各9克,生石膏30克;治消渴,以知母配天花粉、麦门冬、淮山药、五味子各12克,干地黄15克;治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而有阳热症状者,以知母配生地黄各15克,黄精10克;治肺热咳嗽,以知母配伍黄芩、贝母、桔梗各10克。
(六)临床妙验
头皮毛囊周围炎
夏枯草各30克,煎剂冷湿敷患处2次。治疗本病19例,其中11例脓性分泌物多,颈后淋巴结明显肿大,加服复方新诺明。结果,全部痊愈
前列腺肥大
(益母草50克,丹参30~50克,大黄10~15克,知母、黄柏、牛膝各20克)水煎服。治疗本病80例,总有效率为86.3%(《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3期),三、栀子栀子苦寒,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降压退黄,凉血止血,炒炭祛寒。
(一)传统用法
栀子性寒,味苦,人心、肝、肺、胃三焦经。功效为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本品苦寒清降,既入气分,又能人血分,既能清三焦之热,又能凉血止血。故热病每多用之。
1.热病心烦或虚烦不眠常与香豉合用。
*2.湿热黄疸,发热无汗,小便短赤常与茵陈、黄柏同用。
3.血热妄行、呕血、鼻出血、便血多用栀子炭与生地黄、大蓟等配伍。
此外,湿热所致的鼻出血、酒糟鼻及火疮,肝热目赤等证,单用内服外敷或配伍其他清热药物应用均可。
(二)用量标准
煎服3~10克,生用泻火,炒用止血。
(三)使用注意
脾虚便溏者忌用。
(四)施治鉴别
栀子药用果实。若单用果皮,名栀子皮,偏于达表而祛肌肤之热;若用种子,名栀子仁,偏于走里而清内热。
焦栀子主治湿热病证,如黄疸及疮疡肿毒而有舌边尖红,苔薄黄或白为应用指征。
寒凉者,呕吐者,均不宜使用。
栀子配伍用量为10~18克。
治热病心烦不得眠,以栀子配伍淡豆豉各12克。
治急性肾炎,以焦栀子配伍淡豆豉各12克,杏仁、枇杷叶、云茯苓各15克,滑石、薏苡仁各20克,通草10克。
治湿热吐泻,余邪未清者,用驾轻汤(焦栀
养鸡场周围种植什么中药有杀菌的效果?
养殖场周围适合种植的中药有很多,下面这些又好种,又有用,并且很多地方都适合种植的
1.薄荷
主产于江苏的太仓、南通、海门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省。
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性味归经
辛,凉。归肺、肝经。
能透发疹毒和疏肝。治风热诸疾最宜,治肝郁化热可投。
功效
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主治病证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2)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
(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4)肝气郁滞,胸闷胁胀。
2.车前子
主产于江西、辽宁、河南、四川等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功效
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明目,清肺化痰
主治病证
(1)湿热淋证,小便不利,水肿兼热。
(2)暑湿水泻。
(3)肝热目赤肿痛,肝肾亏虚之目暗不明(配补肝肾药)。
(4)肺热咳嗽痰多。
药理
本品有保肝、降胆固醇、祛痰、镇咳、预防肾结石形成、缓泻、抗炎等作用。
3.淡竹叶
产地
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南、湖北、 广东、广西、安徽、福建等省区
功效
清热除烦,利尿
主治病证
(1) 热病烦渴。
(2) 心火上炎并移热于小肠之口疮、尿赤。
(3) 水肿,热淋,湿热黄疽
4.侧柏叶
产地主产于江苏、广东、河北、山东等地;除新疆、青海外,全国大部分地区亦产,多栽培。
功效凉血止血,祛痰止咳,生发乌发。
主治病证(1)各种出血证。
(2)肺热咳喘痰多。
(3)血热脱发,须发早白,烫伤(外用)
紫苏和蒲公英能一起泡水喝吗?
蒲公英,是春季里常吃的一种野菜,味苦,性寒。有的地方称之为“黄花菜、黄花地丁、婆婆丁”等。
据《本草纲目》 载蒲公英于菜部,谓:“地丁,四散而生。茎、叶、花、絮并似苦苣,但小耳。嫩苗可食。”近几年,蒲公英的功效被人熟知,有很多养生作用,为了方便,有人将蒲公英制成茶饮泡水喝。
蒲公英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胆碱、有机酸、菊糖等多种健康功效的营养成分。
生蒲公英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及钾,也含有铁、钙、维生素B2、维生素B1、镁、维生素B6、叶酸及铜。
一碗煮过的蒲公英叶子含有钙147毫克、钾244毫克、强健骨骼的维生素K203毫克,还有高达3克的膳食纤维。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蒲公英泡水喝,有哪5大功效!
一:清热去火
每年到春夏季节,就容易脸上冒油、起痘,还易上火嗓子疼。
泡上一杯蒲公英水喝,有去火消炎、缓解嗓子疼痛的作用;且蒲公英有祛湿热,可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错的效果。
二:改善尿路感染
很多人喝水少,甚至经常憋尿,会引发尿道炎、尿路感染等疾病。
泡上一杯蒲公英水,能得到很好的改善。蒲公英含有广谱抗菌的成分,对各类炎症均有效果;且有很好的利尿作用,可预防和改善尿路感染,且对前列腺炎导致的小便短赤也有帮助。
三:护胃助消化
蒲公英为治疗胃痛之佳品,食滞化热、脾胃湿热、肝郁化火及胃火炽盛等所致的胃脘痛、胀满、呕吐吞酸等皆可应用。
据《本草新编》中记载,蒲公英“为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
泡上一杯蒲公英水,能促使幽门螺旋杆菌转阴,还可修复胃黏膜,停止疼痛。
四:护肝排毒
蒲公英入肝经,具有卓越的肝脏洁净和增强效力,对肝脏和胆囊有补益,可排肝毒。
现代研究发现,蒲公英可拮抗内毒素所致的肝细胞溶酶体和线粒体的损伤 ,解除抗菌素作用后所释放的内毒素导致的毒性作用 ,故可保肝,且能增强肝脏再生能力。
泡上一杯蒲公英水,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也有一定帮助。
五:改善乳腺健康
《本草经疏》:“蒲公英乳痈属肝经,妇人经行后,肝经主事,故主妇人乳痈肿乳毒,并宜生暖之良。”
《唐本草》:蒲公英“主妇人乳痈肿”;
《本草正义》:蒲公英“治乳痈乳疗,红肿坚块,尤为捷效”。
现代临床也证实了,蒲公英对女性乳腺疾病有很好预防和治疗作用,可内服、可外敷。
谨记,蒲公英4个搭配,让功效加倍!
一:蒲公英苦丁茶
取蒲公英叶35g,荷叶15g、小叶苦丁15g,将三者混合均匀制成即可。
作用:降脂
荷叶中含有黄酮和生物碱能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改善血液粘稠度,起到降脂的作用。
小叶苦丁中含有阿克苷,能曾倩去氧肾上腺素诱导的动脉收缩,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同时,对食高胆固醇诱发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有降低作用,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减小,从而降低血脂。
二:蒲公英山丹茶
取蒲公英根0.5g,栀子0.5g,葛根0.5g,山丹0.4g,桑叶0.3g,茯苓0.3g,菊苣根1.5g,将7中材料全部碾碎,混合后制成茶包即可。
作用:降尿酸、护肝
栀子,含有栀子苷可促进尿酸排泄;栀子含有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具有利胆作用;其中藏红花素和藏红花酸可增加胆汁分泌。
葛根,具有降低痛风性关节炎、关节肿胀的作用,还有降尿酸、修护脾肾作用;葛根含有的葛雌素和去氧微雌醇能调节胆盐代谢,降低肝毒性和肝内胆汁淤积。
山丹,含有秋水仙碱,具有降尿酸作用,同时还可利尿,促进尿酸排出。
菊苣根,含有糖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三萜类等成分具有降尿酸作用;同时还有明显保护肝脏的作用,可加速磷脂合成的胆碱存在,从而加速肝细胞修复。
茯苓,含有多糖、三萜等均有保肝作用,降低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
桑叶,有利尿消肿,降糖作用。
三:蒲公英刺玫茶
取蒲公英根3.5g,刺玫茶0.5g,二者混合即可。
作用:护肝、暖胃
刺玫花就是野生的小玫瑰花,有“解郁圣药”的美称,是“急脾气”的“灭火器”。它具有疏肝理气、解郁、活血散淤的功效。
两者一起搭配,排肝毒效果加倍!并且玫瑰花性温可以中和蒲公英的寒性,不寒不燥,适合更多人饮用。
四:蒲公英砂仁茶
主料: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栀子0.3g
辅料: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药0.2g、甘草0.2g、绿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干姜0.1g、芡实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叶0.1g、马齿苋0.1g、陈皮0.1g、桔梗0.1g、荷叶0.1g、人参0.05g、金银花0.05g、菊花0.05g、紫苏叶0.05g
作用:健脾祛湿
薏苡仁,《本草纲目》谓薏仁 “ 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 ”。
栀子,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可清热祛湿、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凉血止血、散瘀。
赤小豆,《本草纲目》记载: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赤小豆可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
茯苓,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
砂仁,性温,味辛,用于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善于化湿行气,为醒脾和胃的良药。
山药,《本草纲目》认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瘫涎、润毛皮”。山药虽然没有直接除湿的效果,但是山药可以补脾,间接的可以让体内湿气排出。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马齿苋,《本草纲目》:"马齿苋能散血消肿,利肠滑眙,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马齿苋食用价值非常高,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祛除湿气等功效。它还含有大量的钾盐,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作用。
谨记,蒲公英有3大禁忌:
一:慢性肠炎者不喝
蒲公英是寒性的食品,同时,食用过多也会造成一定的腹泻症状,因此有慢性肠炎的患者是不宜食用蒲公英的,可能会加重腹泻症状,停止食用后,即可缓解。
二:低血压者不喝
蒲公英根泡水有降压效果,所以低血压者慎用。
三:阴寒证者不喝
阴寒患者的身体不会出现发热的情况,病程长体质差,这个时候如果使用性寒的蒲公英来进行治疗,病情得不到好转反而会出现副作用,身体体质变差食欲也会下降
阳光部落童装正在进行狂暑冰点价清仓促销活动,打开抖音搜索“阳光部落童装”,点击我的橱窗即可参与两件八折活动哦~
决明子对人体的作用有哪些?
坐拥数万名中医认证的上医仁家,来回答这个问题。
“决明子对人体的作用有哪些?”很高兴来回答题主的这个问题,这说明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中医药、接受中医药了,这对我们中医药人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决明子决明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味中药,可以用来泡茶喝,也可以用来装枕头,为了帮助咱们更好地理解,今天我们就从中西医两方面来讲一下,决明子这位药材的作用。
决明子,又名草决明、马蹄子,属豆科植物决明或者小决明的成熟干燥种子,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能治诸眼疾,久服益精光。”
决明子,味甘、苦、咸,善入肝、肾、大肠经,具有润肠通便,清肝明目的功效。
决明子对人体的作用有哪些?1. 降压调脂
大量研究表明,决明子对人体有降压调血脂的功能,适用于高脂血症、肥胖症、高血压症、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咱们中医药讲究配伍使用,当决明子和山楂配伍使用时,降血脂的效果尤其显著,题主可以尝试一下。
2. 抑菌作用
研究提取表明,决明子对油菜菌核病菌、棉花炭疽病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球菌、镰刀菌的抑制作用稍弱,但也可以明显抑制。
3. 减肥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决明子中的新决明内酯成分具有能够抑制脂类代谢,且不会引起便秘(这是咱们很多减肥人士关注的问题),适宜减肥人群服用。
4. 泻下与润肠通便的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决明子中的石油醚成分、正丁醇提取物能够明显增加排便粒数和质量。
5. 清肝明目作用
“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诗中所指治疗眼疾的决明丸的主要原料就是决明子,决明子自古就有清肝明目的功效。
6. 抗衰老及增强记忆力
现代研究表明,决明子中的蒽醒苷和蛋白质,能够直接改善记忆力,间接抗衰老。
以上我们主要从中西医两方面来回答了题主的问题,阐述了决明子对咱们人体的一些作用,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中医药博大精深,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在本次抗击新冠肺炎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真心希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中医药、了解中医药、喜爱中医药。
本回答整理自上医仁家认证医生,上医仁家是专业的中医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如有更多疑问请关注上医仁家,后台留言咨询。
细花黄芩是什么中药作用是什幺?
应邀特作答:
细花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为常用燥湿中药材。近年野生资源贫竭,主要靠人工栽培品种入药。主产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地,以干燥根入药。
性味苦,寒。归心、肺、胆、大肠、小肠经。功能:清热泻火,清热燥湿,凉血、安胎等。民间及传统医药多用于以下疾病:
紫花黄芩图
1、肺热咳嗽。2、温热病。3、目疾。4、少阳证。5、疔痈。6、湿温病。7、痢疾。8、热淋。9 、吐血、衄血。10 、胎热。11、崩漏。12、高血压(肝阳上亢)。
常用量3一12克,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敷。酒炒清湿热,炒炭止血,枯芩清肺火,条芩清大肠火。注意!①、脾肺虚热,血虚腹痛,脾虚水肿,肾虚溏泄,血枯经闭,以及妊娠胎寒欲坠者,慎用或忌用。②、黄芩为苦寒之品,能损胃气而伤脾阴,若湿热火邪已去,不可滥用。
兰花黄芩图
黄芩主含黄芩甙、黄芩素、汉黄芩甙、汉黄芩素和黄芩新素等。有解热、镇静、降压、利尿、抑菌和抗病毒等作用。
特点:一、黄芩气薄味苦,清上泻下,走表达里,能清肺热、泻心火、降胃火、除痰浊、解肌热、拔疔毒,为燥湿清热,泻火解毒之要药。
二、黄芩苦寒之性,能燥湿热,通积滞,清胆热、燥脾湿、清心热、利州都、通小便、除热邪。
三、黄芩味苦性主寒凉,善泄亢盛之火以凉血,清胞宫之热而安胎,苦发之中能稗脾气,清泄而不损生机,除胎热不伤正气。为清热凉血安胎之圣药。
四、《医字启源》评价:“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
黄芩饮片图明白了吗?欲知更多相关知识,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一叶轻舟85将为你的咨询解答,感谢阅读和热心赞评。未经允许,不得搬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