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二经络的名称,经络是怎样产生的?
什么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经脉中流淌着血液;络脉中流溢着津液。是两条功能性不同的代谢通道,其中经脉中的载体是水,络脉中的载体是气。水和气所承载的是腑器所消化的食材之精微,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血液只在在血管中流而不外行,其中代谢废水经肾过滤后贮于膀胱而排出体外,同时带出生理垃圾;津液不仅在膜片上流,而溢行于细胞之中及全身体表,废气和废水排出体外,同时也带出生理垃圾,进气交之中。
经络也可以理解为体内两条不同质的熵的运行通道。六腑消谷揚气产出营卫二气,营血经心到肺内加氧后变赤成为荣血。荣血流行于动脉内,营血行于静脉内,形成血液循环经脉系统,血脉深不可见,只在寸口、人迎处触而可感。卫气熏于盲膜,由阴(脏)络从腹走四末,阳(腑)络从四末走头和体表。形成络脉系统。络脉有穴位可循,穴位内都有膜对应,膜上的津液内都富集有传导作用的钙等金属介质,所以络脉有固定的感传线路,前几十年对经络声、光、电等的科学实验,已证实了络脉感传线路的真实存在,也佐证了古人对络脉认知的正确。因为经脉中没有穴位,所以没有感传线路。十二经络图,应是十二络脉图。在经脉和络脉中运行的血液和卫气,都是经膜滤出的有序的负熵。排出的血管废水和废气及生理垃圾都是正熵。生命体都是引入负熵,排出正熵而存活。
经脉和络脉在体内都对应的组织结构体,经脉是血管;络脉是膜片。它们都分布在肌肉骨骼之间,,都无形显现,在体表出现的静脉血管,古人还误认为是络脉。古人认为色脉就是络脉和经脉的外象,络脉畅通在体表启动了微毛细动静脉血管的大量血液交接,使体表红润光泽,色相好。这就中医说的“气是血之帅”,和道家说的“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黄中为卫气,理是腠理。经脉的外显在寸口脉膊,脉膊必须合四时之气,五脏六腑之五行之气。观色为望诊;把脉为切诊,望切二诊融合方可知体况,方称神明。是
把经脉和络脉合为一体,就是让水和气两种载体放在一个通道内。如果在体内寻找一套水气共一体,并在体内循环无端,周而复始密封的结构体。是根本找不到的。
经脉是古哲人通过简单的解剖和长期对身体的触摸而发现的。络脉和体内卫气应该是具有可以看到红外线辉光的特异功能的巫所发现。卫气悍疾而行热气,它具有发射红外线的条件。人体辉光早已被苏联科学家发现,现代红外经络检测仪,已投入航天和医学领域的使用。
经络中太阴厥阴少阴阳明和少阳?
这是中国古圣观天象发现的宇宙规律及人体关系所用的术语。古圣认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对应人之六经,五行对应人体的五脏”。万物都是阴阳组成的,气也不例外。气中阴阳的比例不同,依次分成六个阶段(依阳气从大到小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具体时间是:
从大寒至春分,厥阴风木之气;
从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之气;
从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之气;
从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之气;
从秋分至小雪,阳明澡金之气;
从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之气。
上天这六气,正好与人体六经对应: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以上为阳经,走体表、经络、腑,以下为阴经,走里、经络、脏,即:
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胞经足厥阴肝经。
这就是天与人共通之六气。
也正是人们俗称的:天人合一,其实不是天人合一,而是天人通气。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六气是不可再细分的客观存在,而非人为臆想。所以,五运六气理论是放之四海之皆准的科学规律,自然也成中华思维之模式。
十二经脉流经顺序时间?
胆经23点到1点。肝经1点3点,肺经3点5点,大肠经5点7点,胃经7点到9点。
脾经9点到11点,心经11点到13点,小肠经13点到15点。
膀胱经15点到17点,肾经17点到19点,心包经19点到21点,三焦经21点到23点。
现代医学如何解释中医经络?
意大利医史学家阿尔图罗,在他的《医学史》这样点评中医“中医主要运用脉象理论进行诊断,将人体看做一架弦乐器,每条经脉就是一条琴弦,机体的协调与否可以通过脉象来体现,脉象是诊疗的基础...”
阿尔图罗的《医学史》,是西方医学史极为重要的著作,他的观点可以代表西方主流观点。其实即便到了现代,借助最先进的电子显微镜,对人体进行搜查,也没发现中医所说的“经脉”。
难道因为没有发现,就认为中医经络是“伪科学”!
众所周知,地球没有经纬度,也没有地球仪上所谓的经线或纬线。之所以会在地球仪特意标出这些,无非是方便人们好找地方。
中医与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医自有体系,至于它管不管用,不能用西医那套东西来验证。
那怎么评价它们!
正如一句广告语——好不好,关键看疗效!
俗话说丹田指的是人体哪个部位?
丹田解释:①穴位,关元、阴交、气海、石门四个穴位位于腹部脐下,都叫做丹田。
②人体的部位,两眉间叫上丹田,心窝处叫中丹田,脐下叫下丹田。
③道家指人体脐下三寸的地方。
综上所述,丹田多指人体脐下三寸处之关元穴。丹田的概念原是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现在已被各派气功广为引用。
《东医宝鉴》引《仙经》之文,不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还阐述了丹田的功能:“脑为髓海,上丹田;心为绛火,中丹田;脐下三寸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
古人称精气神为三宝,视丹田为贮藏精气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视丹田的意义,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们知道,意守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帮助意识进入气功入静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意识能动性,主动感知和调整自身功能活动,来达到良好效果的练功方法与过程。
意守丹田,是练功人将意念集中并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练功方法,是众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种。
更确切地讲,这种方法属于意守自身部位类中的意守穴位法。
但实际练功时,人们是无法将意念仅仅守在一个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范围内。
因此,将丹田理解为这样一个范围更合适些。
人身虽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说,但实际练功时,除特殊情况之外,一般所说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
古人认为下丹田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是汇集烹炼、储存真气的重要部位。
当然,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观点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并未发现有特殊的形态和功能。
但是,通过意守丹田来促进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取得疗效,则早已被实践所证实。
其中的机理,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揭示。 丹田在何处,说法不一。
多数气功家认为,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
上丹田叫“泥丸”,在头顶百会穴,有的说在两眉间印堂穴。
中丹田叫“绛宫”,在胸部膻中穴。
下丹田在脐下小腹部相当大的一块体积,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位。
还有人认为丹田在脐上,又称祖窍。
也有人说巨阙穴为中丹田,又名灵台。下丹田为足掌心之涌泉。其说不一。
古人认为丹田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故有“无火能使百体皆温,无水能使脏腑皆润,关系全身性命,此中一线不绝,则生命不亡”的说法。
上丹田在督脉的循行路上,属于阳性,是阳气集中的地方,是藏神之所,是主管意识活动的神经中枢所在。是练功入静的主要部位。
上丹田的作用是锻炼神经系统,控制自己的意识活动,调节、增强神经中枢,抑制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贮能性效应。
这有助于休养生息,积聚精力与疾病作斗争,获得健康。
所以,练功后感到体力增强,精力充沛,是有道理的。
上丹田在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凡气虚下陷,头部怕风寒,以及脑贫血、低血压病人,可意守上丹田,但初学气功者,不要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气机上窜引起头晕;阳盛的病人(如心火上炎、肝阳上亢、高血压)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中丹田在胸部,如病人是中气下陷,妇女月经过多,可意守中丹田,但容易引起胸闷,要慎重使用。下丹田,是练功诱导得气的主要部位,其作用是锻炼体液系统,激发体内的能量物质,以调节、充实体液循环,提高整体代谢机能,从而发挥激能性效应。这对人体充实下元,防止早衰,健身延年起重要作用。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下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下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下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所以气功家多以下丹田为锻炼、汇聚、储存真气的主要部位。人的元气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人体的强弱,生死存亡,全赖丹田元气之盛衰。所以养生家都非常重视保养丹田元气。丹田元气充实旺盛,就可以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在全身循环运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调节阴阳,沟通心肾,使真气充实畅通八脉,恢复先天之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