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每个节气的养生方法,农历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在2016年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第五大发明’的说法有科学依据。因为‘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历经几千年的农业生产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从气候学角度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的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规律,凝聚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观点及方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把全年分为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等,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这种科学认识然后又远播海外各大洲,影响了全世界。
“以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来看,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太阳辐射、地球运动、大气环流等影响,‘二十四节气’虽没有从这些角度去解释,但也从自然现象中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认知,客观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气候特点,比如四季分明等。
《夏小正》一书是我国最早记录节气以及物候变化的里程碑式的文字,所记载的内容和观察,是后来‘二十四节气’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每岁‘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应,气候的实质是地球与太阳的相互运动,以及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物候与气象的有机组合。
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已明确提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西汉刘安组织编写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并详细地介绍了节气推算的方法和节气的有关内容,论述了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生成,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生活秩序与农业生产的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陶寺古观象台形成于公元前2100年的原始社会末期,比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英国巨石阵观测台(公元前1680年)还要早近500年。随着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尚书·尧典》中的记载,这说明中国人观测气象比西方早了500年。
那么为什么要设计出闰年呢?
据考证,最早在一年365天的历法当中加入“闰年”这个类似概念的是埃及帝国,他们希望在使用太阳历的同时确保历法与季节不脱节。
之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尤利乌斯·凯撒基于埃及的历法,创造出一年12个月365天的历法。在这之前,人们主要用一年355天的历法,每两年就插入一个月。虽然这个历法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随着研究发现一年其实大约为365.24天,因此凯撒创立了每4年一次闰年的办法来修正,他也因此被成为“闰年之父”。
在格里高利历和闰年系统下,现代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日历与季节周期保持同步。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让民用历、宗教历和农业历与太阳年同步。最终,人们通过增加“闰年”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再过3300年,这个问题又会出现。
闰年如约而至:本周六,也就是2月29日,是一个闰日。历法上的这一奇怪现象(几乎)每隔4年就会出现一次。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尝试让日历与自然年同步,可惜事与愿违,反而引发了很多混乱。直至闰年出现,才补回了失去的时间。
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并不是完整的365天,而是365.24219天。
回归年——地球公转一圈的真实天数(近似)
但是谁会想在365.24219天的时候庆祝新年呢?
于是我们把零头去掉了,把一年的时间统一为365天。但是,这个零头是多少呢?0.24219天大概等于5.8个小时。也就是说,我们每年都少过了5.8个小时。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就是答案。
不过,时间等于金钱,这个道理很早就有人想明白了。于是在公元45年,古罗马独裁者凯撒皇帝针对每年丢失的5.8小时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 我们先随便过个3年,不管那多出来的5.8个小时。到了第4年,我们把这些没过的时间加起来,凑出一整天安排在二月份里。”
就这样,闰年和闰月出现了!
凯撒虽然是拍脑袋想出这个方法的,但是你别说他这么做还挺有道理。
如果我们一直忽略每年少过的5.8个小时,那么100年后,我们的“日历年”和“真实年”(或者说回归年)之间就差了25天!也就是说,每个世纪我们就会少过将近1个月的时间。
在古代,我国历法家一向把十九年定为计算闰年的单位,称为“一章”,在每一章里有七个闰年。也就是说,在十九个年头中,要有七个年头是十三个月。这种闰法一直采用了一千多年,不过它还不够周密、精确。
公元412年,北凉赵厞创作《元始历》,才打破了岁章的限制,规定在六百年中间插入二百二十一个闰月。可惜赵厞的改革没有引起当时人的注意,例如著名历算家何承天在公元443年制作《元嘉历》时,还是采用十九年七闰的古法。
祖冲之吸取了赵厞的先进理论,加上他自己的观察,认为十九年七闰的闰数过多,每二百年就要差一天,而赵厞六百年二百二十一闰的闰数却又嫌稍稀,也不十分精密。因此,他提出了三百九十一年内一百四十四闰的新闰法,这个闰法在当时算是最精密的了。
除了改革闰法以外,祖冲之在历法研究上的另一重大成就,是破天荒第一次应用了“岁差”。
祖冲之在历法研究方面的第三个巨大贡献,就是能够求出历法中通常称为“交点月”的日数。
祖冲之根据上述的研究成果,终于成功制成了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大明历》。这是祖冲之科学研究的天才结晶,也是他在天文历法上最卓越的贡献。
2020年,真是个特别的年份,闰年、闰月,都有了。希望一切能好起来,在这个特别长的一年里。
现在按照节气养生还适用么?
大自然年复一年重复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阴阳四时,万物之始终,顺之则治,逆之则乱”,人与天地相合身体才能健康。
李时珍曾讲:“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这是告诉我们要想延年益寿,就应该了解食物的性能和饮食的作用。
寒凉性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这类食物包括有西瓜、甜瓜、香蕉、甘蔗、芒果、枇杷、苹果、梨、柿子、荸荠、菱角、桑葚、番茄、黄瓜、苦瓜、冬瓜、白萝卜、丝瓜、莲藕、茭白、竹笋、慈姑、厥菜、马齿苋、芹菜、淡豆豉、海藻、海带、螃蟹等等。
温热性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等作用,其中辣椒、花椒、芥子、鳟鱼等为热性食物,樱桃、荔枝、龙眼、杏、石榴、栗子、大枣、胡桃仁、大蒜、南瓜、生葱、姜、韭菜、小茴香、鳝鱼、鲢鱼、淡菜、虾、海参、鸡肉、羊肉、鹿肉、火腿、鹅蛋等为温性食物。
平性食物有李子、无花果、葡萄、白果、百合、莲子、花生、榛子、黑芝麻、黑白木耳、黄花菜、洋葱、土豆、黑、赤、黄豆、扁豆、豇豆、圆白菜、芋头、胡萝卜、白菜、香椿、青蒿、大头菜、海蜇、黄鱼、鲤鱼、猪肉、猪蹄、牛肉、甲鱼、鹅肉、鹌鹑、鸡蛋、鹌鹑蛋、鸽蛋、蜂蜜、牛奶等等。
我们在平日的饮食搭配上应根据食物的性质和作用合理调配,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的辨证用膳,这也是避免机体早衰,保证机体正气旺盛的重要条件之一。历代医家和养生家之所以重视养护正气,是将其视为机体强壮的根本所在。
“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此乃延年益寿之根本大法。
立春(公历2月3~5日)天气乍暖还寒,人体腠理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力减弱,应要注意保暖。
雨水(公历2月18~20日)来临湿气重,当心脾胃受伤害 祛湿极品粥非“薏苡仁党参粥”莫属。其食材只需两样:一是薏苡仁,一是党参。薏苡仁党参粥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取薏苡仁30克洗净后滤去杂质,放入凉水中浸泡2小时;党参15克洗净后切成薄片,粳米200克淘洗干净,然后将三者放入锅中,并加入1000毫升清水。先用大火煮沸,锅开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上约半小时。等到粥熟后,可依据个人口味放入冰糖调味。再焖煮一会后,就可以盛出来吃了。每天拿来当早餐吃很不错,不仅能祛湿健脾,还能补气补血,实在是物超所值的滋补佳品。
惊蛰(公历3月5~7日)护肝正当时,由于气候变暖,春天是肝病多发的季节,也是各种疾病多发的季节。
因此注意二十四节气的养生不无道理。
大家知道清明前后吃什么最养生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
欢迎关注商筋动骨头条号,每日分享骨病知识!
更是干支历卯月的结束以及辰月的起始;位置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清明的时间点在公历每年4月4-6日,而在农历上的日期并不固定,为每年三月初一前后,此因农历是阴阳历。
清明适宜吃什么
1、 饮食应定时定量,低盐。
2、 相应增加钾的摄入,多食富含钾的瓜果蔬菜,如芹菜、海带、黑木耳、香菇、土豆、紫菜、油菜、香蕉、橘等。
3、多食柔肝的食物,如粳米、荠菜、菠菜、银耳、山药、豆腐、木耳、竹笋、马齿苋、蕨菜、鱼腥草、芹菜、茄子、香椿、猪肉、鸡肉等。
4、若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可选用决明子、菊花、夏枯草等中药食疗辅助降压。
清明最应该吃的食物
银耳
养生功效:银耳非常适宜在清明时节食用,它能够保护肝脏,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还可提高人体抗辐射、抗缺氧的能力,是现代人难得的滋补佳品。
挑食标准:好的银耳颜色淡黄、根小、无杂质、无异味。
食而有道:食用前最好先用开水泡发,每小时换一次水,换水数次,这样可以去除残留在其上面的二氧化硫;未泡发的淡黄色部分不能食用,应丢弃。
冰糖银耳含糖量很高,不宜睡前食用,否则会增加血液粘度。隔夜的熟银耳会产生影响人造血功能的有害成分,不宜食用。
清明的食谱
蒜香鲇鱼
【材料】鲇鱼1条,蒜瓣适量。
【调料】豆瓣酱、植物油、料酒、盐、葱段、姜片、泡椒段、白砂糖、酱油、醋、水淀粉、醪糟汁、高汤各适量。
【做法】
①鲇鱼处理干净,切段。
②蒜瓣放入碗中,加盐、料酒、高汤,上笼蒸熟。
③炒锅放植物油烧热,放入鲇鱼炸至表面金黄。
④原锅留底油,放入豆瓣酱炒红,倒入高汤,大火烧沸,放入蒸好的蒜瓣,烧至汁浓时,将鱼捞出。
⑤锅中原汁加醋、葱段、水淀粉勾芡,浇在鱼上即可。
芙蓉银耳羹
【材料】鸡蛋3个,水发银耳100克。
【调料】盐、味精、胡椒粉、水淀粉各适量。
【做法】
①鸡蛋磕入碗中打散,加入清水和盐,调匀,上笼蒸成蛋羹;银耳择洗干净。
②锅内倒入清水,下入清水,下入银耳,烧煮10分钟,加胡椒粉、盐、味精调味,用水淀粉勾芡,淋在蛋羹上即可。
二十四节气意义还大吗?
24节气是古代人民总结订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们汉族劳动人民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的经验累积是智慧的接近。
中国的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那时没有天气预报、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及时的农技资讯。而农作物的播种、生长和收割等农事活动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安排农事活动,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应太阳运行周期的“24节气”,用来作为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是根据太阳也根据越来的运行规律制定的,加入24节气能更好的反应太阳运行的周期。
人类进入了21世纪,科学技术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我们从农耕时代,经过工业时代到如今的信息现代化时代,虽然我们的种植活动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了。但是老祖宗总结的智慧,不仅是一种灿烂文化传承,在现代养生上面也有很大的作用。
立秋属于24节气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6][7][47]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14][35][38][44][45][53]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49][51][52]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