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的准确位置图和主治作用,不想动怎么办?
我觉得你艾灸以后的感觉是非常好的。你都已经有了那种艾灸刺痛的感觉。这就说明在疏通你的经络,激活你的气血。
当你有了疲倦嗜睡的感觉以后,说明原来你身体的阳气不足,当身体艾灸以后,大量的阳气进入就会驱赶你身体内的阴邪。
可此时,由于以往你身体内的阴邪占据你身体的制高点,所以当阳气进入以后就会发生正邪交战的现象,所以目前来讲你体内还是阴邪占了上风,所以当正气进入体内以后,不足以发挥特别大的效应,把阴邪驱赶出去。
所以就会有乏力嗜睡,浑身没有力气,这样的感觉继续艾灸几次,甚至十几次,几十次以后,当身体内元气逐渐增加的时候,正能量占据了上风,你就会感觉到身体越来越棒了。
胃疼糜烂艾灸哪个部位?
胃疼糜烂艾灸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选择正确的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将艾条分别悬挂在一侧的中脘和足三里穴位10分钟,穴位皮肤呈湿润红色,胃痛可以立即缓解。使用时,应集中注意力,艾灸火与皮肤之间的距离应为艾灸受者能承受的最大热量。小心不要烧伤皮肤。
这一个月宅在家中?
谢谢邀请。 樱桃番茄自己一个月宅在家中,也是胖了一些啊~ 无奈,目前只能尽量的去度过这个时期 好好的锻炼锻炼~
这个春节因为出乎意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绝大多数中国人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家中,哪都没法去,哪都去不了,并且由于疫情控制的需要,假期还有所延长,长时间宅在家里,几乎不出门成为没有选择的选择。
问题是每逢佳节胖三斤,宅在家里,你还是要吃喝拉撒,同时毕竟是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大量好吃的,但因为出不了门,活动量大大减少,吃得却不见得少,加上零食不离嘴、久坐娱乐、缺乏运动、有些人还熬夜作息不规律等等,体重上涨可谓不费吹灰之力。
现在大家首要担心的是疫情,担心自己千万不要染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虽然实际上感染新型肺炎的概率不大),但等过段时间疫情过去,你可能就要真正担心你的体重了。
春节轻轻松松涨上来的体重,想要节后把体重降下去可没那么容易,正是体重上涨如山倒,减脂控重如抽丝。
所以这个春节期间,一方面响应国家号召,积极防护新型肺炎,一方面防止体重飙升,维护个人健康,对于各位来说,其实也特别重要。
以下是避免体重飙升的十个技巧
一、允许体重有些上涨,但不要飙升
春节假期吃吃喝喝也是人之常情,几乎没有人能做到春节期间拒绝一切大鱼大肉,那简直是生活在真空中,不食人间烟火,不懂得生活的情趣。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焦虑是源于对于自身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望,比如期望自己春节期间体重不上涨,但在行动上又缺乏足够自制力比如见到大鱼大肉就暴饮暴食,假期一过一称体重自然大失所望。
与其给自己设定过高的目标,不如干脆适当降低对于自己的预期,允许自己在春节期间体重有些许上升,比如上涨个1-3斤左右,又怎么样呢?
允许自己春节期间体重有点上涨并非放松对于自己的要求,而是承认春节是一个特殊的阶段,让自己不至于一边想着吃,一边又想着控体重,纠结死了,其实只要不要让体重过度上涨就算达成目标.
什么叫做体重过度上涨呢?
比如假期之后,体重上涨达到5-8斤,就是所谓的体重飙升了。
二、任何大鱼大肉都可以吃,但食不过量
春节没有了吃,乐趣就会减少一大半,餐桌上的时光总是春节中最高潮的部分,虽然聚餐减少了,但不代表你就吃得清汤寡水,大鱼大肉还是有的!
其实,任何大鱼大肉你可以吃,只不过建议浅尝即止,不可放开猛吃,也就是说你不要暴饮暴食,如果能吃七八成饱当然最好了,吃到十成饱也不至于大逆不道,但吃到十二成饱就显得有些过了。
一饱口福的代价除了体重蹭蹭上涨之外,就是胃肠感觉十分难受,想必这样的感觉你我都体验过。
三、把吃饭时间拉长,细嚼慢咽
我们在什么时候才会感觉吃饱了呢?
这是几个不同的神经以及体液的反馈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说:
● 当你的血糖升高的时候;
● 当你的胃里有足够的内容物的时候;
● 当你的味蕾接收到足够多的味觉刺激的时候;
● 当你的大脑因为进食分泌足够多的多巴胺的时候……
因为这些多种多样的机制的共同作用,你才会在进食后有饱腹感。
以上都是我们进食后感觉自己吃饱的相关机制,当然这些让你产生饱腹感的机制发挥作用是需要时间的。
如果你的进食速度太快的话,大大短于饱腹机制发挥作用所需要的时间时,你就会不停地吃,往往等到你反应过来吃饱的时候,这时你其实已经过量进食了。
而如果是细嚼慢咽,饱腹机制就能在你快要吃饱的时候提醒你,这时你就不会发生过饱的现象。
吃饭时细嚼慢咽是降低吃饭速度最主要的方法。
一般来说,建议将一口食物咀嚼15~20下之后再咽下去。这样能够充分刺激我们的味蕾,食物会更美味哦~
当然,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充分刺激我们的饱腹感反馈机制,让你比平时少吃但却依旧感觉吃饱了。
而且这样做能够让我们的唾液和食物充分混合,对于我们的消化系统也是更“温柔”的做法哦~
四、大吃一顿后第二天青菜稀饭
春节期间,大饮大食自然是避免不了的,但你在大吃一顿之后的第二天的中餐或者晚餐,你可以选择青菜稀饭加上一点小咸菜,不仅热量摄入低,也能极大的缓解连续吃大餐带来的油腻,天天大鱼大肉你也受不了呀!
哪怕做不到青菜稀饭,你也可以以素菜为主吃一顿啊。
其实,春节期间,素菜反而成为最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由于天天吃油腻受不了,需要用素菜解油腻。
五、能不饮酒就不饮酒
这个春节假期,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取消了各种家庭朋友聚会,吃饭基本上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这其实就大大减少了饮酒的可能性,所以在家庭场合下,大家也就不要饮酒了。
酒是纯热能的食物,没有任何有益健康的成分,吃饭加上喝酒自然会使得热量摄入明显超标,所以能不饮酒就不饮酒。
六、零食吃点坚果没问题,但要避免零食不离嘴
坚果脂肪含量平均高达40%,富含能保护心血管的不饱和脂肪酸,同时维生素 A、D、E 含量也很多,坚果有着很完美的微量元素结构,富含钙、镁、钾等矿物质,同时也富含人体所需的植物蛋白。
你的关注和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胃痛按穴位按哪里可以缓解?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造成胃痛的原因有许多,主要包括有:
第一,饮食不节。饮食不节制,吃辣过度、饮酒过多、经常一顿饿一顿饱等,对脾胃对造成损伤,从而引发胃痛。
第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或者是肠胃神经官能症等肠胃疾病都会出现胃痛的症状。
第三,胃部出现溃疡。当胃部出现溃疡时,伤口溃疡处会被幽门螺旋菌感染,进而导致溃疡处发炎,容易诱发胃痛。
要想缓解胃痛,除了调整饮食结构、服用相应的治疗功效的药物之外,还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进行有效地缓解。
1、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胸骨的下部与肚脐连线的中央,大概在肚脐往上一个手掌左右的地方,是在治疗肠胃疾病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的穴位。在按压时,先要平躺在床上,将全身的肌肉放松,然后一边吐气一边用手指头使力地往下压,停留六秒钟左右。最后,重复十次2、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面三寸,与解溪穴连线的地方就是足三里穴。按压足三里穴六秒钟之后松开,如此重复十次,便起到促进生发胃气、胃酸分泌和缓解胃痛的功效。
3、天枢穴。天枢穴位于肚脐两边大约两个拇指宽度的位置。同样地,在对天枢穴进行按揉时,也需要平卧在床上,然后再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一同按压天枢穴,按摩两分钟左右即可。按揉天枢穴,不仅仅能起到缓解胃痛、胃胀的功效,还可以缓解消化不良和腹泻的症状。
胃痛时可以对以上的三个穴位进行按压,这样有助于缓解胃痛的症状。但是,如果胃痛的程度比较严重时,建议要到医院及时就医。
指导专家:孟岩,主任医师,锦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擅长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感染,胃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肝脏胆囊等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并关注【医联媒体】。
脾虚的人有哪些症状?
这个问题中所说的脾虚属于中医范畴的词,要理解脾虚这个词,首先要知道中医里关于脾有什么功能,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为痰湿之源”,“脾主肌肉”,五行五色对应五脏,其中,脾在五色对应为“黄”……这些都是关于“脾”的论述,“虚”是少的意思,脾虚就是脾弱,脾功能减退的意思。
理解了这些就好说脾虚有哪些表现了!后天是指我们人从母亲生下我们那一刻起,我们的身体素质不止来源于我们从外界获得的食物,还赖于我们的脾,这个中医的脾是一个系统,着重对应于西医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好,我们吃的食物才能吸收转化为我们身体的气血,即营养物质,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虚,则后天获得转化为我们身体的营养就少,所以气不足,血也少,表现为症状就是有气无力,老觉得累,犯困,没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血少就会表现为面色苍白没血色,嘴唇色淡,
如果是女性,月经少,颜色淡,甚至闭经,西医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低和红细胞少都属于血虚的范围,如果是慢性病引起的话根源还是脾虚,当然急性外伤失血导致的不属于脾虚范畴。
因为脾虚,外来的食物在体内不能完全转化成“气血”,气血属于脾好的情况下生产的合格品,脾虚,则除了生成的合格品以外,还会有半成品,这个半成品,次品就是贮存在我们体内的“痰湿”,所以说“脾为痰湿之源”,这些半成品,次品在人体内有个专门储存的地方,那就是“肺”,所以中医说“肺为储痰之器”,有了痰,我们通过咳嗽把痰吐出去,排出体外,
从这一方面来说,随地吐痰不光是人文素质的原因,还有就是“脾虚”的原因。身体有自我保护功能,总是通过各种措施把不属于身体的东西排出体外,而人体排泄的通道有排大便的肠道,所以会表现为大便次数多,肠道蠕动快,总想把痰湿排出去,所以蠕动快会引起肚子疼,
这种疼不固定,以小肚子明显,而且吃水果蔬菜等更明显,一吃饭就想上厕所,而且大便不成形,溏便,大便粘,粘马桶,擦屁股的时候一张手指擦不干净,这都是脾虚导致体内湿气重的表现;人体排泄的第二个途径,小便,会表现为小便次数多;第三个排泄的途径就是汗毛孔,出汗表现在头面部为油亮,表现在头发为油腻,
洗头次数多,不然油腻会难受,还有汗液味道也不好闻,还有就是会出湿疹,皮肤过敏,都是体内的半成品次品通过毛孔排出的表现以及引起皮肤的反应。再一个就是通过呼吸道排出的痰液,这种排痰是没有感染,不会发烧,就是随地吐痰的这种。
因为脾虚导致痰湿在体内存留,湿邪在体内的特点和自然界的湿一样,喜欢往低处洼地存留,越松软的地方越能吸附湿气,所以看关节处,膝关节积液,髋关节积液,小腿肿,都是脾虚湿气重的表现;眼袋肿,肿眼泡都是脾虚湿气重的表现!
因为脾主肌肉,脾虚,气血不足,导致肌肉的营养不足,所以脾虚的人肌肉瘦削,面色发黄,三十岁以上的女性更多反应到脸上,所以有“黄脸婆”的说法,脸色发黄说明脾虚,皮肤松弛。
那么如何补脾呢?也就是健脾,这是专业叫法,可以多种方法,砭针灸药导引等方法都可以用,比如刮痧,拔罐可以帮助祛湿,健脾的中成药也可以根据自身体质来用,比如健脾丸,归脾丸,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补中益气丸等都可以针对性的来用,食疗比如山药也都具有健脾的作用,可以用针刺,艾灸可以健脾,
常用的保健穴,比如中脘穴,足三里穴,关元穴,脾俞穴等等都可以。还可以采用八段锦,五禽戏等来强健身体,其中也有健脾的招式,比如“两手托天理三焦”,其中脾属于中焦,是三焦之一;“调理脾胃臂单举”,这也是健脾的招式。所以健脾的方法有很多,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自然疗法非药物更好。
当然形成脾虚的原因我们也要规避,比如吃饭要注意,“七八分饱”最合适,暴饮暴食都是增加了脾胃的负担,所以不要吃的过饱;还有就是少吃或者不吃寒凉的食物,这些也都会引脾阳不振,导致脾虚。
通过上面和大家系统的解读,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脾好身体好,远离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