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抑郁,抑郁症是伪概念还是真实存在的?
说实话,作为一名工作了十余年的精神科医生,看到这样的问题,看到这些胡说八道的回答,十分痛心!也感到我们任重道远!
首先我肯定的回答你抑郁症当然是疾病,而且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到2020年,将达到全球第二大疾病。在我国,有一个很无奈的现状,就是很多抑郁症患者不愿或者不敢去面对自己的疾病。不愿面对的认为抑郁症是骗人的,自己只是心情不好却被称为是疾病。今天又在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上看到了很多新奇的说法,说什么抑郁症是医生因为治不好想出来退却责任的名字?说什么是医生骗患者服药卖药的手段?你们家里有过抑郁症患者吗?你们良心不会痛吗?你们晓得一个轻生的行为会毁掉一个家庭吗?你们知道全国每年有多少个抑郁症家庭失去他们的亲人吗?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妄自揣测也不愿相信科学,不愿相信事实?难道就因为你们叫键盘侠!叫网络流氓!叫喷子吗?!
抑郁症患者中也有很多存在病耻感,不愿走进精神专科医院,这是多年来人们对精神病这三个字赋予的负面含义造成的,恐惧源自于无知,只有了解他你才能战胜他!
前些年国家权威发布了一个令人痛心的调查结果,全国数千万抑郁症患者中开展药物治疗的患者只有十分之一,剩下的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或者是因为没发觉自己的疾病,或者正在用这样那样的借口欺骗着自己!
有些激动了,带入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就在昨天,家里的一个朋友打电话咨询我说15岁的女儿告诉她已经产生轻生的念头很久了,要求妈妈带自己去看心理医生。医院的医生诊断重度抑郁发作,建议患者住院治疗,并告知存在自杀风险,但我这个朋友还是不信,给我打电话问“精神病哪是那么好得的,这孩子是不是装的”,“现在初三了,能不能不住院,影响学习跟不上啊”……解释了很久,孩子现在的状态如果不尽快治疗有可能会随时危机生命,或者影响今后一生!为什么赤裸裸的危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总喜欢忽略危险去说服自己逃避现实?
我们是医生,不是骗子,不是水军,不是喷子,我们在医院里兢兢业业治愈疾病,而你们只有在屏幕的那边寻找自己下一个攻击的话题!
不要拿你或者家人的心理健康开玩笑!难道国家也是我们的帮凶吗?多了解点抑郁症知识,多帮助身边的人吧!
我是精神科医生,有任何疑问请私信我,很乐意帮助你!怎么样才算是好了?
很多人都说自己得了抑郁,在这个时代,似乎抑郁症已经变成了一个流行疾病了,于是就产生了问题: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说这个抑郁症的人被治好了呢?
不同流派对于治好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其实在心理咨询里面,不同流派对于治好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
1、精神分析流派,我们把一个来访者被治好的定义:在精分的某些流派里面,他们认为那就是来访者向心理咨询师发生了认同这代表着你治好了;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自我成长。这就叫做治好了,
2、有的时候有的流派会说,一个人具有自我觉察能力,代表治好的。
3、比如说人本会说,爱一个人,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代表治好了;
4、行为主义会说,你能够把自己的创伤,把自己的应激反应能够脱敏了,那就代表治好了;那么认知治疗会认为,你如果能够改变你的歪曲信念,改变你的负性的这种自动思维,那就算是治好了。
精神分析的学习和治疗都很有风险那么从这些标准上来,你可以看到,精神分析有的流派认为当你向你的咨询师认同他的时候,你会被治好,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风险就是万一你的咨询师他本人的人格有问题呢?所以这是为什么说学习精神分析,包括接受精神治疗都是非常风险的,风险就在于精神分析他把治疗的目标是放在你认同咨询师,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疾病,是抑郁症还是焦虑还是强迫症,还是人格上的问题,那么你认同你的咨询师,认同他的观点,他的这个人甚至有可能会把他内射成为你的一部分,甚至类似进去之后有可能成为你的某种客体表象,甚至会部分地取代你的原有的原生家庭的父亲母亲这样的客体表象,在这些情况下,都能够看出来,精神分析的学习和治疗都很有风险,这个风险就是你的咨询师,你学习精神分析的对象,你的老师,他个人的人格有没有偏执,有没有偏激,有没有他的人格障碍。
甚至我看到有的精神分析师自己就是抑郁的状态,还有的精神分析的教学者不停地把自己内心的投射,投射到全世界,把自己的问题说成是大家都有的问题,把自己家里面原生家庭的疾病说成是所有人的父母都有病,用投射的方式来讲他的心理课。如果你是像这样的老师认同,那你不但不会变好,只会变得更加糟糕。比如说,你可以看到不少人接受了关于父母皆祸害这样的观点的这些爱好心理学的群体,他们的思维就会变得更加的偏激,还有的人相信中国人是巨婴这样的论点的人,他的思维方式也表现为总喜欢把自己的去投射给别人,呈现出一种偏执化的特点,看问题很狭隘不全面。
当你定下一个好与不好的标准或者一个尺度的时候,这个思维方式本身就说明还不够好那么综合起来看,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抑郁症人什么样情况才叫好。其实我个人在做心理咨询过程中,我的来访者也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有些来访者会说,赵老师,我做到什么时候才算是好了,不管是怎么样的心理疾病来访者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的回答就是,这个好与不好,当你定下一个好与不好的标准或者一个尺度的时候,这个思维方式本身就说明还不够好,比如说就以抑郁来举例,我就会回忆,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其实我会经常主动地创造出抑郁的情景,让自己沉迷在抑郁的状态里面,在抑郁的心境里面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为什么呢?因为我那时候要用吉他去创作,经常创作的歌曲,你要有感受,如果你不能进入某种心境,你就无法去感受就无法去产生灵感,而艺术这个东西只有在灵感状态下你创造的东西最能感动人最能打动别人。比如说要写首失恋的歌曲,那你必然要让自己进入到失恋之后的那种悲观绝望抑郁的情绪之中;比如说我曾经写过一首歌歌词,叫做今天的太阳有点暗淡,风儿和我一样的疲倦,你看这就是明显的抑郁的一种情绪,那么这些抑郁的情绪对我产生影响了吗?我个人认为没有丝毫的影响,事实上我在大学阶段玩得非常的开心。
抑郁这个东西有一些是内源性的如果我们真的了解抑郁症,我们就会明白,其实抑郁这个东西有一些是内源性的,有些是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其实抑郁是人类一种低落情绪的一种表现,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在这一生中都有过抑郁到极点的一种心境状态,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定下一个标准说事,我什么时候我的抑郁就算是好了。我个人倒觉得,心理疾病这个东西特别有意思,当你特别的想要去,把某种疾病某种状态从你的内心世界全部割裂开的时候,你会发现很难,因为心理疾病更多时候是伴随我们成长的,他是和我们整个人合二为一的,你想从中隔开,基本上无法做到,而且当你把它作为一个敌人,去一直想要去针对它的时候,你反而会产生更复杂的,影响你心理状态的情绪。
抑郁作为敌人这种看法本身,就会带来烦恼,倒不如去想一想抑郁有何用所以我个人认为,以抑郁作为敌人这种看法本身,就会带来烦恼,倒不如去想一想抑郁有何用。就如同我在我的来访者治疗过程中,有的来访者有死亡恐惧,我就会和他们去讨论这个问题,我说死亡,包括恐惧在我们人类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它都是可以产生价值的,你比如说孙悟空有死亡恐惧于是他就去拜师学义最后成了神仙。你觉得这是个神话故事,但是写神话故事的人他在写这段历史时候,有没有投注出自己对死亡恐惧的认知呢?肯定是有的,所以你可以看到死亡恐惧这件事对他而言产生的价值就叫做哲学的价值论,所以很多心理疾病都是可以产生价值的,不信你为你问一下所有的艺术家,他们一定都适合他们的心理疾病和它们的某种情绪相伴而行的,因为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的创造力的来源,而且他们也的确靠这些负面的情绪养活了自己,所以它是可以产生价值的。
你怎么让抑郁对人生产生价值,怎么利用抑郁那么从这个角度大家就能理解到一点了,那就是有抑郁症不是问题,重点是你怎么让抑郁对人生产生价值,怎么利用抑郁,所以与其说我的抑郁症什么时候叫治好了,倒不如想想抑郁有什么用,你也可以想一想其实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和你一样的情绪,只不过你把它当做一个目标去应对它了,你过度的在乎这件事了,在乎你的情绪了,所以从抑郁的治疗而言,我个人认为:就是你接受心理咨询是件好事,然后你什么时候想离开,你把抑郁在你生活中随之而行、如影随形当做你的一部分,利用它的价值,你自己如果能做调整让自己心情,保持愉快,也可以。那如果什么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好像调整不好,长期陷入抑郁状态中,你再去做找心理咨询师来让他帮助你一下,所以总是有很多方法的,不要把它看作是终点,我认为在心理疾病里面很少能够看到一个能够打句号的中点。
其实心理咨询师并不是意味着他能比你就好到哪里去,并不是意味着你有什么病而他没有,我认为区别并不是在这里。只不过心理咨询师把他的病作为了一个去理解来访者病的工具,理解心理学的工具只不过心理咨询师把他的病作为一个挣钱的工具而已,其实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很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某种心理疾病,抑郁症也是如此!所以去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他有什么用!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6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赵小明丨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为什么抑郁症的人会想自杀?
十年前,家姐曾经患过非常严重的抑郁症。起初的症状就是失眠、易怒、焦虑、健忘......发展到严重的时候:连续几天不睡觉,圆地转圈,身体僵硬,意识不清,情绪暴力,生活不能自理......小地方医院误诊,介绍到精神病院耽误,几经周折才到省城专业医院医治两个月,基本康复。对战胜病魔的信心、科学的治疗方法、亲情的关爱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其中的艰辛唯有她和她的子女、我们兄弟姐妹自知。我在以前的文章都有详细介绍。
后来她康复之后,什么事情都看开了,想得开放得下,乐观豁达,并且反过来经常开导我们兄弟姐妹,做我们的心理调节师。真的不容易啊。
说到抑郁症患者自杀倾向。当时我们也听说过以前有人发生过的悲剧,所以家里的绳子、刀具、火柴等东西全部藏起来,并二十四小时不离人监护,并未有过激行为发生。
据说,抑郁症严重到一定程度,患者会有强烈的自杀念头或者采取自杀行动.真的得非常可怕。也许他们把死亡当作最美妙的事情,认为只有死亡才得以解脱。也许生活的重负、子女的问题、让他们失去生的信心和兴趣。也许他们走不出自己的思想怪圈,把很多事情归结到自己身上反复自责......
人生在世风雨艰辛世事无常。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不仅仅是生活的乐观态度,更是战胜心理疾病的法宝。
奉劝那些想自杀的朋友,想想你的父母,他们养育我们长大容易吗?
想想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义务尽到了吗?
想想我们自己,来人世间一趟容易吗?况且这是趟单行道,为什么不珍惜这短短几十年呢
坚强乐观的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更为了挚爱我们的亲人!
什么是抑郁症情绪?
什么是抑郁症情绪?
什么是抑郁症情绪?
人的情绪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几种情绪,现代心理学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等几种情绪。
我们来说一说抑郁情绪、抑郁症和这些情绪有什么关系?
喜和快乐,我们都是知道是高兴的状态,是一种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的心境,有抑郁情绪的人,因为这个情绪是短暂的,在过去这段抑郁的事情之后,依然可以体会到这种令人身心愉悦的快乐,而抑郁症的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体会不到这种心境。
怒和愤怒都是人在生气时的一种情绪表达,有抑郁情绪的人在情绪低落时,面对不平事,还是会有这种愤怒的情绪在,有抑郁情绪但是还有其他的情绪波动,而抑郁症的人,长期陷在这种情绪中,不会为任何事情有情绪波动;
忧、思、悲和悲哀,这些是情绪低落的一种心境,这几种情绪没有正确调整可能会引发抑郁情绪,在这之后正确干预就会走出抑郁情绪,没有正确干预这种抑郁情绪就会发展到轻度抑郁、中度抑郁、重度抑郁等;
恐、惊和恐惧,这是表达害怕的一种情绪,就像上面其他情绪一样,有抑郁情绪的人依然可以体会到其他情绪,依然有害怕的事情。抑郁症没有恐惧、没有害怕,所以我们常常体会不到抑郁症的人的心境;
我们都是平常人有七情六欲,当遇到某件事情一时走不出来会有抑郁情绪,但这种情绪是短暂的,走出来后这种情绪就没有了,又将会是一个全身都充满能量的人;而没有及时调节可能到最后会发展到抑郁症。
所以我们都会有这种抑郁情绪的,及时的走出这种情绪就好了,就不会发展到抑郁症。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你的抑郁症好了吗?
到哪里可以查自己是否患有忧郁症?
到哪里可以查自己是否患有忧郁症,一定是医院,专业的精神专科医院,或者三甲医院的心理科,如果两者比较就一定是精神专科医院的精神门诊或者心理门诊更专业些吧,至于原因,因为笔者就是精神专科医院治疗抑郁症的精神科医生。
为什么要去医院才能查为什么一定要到医院去查是否患有抑郁症?因为抑郁症是世界性难题的的医学疾病,到医院都挺难治的,然后就因为一些其它原因,生了这么复杂的疾病,不去医院,反而去什么小诊所,心理咨询之类的能确诊抑郁症吗?你敢信吗?
关于抑郁症的认识,只有专业的医生是最权威的,因为他们学习的最多,见的患者最多,治疗的患者最多,像心理咨询师是不能来诊断和治疗抑郁症的,这是国家精神卫生法做出的法律规定,因为咨询师没有医学背景,即使你是抑郁症患者,如果你想当咨询师,也是交几千块钱,培训个把月的事情,可以说没有含金量,而且他们也没有抑郁症真正的专业知识,所以靠他们去诊断和治疗,准确度和疗效是没有任何保证的。
很多人可能会说抑郁症可以做量表,什么抑郁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等,量表虽然分为自评和他评两种,但及时是由医生来评定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也只是用来评定症状变化和筛查高危患病人群,而没有任何的诊断意义,因为量表评定不可避免的存在主观影响,所以准确度没办法保障。
所以到医院医生还是会了解患者的病史后对患者以长时间谈话的方式对患者做出精神检查,判定患者的抑郁症状,从症状标准,病程标准,严重程度标准三个方面考虑,判断患者是否已经达到了抑郁症的诊断标准。
说句心里话我国抑郁症患者接受规范治疗的太少,起码有80%的抑郁症患者是没有接受规范药物治疗的,但药物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可怕,可能有一些不良反应,但完全可以克服并缓解,起码药物能帮助我们掌握我们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抑郁情绪牵着走。
去医院吧,那里有最真实的答案和最科学的治疗方法。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私信留言,我会帮你解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