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黄芪的副作用有哪些?
黄芪的副作用有哪些?
黄芪是使用率非常高的一味中药,很多人都会自主地去购买一些黄芪回来泡水喝,黄芪这一味药具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
黄芪可以用于治疗血虚萎黄,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等等。黄芪主要是比较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十分松软。
那么使用黄芪也是有一些禁忌的:第一:
阴虚火旺体质,血热型体质都不适合用。黄芪本身就比较温热,因此阴虚火旺体质不适合用黄芪,会加重病情。
第二:
感冒期间不宜用黄芪。黄芪具有益气固表的功效,感冒本身就是外感邪气,固表会导致感冒久久不能痊愈。
第三:
湿热体质,热毒炽盛的患者不宜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身体干瘦,阴虚阳亢的人不适合用。
关注我!带您正确养生,改善脾虚问题!每日介绍养脾中成药!哪些人不能喝当归黄芪水?
糖尿病人,高血脂的病人、高血压的病人不能喝当归黄芪水。得了这些疾病的人喝当归黄芪水会导致病情加重。癌症的病人是可以喝的,放化疗过程中对人体造成大量的伤害,导致身体虚弱,可以通过喝当归黄芪水来恢复体力。
我有100亩地?
黄芪简介:
黄芪,又名绵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常分枝,灰白色。茎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细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
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同琼珍灵芝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黄芪是我国著名传统中药材及出口创汇的重要品种,以黄芪为原料的中成药达200多种,随着黄芪医疗保健范围不断扩大,对黄芪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发展黄芪生产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黄芪的种植条件和种植效益吧!
一、黄芪的种植条件
1.黄芪性喜凉爽,耐寒耐旱,怕热怕涝,适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沙壤土种植,强盐碱地不宜种植,直播当年只生长茎叶而不开花,第二年才开花结实并能产籽,我国东北、西北及华北各省区均适宜种植黄芪。
2.黄芪为深根作物,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向阳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质壤土,土壤粘重根生长缓慢带畸形,土层薄,根多横生,分支多,呈“鸡爪形”,质量差,平地或向阳的山坡均可种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为宜,忌连作,不宜与马铃薯、胡麻轮作。
二、黄芪的种植时间
1、种子处理
黄芪种子具硬实特性,播种前必须进行处理,方法如下。
①硫酸处理:用浓硫酸处理老熟硬实黄芪种子,发芽率达90%以上,比不处理的提高50%左右,用90%的硫酸5毫升/克,在30℃的温度条件下,处理种子2分钟随后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干净。
②机械处理:用砂磨及温汤浸种法均可提高黄芪硬实种子发芽率,以温汤浸种结合砂磨法在生产上较为可行。
2、播种时间
黄芪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种,春播在“清明”节前后进行,最迟不晚于“谷雨”,保持土壤湿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夏播在6~7月份进行,播后7~8天即可出苗,秋播一般在“白露”前后进行,新籽低温处理,冬季防止冻伤。
3、播种方法
黄芪通常采用条播,行距20厘米左右,沟深3厘米,亩用播种量2~2.5公斤,播种时,将种子用甲胺磷或菊酯类农药拌种防地下害虫,播后覆土镇压,亩施磷酸二胺8~10千克,硫酸钾5~7千克作底肥,播种至出苗期要保持地面湿润或加覆盖物以促进出苗,也可穴播和撒播。
三、黄芪的种植效益
1、每亩地需要黄芪良苗5公斤,现在市场黄芪良苗价格在100元公斤,5公斤×100元=500元,100亩=100×500元。
2、本地多以山地为主,每犁一亩地需要100元,100亩=100×100元。
3、栽种一亩地需要人栽种一天,每个人工资40元,3人×40元=120元,100亩=100×120元。
4、生长周期9个月锄草需要花费5个工时,每个人工开支40元,5人×40元=200元。
5、化肥每亩需要施肥1包,每包费用120元,100亩=100×120。
6、10月秋收,每亩需要12个人采挖一天,每人工资在40元,12人×40元=480元,100亩=100×480元。
7、合计种植一亩黄芪需要的种植成本1520元,100亩=100×1520元。
8、秋收黄芪平均每亩可收1500斤鲜货,每市斤鲜货平均售价在3元,1500斤×3元=4500元,100亩=100×4500元。
9、收入减去成本,收入4500元-种植成本1520元,每亩黄芪收入大约在2980元,100亩=100×2980元。
10、鲜黄芪5.5市斤左右折干1公斤,1500斤鲜货折干后的黄芪大约在270公斤,按照市场售价每公斤20元,270公斤干货x20元每公斤-种植成本1520元=3880元
四、黄芪虫害及防治方法
1.黄芪白粉病
(1) 症状
初期叶两面生近圆形白色粉状斑;扩展后连接成片,呈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斑。严重时,整个叶片或整株被一层白粉所覆盖;不仅为害叶片,也为害花蕊、荚果、茎杆等部位;后期白粉呈灰白色,霉层中产生无数黑色小颗粒,为闭囊壳。到秋天黄芪田块发病率达70%以上,严重时引起早期落叶,产量受损。
(2) 发病特点
病菌于9月下旬形成有性世代,以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来年5月份气温达到20 ℃以上时,子囊孢子萌发,侵染二年生黄芪植株,出现发病中心,并繁殖蔓延,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随风传播,具有多次再侵染。6月下旬于春播黄芪田出现多个发病中心,并迅速向邻株蔓延,很快布满全田。8~9月份病情加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闭囊壳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病菌除为害黄芪外,还为害防风、沙苑子、金盏菊、鉴草、苦参、黑故子、紫菀等。
(3) 防治方法
1)种植时宜选新茬种植,尤其以禾本科茬为好,忌重茬。
2)合理密植,加强田间通风透光。
3)根据黄芪白粉病菌在枯枝落叶上越冬的习性,待收割黄芪地上部分后,扫除残枝落叶,集中烧毁以压低越冬菌源。
4)前期及时中耕除草,中期合理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
2.黄芪白绢病
(1)症状
发病初期地下部无明显症状,后期根茎内的菌丝穿出土表,布满病株茎基部的土表,最后在根茎上和土表层形成先为乳白色、米黄色后为茶褐色菜子大小的菌核。后期根茎腐烂,仅存一丝“乱麻”。地上部发病初期顶端凋萎、下垂,最后全株枯死。
(2) 发病特点
土壤、肥料带菌是该病的初侵染源,病菌在田间以菌丝蔓延及菌核随流水传播进行再侵染。一般 6 月初开始发病,7月下旬至8月下旬发病严重。病害在高温、高湿情况下发生严重,蔓延迅速。
(3)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开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及时中耕除草,保持田园清洁。及时拔除田间病株,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并在病穴中施用石灰消毒,防治病菌扩散蔓延。
2)选择离林地较远的熟地以及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种植; 与禾本科作物进行5 年以上轮作,忌用前作为茄科、豆科、菊科植物的土地种植黄芪,栽植黄芪前茬以小麦、油菜为宜。
3)适时定植,合理密植。精细耕地,土壤处理。秋季耙耱整平土地。开春后定植前耕地、耙耱,以保证地表平整、土壤疏松。
4)施足基肥,配方施用化肥。合理密植,氮、磷、钾配合施用,增施有机肥料,可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黄芪药用根系发达,需肥较多,生长季施肥较难,故在开春整地时施足基肥。
3.黄芪根腐病
(1)症状
主要危害根部。根尖或侧根先发病并蔓延至主根,染病植株叶片变黄枯萎,茎基和主根呈红褐色干腐,上有纵裂或红色条纹,侧根腐烂或很少,病株易从土中拔出,主根维管束变为褐色,湿度大时根部长出粉霉(分生孢子)。
(2)发病特点
镰刀菌是土壤习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腐生,借水流、耕作传播,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叉根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基部裂口处侵入。地下害虫、线虫危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管理粗放、通风不良、湿气滞留地块易发病。4月中旬始发,6~7月连阴雨后转晴,气温突然升高易发病,植株常成片死亡,甚至大面积毀种。
(3)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耐)病品种,且选用健康优质的种子;
2)选择地势高,排水畅通、土层深厚、相对平坦的沙壤土种植;
3)做好排水工作,排出积水,特别是雨季;
4)实行6年以上的轮作;
5)合理施肥,施腐熟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6)防止种苗在贮运和移栽过程中造成伤口,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4.菟丝子危害黄芪
(1)症状
当菟丝子种子萌发时遇到寄主,即缠绕其茎,并产生吸盘伸入寄主韧皮部吸取营养。建立寄主关系后与胚根断离。一株菟丝子可复盖缠绕相当大面积的植物。植物受害后,植株生长衰弱,叶片变黄,造成茎叶早期枯萎,严重时枯死。
(2)发病特点
当菟丝子种子萌发时,伸出白色圆锥形胚根固定土中,另一端长出黄色细丝状幼芽,伸出土后,其顶端在空中随风吹而摇荡,如遇不到寄主,待10~13天营养耗尽而死去。如遇到寄主,即缠绕其茎。菟丝子每个生长点在一昼夜可生长10厘米以上,阴雨天生长更快,茎藤继续长出许多分枝。菟丝子的再生能力强,被切断的茎蔓只要有一个生长点就可以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继续危害。菟丝子种子成熟后大部分落入土中,少部分混入作物种子中。菟丝子种子混入秸秆做饲料或施用含有菟丝子种子的粪肥都可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菟丝子的抗逆力强,遇到不适宜条件时种子有休眠作用,不萌发,可保持发芽率5~7年,所以一旦田地被菟丝子侵入后,会造成连续数年均遭菟丝子危害问题,未完全成熟的种子也能萌发。菟丝子有成片群居的特性,在野外极易辨识,7~8月发生较重。
(3)防治方法
1)与非寄主植物轮作5~7年。
2)在耕作前提早翻耕并灌水,以促使菟丝子在发芽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受害严重的地块,每年深翻,把菟丝子种子埋于3 cm以下便不易出土。
3)清除菟丝子种子,利用菟丝子种子与作物种子大小形状的差异,通过筛选清除混入作物种子中的菟丝子种子。
4)春末夏初及时检查,发现菟丝子连同杂草及寄主受害部位一起消除并销毁,清除起桥梁作用的萌蘖枝条和野生植物。
5.芫菁
(1) 形态特征(中华豆芫菁)
成虫:体长15~22mm,体和足黑色,头部略呈三角形,红色,被褐色短毛。触角除第1、2节为红色外,其余均为黑色。雄虫为锯齿状,雌虫为丝状。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条由白色短毛组成的白纵纹,沿鞘翅侧缘、端缘和中缝均镶有由白色短毛组成的白边。
卵:椭圆形,长2.4~2.8mm,宽1mm,初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褐色,表面光滑,聚生。
幼虫:复变态,各龄幼虫形态不同。1龄为(虫丙)型,为深褐色的三爪蚴,行动活泼;2~4龄都是蛴螬型;5龄化为伪蛹状,胸足呈乳状突起,形似象甲幼虫。6龄又为蛴螬型。
蛹:长15mm左右,灰黄色,复眼黑色,裸蛹。
(2)形态特征(绿芫菁)
成虫:体长 11.5~21.0mm,宽 3.0~6.0mm,通体为绿色或蓝绿色,具紫色的金属光泽,个别鞘翅上具铜色或金绿色。头略呈三角形,蓝紫色,复眼小,微突出,前额复眼间具 3 个凹陷横裂,额前部中央具 1 橘红色斑纹。 触角 11 节,约是体长的 1/3,5~10 节膨大且呈念珠状,末端渐尖。前胸短而宽,两侧前角外突,背板光滑,有稀小刻点。鞘翅两侧平行,翅面具 3 条不明显纵脊,具皱状刻点构造。腹面及胸足有细而短的毛。足细长,雄虫前足、中足第一跗节基部较细,腹面凹入,端部膨大,呈马蹄形。雄性中足腿节基部腹面各有 1 根尖齿,可区别于雌性。
(3)寄主范围
豆科作物、园林观赏植物及甜菜、马铃薯和药用植物,主要有黄芪、苦参、射干、黄芩、芍药、桔梗等。
(4) 为害特征
以成虫取食茎、叶、花及果荚,致使被害株枝叶、花蕾残缺不全,不能正常生长,影响结荚,使种子产量降低。群居为害,严重的可在几天之内将植株吃成光秆。幼虫取食蝗虫卵。
(5)发生特点
中华豆芫菁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每年发生2代,以第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次年继续发育至6龄。1代区翌年5月中旬羽化, 7月中旬为盛发期。卵产在受害植株附近土中,8月中下旬开始孵化幼虫,10月中旬开始进入越冬期。2代区越冬代成虫于5~6月间发生。
绿芫菁在华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假蛹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蜕皮化蛹,成虫多在7~8月开始羽化,7月末至8月初为羽化盛期。成虫常于白天活动,迁飞能力弱,能作短距离飞翔,活泼善爬,有假死性,受惊时往往迅速飞走,或坠地藏匿,并从腿节末端分泌出黄色液体,该液体对人体有毒。羽化后3~10d交尾,交尾后5~10 d产卵。一般产卵40~240粒,产于湿润微酸性土壤中,整个幼虫期均在土中生活。幼虫长到5龄后化为假蛹。
(6)防治方法
1)秋冬收获后耕翻土地,可消灭部分越冬幼虫。
2)及时清除田边枯枝、杂草,减少其隐蔽场所。
3)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4)在成虫取食、交尾盛期,利用其群集为害的习性,可采取网捕法,以杀死成虫。
5)成虫点片发生时,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6)在田间每隔10m悬挂或放置1个糖醋液瓶诱杀成虫,糖醋液配比:红糖1份、醋4份、水15份。
7)保护利用天敌,如赤眼蜂、寄生蜂等。
6.黄芪种子小蜂
(1) 形态特征(内蒙黄芪小蜂)
体黑色,长2.4~3.0mm。翅基片黄色,腹部卵圆形,腹末背板产卵器向后平伸,第1腹背板和体轴呈45°。前翅翅脉无云斑,雄性腹部小圆筒形。
(2) 寄主范围
主要为黄芪属植物。
(3) 为害特征
雌虫用产卵器刺入种夹内产卵。幼虫孵化在种内取食种子,只留下种皮,严重影响黄芪种子及药材的生产。一般1只幼虫只吃1粒种子。
(4) 发生特点
黄芪种子小蜂虽种类复杂,但它们的习性基本相似。1年只发生1代,以幼虫在晚寄主种子内滞育越冬。越冬成虫5月中下旬在蒙古黄芪上出现,6月上旬为发生高峰, 6月下旬为第1代幼虫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种子成熟,大多数成虫从田间或已收获的种子里羽化,以后转移到膜荚黄芪等生育期较晚的植物上产卵危害,可继续发育1~2代,少数以幼虫在晚寄主种子内滞育越冬。
(5)防治方法
1)清除田间杂草,清洁田园。
2)选用抗虫品种:选用小三黄或大三黄等抗虫的农家品种。
3)播种前做好种子清选工作,除去有虫种子,减少小蜂传播。
黄芪禁忌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黄芪禁忌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补气以使阳气升发),生津养血(补充体内水液、血液),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排出体内脓毒),固表止汗(通过巩固肌表来止汗),利水消肿(通利小便,消除水肿),敛疮生肌(帮助疮口更快愈合,促进新肉生长)的功效,无明显副作用。
黄芪是一味中药,味甘,性微温,多用于治疗肺脾气虚,气虚自汗(气虚自然出汗),气虚血瘀,疮疡久溃不敛等证。
需注意黄芪作用较为广泛,无明显副作用。但有心脏病,肾病,肝病的人群,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如有相关症状,应在中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服用。
本内容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中医内科 副主任医师 夏昆鹏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灵芝煲汤要配什么材料?
灵芝煲汤要配什么材料?三种方法简单易学。
灵芝作为一味中药,也是一种传统补品,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灵芝一直原来都被视为吉祥、富贵、长寿的象征。灵芝在我们饮食中可以用来做药膳汤的主料,灵芝中富含灵芝多糖、核苷类及多种微量元素等,而这元素对人体健康有利。
寻味之旅,总能用奇遇来形容。对于食材的每一分把握与注释,是对品食者最大的尊重。我是天然力,专注于生活之中的每一道美味。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的食材奥秘与烹饪技巧,让你更能知其所以然。
很多人买了灵芝却不知道怎么吃,不知道和什么食材搭配。灵芝最好的吃法就是用来煲汤,一般和一些肉类来搭配可以达到最佳的口感,下面我分享了3种灵芝煲汤的方法,做法都很简单,一看就会。
灵芝煲鸡汤的做法:【主料】:赤灵芝6片、土鸡1只。
【配料】:枸杞15粒、红枣10粒、桂圆肉10粒。
【调料】:精盐。
【准备工作】:
1、如果不喜欢煲出来的汤太油腻,那么可以把鸡皮去掉,去皮后所有的部位还有一层黄色的鸡油也一起去掉。如果嫌麻烦的可以不去,把鸡斩成大块。我们用来煲药膳汤的鸡一般都是用土鸡,所以就没必要进行焯水处理,但是我们要做一个汆烫处理,以清除食材表面的杂质。
2、红枣要去核,因为红枣不去核是燥的,去核是温的,所以记得以后用红枣煲汤要把核去掉。去核的红枣也更方便小孩和老人食用。
【烹饪方法】:
1、起锅大火把水烧开,水沸腾后下入斩好的鸡块、灵芝片、红枣、桂圆肉一起下锅,然后用勺子多翻动几下,最多30秒就可以倒出并用热水冲洗干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食材表面上的浮物和杂质去掉。
2、砂锅加入足够量的水,大火把水烧开后把清洗干净的食材一起下锅,接着加盖用大火把水再次烧开,然后改小火煲上1个半小时。
3、1个半小时后我们把枸杞子加进去再加盖煲5分钟,然后就可以开盖进行调味了,调味很简单就只需要加适量的盐就可以了。
这样一道有灵芝的精华,鸡肉的营养和桂鱼红枣的清甜的灵芝煲鸡汤就做好了。
灵芝煲老鸭汤的做法:【主料】:灵芝40克、老鸭半只。
【配料】:猪里脊肉150克、苹果2个、生姜8片、小葱3根。
【调料】:料酒、精盐。
【准备工作】:
1、老鸭清理及清洗干净后斩成块,猪里脊肉也切成块备用。
2、把苹果的外表清洗干净,把苹果对半切开后再对半切开,这样1个苹果就切成了4块,2个苹果就是8块。灵芝煲出来的汤会有一点苦涩味,所以我们用了2个苹果来中和灵芝的苦涩味。
【烹饪方法】:
1、锅中加水,加入3块姜片3根小葱和少量的料酒,老鸭和猪里脊肉冷水下锅开始焯水,大火把水烧开后1分钟倒出用热水冲洗干净备用。
2、砂锅中加入足够量的清水,把姜片也放进去,水开后把焯过水的老鸭和猪里脊肉一起倒进砂锅中,大火把水再次烧开后改小火煲90分钟,90分钟后把苹果下入锅内再煲30分钟,煲够时间后加盐即可。
这样一道营养美味的靓汤就煲好了。
灵芝排骨怀山汤的做法:【主料】:灵芝5片、排骨500克、淮山500克。
【配料】:红枣10个、石斛15粒。
【调料】:盐、白糖。
【准备工作】:
1、排骨剁成小段,不喜欢排骨的话也可以用筒子骨或者猪脊骨都是可以的。
2、淮山去皮后切小段或者滚刀块都可以,淮山可以在排骨煲上25分钟后再来处理。红枣要先去核备用。
【烹饪方法】:
1、因为排骨中有比较多的血水,所以我们要先做焯水处理,锅中加水,加入姜片3片,小葱3根,料酒少量后下入排骨,开大火把水烧开,水开后再煮上3分钟,把排骨焯透后倒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备用。
2、汤锅加水,大火把水烧开后下入焯好水的排骨,去核的红枣,还有灵芝和石斛,大火烧开后改小火煲上50分钟。50分钟后把淮山倒入锅内煲上25分钟,25分钟后就可以调味,调味很简单,只要加入适量的盐和比盐少一半的量的白糖,调好味后再煲上5分钟即可。
技术要点,个人建议:1、灵芝一次不要放太多,多了煲出来的汤苦涩味会很重,切片的灵芝一般有3-6片就够了。晒干了的干灵芝的本体吃起来是很难咬动的,而且很苦,特别是人工培植得还更苦,所以只喝灵芝的汤,不吃灵芝的本体。
2、煲汤的时间一定要长,小火慢煲,把灵芝所含的营养元素释放出来融入到汤中去,这样的汤才有营养,也好喝。
灵芝的品种:现在市面上一般有赤芝、紫芝和栽培灵芝3个灵芝的品种。
1、赤灵芝
赤芝在我国都有分布,但是长江以南更为多见,赤芝一般生长在向阳的壳斗科和松科松属的植物等根际或枯树桩上。赤芝的伞面一般为半圆形或肾形,直径在10-18厘米左右,厚度大概在2厘米左右。其皮壳硬,初期为黄色,慢慢地渐变为有光泽的红褐色。赤灵芝味苦,所以我们在煲汤的时候就少放些。
2、紫灵芝
紫芝只有在我国才有的特有品种,分布在长江以南的高温多雨地带,一般生长于阔叶树或者在松科松属的树桩上。紫芝的皮壳是有漆样光泽的紫黑色或者是褐黑色,其菌盖和菌肉下面的菌管一般为锈褐色,菌柄的长度一般在17-23厘米左右。
3、人工栽培灵芝
人工栽培出来的灵芝子实体比较粗壮和肥厚,一般直径都在12-22厘米左右,厚度在1.5-4厘米左右,其皮壳外会有大量黄褐色孢子粉。
结语:很多人在购买灵芝的时候很容易被商家忽悠,特别是吹嘘说是野生的,现在哪有那么多野生的灵芝,就算是野生的也没有吹嘘的那样神奇。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对于灵芝煲汤要配什么材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吧。那就动动你的小手指,点赞+关注!寻味之旅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