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用量一般是多少,猪猪生病可以吃什么药?
感冒良药:三九小儿感冒颗粒 【症状】夏天到了,空调和风扇不要直接对着猪猪吹,很容易感冒的。猪猪打喷嚏不一定是感冒,吃东西喝水时也可能呛到,要观察猪猪的精神状态,真感冒了还会流鼻涕、没精神、没食欲。 【主要成份】广藿香、菊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地黄、地骨皮、白薇、薄荷、石膏;辅料为蔗糖、糊精。 【功能主治】清热解表。用于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汗出而热不解,头痛鼻塞,咳嗽,口渴咽红。 【猪猪用量】每次三分之一小袋,每天两次,溶入少量水中给猪猪喝。
治疗肺痿为何要从中焦入手?
肺痿是指肺叶萎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的慢性虚损性疾患。
西医学中肺间质纤维化、肺硬变、肺不张等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源流】
东汉张仲景最早提出肺痿之名。《金匮要略》中将肺痿列为专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肺痿的主症特征、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说:“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并制定了麦门冬汤、甘草干姜汤等有效方剂。
隋代巢元方对本病的病因作了探讨,如《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说:“肺主气,为五脏上盖,气主皮毛,故易伤于风邪,风邪伤于腑脏,而气血虚弱,又因劳役大汗之后,或经大下而亡津液,津液竭,肺气壅塞,不能宣通诸脏之气,因成肺痿。”唐代孙思邈将肺痿分为热在上焦及肺中虚冷两类,《千金要方·肺痿门》论:“肺痿虽有寒热之分,从无实热之例。”并提出虚寒肺痿可用生姜甘草汤、甘草汤,虚热肺痿可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白虎加人参汤,深化了对本病的辨治认识。王焘《外台秘要·咳嗽门》引许仁则论云:“肺气嗽经久将成肺痿,其状不限四时冷热,昼夜咳常不断,唾白如雪,细沫黏稠,喘息气上,乍寒乍热,发作有时,唇、口、喉、舌干焦,亦有时唾血者,渐觉瘦悴,小便赤,颜色青白,毛耸,此为成蒸。”说明肺痨久嗽,劳热熏肺,肺阴大伤,进一步发展则成肺痿。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诸气门》说:“久嗽咳血成肺痿。”陈实功《外科正宗·肺痈论》中说:“久嗽劳伤,咳吐痰血,寒热往来,形体消削,咯吐瘀脓,声哑咽痛,其喉传为肺痿。”提出肺痈溃后,热毒不净,伤阴耗气,可转为肺痿。内伤久咳久喘,伤津耗气,亦可形成肺痿。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肺痿》引王海藏论“此证初得可治,久则难愈”,因“上枯水之源,下竭水之本也”,又说“凡风寒、伤寒后咳嗽唾血者,此肺虚也,若不治,恐乘虚而成肺痿”,对本病转归预后之病机作了明确说明。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肺痿门》提出治疗肺痿“用甘缓理虚,或甘药理胃”,此所谓“虚则补其母之义”。张璐在《张氏医通·肺痿》将其治疗要点概括为:“缓而图之,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散火热”七个方面,旨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复肺之清肃”,理义精深。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进一步对肺痿的用药忌宜等作了补充:“其症之发,必寒热往来,自汗,气急,烦闷多唾,或带红线脓血,宜急治之,切忌升散辛燥温热。大约此症总以养肺、养气、养血、清金、降火为主。”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久病损肺和误治津伤两个方面,以前者居多。发病机理为肺虚津气失于濡养所致。
一、病因
1.久病损肺
如痰热久嗽,热灼阴伤,或肺痨久嗽,虚热内灼,耗伤阴津,或肺痈余毒未清,灼伤肺阴,或消渴津液耗伤,或热病之后,邪热伤津,津液大亏,以致热壅上焦,消灼肺津,变生涎沫,肺燥阴竭,肺失濡养,日渐枯萎。此归虚热一类。若大病久病之后,耗伤阳气,或内伤久咳,冷哮不愈,肺虚久咳等,肺气日耗,渐而伤阳,或虚热肺痿日久,阴伤及阳,亦可致肺虚有寒,气不化津,津液失于温摄,反为涎沫,肺失濡养,肺叶渐痿不用。此即《金匮要略》所谓“肺中冷”之类。
2.误治津伤
因医者误治,滥用汗、吐、下等治法,重亡津液,肺津大亏,肺失濡养,发为肺痿。《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说:“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二、病机
本病的发病机理,总为肺脏虚损,津液严重耗伤,以致肺叶枯萎。津伤则燥,燥盛则干,肺叶弱而不用则痿。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说:“肺痿者,肺气萎而不振也……总由胃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于是肺火日炽,肺热日深,肺中小管日窒。”指出肺脏虚损,津液亡失,则肺叶枯萎而不用。
病理性质有肺燥津伤、肺气虚冷之分。尤在泾在《金匮心典·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说:“盖肺为娇脏,热则气灼,故不用而痿;冷则气粗,故亦不用而痿也。”是以其病理表现有虚热、虚寒两类。虚热肺痿,或为本脏自病所转归,或由失治误治或他脏之病导致。因热在上焦,消亡津液,阴虚生内热,津枯则肺燥,肺燥且热,清肃之令不行,脾胃上输之津液转从热化,煎熬而成涎沫。
虚寒肺痿,因肺气虚冷,不能温化、固摄津液,由气虚导致津亏;或阴伤及阳,气不化津,以致肺失濡养,渐致肺叶枯萎不用。肺气虚冷,不能温化、布散脾胃上输之津液则反而聚为涎沫;肺气失于治节,“上虚不能制下”,膀胱失于约束,则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
综上所述,本病总由肺虚,津气大伤,失于濡养,以致肺叶枯萎。其病位在肺,但与脾、胃、肾等脏密切相关。脾虚气弱,无以生化、布散津液,或胃阴耗伤,胃津不能上输养肺,土不生金,均可致肺燥津枯,肺失濡养,亦可发为肺痿。本病总属内伤虚证,难治之疾,若见张口短气,喉哑,声嘶,咯血,皮肤干枯,脉沉涩而急或细数无神者,预后多不良。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1.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唾呈细沫黏稠,或白如雪,或白带丝,咳嗽,或不咳,气息短,或动则气喘。
2.常伴有面色[[!NFBE2]]白或青苍,形体瘦削,神疲,头晕,或时有寒热等全身症状。
3.有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史,久病体虚。
二、病证鉴别
肺痿为多种慢性肺系疾病转化而来,既应注意肺痿与其他肺系疾病的鉴别,又要了解其相互联系。
1.肺痿与肺痈
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痈以咳则胸痛,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症。虽然多为肺中有热,但肺痈属实,肺痿属虚,肺痈失治久延,可以转为肺痿。
2.肺痿与肺痨
肺痨主症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等,与肺痿有别。肺痨后期可以转为肺痿重症。
三、相关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病变程度和范围。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能反映肺的功能状况,动态观察肺功能,对了解病情进展和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他如肺核素扫描、支气管肺泡灌洗、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有助于原发病的鉴别。
【辨证】
一、辨证思路
本病总属肺虚,主要区别寒热。虚热证,咳逆喘息,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带血,潮热,消瘦,皮毛干枯;虚寒证,常见小便频数或遗尿,咳吐涎沫,质稀量多,形寒,神疲,头眩。
二、证候
1.虚热证
症状: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则音嘎,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肺阴亏耗,虚火内炽,灼津为痰而致病。虚热灼津,阴虚津亏则见涎液黏稠,口渴咽燥,皮毛干枯;虚热灼伤血络可见痰中带血;虚热迫肺,肺气宣降失常可见气急而喘;虚损日久,形体消瘦;午后潮热,舌苔脉象皆为阴虚有热之象。
2.虚寒证
症状: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舌质淡,脉虚弱。
病机分析:本证为肺气虚寒,气不化津,津反为涎而致病。久病阳气耗伤,气不化津,聚而为邪,在肺则涎沫清稀量多,饮邪上犯则头眩;素体气虚则短气不足以息,气不固津则小便数或遗尿,津液不亏则不渴;舌苔脉象皆为阳虚里寒之象。
【治疗】
一、治疗思路
1.以补肺生津为总则。虚热证,治当生津清热,以润其枯;虚寒证,治当温肺益气而摄涎沫。临床以虚热证为多见,但久延伤气,亦可转为虚寒证。
2.治疗应时刻注意保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肾。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肾为气之根,司摄纳,温肾可以助肺纳气,补上制下。
二、基本治法
1.滋阴清热,润肺生津法
适应证:虚热证。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前方润肺生津,降逆下气,用于咳嗽气逆,咽喉干燥不利,咯痰黏浊不爽;后方养阴润燥,清金降火,用于阴虚燥火内盛,干咳痰少,咽痒气逆。
常用药:太子参、甘草、大枣、粳米益气生津,甘缓补中;桑叶、石膏清泄肺经燥热;阿胶、麦冬、胡麻仁滋肺养阴;杏仁、枇杷叶、半夏化痰止咳,下气降逆。
加减:火盛,出现虚烦、咳呛、呕逆者,则去大枣,加竹茹、竹叶清热和胃降逆;咳吐浊黏痰,口干欲饮,则可加天花粉、知母、川贝母清热化痰;津伤甚者加沙参、玉竹以养肺津;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2.温肺益气法
适应证:虚寒证。
代表方: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前方甘辛合用,甘以滋液,辛以散寒;后方则以补脾助肺,益气生津为主。
常用药:甘草、干姜温脾肺;人参、大枣、白术、茯苓甘温补脾,益气生津。
加减:肺虚失约,唾沫多而尿频者加煨益智;肾虚不能纳气,喘息,短气者,可配钟乳石、五味子,另吞蛤蚧粉。
三、复法应用
1.润肺滋肾,止咳化痰法
适应证:肺肾阴虚证。症见咳吐浊唾涎沫,量少难咳,形体消瘦,或痰中带血,或声音不清,甚则呼吸气短,饮食困难易呛,伴手足心热,腰膝酸软,遗精,舌颤,舌痿,舌红少苔,脉细数。
代表方:麦门冬汤合麦味地黄丸加减。前方润肺化痰,用于肺热阴伤咳嗽咯痰黏稠者;后方滋阴益肾,用于肾阴亏虚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者。
常用药:麦冬、天花粉、半夏、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生地、百合、五味子滋肾敛肺。
2.补脾益肺,化痰止咳法
适应证:肺脾气虚证。症见咳吐涎沫无力,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疲倦乏力,面色苍白,甚则言语不清,呼吸气短不续,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舌淡苔白,脉细弱。
代表方:六君子汤或保元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黄芪、肉桂温养肺气;生姜、陈皮、半夏化痰止咳。
3.益气养阴,润肺化痰法
适应证:气阴两虚证。症见干咳无痰或少痰,或有咯血,气短乏力,神疲肢倦,呼吸困难,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代表方:生脉散合贝母瓜蒌散。
常用药:党参(或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敛肺;贝母、瓜蒌润肺化痰。
4.补肺益肾,活血化瘀法
适应证:肺肾气虚,痰阻血瘀证。症见咳喘无力,动则尤甚,呼多吸少,腰膝酸软,神疲体倦,胸闷或痛,舌暗有紫斑,舌苔白腻,脉细涩。
代表方:补肺汤、何人饮合血府逐瘀汤。补肺汤补肺益肾,清肃肺气,用于肺肾两虚咳吐黄痰;何人饮益气补肾,活血化痰,用于肾气虚弱痰瘀互结见动则气喘,舌淡瘀紫者;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调气宽胸,用于胸闷胸痛,舌暗瘀紫者。
常用药:党参、黄芪、五味子益气补肺敛肺;熟地、何首乌补肾益精;赤芍、桃仁、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桔梗、枳壳、柴胡调理气机。
四、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紫河车1具,研末,每次3g,每日1~2次。
(2)炙甘草90g,研细。每日取3g,童便100ml调下。治肺痿久嗽。
2.常用中成药
(1)虚热肺痿可用百花定喘丸,每次1丸,每日2~3次,或蛤蚧定喘丸,每次6g,每日2次。
(2)虚寒肺痿可选蛇胆半夏片,每次2~4片,每日3次。
五、临证勾要
1.重视调补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肺金之母,培土有助于生金。阴虚者宜补胃津以润燥,使胃津能上输以养肺;气虚者宜补脾气以温养肺体,使脾能转输精气以上承。另外,肾为气之根,司摄纳,补肾可以助肺纳气。
2.不可妄投燥热或苦寒之品
燥热之品可助火伤津,不可妄投,亦需防苦寒滋腻碍胃。肺痿病属津枯,故应时刻注意保护其津,无论寒热,皆不宜妄用温燥之药,消灼肺津。即使虚寒肺痿,亦必须掌握辛甘合用的原则。
3.慎用祛痰峻剂
肺痿属虚,故一般忌用峻剂攻逐痰涎,犯虚虚实实之戒,宜缓图取效。
【特色经验】
一、临证经验
1.治宜长期坚守缓图
周仲瑛教授认为无论虚热肺痿抑或虚寒肺痿,治疗虽有不同,其目的都是保护肺阴,增补肺之津液。在治疗过程中,往往肺体虽得滋润,但涎沫一时难止,肺中津液难复,故不可急切收功,而宜在取得疗效之时守方缓图。
2.注意病证结合,灵活化裁
由于肺痿病因多端,故临证选方遣药时,除了据证处方外,还应结合辨别其原发疾病,病证结合,灵活加减,方能提高疗效。如属肺痨后期,肺叶虚燥成痿者,则可选用王海藏的紫菀散方,以紫菀为主药,辅以贝母、桔梗、茯苓、人参、甘草、知母、阿胶、五味子,既能养阴润肺、坚阴散热,又能益气健脾、化痰祛浊。如属肺痈后期,热壅久郁、瘀结致痿者,则应配用《千金》苇茎汤、《伤寒论》抵当汤化裁,化痰泄热,通瘀散结。如属支扩迁延,痰热瘀结、肺络受损致痿者,则宜配用犀角地黄汤和《景岳全书》茜根散化裁,以凉血散瘀,清解化痰和络。如属间质性纤维化所致肺痿,病机多属肺肾气阴两虚、兼夹痰瘀,治宜益气阴,化痰瘀,常用生脉散、《丹台玉案》保肺汤、苏子降气汤、桃红四物饮化裁。出现肺肾两虚见证,则用金水六君煎、平喘固本汤加减。
3.注意变证转方,兼顾寒热虚实
周仲瑛教授认为由于体质有别、病邪不一,故病机演变时可以出现寒热错杂、虚实并现之变证。如患者既可出现咳唾脓血,咽干口燥,同时又可出现下利肢凉、形寒气短等上热下寒之证,此时需要寒热平调、温清并施,常用《伤寒论》之麻黄升麻汤化裁,用麻黄发越肺经火郁;升麻升散解毒,使阳郁得伸,邪能外达;知母、黄芩、玉竹、天冬、石膏、当归、白芍滋阴血,清肺热;桂枝、茯苓、白术、干姜、甘草温中健脾。如病久涎沫多而难去,泛泛欲吐,神疲,口干者,常用炙甘草汤化裁,以生津润燥为主,又在滋润药中佐以辛温之桂枝,是取其阳生阴长之意。
二、验案举例
鲍某,男,70岁,2009年6月4日初诊,咳嗽,气喘不显,口干欲饮,痰多黏黄,易汗,怕风,大便干,食少不香,气短,苔黄有裂,质暗,脉弦滑。胸部CT示:间质性纤维化伴感染,肺大疱。证属痰热蕴肺,气阴两伤,脾虚不健。处方:南、北沙参各12g,麦冬10g,太子参12g,焦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3g,生苡仁15g,冬凌草15g,鱼腥草15g,桔梗5g,法半夏10g,泽漆12g,全瓜蒌12g,炙桑白皮10g,炒黄芩10g,羊乳10g,炒谷麦芽各10g,陈皮6g,炒六曲10g。15剂。
二诊:精神、食纳稍有改善,胸闷,咳痰难咯,气短,胃胀泛酸,大便难解,苔黄质暗红,脉弦滑。原方改全瓜蒌20g,炙桑白皮12g,加苏子梗各10g,厚朴花6g,枳实10g,鸡血藤15g。15剂。
按:本证因有痰多色黄、口干欲饮,大便干、舌苔黄有裂纹的痰热阴伤证候,同时有易汗、怕风、食少不香、气短、易感冒的肺脾气虚之机,故用南北沙参、麦冬,配合六君子汤、薏苡仁以养阴润肺,益气健脾化痰湿;羊乳补虚润燥,和胃解毒;鱼腥草、冬凌草、桑白皮、黄芩清肺热;桔梗宣肺止咳;谷麦芽、六曲消食开胃。二诊时精神、食纳改善,痰难咯,大便难解,故增加全瓜蒌、桑白皮用量,并配用厚朴、枳实、苏子以加强润肠清肺、理气化痰之力,因痰阻瘀结,加鸡血藤养血活血和络。
【预后及转归】
肺痿属内伤虚证,病情较重而迁延难愈,如治疗正确,调理适宜,病情稳定改善,可带病延年,或可获愈。如治疗不当,或不注意调摄,则使病情恶化,以致不治。若见张口短气,喉哑声嘶,咯血,皮肤干枯,脉沉涩而急或细数无神者,预后多不良。
【预防与调护】
预防的重点在于积极治疗咳喘等肺部疾患,防止其向肺痿转变。同时根据个人情况,加强体育锻炼。慎起居,生活规律,视气候随时增减衣服。时邪流行时,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接触病人。
本病治疗时间长,要劝说患者安心养病,不可急躁。注意耐寒锻炼,适应气候变化,增强肺卫功能。戒烟,减少对呼吸道刺激,以利于肺气的恢复。饮食宜甘淡,忌寒凉油腻。居处要清洁,避免烟尘刺激。
枸杞能不能和菊花一起吃?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养生,特别是用一些常见的中药来泡茶,比如枸杞子、红枣、菊花等,而有些人喜欢单独用一个中药来泡茶,有些人喜欢用几种中药一起来泡茶。那么,就有人问了,枸杞能不能和菊花一起吃?下面,我就跟你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一、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枸杞以及菊花到底有哪些功效1、枸杞子的功效
枸杞子可以说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日常中人们喜欢用来泡茶,网上更是有一句“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这叶正说明现在许多人喜欢泡枸杞茶来养生。当然了,也有些人喜欢用枸杞来煲汤,比如喜欢煲汤的广东人;还有一些人会直接生嚼枸杞子当零食。
对于枸杞子的功效,我们大家都知道它具有滋阴、补肝、明目等功效,这在《中国药典》里面也有详细记载,具体如下:
“枸杞子性味甘,平。归经归肝、肾经。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枸杞子主要的功效就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因此如果是由于肝肾亏虚而引起的腰膝酸痛、目昏不明等都可以食用,特别是熬夜、经常使用电脑的人士,平时泡水一杯枸杞茶,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
2、菊花的功效
菊花不仅仅是一种花,其实也是一种中药,也是人们喜欢用来泡茶的一种养生佳品。对于枸杞子的功效,这在《中国药典》里面有详细记载,具体如下:
菊花性味甘、苦,微寒。归经归肺、肝经。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
从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菊花主要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功效,一般可用于风热感冒、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等。
二、枸杞能不能和菊花一起吃?通过上面对枸杞子以及菊花的功效介绍,其实我们已经知道,枸杞与菊花搭配使用可以说是绝配,会使补肝的作用更佳,从而使平肝明目的效果更好。另外,医书中也有记载:“如肝阴不足,眼目昏花,(菊花)则多配生地、杞子等同用。”
因此,对于肝阴不足而导致出现眼目昏花等情况的,使用枸杞与菊花搭配来泡茶的话,可以说是绝配,效果比单单使用枸杞子或者菊花更好。
其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药物,也有枸杞子与菊花一起配伍使用的,比如我们熟悉的杞菊地黄丸,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包含枸杞与菊花两味中药,同时还包含熟地黄、山萸肉、怀山药、白茯苓、牡丹皮、泽泻这几种中药,适合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目赤肿痛、久视昏暗、迎风流泪、头晕盗汗,潮热足软等症。
另外,还有一种药物“菊睛丸”,主要由甘菊花、枸杞子、巴戟天、肉苁蓉这四种中药制作而成,同样是用于治疗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等症。
因此,不论是临床上面的一些药物,还是平时我们使用枸杞子与菊花搭配使用泡茶,都是可以的,而且会使补肝的作用更佳,平肝明目的效果更好,可以说是绝配。
三、使用枸杞子与菊花泡茶的一些注意事项《本草经疏》中记载“枸杞虽为益阴除热之上药,若病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也就是说脾胃虚弱的人或者泄泻(拉肚子)的人是不适宜使用枸杞子;另外,对于菊花的使用注意事项,《本草汇言》同时也指出“气虚胃寒,食少泄泻之病,宜少用之。凡阳虚或头痛而恶寒者均忌用。”因此,对于本身脾胃虚寒的人,是不适宜使用枸杞子与菊花来泡茶的。
最后,菊花还可以分为白菊、黄菊、野菊这三种,而它们虽然都有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但是在使用上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白菊花味甘、清热力稍弱,它的长处就是平肝明目,因此在使用菊花与枸杞子泡茶时,一般都是使用白菊花,这样平肝明目的作用才更好。
作者寄语:很高兴为大家科普健康的相关知识,我是左撇子说医,每天用简单的语言为你科普专业的医学知识,码字不易,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就帮我点个赞!如仍有疑问,可以评论区留言,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大家支持!枸杞的滋阴效果怎么样?
枸杞是传统的滋养强壮药,主要对肝肾阴虚、精血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昏、耳鸣等症有较好的疗效。
服用枸杞,虽然对人体没有害处,但应注意“少则为药、多则为食”的原则,也就是说,枸杞虽可食用,但食用量大了,不仅药用价值不明显,而且浪费资源,甚至引起身体其他不适。由于枸杞性温,身体发热或偏阳体质的人,服用时可以加入少许麦冬一起食用,效果会更好,或等热症消除后再单独食用枸杞。
枸杞的用量:一般泡制药酒,每500毫升酒液,可用50克左右枸杞子;佐粥或煎汤饮用,每日10~15克枸杞子用量,就可以达到枸杞子的药用保健效果。
枸杞,为多年生丛生状小灌木,又名枸棘子、甜菜头、地骨皮,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可见于中国、东南亚、朝鲜、日本等国,还有欧洲的部分国家;在中国,野生品种几乎分布大部分省区。
在我国,枸杞的品种主要有:宁夏枸杞、黑果枸杞、新疆枸杞、和云南枸杞;菜用枸杞主要是大叶枸杞和小叶枸杞;目前较为常见的栽培品种为宁夏枸杞、新疆枸杞、和菜用枸杞。
枸杞全草可以入药:
枸杞叶,性味甘平,归经为:足厥阴经肝经和足少阴肾经;有养阴补血、益经醒目之功效,用于肝肾虚损、精血不足;也用于肝肾不足、精血不能上济于目所致的目昏眼花、视力减退等症状;还有降低血糖、血压的作用;也可利尿、健胃、治疗肺结核引起的潮热等。
枸杞子,性味甘平,有补肾益肝、滋阴润肺、养血明目等功效,可治疗腰膝酸软、肝肾阴亏、虚劳咳嗽、视力减退等症。
现代研究发现:枸杞有增强脏器功能、提高肌体免疫能力、抗衰老等作用;也有降低血糖、增加人体白细胞的数量、辅助治疗肿瘤等功效。
拂手香橼茶的完整配方?
佛手香橼茶配方:一般用量,佛手10,地骨皮15,葛根20,香橼10,桃仁10,酸枣仁15,桑叶10,枸杞根(也叫地骨皮),桔梗10,决明子15,栀子10
润茶。冲入滚烫的开水,并迅速的冲掉一遍。润茶的目的不昰说去尘,主要昰为了提高佛手茶茶叶表面的温度,使紧结的佛手茶略微张开,便于二次冲泡佛手茶时,茶汁香气的发挥。然后:浸泡闻香。第二次冲泡佛手茶,要盖上盖碗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