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幽门螺杆菌阳性怎么治疗,当心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28岁的夏夏最近有一个烦恼,自己的嘴里总有一股难闻的臭气,而且无论她怎么刷牙都不管用。
一向爱干净的她,怎么会遇上这样的问题?
除了口气难闻之外,夏夏因为工作忙,平时都不怎么顾得上吃饭,有时候甚至一天只吃一餐,而且吃的还是外卖。
一来二去,还得了胃病,经常会出现腹痛、恶心、反酸的情况。
眼看腹痛情况越来越严重,同事都让她去医院做个检查。
谁知一查才知道,原来自己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早就听说过这种菌能够在胃里生存,结果没想到自己会遇上这个“大麻烦”。
据了解,夏夏一直都是吃外卖比较多,而且还是个麻辣口味。
其实这些食物卫生程度很难估算,麻辣的食物也容易伤胃,使胃的抵抗力变低,让幽门螺杆菌有机可乘。
它进入到胃里后,会不断刺激胃酸的分泌,导致黏膜受损严重,之后还会引起溃疡、炎症等一系列问题。
而口臭,也是因为它能与牙菌斑混合,不断产生酸性物质,散发酸臭味。
这下,夏夏只能老老实实听大夫的话,服药杀菌,并且养成了自己做饭、不点外卖的好习惯。
听说吃蒜能杀菌,但是因为味道实在太难接受,后来又改用了“养胃油”!巴!马!火!麻!油!,直接在做菜的时候用。
油中的亚油酸、亚麻酸成分,可以抑制细菌的活性,从而在持续摄入的过程中将它消灭。
同时在油脂的保护下,肠胃的免疫力会得到提高,感染几率大大减小,自然也能离各种胃病远远的。
当身体出现“异常”的时候,大家最好还是及时去检查,做到“早知道,早预防,早诊治”。
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在临床应用上有何不同?
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为同类药,都是硝基咪唑类的药物,甲硝唑是第一代,替硝唑是第二代,第三代就是奥硝唑,都可以用于各种厌氧菌感染治疗,比如牙周炎、冠周炎等口腔感染,治疗腹膜内感染、子宫内膜炎、输卵管脓肿等妇科感染,男女泌尿生殖道毛滴虫病;治疗阿米巴痢疾和肠外阿米巴病,还可以用于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三种药物在临床上有何区别
1.作用强度不同 替硝唑对各种常见的致病厌氧菌,以及滴虫的杀灭作用更加的明显,它的活性比甲硝唑强了2~4倍。奥硝唑作用效果更强。
2.副作用不同 甲硝唑的副作用比替硝唑大一些,比较常见是消化道反应,比如说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嘴里有金属味、上腹隐痛等。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甲硝唑列为2B类致癌物清单中。替硝唑的不良反应相对来说更少,而且也更加的轻微,偶尔会有轻微的消化道反应或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替硝唑在人体中目前没有发现致癌性。奥硝唑主要的副作用是轻度的头痛以及胃肠道不适引起恶心、呕吐的情况,相比较甲硝唑副作用小得多。
3.作用时间不同 甲硝唑作用时间短,一天至少要服用3次,替硝唑的药效持续时间更长,一般来说,一天给药1~2次即可。奥硝唑药效持续时间同样比较长,其血浆消除半衰期为14.4小时,高于甲硝唑的8.4小时和替硝唑的12.7小时,可减少患者服药次数,方便使用。
4.用药人群 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三种药物均不可使用。对于儿童,甲硝唑并没有明确禁用于儿童,认为如果没有中枢系统和血液病可以服用,但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般用于阿米巴病、贾第虫病及厌氧菌感染。临床上的常规做法是,由于其消化道反应较大,如果有替代药物尽量不用于儿童。替硝唑12岁以下患者禁用;奥硝唑说明书为儿童慎用、建议3岁以下儿童不用。
其实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三种药物作用机理一样,适应症雷同,只不过是不断更新换代,副作用方面三代低于二代低于一代,作用时间和强度方面三代强于二代强于一代。三者共同点是1.禁用于对硝基咪唑类药物过敏的患者;2.禁用于孕妇、脑和脊髓发生病变的患者,癫痫病患者。3.禁用于造血功能低下、慢性酒精中毒患者。4.为防止发生双硫仑反应,服药期间均不可饮酒。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就会得胃癌吗?
很多朋友都听说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知道它与胃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都像躲避瘟疫一样,对它充满了嫌弃和恐惧。体检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更是惶惶不可终日,觉得自己已然被胃癌盯上了呢!事实果真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幽门螺杆菌和胃癌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渊源。
先来简单认识一下今天的主角吧。幽门螺杆菌是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的一种具有螺旋结构及鞭毛的细菌(讲真,样子挺让人翻江倒海的)。一般来讲,胃内的细菌感染是比较少见的,因为胃的环境是酸性的,一般的细菌无法成活,也正是因此,我们说的胃炎往往是指非细菌性炎症。但是,幽门螺杆菌有着特殊的结构和功能,练就了一般细菌所没有的耐酸神功,所以就大摇大摆地在胃内安了家。
幽门螺杆菌与胃炎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是多种胃病的致病菌,是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
在这个轰动医学界的发现背后还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1982年4月,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者Marshall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为了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的猜测,Marshall和另一位医生Morris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如愿以偿”地得了胃病,幽门螺杆菌和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正式被揭示出来!Marshall也因此在2005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早期胃癌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几乎是未感染幽门螺杆菌人群的4倍。但这并不代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患上胃癌。
首先,幽门螺杆菌的种株很多,患者只有感染了毒力很强、致癌机会较高的该菌种株,才有可能患胃癌。
其次,胃癌的发生往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来说,其演化进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上皮内瘤变)——胃癌。在这个过程中,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内的患者体内的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会协同作用于上述各阶段。也就是说,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只是其中一个致病因素。而且还有一个事实,幽门螺杆菌其实并不能直接导致癌变,它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帮凶。它分泌的一些毒性物质,如氨和磷脂酶等可以破坏胃黏膜,使各种致癌因子更容易直接作用于胃黏膜的上皮细胞。打个比方,它本身不是老虎,只是起了“为虎作伥”的作用。
综上,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在临床上,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数众多,但这些人中真正患上胃癌的却很少。因为胃癌的发生还与个体的抵抗力、遗传因素、饮食习惯、营养情况、年龄、烟酒刺激等其他因素有关。
如何避免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幽门螺杆菌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感染范围广,感染率高,其发生率仅次于龋齿,居第二位。我国一般人群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0%-80%,属于高感染国家。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预防感染呢?首先要知道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一般为口—口或粪—口传播,经口喂食、亲吻、打喷嚏等都会帮助它做免费旅行,因此把住口腔关对于预防感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借鉴。
——尽可能分餐制、用消毒处理的碗筷勺或自助餐;
——对婴幼儿不口对口喂食,不将食物用嘴吹凉后喂食;
——不喝生水不吃生食,饮用经消毒的牛奶;
——饭前便后要洗手;
——认真刷牙,饭后漱口;
——有高温消毒功能的碗柜可以杀死幽门螺杆菌,或者洗碗时放在锅里用开水煮一会儿也可。
如何筛查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可通过抽血、胃镜、呼气等方式来检查。
呼气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测方式。具体方法可分为两种:C14呼气试验和C13呼气试验。其中14呼气试验存在放射线危害,儿童、孕妇、哺乳妇女和年迈体弱者应慎用,且对同一患者来说,也宜避免反复多次采用该种方法检测。C13呼气试验检出率和符合率接近100%,无放射性,对人体无损害,各种年龄的患者都可采用该法。检查前受检者需空腹三个小时,在采样过程中,受检查者在半小时内服一颗胶囊,并先后呼三口气留取样本,就能十分准确地检测出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13C呼气试验已被公认为目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最佳方法。
既然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这么高,筛查方法又如此简单,是不是应该奔走相告,让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去查一下呢?不必!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建议筛查幽门螺杆菌,因为他们属于胃癌的高危人群,若结果为阳性应尽快根治,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建议筛查幽门螺杆菌,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患者上消化道出血风险。至于其他人群,去筛查幽门螺杆菌意义不大,查出阳性反而徒增紧张。
另外,对于经常上腹胀、痛,有胃炎病史的人群,首选的检查并不是幽门螺杆菌,而是胃镜。因为胃镜检查可以避免胃癌、贲门癌等消化道恶性疾病的漏诊,而且医生在做内镜检查的同时就可以在镜下取胃黏膜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关于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的治疗事实上,目前医学界认为大多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是不需要治疗的。对,你没有听错!因为很多人尽管胃内终身携带幽门螺杆菌,临床上却一直没有症状,过度治疗反而会带来其他不良后果,如机体对抗生素的耐药、肠道菌群失调等。
在这些人中,大约只有1/3的患者需要接受治疗。总结起来有以下四类:一是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二是慢性胃炎伴粘膜萎缩或糜烂患者;三是患有胃癌或有胃癌家族史的患者,幽门螺杆菌可能会加大患胃癌的风险;四是有MALT淋巴瘤患者。以上四种患者一定要做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
至于治疗过程和方法,其实很简单。一般要服用3-4种药物,服药10-14天。待停药1月后复查C13呼气试验即可。
说了这么多,大家明白了吧。幽门螺杆菌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不必过分恐慌,也不必过度检查和治疗。至于是否需要筛查或治疗,还应请专业的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判断。
以上问题由美中嘉和医疗团队整理回答
酒糟鼻严重痤疮跟幽门螺旋杆菌有关?
酒槽鼻,又称玫瑰痤疮,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见于30~50岁中年人,女性多见。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由于体内外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使患部血管舒缩神经功能失调,毛细血管长期扩张所致。毛囊虫及局部反复感染是发病重要因素。嗜酒、吸烟、刺激性饮食、消化道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尤其绝经期)、精神因素、病灶感染、长期作用于皮肤的冷热因素如高温工作、日晒、寒冷、风吹等均可诱发和加重本病。临床表现本病好发于颜面中部,以鼻尖、鼻翼为主,其次为颊部、颏部、前额,常对称分布,多发于中年人,妇女较多,患者多并发皮脂溢,颜面犹如涂脂。皮损表现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和有炎症的毛囊丘疹及脓疱等。病程缓慢,可分为三期,但无明显界限。分为3期:红斑期、丘疹期、肥大期。1.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期颜面中部,特别是鼻、两颊、眉间及颏部出现红斑,对称分布,红斑初为暂时性,在进食辛辣食物或热饮、环境温度升高、感情冲动时面部潮红充血,自觉灼热。反复发作后鼻翼、鼻尖和面颊处出现浅表树枝状毛细血管扩张,出现局部持久性发红,常伴有鼻部毛囊孔扩大和皮脂溢出。2.丘疹期在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基础上,反复出现痤疮样毛囊样丘疹,脓疱。损害较深较大时形成疖肿,囊肿,深在的炎症性结节。鼻部、面颊部毛囊口扩大,可在数年内此起彼伏,时轻时重。中年女性患者皮疹常在经前加重。3.肥大期又称鼻赘期。仅见于少数患者,多发生40岁以上男性由于长期充血,反复感染,鼻部结缔组织增生,皮脂腺异常增大,鼻端肥大,呈暗红色或紫红色。鼻部有增大结节,表而凹凸不平,形成赘瘤状称为鼻赘。除皮肤表现外,眼往往受累。临床表现为眼睑炎,结膜炎,偶可引起角膜炎和巩膜炎,患者可出现眼部干燥,异物感,流泪,畏光,视力模糊等,眼部受累症状与酒渣鼻症状严重程度无平行关系。除上述症状外尚有一些特殊类型酒渣鼻,如类固醇性酒渣鼻,是由于局部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导致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加重,表面镶嵌囊样、圆形、位置较深的丘疹或脓疱、硬结,皮肤呈黑红色,自觉不适和疼痛。肉芽肿性酒渣鼻是一种特殊性酒渣鼻,常发生在面部口周形成蝶状,玻片压诊呈黄褐色或果酱色样小结节。诊断根据发生在面中部的充血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病程慢性,无明显自觉症状,中年发病,复发性丘疹和脓疱即可诊断。鉴别诊断需与痤疮、脂溢性皮炎、家族性酒渣鼻样疹,艾滋病病人的严重脂溢性皮炎鉴别。治疗由于病因不明,治疗多为对症性,尽量防止加重本病的因素,调整内分泌,纠正胃肠道功能紊乱,禁烟、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勿暴饮暴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使用刺激皮肤的碱性肥皂、酒精、洗洁剂、染色剂、收敛剂等,以及避免曝晒,过冷过热刺激。生活规律,避免精神紧张。1.系统治疗可选用甲硝唑、四环素、克拉霉素等抗生素。对抗生素治疗无效者,可小剂量口服异维A酸。对绝经期严重酒渣鼻患者,用雌激素治疗也有一定疗效。2.局部治疗可选用克林霉素凝胶、过氧化苯甲酰凝胶、夫西地酸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也可选用甲硝唑凝胶、替硝唑凝胶、低浓度维A酸制剂等。起到杀菌消炎,促使红斑丘疹,脓疱消退,维持用药可减少复发。3.物理和手术治疗毛细血管扩张者激光治疗效果较好。鼻赘期也可手术切割治疗,以达到美容效果。
最近总觉得自己属于高危人群?
你的父亲和姑姑得的都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你的确是患消化道或其它部位恶性肿瘤的高危人群。但你先不要紧张,因为并不是上一辈人患癌下一辈就一定患癌。
理智面对,严密随诊,是你应该采取的态度。下面我为你提几条建议,希望能帮到你。
一,进行家族基因检测:取你父亲、你姑姑的肿瘤组织和血液标本以及你的血液标本做基因检测,观察基因突变位点,评估遗传可能性,为预防和基因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二,审视家族是否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或饮食习惯:如有的家庭愿意做腌咸鱼、腌咸菜、腌咸肉等食品;生活环境比方水是否有污染。如果存在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应从现在开始改变之,必要时搬离祖先居住地。
三,做家族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已经定论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的最主要致癌因素。但新近的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组织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分别为76%和58%)。众多家族成员一个桌上吃饭,餐具共用,为家庭幽门螺旋杆菌聚集性感染提供了方便条件,其感染往往一家子一家子的。如果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应及早进行规范清除(四联法)。
四,每年做体检:注意除了常规检查项目外,加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五,定期做胃镜和肠镜检查:一般要求是每4-5年做一次胃镜和肠镜检查,及时发现息肉并予以切除。这非常关键,除了息肉外,对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或早癌可以行镜下切除手术,以绝后患。
我是@王教授谈健康,谢谢题主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到你,欢迎大家一起进一步探讨,欢迎关注,谢谢阅读。